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思想状况的分析

2016-05-14顾滢

文教资料 2016年8期
关键词:毕业生高职院校

顾滢

摘 要: 本文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思想情况进行了调查与分析,以充分了解当前阶段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心态与就业情况,力求为我国相关就业部门提供有价值的就业参考,采取相关措施改进毕业生的就业情况。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毕业生 就业思想

一、引言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队伍的日益壮大和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高职学院的学生就业教育指导提出挑战。同时,许多毕业生在就业观上还存在期望值过高、随大流等不良现象,这类现象对其就业产生不利影响。所以充分了解当前阶段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心态与就业情况,有效为我国相关就业部门提供有价值的就业参考,并采取相关措施改进毕业生的就业情况。

二、调查对象和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对象为某职业技术学院2016届毕业生,调查内容除了毕业生的一些基本信息外,还针对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会遇到的一些问题,如对本专业深度钻研的程度、何时关注就业问题、就业能力自我评价、就业倾向等方面,采用问卷线上答题的形式。调查对象为2016届毕业生,共计3118名毕业生参与调查。其中男生793人,占总人数的25.43%,女生2353人,占总人数的74.57%。

三、结果与分析

(一)就业期望过高。

在社会、家庭及个人因素的影响下,高职院校毕业生普遍存在就业期望值过高的现象,具体表现在就业方向、薪资要求及行业选择上。

毕业生在就业方向和行业的选择上,统计数据显示,有26.91%的毕业生选择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稳定的工作,选择在国有企业工作的毕业生占29.03%,24.21%的毕业生选择在金融行业从事相关工作;值得注意的是,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形势下,选择创业及准备创业的人数和比例已大幅度提升,其中已经开始创业的已有165人,有67.29%的毕业生正在权衡是否进行自主创业,选择升学“专转本”的毕业生占46.37%。从以上调查数据可推断,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就业方面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在社会、家庭及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大多毕业生更倾向于稳定性职业。第二,许多毕业生在职业规划与个人发展等方面相对模糊,发展方向不够清晰。许多毕业生在选择职业时,未预先对自身条件进行全面分析,在选择自主创业或有自主创业想法的毕业生比例大幅度提升的情况下,仍旧有近一半比例的学生选择从事稳定的工作,矛盾日益显现。第三,毕业生在毕业后如何选择就业创业升学等方面存在多方面选择的问题,对自身的职业生涯没有明确的规划。

毕业生对劳动薪酬的要求趋于合理。在社会大的经济形势下,大学毕业生应了解周遭经济和社会环境,刚走上工作岗位,都是从最基本的开始做起,不太可能一下拿很高的薪酬。统计数据显示,20.17%的毕业生选择“薪水和福利”为选择工作的首要标准。若高职院校毕业生对社会现实不够了解,同时仅仅以自我为中心,就不能根据社会需求对自身期望值进行理性调整。从调查结果看,大多数高职院校毕业生对于薪资要求的期望值相对合理,从薪资要求上看,预期收入在2000元~3000元的毕业生相对较多,占比达39.06%;而预期收入在3000元~4000元的毕业生占多数,占比达36.85%;预期收入超过4000元的学生占一定比例,约为11.48%;7.95%的毕业生期望在5000元以上。以上调查数据显示,对于部分初入社会的高职院校毕业生而言,薪资要求相对偏高,远远超过就业市场的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困难现象。

(二)就业心理欠成熟,但对就业现状和就业需求的认知有所提高。

1.调查发现“你求职的首选因素”时,36.27%的毕业生选择“个人性格特征”,20.17%的毕业生选择“薪水与福利”,仅有3.91%的毕业生选择“单位的产品与服务”,1.64%的毕业生在乎单位地理位置。可见虽然大部分毕业生不会在乎单位的单位的地理位置,但是在选择工作时近一半的毕业生还是把个人性格特征放在首要位置,在重视个性化需求的同时也忽略社会要求并非个人所想的那么简单容易,就业思想观念成熟的毕业生应当充分考虑用人单位的企业文化、单位业务和发展前景等因素。

2.此次调查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对违约行为的看法进行了研究,调查结果显示:认为“不能存在违约行为,应树立诚信观念”的毕业生占比达56.8%;认为“能存在违约行为,但学校应进行干预,减少学生的违约行为”的毕业生占比达35.7%;认为“可以违约”的毕业生占比达2.1%;认为“无所谓”的毕业生占比达5.4%。该结果表明,当前阶段许多毕业生对于职业选择并不慎重,违约、跳槽现象较普遍。这种就业心理对毕业生今后的职业生涯较为不利,甚至会影响其今后的专业发展与职务晋升。

