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太平天国史学研究的向导

2016-05-14陈楚

文教资料 2016年8期

陈楚

摘 要: 2013年1月社会科学文化出版社出版的由吴善中教授等人编著的《太平天国史学述论》,在参考丰富翔实的资料基础上,按史学史的基本理路阐明了太平天国史学发展的历程,分别对太平天国印书文书的搜集与整理、专题史、纲领、人物、史家、典章制度进行了论述,对太平天国史研究的巨大成绩与经验教训进行了总结。该书结构严谨,资料翔实,分析透彻,评价客观允当,是一部太平天国史学研究方面的总结性、向导性力作,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关键词: 吴善中 太平天国史 史学述论

太平天国是在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发生的一场农民运动。它经历了揭竿而起,建造人间小天堂的喜剧,也经历了天京沦陷,天堂之梦在战火中化为灰烬的悲剧。作为一门新中国成立后发展起来的“显学”,太平天国史的研究虽历经挫折但成果累累。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已成为历史研究的指导思想,这特定的时代与政治环境使得史学家花费了不少的时间与精力重新审视与评价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吴善中教授等人所编著的《太平天国史学述论》作为扬州大学人文传承与区域社会发展研究丛书中的一本,延续该丛书一贯的风格,在参考丰富翔实资料的基础上,按史学史的基本理路阐明太平天国史学研究发展的历程,并考虑到太平天国史学与时代环境的关系,对太平天国史研究的巨大成绩与经验教训进行总结。对于处于低落期的太平天国史学研究来说,这样一本系统全面、论析允当的总结性著作无疑是一剂强心针,为后人在该领域的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述论》一书在前言部分简要叙述了国内太平天国史的研究大略,并对各时期各阶级对太平天国史料的搜集情况及对一些重大理论问题的研究成果作出扼要评价。在整体结构方面,该书框架完整严谨,体例新颖合理。第一章“太平天国印书文书的搜集与整理”,虽所占篇幅不多,但厘清了印书文书的搜集、整理与出版的历程,使得读者能够大致了解掌握太平天国史研究的基本文献资料。第二、三、四章则为全书的重点,分专题评述了太平天国经济史、军事史、外交史、宗教史及太平天国纲领的研究概况,并分别评介太平天国六王的研究现状。最后两章则为太平天国史个案研究。这样点面结合的框架设计使得读者为之耳目一新,也体现了作者在太平天国史研究方面的扎实功底。

作为一本太平天国史研究的总结性学术论著,《述论》一书内容丰富翔实,评价客观公正,语言生动流畅,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一、内容概括全面,资料选择得当

在历史研究中,史料如同水之源,木之本。作为一本史学述论,该书总结与运用了大量相关资料,不仅使得全书内容更翔实全面,而且使得立论有据可依,令人信服。作者在对太平天国史中最基本的史料——“印书”与“文书”的搜集整理情况进行梳理时,便介绍了各时期有关太平天国的文献,鲜有遗漏,另外还进行了简要评价,使得读者一目了然。在介绍晚清时人对太平天国文书的搜集情况时,书中写到张德坚在《贼情汇纂》的“序”中直言:“贼何所恃?所恃者诡秘不易知耳。”这样便使得该书“知己知彼,以图镇压”的编纂目的清晰可见。在论述专门史热点问题时,作者在搜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做到了征求异说,采摭群言。例如作者十分重视新时期太平天国史研究的一些新观点与新方法,在第四章关于洪秀全的研究综述中,作者注意到近年来历史人物研究中方兴未艾的新趋势——心态史研究,并且针对几位学者对于洪秀全个人性格的分析进行了阐述。当然,作者在选择一些资料与观点时也会根据其价值大小进行甄别挑选。在总结新中国成立后有关《天朝田亩制度》性质的讨论时,作者认为“文革”发生后的20世纪70年代末,对太平天国史的研究只是出于现实斗争的需要,反复论证农民战争是中国历史上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形式,力图从历史的角度证明当时的“运动”,与学术了无关系,便对其未做述评。

