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促进教育和谐发展

2016-05-14李文英

文教资料 2016年8期
关键词:尊重差异教育发展

李文英

摘 要: 教育是一项爱的事业。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关注弱者,关注生命的舒展与张扬,教育者的爱就是尊重学生的差异。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在教育教学中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指出尊重学生、承认差异是尊重差异的前提;利用差异、发展差异则是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提出的更高要求。

关键词: 教育发展 尊重差异 学生个体

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特性,智商有差异、情商有差别,性格迥异;习惯、兴趣也在不同家庭环境中形成差异。当差异鲜明的孩子们坐到同一间教室,面对同一种教材,同一份试卷,同样的练习,他们的差异依然存在,甚至更加明显。思维的快慢、发音的清浊、书写的优劣、考分的高低、习惯的好坏等都呈现出来。我们只有正视差异,尊重差异,才能更好地因材施教,真正为教育的和谐发展出一分力。

一、尊重学生,才能尊重差异

爱默生说:“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教师只有发自内心地尊重学生,才能做到充分认识学生个性,尊重学生想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1.让爱成为一种习惯。生活需要阳光和空气,教育需要真诚和爱心。爱是老师的天职,只有充满爱心的老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好老师。面向全体、有教无类是一个古老而又永恒的话题。关注每一个个体,让所有学生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他们的潜质,获得最大进步,这是我们工作的目标。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其前提是我们要对每一个学生充满爱。同时,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也注定了我们必须成为爱的化身。因为我们知道,一个孩子对于一个班级、一个学校只是几十分之一或几百分之一,但对于一个家庭就是百分之百,是整个家庭的希望。所以我们要无条件地关爱每一个学生,没有选择性,没有阶段性。它是一种具体行为,更是一种良好习惯。

2.把爱定格为现在时。“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爱学生不在于轰轰烈烈,而在于真爱无痕。它不是过去时,也不是将来时,而是现在进行时。

(1)蹲下来,了解学生。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次放学后,值日老师在检查某个教室时,发现一个学生站在桌子上,踮起脚尖往窗户上看。老师非常生气地说:“你这个学生太贪玩了,怎么跑到桌子上去了?班级分数扣一分!”这位学生委屈地说:“老师,我没有贪玩,我是想看看窗户上的插销是否插上了,免得风吹来把窗户给打开了……”这时值日老师走到该生的身边,也踮起脚尖往上看,果然看到了插销的位置。这时,值日老师面红耳赤,对他说:“对不起!老师错怪你了!”有时,我们真该蹲下来,从孩子的高度和角度看问题。

教育存在于心灵距离最短的一刻,努力了解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使教育有针对性与时效性,使师爱在教学中得到升华。老师只有走进学生的心灵,得到学生感情上的认可,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在学生遇到问题时,老师要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2)静下来,理解学生。爱学生,就要理解学生,如果老师缺乏对学生的理解,不懂学生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往往会事半功倍。没有理解就谈不上尊重,没有理解,爱也是盲目的,理解是爱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的关键。

中小学生的心智尚未成熟,他们随时都有可能犯错误。在学生犯错的时候,应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孩子从内心接受自己的教育,不是斥责他们,而是对他们给予更多宽容。爱学生,不是一味地关爱、爱护,还要严格要求他们,培养学生自我反省、自我约束、自我教育的能力。

二、承认差异,才能尊重差异

1.善待差异,关注个体。每一朵花都有开放的理由,花开的季节不同,颜色各异、形态万千,这才有了纷繁美丽的世界。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教育的百花园当然也允许花儿形态有大小,气味有浓淡,颜色有雅俗;允许花儿开放有迟早,花期有长短。作为园丁的老师,又何必强求月季的种子开出玫瑰的花朵,何必强求含羞草也像菊花一样傲霜斗雪?教师所要做的就是给予儿童良好的成长环境,用知识的甘泉去浇灌,用爱心的阳光去温暖,用春风般的双手去呵护,让每一朵花都绽放生命本真的色彩。

苏霍姆林斯基说:“对人由衷的关怀,是教育的血和肉。”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情感具有感染性,它不仅吸引、影响和感染着学生,而且能获得一种“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的效果。行为偏差生平时受到老师的关爱相对较少,受到的批评甚至训斥较多。如果老师能发自内心地对他们多关心一点,那么他们一定会非常感动,并由此产生进步的动力。

2.不言放弃,学会等待。上个月,一位老师跟我分享了她的一段教学经历:这学期她任教三年级的英语课,一切都是新的,她也在心里暗暗播下一颗爱的种子: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她要让每个学生明白:英语并不难学,只要你愿意学,就能学得很好。她期待着她的种子能生根发芽……正当她踌躇满志时,一个学生引起了她的注意。他的脸很脏,头发很乱,个头小,却坐在教室的最后桌。每当她上课时,他就旁若无人地摆弄着自己的书本,书本从不打开,却已显出破旧的样子,她知道这肯定是一个“潜能生”了。为了唤醒他的潜能,她总在上课时走到他身旁,用语言和动作吸引他,他也渐渐地对英语课堂产生兴趣,第一次单元测试他竟考了82分,用班主任的话说:“真是不可思议!”