3.在回答“你什么时候开始考虑就业问题”这一问题中,有48.72%的学生在大二,也就是“毕业前一年”开始关心考虑求职问题,25.88%的学生在大一就开始开始考虑就业问题。此外,在“你开始有明确的职业意向是在什么时候?”问题的回答中,回答“高中”的占7.0%,“高考时”的占10.3%,“大学二年级时”的占37.6%,“大学三年级第一学期时”的占38.0%,“大学毕业时”的占6.0%,其他的占1.1%。

上述的数据都反映出虽然仍有一些毕业生对“就业难”的严峻形势缺乏足够认识,但还是有很多毕业生已经意识到就业形势的严峻。在职业定位不明确的情况下的学习必然是缺乏目的性和针对性的,而在毕业前夕才忙于就业,既要面对毕业实习、论文答辩,又要面临就业的严峻形势,显然力不从心。

(三)毕业生需求就业指导要求高但发展前景喜忧参半。

1.在调查“最期望得到以下哪种求职帮助”的问题时,选项排在前三的分别是:学校经常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包括心理及求职技巧指导、学校请以往毕业生传授成功经验、参加校园招聘会,比例分别为31.72%、15.33%、22.64%。由此可见,毕业生对就业指导、求职要求存在很高的期许和需求,这就需要学校提供相应的就业指导,积极引导毕业生往这方面发展。

2.对本专业的发展前景不够了解。学生个人对所学专业的发展前景及专业对口程度了解太少,跟学生平时接触就业信息太少有关。调查数据说明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关注程度不够、对本专业的就业前景缺乏了解,究其原因,是由于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自己的专业缺乏兴趣。但是还是有比例较高的学生意识到自己在校时应该获得的就业资质,毕业生已经意识到资格证书等资质的重要性。

3.就业制度和就业工作流程。只有12.38%的毕业生对当前社会的就业制度、政策及就业流程选择“了解”;选择“基本了解”的毕业生占43.36%;选择“不了解”的毕业生占20%。这一调查结果表明,许多毕业生对于就业的概念相对模糊,仅重视当前的职业情况,而对于就业政策及流程等方面相对较为忽视。由此可推断,当前阶段的高校毕业生主观能动性相对缺乏,对就业政策等相关信息了解不及时,对该类信息的接收相对被动,在就业态度上存在消极状态。

四、建议

(一)构建毕业生就业思想动态关注机制,发展优势学科。

专业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的起点,充足而优质的生源是高校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学校在每年专业招生计划的制定过程中,与专业就业率和就业结构挂钩;且实施专业预警和动态调整机制,学科专业设置与学生就业率挂钩,形成就业与招生的联动发展格局。就业作为招生规模设置的重要参考指标,结合师资力量等其他因素,学校可从招生环节入手适当增大优势专业的招生比例。

(二)强化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注重就业指导服务水平的提升,每年根据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问卷调查的反馈,聚焦问题实施改善。根据调查显示,该届毕业生对学校提供的各项就业指导服务满意度均在89%以上。学校将根据学生对就业指导的多样化需求,为毕业生提供更高质量的就业指导服务。以对毕业生高度负责的态度,进一步强化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把思想教育作为促进就业创业的先导性工作,努力实现毕业生更充分、更高质量地就业,实现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高水平开展。

(三)加强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始终坚持依托江苏现代产业构建以产学研战略联盟为平台,学科链、专业链对接产业链的办学模式,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合格的建设者。针对学生和用人单位普遍关注的问题和不足实施相应举措,促进教育管理水平的提高。将教学与科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推进“产学合作、工学交替”的真实育人模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受挫能力、就业心理调适能力。

提前为毕业生开设就业指导、职业规划课程,对就业前的准做好的职业生涯长期规划。利用好现有的优厚条件为毕业生求职做好各项心理上的引导和调适工作,从而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最终创造积极向上的就业环境。

参考文献:

[1]李炳洪.浅议当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2(12).

[2]张震华,黄旭艳.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影响因素分析与对策探讨[J].时代金融,2012(12).

[3]陈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评估体系的构建与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4(11).

[4]王立新,陈英.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学周刊,2014(08).

猜你喜欢

毕业生高职院校
9岁的高中毕业生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201名新大中专毕业生入职昌飞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毕业生上演现实版“欢乐颂”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