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MRI在诊断弥漫性颅脑轴索损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2016-05-14李吉新

医学信息 2016年8期
关键词:核磁共振成像应用价值

李吉新

摘要:目的 探讨在弥漫性颅脑轴索损伤的诊断方法中,应用MRI技术的临床诊断意义。方法 运用回顾性分析的研究方法,观察58例已确诊DAI的患者的CT和MRI检查资料,对DAI患者的MRI和CT检查影像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58例患者的CT检查和MRI检查结果中,CT和MRI分别发现146个,434个病灶,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诊断结果上,MRI高于CT的诊断准确度和敏感度,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弥漫性颅脑轴索损伤的诊断中,CT和MRI检查都是重要的影像学方法,有利于DAI患者的临床诊断,但MRI高于CT的诊断准确度和敏感度,具有一定程度的优势。

关键词:核磁共振成像;弥漫性颅脑轴索损伤;应用价值

弥漫性颅脑轴索损伤(DAI)是是一种较为严重的颅脑损伤类型。其病理生理机制为由于受到外力旋转,大脑灰白质在其交界处及中位线结构遭到撕裂,因而容易导致患者重度致残、植物状态生存和死亡[1]。因此,早期发现确诊,进而采取积极有效的综合性治疗措施有利于DAI的死亡率的降低,有利于预后及生存质量。目前在诊断弥漫性颅脑轴索损伤的方法中,CT和MRI检查均为的主要影像学方法,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但是CT对轻微密度改变的诊断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准确显示较小病灶和早期的轴索损伤,其敏感性和特异性较低,而MRI对脑缺血的不同时期的病理变化过程能够有较高的敏感性和准确性,从而使MRI有利于早期颅脑轴索损伤的发现和及时确诊。因此,我院采用回顾性分析的研究方法,研究了58例DAI患者的临床影像资料,探讨诊断DAI中MRI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在2010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58例弥漫性颅脑轴索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32例男性,21~69岁,平均年龄为(52.3±3.6)岁,26例女性,19~67岁,平均年龄为(51.7±2.9)岁,其中车祸伤24例,开放伤18例,其他暴力损伤16例,对患者进行GCS评分,30例3分,11例4分,10例5分,7例6分;入院3~72 h内所有患者均进行CT及MRI检查。两组患者在年龄、病因、GCS评分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方式 入院后的72 h内所有患者在均进行CT及MRI扫描检查,出现躁动不安症状者,检查前给予患者5~10 mg安定静脉注射予以镇静;病情危重者,由医生陪同,同时使用呼吸监测及心电检测。检查方法:使用东芝64排螺旋CT机进行CT检查,检查时患者取仰卧位,由患者的颅顶至颅底进行间距为8 mm横断无间隔地连续扫描成像;采用西门子3.0 TMR进行MRI检查,检查时患者取仰卧位,头部线圈6 mm厚,扫描层距1.0mm,扫描参数其矩阵256×170,T1WI-SE参数(TE 12 ms,TR 4400 ms)T2WI-SE参数(TE 120 ms,TR 4400 ms)DWI参数(TR 4000 ms TE 80 ms,B=1000 s/mm2)FLAIR参数设置(TR6000ms,TE120ms,TI2000ms)[2]。

1.3统计学处理 由3名影像医师共同分析DAI患者CT和MRI的影像结果。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应用χ2检验的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通过对两组患者的诊断结果进行观察分析得知,CT显影146个病灶,MRI显影434个,所有病灶均为4~25 mm片状或者卵圆形,对于脑深部区域及较小的病灶MRI明显高于CT的检出数量,见表1。

2.2比较CT和MRI对DAI患者检出的阳性率及阴性率,详见表2。

3 结论

弥漫性颅脑轴索损伤又叫脑白质剪切损伤,以弥漫性收缩球的形成为主要的病理变化,好发于脑的中央区或灰白质交界区。其主要临床表现为伤后立刻出现昏迷是其主要的临床表现,可以导致患者重度致残、植物状态生存和死亡[1],预后较差。因此,早期发现确诊,进而采取积极有效的综合性治疗措施有利于DAI的死亡率的降低,有利于预后及生存质量。目前在诊断弥漫性颅脑轴索损伤的方法中,CT和MRI检查均为的主要影像学方法,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但是CT对轻微密度改变的诊断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准确显示较小病灶和早期的轴索损伤,其敏感性和特异性较低,而MRI对脑缺血的不同时期的病理变化过程能够有较高的敏感性和准确性,从而使MRI有利于早期颅脑轴索损伤的发现和及时确诊。在本次探讨分析中得知,58例患者的CT检查和MRI检查结果中,CT和MRI分别发现146个,434个病灶,MRI明显高于CT检查出的病灶数量,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诊断结果上,MRI高于CT的诊断准确度和敏感度,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血红蛋白的不同形式决定了MRI信号特征,由于创伤可引起细胞缺氧及脑血流量下降,进一步导致细胞毒性水肿,而MRI对脑缺血的不同时期的病理变化过程能够有较高的敏感性和准确性,从而使MRI有利于早期发现颅脑轴索损伤的信号改变。此外,MRI检查能避免无颅骨伪影等其他干扰因素的产生的影响。对于弥漫性颅脑轴索损伤诊断,MR高于CT的敏感度,具有更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

综上所述,对弥漫性颅脑轴索损伤的诊断中,CT和MRI检查都是重要的影像学方法,有利于DAI患者的临床诊断,但MRI高于CT的诊断准确度和敏感度,有利于DAI患者的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李明敏,魏後吉,王任直,等.弥漫性轴索损伤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J].中华医学杂志,2013,93(5):397-399.

编辑/翟辰万

猜你喜欢

核磁共振成像应用价值
MRI与颅脑CT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诊断中对比研究
CT及MRI诊断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价值
超导磁共振与多层螺旋CT对诊断股骨头坏死效果比较分析
脊柱损伤的比较影像学及临床应用
16例多系统脑萎缩的临床与MRI分析
MRI评估新生儿窒息后脑损伤及预后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