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白云生处访梅归

2016-05-14

作文评点报·中考版 2016年8期
关键词:赏梅柴门情趣

庵居

(宋)仲皎

啼切孤猿晓更哀,柴门半掩白云来。

山童问我归何晚,昨夜梅花一半开。

仲皎是宋代诗僧,老年于剡山星子峰结庐以居,名闲闲庵,即此诗题之“庵”。这首诗歌正是其“庵居”恬然安适生活的写照,描绘了一个缥缈雅致、空灵剔透的世界,表现了作者率性直行、自由无碍的生活情趣。

首二句写“庵居”脱离世俗的环境。可闻猿啼且白云缭绕的所在,当然是处于山中高深幽僻之处。“啼切孤猿晓更哀”,意在以猿之哀啼与茅庵主人作比。高山深处,无比幽寂,猿不堪其“孤”而“啼切”甚哀,诗人久居深山古寺,却是习以为常,习惯了冷情,习惯了孤寂。“柴门半掩白云来”似是写景,实是借景做巧妙表白。庙门破旧,半开半掩,白云缭绕,夜不闭户。白云轻飘,自来自去,它是主人的家常客,是主人的老朋友,和主人有一个约定,要来则来,要去则去,不必客套,无需礼节,自由和真诚是他们的君子之约。“柴门”,简朴,素净,沧桑,淡雅,引人联想,惹人喜欢。换作“庙门”或“铁门”则诗意荡然无存。诗人写主人动作是“半掩”柴扉,随意而细致。想想看吧,只有白云前来造访,只有山鸟前来探视,只有一山青翠开门入室,生活在这远离尘嚣的地方,耳根清净,心无尘埃,他的心门也是敞开的,自由的,不设防的。他因事外出了,有青山白云为他看守家园,他回来了,有花草树木热情迎接。他是一棵树、一朵云、一枚花、一脉泉,是自由的精灵。

如果说首二句是以“庵居”景物悟境禅心,那么诗的末二句则是从具体的生活行为着笔了。山童发问,你昨夜到哪儿去了?诗人知道山童不能理解自己的去向和情趣,如实回答也等于是没有回答,保持沉默,诡秘一笑也许是最好的回答,李白不也“笑而不答心自闲”吗?但诗人没有这样做,他在想,这山里孩子天真机灵,友善快乐,想问就问,不也是很真诚,很单纯,很可爱吗?告诉他是对他的一种尊重,也是一种快乐啊。于是诗人讲,我啊,到一个神秘的地方去了,那里满是梅树,昨天夜里梅花开了一半哩!小孩不懂,但小孩喜欢,喜欢花开美丽,喜欢诗人俏皮幽默。诗人一个晚上不回寺庙,原来是看梅花去了,梅花绽放,春归人间,鼓舞人心,怡人性情啊。此句似答非答,好似老僧赏梅归来,心仍在梅,目无睹,耳无充,絮絮自语,仍沉浸于流连梅间的情境之中,爱梅之深情,可谓曲尽其妙。

“庵居”生活绝非仅仅是赏花寄怀、放意林表,但此诗独写赏梅归晚一事,是有其特定的价值取向的。梅素有孤高清洁的标格韵致,是人们表现高洁脱俗情怀的象征形象,仲皎此诗写赏梅行为,取意当然在此。

庵居山林,也许是清冷的,孤寂的,但是,正是在这个近乎与世隔绝的地方,诗人找到了归宿,以云为邻,以梅为友,以山为家,乐得清净,乐得自在。逍遥山林,笑傲自然,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快乐呢?这种快乐正是置身城市的我们所缺少的,我们的快乐又在哪里呢?

猜你喜欢

赏梅柴门情趣
腊梅花
人勤柴门
柴门的温度
柴门的温度
爱情趣数字
夏虫情趣
无字遗书
细致描写再现情趣
清平乐·年年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