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文阅读与赏析

2016-05-14李坤

文教资料 2016年8期
关键词:赏析语文教学

李坤

摘 要: 在语文新课标的要求下,中学语文教学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局面。按照新课程改革标准,语文教学逐渐改变长期以来重视知识传授轻视阅读尤其是课外阅读训练的局面。作者从教学实际出发,从整体感知、精品细读和拓展联想环节分析,希望通过阅读、鉴赏课内和课外的经典美文培养学生的文学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并进一步历练学生作文的立意及思想深度和厚度。

关键词: 语文教学 美文阅读 赏析

语文教学的功能主要有两个:首先是传授语文知识,其次是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大量古今中外的经典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学感悟能力,提高人文素养。但是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往往注重第一个层面的功能,而忽视在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随之而来的是,在写作中教学中学生常常出现“无米可炊”的情况。那么要改变这一现状,唯一的途径是在语文教学中重视阅读。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并且在《新课程标准》的附录里还设置“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和“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两项内容。新课标的设置,明确向我们传达这样一个信息,阅读不仅是课程教学的需要,更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的途径。语文能力的提高和文化素养的提升及写作水平的提高都是通过大量阅读实现的。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美育内容之一。

2013年9月至今,我已经连续3年担任我校初三语文老师。在语文教学中,我深深感受到阅读教学的重要性。鉴于升学考试的要求,学生的课业负担很重,一般很难有大量时间阅读课外美文。作为一名初三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我试图从经典的课文选篇入手,指导学生进行名著的扩充阅读。语文教材包含非常丰富的内容,选取大量的古今中外经典文学作品,学生在学习每一篇课文的同时也对一些著名的名家名篇有一定的了解。但是由于篇幅所限,教材中的经典作品往往只是选取一部作品中最精彩或者最有代表性的一部分,而学生在不了解全局的情况下常常会有断章取义的现象发生。这样有时候只能对作品中的人物进行表面化或脸谱化的印象,从而缺乏全面了解。例如在教学《归去来兮辞》这篇课文的时候,我问学生:“你们对这篇课文有什么感想?如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一般能够回答出:陶渊明是一个澹然的人,他不肯为五斗米折腰,不向现实低头等。作为一般化的学习,能够回答出这些当然不错。但是在学过这篇课文之后,我希望学生通过一些文化背景的理解对中国古代士人的生活和思想状况有更多的认识,因此在课文讲析之后我引入陶渊明的其他几首诗歌作为补充阅读。如他的《饮酒》(结庐在人境)一首,诗人借酒为题,写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是为了在当时十分险恶的环境下借醉酒来逃避迫害。“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诗人从这大自然的飞鸟、南山、夕阳、秋菊中悟出了什么真意呢?是万物运转、各得其所的自然法则吗?是对远古纯朴自足的理想社会的向往吗?是任其自然的人生哲理吗?是直率真挚的品格吗?诗人都没有明确地表示,只是含蓄地提出问题,让读者去思考,而他则“欲辩己忘言”。如果结合前面“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理解,“真意”可以理解为人生的真正意义,那就是人生不应该汲汲于名利,不应该被官场的龌龊玷污自己自然的天性,而应该回到自然中,欣赏大自然的无限清新和生机勃勃。当然,这个“真意”的内涵很大,作者没有全部说出来,也无须说出来,这两句哲理性的小结给读者以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想象余地,令人回味无穷。在欣赏美文、解析诗歌同时,学生对中国古代士人的思想情怀有一定的认识。甚至有的学生从此生发开来,谈到“入世”与“出世”的人生态度,这是我们在语文教学中的欣喜收获。