二、分析深刻透彻,评价客观允当

《述论》一书除了归纳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学术观点之外,还通过把握当时的学术语境,对其进行了深刻分析与客观评价。作者在总结近30多年来太平天国对外关系史的研究成果时,毫不讳言地指出相对于太平天国其他领域的研究,其对外关系史方面的研究仍显得较薄弱,并存在相当多的问题。首先话题比较集中,有些问题老生常谈,纠缠于如何定性,研究视角并没有打开。其次,对资料挖掘不够深入,在具体问题上下工夫不足。究其原因,主要是当时记载太平天国对外关系的中文资料十分缺乏。作者的这种实事求是、追根究底的治学态度使得该书更具深度。拜上帝教作为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之源头,深刻影响太平天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取向,甚至每个人的日常行为、生活都会受其支配。然而,早期学界对于太平天国宗教大多持回避态度,或者是蜻蜓点水式的一带而过。上世纪八十年代,胡绳认为宗教迷信是封建时代农民精神上的沉重负担,在没有现代无产阶级的领导以前,农民即使是在争取解放的斗争中也难以完全摆脱这个负担。他们没有科学的政治语言来表明他们造反的目的与方向,论证他们革命运动的合理性。作者通过分析当时学者们所惯用的阶级分析方法,认为这个观点其实反映了这个时期对太平天国宗教历史作用评价的一个基调,即无论学者们是否承认宗教在前期对于组织农民、发动革命的积极作用,然后都要指出宗教的落后性、欺骗性,最后看似顺理成章地得出企图借助本土宗教或者西方宗教实行“救国救民”的运动是行不通的结论。除了深刻分析前人观点之外,作者还对其作出了客观公正的评价。比如书中谈及有关韦昌辉家世出身的争议时,有两位学者采用了当地碑刻的记载论述其为“富农之家”的观点。对此,作者在肯定了利用碑刻这一新颖做法的同时,也指出划分阶级成分,再以之来确定阶级立场、政治态度的这种以阶级为纲的政治标准,在史学研究领域中是一种不正常的反映。

三、布局合理恰当,语言生动流畅

除了丰富翔实的内容,客观公正的评价之外,要使得一本近400页的著作等够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引人入胜,还需要段落之间的合理布局,语句之间熟练的衔接过渡及生动形象的描述表达。历史上的争鸣大多出于对不同史料的不同解读与对同一史料的真伪之争,作者对于这两种情况的呈现方式并不相同。前一种,作者会按照不同的模块对各方观点进行归纳总结,而后一种,作者便不作划分,而是按照一定顺序布局。例如在个案研究中,作者这样写道,罗尔纲先生通过分析《谕李昭寿书》与《忠王亲笔答辞》的笔迹,认为其均为忠王亲笔,而年子敏将《李秀成自述》、《忠王亲笔答辞》、《谕李昭寿书》的照片交由司法部法医研究所鉴定,得出三者不是同一人手笔的结果,据此反驳罗尔纲的观点,罗尔纲先生锲而不舍、不畏艰难,又根据“永字八法”,从书法及文风方面来证明《谕李昭寿书》确为忠王真迹。虽然这些方法与结论仍需斟酌与推敲,但是作者清晰再现了这一辩论交锋,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学者坚忍不拔、敢于质疑、打破沙锅纹(问)到底的治学精神。在描述学者发现新史料时,作者写到“他毫不掩饰喜悦之情”、“大喜过望,如入瑯环胜境”。个案中,作者称罗尔纲先生如蜜蜂酿蜜,似春蚕吐丝,对罗尔纲先生滴水穿石的功力与废寝忘食的付出作出了极高的评价。这些生动优美的用词,使得读者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四、指明研究方向,提出更高期望

在《述论》的后记中,作者提到编写这本书的初衷是想提供一本有关太平天国史的研究生教材。作为一本研究生教材,《述论》一书在向研究生叙述各家之言,学界公允之论的同时,还指明了许多有关太平天国的可研究方向,例如与太平天国经济密切相关的社会变迁、民风习俗的研究,太平天国的对外贸易与当时世界经济的横向比较的研究,等等。另外,书中还处处透露着作者对历史研究生在历史研究方面的悉心指导。在选取资料方面,书中多次提到可以挖掘利用外文资料,同时也提出在利用新资料时需要小心谨慎。比如作者认为地方志的记载是具有一定可信度的,但不能陷入地方志的泥潭,还必须辅之以其他一些史料作为佐证。在人物评价方面,作者认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是基于翔实的史料基础上,做到有理有据,而不是偏于情感上的认识或政治上的需要。在研究方法方面,作者多次提到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是对历史研究的有力补充,因此在研究太平天国运动时可以进行跨学科的综合研究。

当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本书尚存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在介绍前人搜集整理太平天国印书文书的过程时,作者对同一位学者的介绍略有重复。另外,虽然作者在叙述有关太平天国专门史热点问题的各家之言时,介绍史景迁、小岛晋治等外国学者的观点,但该书并未对国外与港台地区的太平天国史研究作进一步概述。但瑕不掩瑜,总的来说,作为一本阶段性的总结性著作,《述论》一书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回顾与总结,推动太平天国史研究的进步与发展;作为一本工具书,该书向太平天国史的研究者梳理罗列了可参考的基本文献资料;作为一本具有向导性质的研究生教材,该书既呈现太平天国史研究的整体脉络与现有成果,又向研究生提出宝贵的建议,指明研究方向。通过对这本书的学习,我们认识到虽然学者们筚路蓝缕,锲而不舍,使得有关太平天国的许多问题得以厘清或辨明,但仍存有较大的可研究空间。这就需要我们学习前一辈孜孜不倦、坚韧不拔、实事求是的治史精神,以史料为根本,从新角度、新思路出发,对太平天国史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吴善中.太平天国史学述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