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种生活叫MOTORCYCLE

2016-05-14

微型计算机·Geek 2016年8期
关键词:摩托摩托车机器

如果你还认为摩托车只是快递小哥的吃饭家伙,那么你离摩托文化还很远。可当你把骑摩托作为一种娱乐而非单纯的代步工具时,那你就离机车文化不远了。二战后,随着美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美式流行文化不断膨胀,在全球大行其道。由马龙.白兰度和詹姆斯,迪恩带起来一股梳着猫王头、穿着紧身白TEE、牛仔裤、满身铆钉机车夹克,骑着哈雷摩托的摩托风潮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这种流行文化同时催生了许多人对摇滚的风靡,将冒险、前卫、叛逆、天真又不妥协的热血浪漫青年风格渗透到各个领域。

一种摩托的生活方式

摩托车,一直令无数男人着迷着的机器,是人们能感觉动力的最直接的工具,翻开摩托车的历史,一页一页灿烂绚丽,各种机车文化,源远流长,总是能看到让我们热血沸腾的画面,是什么让我们神往呢?是动力?是速度?不对,是男人爱动这动那的状态在吸引我们,吸引我们走近这个有魔力的机器,男人的天性就是探索,就是追寻,所以我们才义无返顾的接纳了这个机器,它走进了我们的生活,我们在为它谱写着光辉的历史,男人造就了摩托,摩托造就了男人钢铁般的性格。

一台摩托车的生命里在不断的接受着人们对它的改动,男人深深的爱着它,但是永远不满足于它现在的状态,反反复复的斟酌着它,计划着它的未来,不断的改动着,不断的进化着,它也在承受着不断进化的过程,渐渐的蜕变成摩托车历史前进中的一段足迹,留下它那光辉的瞬间。男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一直在寻找自我的个性,在量产车当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坐驾,不断的往它的身体里注入自己的思想,努力的让它成为自己个性的代言,成为自己无形的名片。当男人驾驭着充分体现自我的动力机器穿梭于城市,那种成就感,荣誉感,自豪感,恐怕用人类的词汇难以形容。

看到外国的摩托文化,恐怕不只是我们车友所撼动吧,我们生活的人群,多多少少,都会有很深刻的印象,那种狂野的铁骑形象,深入民心,令大家最深刻的恐怕是美国的骑士精神了吧,那种坚毅的神情,壮观的团队,真的让我们很难忘记,在很多车友年轻的时候和小的时候就已经深深地记住了他们的形象了吧,也确确实实的影响了我们。那些马达轰鸣的大家伙,发出狂暴的怒吼,真的太有男子的气魄了,他们用他们的方式,延续着摩托的文化,延续着摩托的精神。有时候我们通过电视电影看到在国外,有的人在自己家的小仓库里,自己整理着,修复着一台老旧的机器,一步一步,太有感觉了,相信很多朋友也幻想过自己是画面中的主角的样子,最后骑上自己满意的作品,去任意的驰骋,追随着自己自由的脚步,追随着自己梦想的生活。

在中国,喝酒有酒文化,旅游有旅游文化,就连天天喝的茶还有茶文化,于是我特意的提出,骑摩托旅游的应该还有铁骑文化。在中国,骑摩托人群主要是山区为了解决出行困难的村人、为了生存而顶着烈日拉客的城市下岗的工人和一些喜爱摩托的爱好者,尽管在中国骑摩托的难登大雅之堂,但摩托的发展历史无疑也是一种文化的诞生和延续的发展史,时至今日,摩托车发展已有百余年,他所包涵的文化,已经超越许多其他领域所谓的文化,胡适更将它视作现代文明的标志。

1997年,摄影记者黄成德驾驶一辆125A摩托车“单骑进西部,独自闯天涯”,行程两万多公里;迎香港回归一个摩友骑摩托车“单骑走中华”送五星红旗到香港:同年一个摩友驾驶一辆125摩托车从吐鲁番到珠海。1999年6月,8月,己多次单骑万里行的摩托探险家黄成德,驾一辆摩托车开始了单骑穿越罗布泊的旅程,打破了死亡之海罗布泊六月不渡的传说,当一些外国人说中国是车文化的荒漠的时候。这些摩托骑士用实际行动捍卫了尊严。或许我们现在仍不敢妄言中国的摩托车文化到底是什么?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摩托车文化,早己超越了摩托车本身,它物化于人,又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我们仍在探索的路上前行,继续传承着摩托文化。正在不知不觉中创造着摩托车文化。

摩托大改造

对于摩托车的狂热分子来说,排在第一位的必然是性能,不管在哪个国家都是如此。摩托厂商也会推出最为符合客户需求的成品车。然而随着摩托爱好者对于车的美术视觉效果,性能完美性,合理配置的高要求,便会对自己的爱车进行改造,小则拆掉不必要的部件使之显的“剪短”,大则摩托变成了赛车彻头彻尾的不再一样。当然造型和性能上修改其实很简单,只要想改什么样部是可以实现的,但是最重要的是为什么要这么改。

猜你喜欢

摩托摩托车机器
机器狗
机器狗
开摩托车的闪电小鸡
小摩托参赛
图侃天下
神奇的独眼机器
身无分文
My experience as a foreign teacher in China
有心与无意
好玩的摩托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