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上好品社课的方法

2016-05-14王芳

文教资料 2016年8期
关键词:学生兴趣教学方法

王芳

摘 要: 《品德与社会》课是培养学生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的一门学科。它包含的内容很多,如社会生活观念,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界的情感态度,人的价值观等方面。

关键词: 品社课 教学方法 学生兴趣

在品社课教学中,教师应转变观念,改变教法,创设恰当的课堂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学习品社课。同时,采用多媒体教学,鼓励学生课外作调查,收集资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对品社课的学习兴趣。那么,如何上好品社课呢?笔者结合实际谈谈看法。

一、注重品社课的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品社课的教学特点就是进行情感教学,能牵动情感的事往往最能引起兴趣。学生在身心轻松、愉悦的环境下能够激发大脑中的潜意识,听课效果比带着一种惧怕心理进入课堂要好得多。因此,教师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能愉悦学生的身心,激发灵感,强化教学效果。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较好的选择。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以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为主,多媒体形式丰富,声音画面多姿多彩,不仅能增强教学感染力,激发学生积极学习的热情,而且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丰富了课程资源,扩大了学生的认知范围,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如在教学《一粒米的旅行》时,我播放了一段视频动画,画面显示的是一粒米在旅行的途中,看到了种子的耕种过程、孕育生长,果实的成熟收割,稻子、面粉的繁琐加工,食物的成形等。这个课件直观形象、一目了然。学生观看后,不仅认识到了粮食的来之不易,懂得了珍惜粮食的道理,还体会到了劳动人民的勤劳、辛苦,懂得了我们的生活离不开任何劳动者,有了他们,生活才更便利、更美好。同时,学生受到了热爱劳动的教育,感受到了动画、音乐的美妙,在快乐中进入了新课,学习热情就很快激发出来。

二、注重多让学生到生活中实践、体验

不要让品社课成了“纸上谈兵”,光有理论没有实践。优化品社课堂教学,就是要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社会因素,由课堂延伸到课外,依托教材。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将校园、家庭、社会等一切有利于学生明理、导行的场景都当做课堂,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社会实践中,使学生增强对社会的理解和感悟,并从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切实提高品德教育的实效性。为此,应采取多种途径培养学生“三自”精神,使他们从小就充满自信心、自豪感、成就欲。如学习《我能做》一课后,布置学生回家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喂鸡、打扫屋子、洗碗等。学习《邻里之间》一课后,可让学生们自由发言,讲出发生在邻里之间的好人好事,如你们家有困难时,邻居是怎样帮你家的;邻居家有困难时,你和你的家人又是怎样帮助邻居的等。通过学生讲发生在身边的故事,让学生明白:邻里之间要和睦相处,要互帮互助,互爱互让。此时,教师要加以引导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深夜里,上下楼梯时脚步要轻,开门关门时声音要小,以免惊扰邻居;周末休息时,不要在家举办同学聚会,要考虑左邻右舍的利益,不要只顾自己尽兴,引起邻居们的反感,破坏邻里之间感情;要共同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让邻居们享受生活的美好,等等。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去实践、去体验、去领悟,培养了学生适应生活的能力、积极的人生态度,促进了他们良好品行的发展。

三、注重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活动的主体,要以一种积极进取、自觉成长的态度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在活动中尝到甜头,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获得丰富的生活经验,培养坚强的意志力、社会交往能力、合作能力和道德实践能力,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强自立的精神。为此,我们可采取以下方式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增强活动实效。

1.辨别善恶活动。教学过程中,设置具体的道德情境、道德行为,让学生主动辨析和选择,领会有关的思想观点和道德认识,从而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世界观。如《看看谁交的朋友多》一课中,以课件展示生活中的一些好的事物和坏的现象,引导学生选择辨析。通过辨析,学生择善而从,择美而为,有利于培养、锻炼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改变被动接受教育的状况。

2.讨论活动。确立一个实践活动主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研讨、辩论,使学生在研讨和辩论中产生思想碰撞和情感共鸣,深化认识,拓展知识,开发思维,促进综合能力的快速形成。