这位老师以为他从此就能跟上她的课堂了,她可以专注于别的学生了。但好景不长,一段时间后,她发现他的状态急剧下降,总是在座位上站起来,而且经常动手打他前面的同学,成绩也一下子降到48分。有一句俗语说:“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而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对于这种“难看”的孩子,该如何去爱?在研究了他的举止后,她作出了一个决定:每当上英语课时,就把他的桌子搬到前面来,让他坐在自己旁边。即使就在她的眼皮底下,他还做着各种小动作。可她没有气馁,只要他一举手,她就让他回答问题,还不断地肯定他的优点,如声音很好听,咬字很清晰,等等。班主任老师曾不止一次地提醒该她:“没用的,我以前还把他带回家吃饭,可就是不会进步……”

她有过动摇,也有打退堂鼓的冲动,可每一次总是情感占了上风。每次英语课,依然搬他的桌子,依然叫他坐在自己的旁边。在期末的口语考试中,她惊喜地发现:他对答如流,她抛出的问题只有一个能难倒他……她顿时精神振奋,为自己之前些许的无奈和动摇而感到羞愧。期末考88分的答卷令她激动万分,同时坚定了她的信念:这些孩子不是“弱智”,他们是人类万紫千红的花圃里最脆弱、最娇嫩的花朵。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就是要挽救这些孩子,领着他们以完全够格的、幸福的人生步伐步入精神生活和美的世界。

三、利用差异,才是尊重差异

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正如叶澜教授所说:“每个人不可能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不可能用同样的速度沿着唯一的途径达到相同的终点。”那么,教师就该正视这种差异,合理利用和开发这种差异资源,让每个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不同层次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更好的发展。下面,看看某些老师的一些做法。

1.设立领读“小老师”制度。在英语学习中,教师会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语音能力。在一个50多人的班级里,我们总能找到几个发音比较标准,咬字特别清晰的孩子,对于这种“优质资源”,我们务必牢牢地抓在手心。一则为了激励他们,叫他们在前面跑,以发出标准、流利的英语语音为自豪;二则为了引导后进的学生,让他们跟着模仿听音,以求他们的发音渐渐变得标准、流畅起来。

2.推行课前检查制度。好的学习习惯是成就英语学习的重要因素。为了培养和规范学生的英语学习习惯,老师对学生的听音、跟读、完成作业的签名都作了具体要求。让习惯好的学生做“检察官”,这样既可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又可保证这项制度的落实实施,可谓一举两得。假以时日,学生的学习习惯日渐好转,对英语的学习热情也越发高涨起来。

3.建立“师徒”结对制度。班级的后10%永远都是我们最关注的对象。为了鼓励和激发他们,让他们在班级里挑“师傅”。“师傅”的条件是:乐于助人、成绩优异、能力较强。而且一个“徒弟”可以挑选两个“师傅”。凡是被选中的“师傅”,只要能帮助“徒弟”,就能获得老师的一个盖章。这样一来,学生和学生之间充满良性竞争。他们之间的沟通交流多了,学习氛围浓厚了;既增进了友谊,又提高了成绩。

四、发展差异,才是尊重差异

差异是无法消除的,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一种客观存在。如果我们忽略它,漠视它,淡化它,则只能让差异变得愈发明显,学生之间的差距也会拉大。此时,发展差异就显得尤为重要。

1.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什么是差生,就是优点还没有被发现的学生”。“半杯水”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每个学生如同或多或少的半杯水,教师不能只盯着“空”的部分——缺点,而要看到杯中的“水”——优点,也就是说看到学生积极的一面,就会发现每个学生都是充满活力的个体,就会对他们的未来充满希望。

面对学习困难或表现不好的学生,首先应当仔细耐心地研究儿童的智力情感和道德发展的规律,找出原因,采取一些能够照顾个人自尊与偏好的教育措施。越是那些内心脆弱、没有突出优点的孩子,老师越是需要给予敏感的关照,对他们需要特别耐心与爱心,甚至不要有一句话、一个手势使得这些孩子感到老师对他的前途不抱希望。当您难以克制自己对于“差生”的不满情绪时,请您想想陶行知先生的话:“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做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不抛弃,不放弃,这是我们的准则。

2.以变频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有时,对于一些学生,在忍耐、包容、制止、拒绝后不见起色,反复肯定、鼓励、熏陶、赞扬后也没有效果,教师就需要变换教育方法,让自己的施教方式具备“变频特征”,努力让自己的教育行为与学生的成长节律合拍,及时为其拨开头顶的云雾。

在大力提倡“以人为本”育人理念的今天,教师只有多一些变频意识,活学活用书本上学到的育人模式,悉心研究活生生的教育对象,以“变频”的方式方法尊重、适应他们不同阶段的成长需求,才会让棵棵“草儿”绽放出美丽的花蕾,才会让粒粒“泥土”聚变成惊艳的美瓷。

文章到此,我忽然有了这样的顿悟——所有的耕耘,大地知道。我看到别人耕耘的土地总是一茬又一茬春种秋收繁花似锦,我的土地远没有那么热闹,可是在这片土地上,也伫立着葱翠的小苗,盛开着美丽的小花,也能收获甜甜的果实。所以,我愿依然这样耕耘着,清风明月相依,阳光雨露为伴,守候每一株苗的成长、每一朵花的盛放。

参考文献:

[1]张凤玲.快乐地牵起孩子的手[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下半月刊),2010.

[2]钱志亮.特殊儿童的教育与咨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王晓春.困难学生诊疗手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晓楠.智者的启迪:教育学经典名言的智慧[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8.

[5]孙孔懿.教育像什么:名著摘编[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尊重差异教育发展
合理开展建构区游戏对促进小班幼儿发展的探究
基础教育均衡化的实施对于现阶段教育发展的重要性
拨动兴趣琴弦 奏响体育乐章
透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谈中英中学教育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