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消化道早癌应用消化内镜技术的诊断治疗价值分析

2016-05-14周华

医学信息 2016年8期
关键词:诊断价值

周华

摘要:目的 研究消化内镜技术诊断治疗消化道早癌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消化道早癌患者79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编号分为两组,其中给予对照组外科剖腹手术治疗,而观察组则运用消化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对比分析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住院时间、治疗费用以及手术时间均较短,并且术中和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上在对消化道早癌进行诊断时,相比较超声内镜和常规内窥镜而言,消化内镜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并且运用消化内镜黏膜下切除术治疗消化道早癌可以获得较好的效果,有助于患者预后恢复。

关键词:消化道早癌;消化内镜技术;诊断价值

消化道早癌是消化系统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类型,主要指的是消化道病变浸润位于消化道黏膜上层的一种疾病,我国的消化道癌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尤其是胃癌,在世界总发病数中占有较高的比例,约为42%左右[1]。有研究表明,介入治疗消化道早癌后,随访5年,患者的生存率高达90%,并且患者的生存率与治疗时间呈反比关系,所以早期诊断和治疗与患者的预后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本文对消化内镜技术诊断和治疗消化道早癌的临床价值进行了探讨,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消化道早癌患者79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编号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39例,观察组40例。对照组中22例为男性,17例为女性,年龄20~84岁,平均年龄为(66.2±9.5)岁,其中10例嗳气,20例腹胀,12例反酸,18例胃胀;观察组中24例为男性,16例为女性,年龄21~85岁,平均年龄为(66.3±9.6)岁,其中11例嗳气,24例腹胀,12例反酸,19例胃胀。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患者入院后,首先给予患者白光检查,对于存在可疑病变的患者,应该及时取活检,并在消化内镜技术的配合下,确定组织病理结果,比如运用色素内镜和窄带成像内镜,对各种内窥镜模式下毛细血管、胃小凹分型以及病变形态等进行仔细观察,并认真记录。同时,观察组则运用消化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具体操作如下:指导患者保持侧卧位,对患者进行静脉麻醉后,通过内镜检查将病变范围确定下来,并对病变部位进行染色处理,将界限标记在距离病灶周围外2mm处,并将少量靛胭脂融入1:10000肾上腺素盐水中,对黏膜下层进行注射,控制好剂量,每点在2~3ml左右,然后运用透明帽法或者圈套电凝法分次或者1次切除隆起病变。

1.3评定指标 评价影像质量标准:清晰为4分,比较清晰为3分,暗淡为2分,模糊为1分。同时,对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手术费用等各项指标进行观察,并认真记录。

1.4统计学分析 运用SPSS15.0软件分析数据,运用(x±s)表示计量资料,运用t检验组间比较,运用率表示计数资料,运用χ2进行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三种内镜影像评分比较 相比较常规内窥镜而言,内镜窄带成像内镜在毛细血管形态、胃小凹分型以及形态等方面评分均较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与放大色素内镜相比,内镜窄带成像内镜的毛细血管影像和形态影像评分均较高,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的住院时间、治疗费用以及手术时间对比。相比较对照组而言,观察组的住院时间、治疗费用以及手术时间均较短,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的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消化道早癌是发病率较高的一种疾病,主要指的是浸润深度仅局限于黏膜层或者未超过黏膜层的一种消化道癌症,其中结直肠癌早期、食管癌早期以及胃癌早期是比较常见的消化道早癌类型[2]。窄带成像作为新型的一种内镜技术,能够使未染色黏膜的对比明显增强,利用独特的"窄带成像过滤器",通过光谱确诊消化道早癌。放大色素内镜能够呈现肿瘤的微小结构变化,对胃黏膜的细微变化进行捕捉。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相比较常规内窥镜而言,放大窄成像内镜技术的毛细血管形态、胃小凹分型以及形态等各个方面评分均较高,影像质量较好[3]。临床研究资料表明,窄带成像具有独特的放大功能,能够将黏膜的微血管结构和黏膜形态显示出来,并且临床上在对消化道早癌进行判断时,新生血管是比较重要的一个标准,所以观察血管形态对疾病的诊断尤为重要[4]。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其原因主要为消化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具有创伤小、出血量少的特点,并且不会损伤组织脏器,而外科手术容易损伤组织脏器,手术风险较大[5]。

综上所述,临床上在对消化道早癌进行诊断时,相比较超声内镜和常规内窥镜而言,消化内镜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并且运用消化内镜黏膜下切除术治疗消化道早癌可以获得较好的效果,有助于患者预后恢复。

参考文献:

[1]周皖.消化内镜技术用于消化道早癌诊断治疗价值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35:90-91.

[2]汤治权,陈本林.消化内镜技术用于消化道早癌诊断治疗价值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4,10:1849+1851.

[3]韦凯扬.消化道早癌诊断治疗中消化内镜技术的应用价值探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20:259-260.

[4]韩坤,宋瑛.消化内镜技术用于消化道早癌诊断治疗价值[J].吉林医学,2014,32:7191.

[5]黄淼.消化内镜技术用于消化道早癌诊断治疗价值研究[J].中外医疗,2015,22:194-195.

编辑/周芸霏

猜你喜欢

诊断价值
经颅多普勒超声对脑梗死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研究
探讨阴道超声与宫腔镜对绝经后子宫出血的诊断价值
高频超声在肘管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
骨转移瘤X线和CT诊断临床价值分析
超声在急腹症诊断中的价值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在轻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诊断价值
腹部超声对肝胆疾病的临床诊断价值
脑CT对脑器质性精神病的诊断价值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