3.社会调查活动。布置一个社会调查,让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有组织、有目的、有实效地开展调查活动,让学生在社会的大家庭中增长见识,扩大见闻。如教学《我的家》一课时,让学生搜集全家人在一起的照片,了解家庭成员的爱好、兴趣和他们的职业,以及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在每个场所都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承担好自己的责任。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合作学习是当前所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也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合作学习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增进同学之间的感情,增强集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自学能力和组织能力,提高学习效率。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养尊处优,都是家中的“小霸王”、“小公主”。家人都不厌其烦地围着这些“小太阳”转,从而滋生了孩子们唯我独尊的不良习气,只知道索取而不知道付出。在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要有明确的责任分工,做到人人有事干,积极主动地完成自己的任务。同时要融入小组的整体工作,和其他伙伴紧密配合,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了解他人的观点,相互支持、信任、理解。在合作的基础上,小组成员面对同一个目标,积极参与,齐心协力,共同完成任务。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成绩好的学生可以帮助学习差的学生,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知识能力互补,达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的目的,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进步,慢慢改掉唯我独尊的不良习气。如在教学《安全伴我行》一课时,让学生分组合作讨论:在日常生活中,哪些行为是安全的,哪些行为是危险的?你是怎么做的?小组成员各抒己见,大家互相倾听、互相补充。记录员汇总,组长反馈,最后教师归纳,得出结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应时时处处注意安全,提高安全意识,珍爱生命。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告诉家人和身边的人,懂得一些安全自救常识,如防火防电防雷防震,注意交通规则,安全出行等。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得到了快乐,增长了知识,培养了集体主义观念和社会责任感,构建了和谐的课堂,

五、注重“教”与“学”的同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如何权衡“教”与“学”,把品社课堂推向更高层次,推动教学的发展呢?首先教师自身要学会“怎样教”;其次要教会学生“怎样学”。对于“怎样学”,品社教学优势相对明显,毕竟学生可以通过实践这一环节去自行解决一些问题。但就其他学科而言,多数还是单一的方法指导,缺乏一定的科学性。科学的学法指导,应该是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有针对性地、有典型意义地给学生加以指导,让教与学同步进行,使学生一听就会,立马见效。我们说,“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教法与学法同步,才能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六、注重运用激励性语言进行教学评价

在学习进程中,激励的语言对学生的学习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既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在上《找春天》时,课前布置了让学生去大自然中找春天,课中让学生回忆课前怎样找春天的情景时,有一位学生回答到他是通过看风筝、听河水哗哗、闻花香、抚摸嫩嫩的小草,而找到春天的。我及时评价道:“你找得很好!”这一恰当的评价是对学生课前的预习方法、生活的情感态度及探究性学习的充分肯定,同时激励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当有一位学生回答到他是通过看荷花开放、听池塘里的青蛙叫时,我并没有责怪他,而是一句“仔细想一想,再努力啊”,及时给学生以激励。这位学生听到老师的鼓励后,想了想站起来补充说,“荷花开放不是在春天,而是在夏天”时,我立刻点点头,露出满意的微笑,同时,学生脸上绽放出了笑容。还让学生背诵一些描写春天的诗句,当学生背出时,我连忙竖起大拇指赞道:“你是个很棒的小诗人!”学生更为自己的表现感到自豪了。从这些细节可以看出激励性语言在教学评价活动中的作用重大,能消除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畏惧感和压抑感,积极主动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即便回答错了问题,也敢于及时纠正错误,懂得了回答问题过程中只有认真思考,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

总之,品社课是一门生活性很强的课,它不受时间、空间、内容的束缚。所以我们必须加强实践教学,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意义的内容,选择各种不同的教学活动,优化实践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不断提高品社教育的实效性。激发学生乐于探究科学的态度,热爱的生活的热情,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为发展学生的社会生活素质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李雪辉.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5(8):93-93

[2]符之娟.新课程背景下《品德与社会》教学新思考[J].Forum on Elementary Education Research,2008(9):9-10.

[3]李海朝.新视角新思维新课程——解读新课改背景下的《品德与社会》课[J].新课程研究,2012(2):110-111.

猜你喜欢

学生兴趣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构建高效政治课堂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灵活开展研究性学习
让学生在英语课堂上“动”起来
实用型中医人才培养中慕课教学方法的探讨
文言文教学方法实践初探
我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