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究CT,MRI和磁共振动脉成像在临床上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诊断方面的价值

2016-05-14卡哈尔曼·力提埔

医学信息 2016年8期
关键词:诊断价值

卡哈尔曼·力提埔

摘要:目的 探讨CT、MRI以及磁共振动脉成像技术在临床中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后血环缺血性眩晕患者35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分别进行CT、MRI以及磁共振动脉成像检查,分析各种检查结果之间的差异。结果 MRI能够对动脉供血不足类型进行显示,CT与MRI检查结果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 三种检查相比较,磁共振在后循环缺血性眩晕诊断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后循环缺血性眩晕;CT;MRI;磁共振动脉成像;诊断价值

大脑后动脉、椎动脉及基底动脉是构成后循环的主要部分,后循环的主要作用是为脑组织供血。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在中老年群体中的发病率较高,主要的临床表现有面部麻木、意识消失、眩晕、头痛、行走不稳等[1],由于该疾病的临床特征缺乏特异性,因此难以与其他头晕疾病进行有效的辨别,进而导致病情延误,影响预后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近一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疾病患者35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有19例女性化妆呢,16例男性患者,患者年龄在45~79岁,平均年龄为(56.38±5.19)岁。患者主要的临床表现有言语不清、无力、面目麻木、呕吐、恶心、头痛、头晕等,所有患者均符合后循环缺血诊断标准。

1.2方法

1.2.1检查

1.2.1.1 CT检查 患者取仰卧位,使用16层的螺旋仪器进行扫描检查,确保听眦线与扫描基线垂直,扫描的范围为下颌骨下方3 cm-眉弓上方3 cm[2],在进行操作的过程中保持电流为220 mA,电压为115 kV,检查的时间约5~6 min。

1.2.1.2 MRI与磁共振动脉成像检查 检查所使用的设备为核磁共振成像仪,磁共振动脉成像仪检查的部位为患者的脑后循环颅内段,具体的操作步骤为:应用3DTOF磁共振动脉的成像序列对患者的椎基底动脉颅内段进行检查,进行诊断时主要对3D磁共振动脉图进行参考,必要可结合MRI图像进行分析,从而达到综合诊断的效果。

1.2.2图像分析 MRI与CT在进行血管性眩晕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其中CT检查阳性为脑梗死,不存在脑梗死病变或者与MRI检查不符的为阴性。MRI检查的阳性为脑实质改变,无病变为阴性。另外,由于老年患者大部分存在高血糖、高血脂以及高血压等疾病,因此在进行MRI检查与CT检查是常会出现梗死灶与小出血灶,但是该现象与眩晕症状无关[3],因此临床医师在进行诊断时不能因此误导做出错误的诊断。

1.2.3椎动脉血液供应不足分型 管壁不光滑或增粗,且存在珠样改变为A型,走行迂曲为B型,管壁闭塞、狭窄且信号强度减弱为C型,信号强度减弱,闭塞等为D型。

1.2.4基底动脉血液供应不足分型 管壁不光滑或增粗,且存在珠样改变为A型,走行迂曲为B型,管壁闭塞、狭窄且信号强度减弱为C型。

1.3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9.0对实验所得数据分析,计数资料进行χ2比较,以率(%)表示,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并以(x±s)表示,如果(P<0.05)则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CT检查结果 阴性24例,阳性11例。MRI检查结果:阴性9例,阳性26例。CT与MRI检查结果存在明显差异(P<0.05)。

2.2磁共振动脉成像检查结果 两侧椎动脉检查结果为,A型36条,B型6条,C型8条,D型8条,A型并发B型改变7条,B型并发C型改变3条,无异常2条。基底动脉分型情况为,A型21条,B型5条,C性5条,A性并发B型改变2条,无异常2条。

3 讨论

3.1后循环缺血 后循环缺血的诱发因素为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会导致血管栓塞,进而导致血液供应不足。后循环缺血会并发脑迷路卒中,脑迷路卒中所引发的眩晕为周围型眩晕与耳源性眩晕,但是在病因学上仍然属于血管性眩晕。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会导致小脑与脑干症状,这是由于后循环供血障碍会导致内耳区域、小脑与脑干区域的血液分布降低,最总导致前庭神经系统出现功能障碍。

3.2病理基础 小脑上动脉、小脑后T动脉与小脑前T动脉是基底动脉系统的组要组成,其中任一部分发生病变都可能出现眩晕的现象。当内耳中的血液供给不足时,人会产生头晕的现象,而基底动脉系统是进行内耳供血的主要部分,人机体中的球囊、半规管及椭圆囊对供血的变化反应非常灵敏,如果血流量减少,便会立刻出现恶心、头晕的症状,迷路动脉是对内耳进行供血的主要动脉,因此如果迷路动脉出现阻塞、供血短缺及脑干组织坏死,会出现听力障碍,长此以往会出现耳聋与眩晕症状。

3.3 CT与MRI在眩晕诊断方面的价值 CT对于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诊断价值较低,不能将15 mm以下的梗死病灶检查出,且不能将血管与病灶清晰的进行显示。MRI是无图像伪影,图像清晰,诊断参数多、信息量大,在临床应用中能够将整个传导途径进行清晰的显示,能够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4]。

3.4磁共振动脉成像在眩晕诊断方面的价值 磁共振动脉成像本身具域分辨率较高的特点,因此能够在不使用对比剂的情况下对血管的结构进行检查,清晰的将血管结构进行显示,因此在振动动脉供血不足所引起的眩晕中具有独特的应用优势。磁共振动脉成像能够从更大的框架对患者的后循环动脉硬化的具体情况进行检测,进一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血管对脑干压迫的情况。曾有相关报道指出,内听动脉及小脑前T动脉在某些情况下会出现同时阻塞的现象,其中内听动脉阻塞会导致患者出现前庭周围性眩晕,这种眩晕与脑血管损害所引起的眩晕是不同的。进行磁共振动脉成像检查,能够明确患者前庭蜗神经细微结构与内耳迷路动脉情况,并且还能检测出耳道内血管是否对神经存在压迫。进行磁共振动脉成像图像检查时,高信号一般出现在脑脊液与内外淋巴液处,低信号一般出现在内耳道神经或者脑组织处,这样的分布更加有利于临床医师对血管与神经之间的关系进行辨别。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CT检查与MRI检查存在明显差异,(P<0.05)。磁共振动脉成像检查具有直观性较强,操作简单、分辨率较高的特点,能够将脑动脉血管的结构进行清晰的显示,因此在脑缺血类型疾病的临床诊断中应用较多。

综上所述,磁共振动脉成像在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诊断方面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能够为医师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快速找出病因,让患者及时的得到治疗。

参考文献:

[1]侯炳辉,张晨,赵仁亮,等.CT血管造影评价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价值[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10,46(2):163-165.

[2]沈庆煜,黎祥喷,肖颂华,等.视频眼震电图在后循环缺血性眩晕诊断中的应用[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7,6(10):1041-1043.

[3]延晓勇,杨兴亮,崔胜宏,等.磁共振血管造影在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病因诊断中的应用[J].安徽医学,2013,34(9):1389-1391.

[4]房铭辉,房迎辉,曹树臣,等.螺旋CT血管成像评价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价值[J].临床荟萃,2010,25(23):2059-2061.

编辑/罗茗柯

猜你喜欢

诊断价值
脑CT对脑器质性精神病的诊断价值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