在经典美文教学中,我们从整体感知、精品细读和扩展对比与联想三个环节入手,使学生在感受美文的同时也培养对个体的自我认知。语文知识的教育是学生根据自身的积淀而发生建构个人人文世界的过程。按照建构主义知识观的看法,语文知识对于学生来说,并不是简单而准确的知识表征,而是关于事实和现象的一些较可靠的解释或者是假设,但是并不是唯一正确的答案。所以语文知识的学习,只能是在教育者的引导和推荐下,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从而建构自己的人文修养。也就是说,我们鼓励学生在美文的阅读和赏析中,有自己的看法,读出一千个哈姆雷特,从作品中读出自己的个性,生发出自身与作品的关系。美文教育的目的是从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出发,为之提供文化底蕴的修养,为学生丰富的精神世界打下坚实的基础。叶圣陶先生曾说:“看书不仅知其梗概,还须察其用心,衡其功夫。含蓄之意,思想之路,均宜细求。进一步则不仅诵其文而已,还须自出己见,衡其得失,孰取孰舍,孰可师孰不可师,乃真达到活读书之境界。”[1]

首先,美文阅读要从整体感知入手。我们对一篇文章的感受都是从最初的整体感知开始的。一篇美文,要指导学生读懂、理解、感受,首先就是对它要有整体的把握。这是读者与作者的初识。学生因为对文章有所感受而获得感悟,从而真正地获得美的认知和创造。例如课文《香菱学诗》的教学。香菱搬进大观园与宝钗同住,宝钗不肯教她作诗,她便求了黛玉。黛玉拿了一些自己勾画过的好的诗集给她看,给她讲作诗的道理,鼓励她讲读诗的心得,并叫她做诗给她看。做了两首都不满意,后天天想着作诗,于梦中得了一首,得到黛玉的赞赏,正式邀请她进诗社。文中涉及很多人物,尤其是林黛玉和薛宝钗的人物性格。针对课文中人物的特点,补充《红楼梦》中的相关章节指导学生阅读,从而把握人物性格特点。例如薛宝钗,可以补充《含耻辱情烈死金钏》中的薛宝钗安慰王夫人的一段内容,让学生感受薛宝钗的冷酷。当然,如果学生整部作品通读,一定会有更多感悟。又如《背影》一课的教学,可以先问学生为什么作者以背影为课题,为什么作者几次流泪,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入阅读,通过阅读文章使学生对课文中父子的真挚情感有所触动,对现实生活中父母对孩子的深沉的爱有深刻领悟。

其次,精品细读。古人说:“读书切忌在匆忙,涵泳功夫兴味长。”[2]读书时候不要匆忙翻阅,只求速度不去理解,而是要沉潜于其中细细品味,通过潜心专注的研究,反复揣摩推敲,鉴赏比较,才能真正理解读中内容,同时也培养自己审美情趣以真正理解书里的内容,体会出文字中更多的妙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通过反复吟咏、欣赏、琢磨、品味,读者才能对作者所建构的语言世界的美所感动。如《再别康桥》一文,在诗中,徐志摩对剑桥的依依惜别之情,不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是通过西天的云彩、河中的水草等意象,为离别设定一种淡淡的忧伤的境界。而学生的阅读感受除了整体的意境美之外,作者的遣词造句无不使人感动,可以说是触处生情。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里有这样一段描绘:“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太阳,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通过拟人的描写,给我们勾勒出一种温暖舒适的优美意境。

大量的美文欣赏自然会对学生的语感有一定的影响。夏丏尊先生在一篇文章里讲到语感:在语感敏锐的人的心里,“赤”不但解作红色,“夜”不但解作昼的反对。“田园”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意味吧。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学也在此[3]。

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古今中外优秀经典作品的对比阅读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文章的主题,对文化背景也有更深入的认识。中外文学作品中有很多相似的主题作品,我们可以在指导学生阅读的同时,互相对比,互相补充。例如在课文《变色龙》教学中,我们可以选取《官场现形记》中的《制台见洋人》这一章进行补充教学。这种补充阅读不仅扩大了学生的阅读范围,而且对阅读材料的时空把握得到了有效扩展。

最后,经典美文的阅读不仅是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必要条件,而且是扩展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想象力,提高写作素养的重要途径。把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通过让学生多读勤写,不断获取新知识,从而不断提高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定远.向善读善写方面努力.重读叶圣陶·走入新课标(第118页).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7.

[2]朱熹.论读书诗.

[3]文艺作品的鉴赏.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267页).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8.

猜你喜欢

赏析语文教学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