APP下载

章丘市三德范古村落开发改造探析

2016-05-14纪文强陈娇阳李亚飞

居业 2016年7期
关键词:民居文化传承改造

纪文强 陈娇阳 李亚飞

[摘要]三德范村位于山东省章丘市文祖镇中部。本文阐述了该古村落的概况,着重探析三德范古村落的建筑修复、景观改造,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关键词]三德范;民居;改造;文化传承

文章编号:2095-4085(2016)07-0047-02

三德范古村落地处山东省章丘市文祖镇中部,村中现存民居建筑印证着古村落的历史变迁,是具有历史价值的文化遗产。本文从多角度分析了将三德范古村落开发改造为旅游景点的修复工作,以期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提供借鉴。

1三德范村古村落概况

1.1地理位置

三德范位于章丘市文祖镇中部,是鲁中山区具有代表性的古村落之一,村域面积14.3平方公里,村庄面积2400余亩,划分为东西南北四个自然村,全村共有7000多人口,2014年三德范村被确立为省级重点保护传统村落。

1.2建置

三德范古属阳丘,隋开皇十六年改称章丘,庄名几经更迭,并于清道光年间更名沿用至今。1945年设南明区,庄内设行政村并划为东、西、南、北4个自然村。1986年设三德范办事处,为镇派出机关代管境内四村一社。

2三德范古村落的开发优势

2.1物质遗存丰富,利于开发

该村以玄帝阁为中心,布有陈家巷、张家巷、辛庄巷为代表的极具鲁中山区特色的古民居建筑群,建筑皆就地取材,砖石结合,讲求布局完整,细部雕刻精致。古村落中存有古城墙数座,并于2014年末挖出了元代立交桥。古村落中物质遗留丰富,利于开发。

2.2文化资产丰厚,可塑性强

2.2.1美德

三德范名始于“智、仁、勇”三达德,村人追求礼、德,众多的村规民约规范着村民的德行,三德范用礼对村民的行为进行规范。三德范村头宅门之上有一块刻着“人和”的碑石,源于古时邻里纠纷调和所有之话,已演化成整个村子所要遵守传承的祖训。

2.2.2传统文化

三德范扮玩历史久远,以形式多,题材广,内容丰富,演艺精湛,气势宏大而闻名遐迩,群众基础深厚。三德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芯子”是扮玩的一种,内容上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创新,以讴歌新道德、新风尚、团结奋进为主线,在保留传统健康节目的同时,推出反映时代气息倍受群众喜爱的节目。

2.3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三德范西临锦屏山风景区,北与济南植物园接壤,旅游资源集中,集聚效果较好。西侧有G2京沪高速,东接242省道,交通十分便利,同时章丘与济南和青岛开通快客为其吸引了大量客源。

3三德范古村落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3.1开发晚,知名度低

自2014年三德范被确立为省级重点保护古村落至今,因其开发时间晚且程度小,导致其知名度低,对于不了解三德范的游客来说,其古建筑仅是些砖石围合而成的房屋,不能发现其历史韵味,无法确立其文化印象。

3.2古民居建筑未发挥其真正文化价值

三德范村中民居,皆有百余年历史,建构形式多样。但因房主外迁,现存建筑倒塌未能及时修复,即便修复,也已不复旧时面貌,未能形成完整的艺术价值产业链而失去其该有的历史价值和文化韵味。

3.3可持续性开发问题亟待解决

3.3.1开发工作的不可持续性

三德范村的开发工作应该把增加游客量作为首要目标,以实现旅游带动经济为目的。尽管开发工作对村落广场、主次干道文化景墙进行了改造,但相应配套诸如餐饮业、民俗旅馆等产业链未能形成,以致开发形式单调,经济增长缓慢。

3.3.2村内人员的不可持续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及村中青年人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其多选择外出定居,以寻求更好的生活环境和发展平台,这导致了村中仅有老人守望,无年轻人继承的现象,致使文化流失,即便建筑留存下来,文化价值亦已丧失。

4三德范古村落旅游开发的对策

三德范古村落异于其他古村落,极具鲁中山区特色,依据现状,政府将历史遗存进行保护,传统结合现代,并将三德范古村落改造成顺应现代化发展的旅游景区,使其得以长久保存。

4.1建筑环境要素的修复

对于古村落保护,采取优化处理,保存其完好的建筑形态。三德范村传统民居大多就地取材,以砖石为主要材料,并配以瓦砾,具有浓厚地域特色。旱池、猫洞等建筑要素体现着当地人的建造智慧。因此,在三德范民居修复上,着重突出建筑特色和观赏性;对保存较为完好的建筑,在不破坏建筑形制的基础上进行修复。

对传统院落的改造主要分为:第一,清理院落界面,保留原有的瓦砾花纹,对破损界面进行修复;第二,根据旅游产业需要,对村内的院落功能进行配套设施改造;第三,对局部破损的建筑要素进行修复,体现鲁中山区民居的特色;第四,街巷保留原有青石板路,道路两旁作适当绿化,移植当地原有植物,采用现代明渠暗沟的排水系统,沿街立面刻有宣扬村落文化和传统美德的字样。

4.2非物质文化的传承

设置民俗馆,展示芯子、扮玩等民俗文化的资料及展品,打造有特点的民俗体验活动。古迹景区设置手工作坊,展示当地村民的手工技艺,如摊煎饼、磨面、抬芯子等。

4.3文化教育的开展

文化的传承离不开代际之间的传递复制,文化再久远也需要有人来传递,需要媒介和载体。文化的遗失并不是没有人去保护,而是没有人去传承。村落之所以有生气,因为有人在这里生活,有文化在这里传递。当村中有更好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生存环境时,年轻人也就留住了,传统的东西也就有了延续的载体。

5结语

三德范,不仅因民居建筑具有特殊性,还有那建筑背后讲述的故事,生活之气息,文化之传递。随着近年来对古村落的关注与宣传,古村落旅游日渐兴盛,笔者希望改造策略可以为三德范古村落打造旅游景区提供借鉴性意义,也愿诸如三德范一样的村落生命可以得到延续。

参考文献:

[1]李解,王晓峰.一个千年古村的记忆[J].走向世界,2014,(19):31-33.

[2]贾美玉.青州井塘古村旅游开发对策浅析[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3,(12):159-160.

[3]樊迪.山东枣庄兴隆庄古村落改造价值研究[J].艺术教育,2015,(11):290.

[4]荆惠娟,冯丹,商宏霞.山东章丘三德范古村落改造浅析[J].工业技术与实践,2016,(11):154,156.

猜你喜欢

民居文化传承改造
古城中的巨大“印章”
这样来介绍民居建筑
这样介绍民居建筑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300MW机组顶轴油系统改造
论电梯单开门改双开门的改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