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肺动脉栓塞患者的CT影像诊断价值

2016-05-14李杰

医学信息 2016年8期
关键词:价值

李杰

摘要:目的 探讨CT影像诊断肺动脉栓塞的临床价值。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肺动脉栓塞患者23例选为研究对象,均行CT影像学诊断,探讨其临床价值。结果 5级肺动脉分支与亚段肺动脉显示率为82.6%,段及其以上肺动脉显示率为100%;CT平扫后主要为马赛克征、肺动脉高压、楔形变以及磨玻璃样影;增强扫描后发现动脉栓塞位置,且有不同的间接征象与充盈形态。结论 CT诊断肺动脉栓塞临床价值明显,值得推广。

关键词:肺动脉栓塞;CT影像学诊断;价值

肺动脉栓塞为外源性或内源性栓子将肺动脉及其分支栓塞后导致循环障碍的病理生理综合征。肺动脉栓塞为临床发生率较高的心肺血管病,据调查[1-2]其死亡率约为25%,若及时有效诊治可降低死亡率至8%,由此可知,一定要尽早正确诊断肺动脉栓塞。然而,肺动脉栓塞临床体征与症状无有特异性,漏诊误诊率较高,患者就诊时通常已经错失最佳治疗时间。近年来,临床逐渐广泛应用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促使肺动脉栓塞早期诊断率明显提升。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4年9月~2015年9月收治的肺动脉栓塞患者23例选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23例患者男女比例为13:10,年龄为39~74岁,平均(53.7±9.6)岁。临床表现:11例为呼吸困难与气促,6例为胸痛,3例为咳痰咳嗽,2例发热,1例咯血。

1.2方法 应用GE64排螺旋CT机,行肺动脉造影与平扫检查,扫描前需指导患者憋气,主要依据机器提示音。患者取仰卧位,从肺尖至膈上依次扫描,设定扫描参数如下:电压为120kV,电流为300mA,速度为0.5s/r,1.25为扫描层厚,0.625为重建层厚,1.375mm为螺距。应用双筒高压注射器将非离子型碘对比剂碘普罗胺向肘静脉注入,控制总剂量为50ml左右,40ml生理盐水,控制注射速度为每秒5ml。智能跟踪软件对扫描延迟行自动测定,可依据经验处理个别案例,通常扫描延迟时间为13~16s,总曝光时间在5s以下。重建原始数据后在后处理工作站中将影像数据上传,应用MPR(多平面重组)、MIP(最大密度投影)以及VR(容积重组)等处理技术。资历丰富CT室医生开展阅片,并审签报告。

2 结果

23例均可将左右段肺动脉与左右叶肺动脉、肺动脉主干等显示出来,且多数患者可显示出5级肺动脉分支与亚段肺动脉,本组19例显示,显示率为82.6%,其中23例患者均显示出段及其以上肺动脉,显示率为100%。经CT平扫后,10例为肺动脉高压,4例为磨玻璃样影,5例为楔形变,4例为马赛克征。12例为局限性胸膜增厚或胸腔积液。增强扫描2例为肺动脉主干栓塞,4例为单侧叶肺动脉栓塞,17例为多支段肺动脉栓塞。

3 讨论

肺动脉栓塞主要诱因为右心血栓或静脉系统血栓将肺动脉分支或主干阻塞的疾病,主要表现为生理病理特征为呼吸功能障碍以及肺循环障碍,为常见致死性肺疾病。右心腔与腔静脉系为栓子主要来源[3],其中下肢静脉来源最多,该病随着年龄增加发生率也在不断增加,长期卧床、下肢静脉炎、肿瘤、手术患者以及外伤史者为主要高危人群,突出表现为呼吸困难、胸闷与气短,且患者端坐呼吸,难以平卧,肺换气功能降低导致低氧血症,亦可能骤然胸痛剧烈等。当前尚未研究出可靠度高的临床指标用于诊断肺动脉栓塞,故而多依赖影像学检查以确诊。对肺动脉栓塞者行影像学检查主要目的在于显示血栓,确定范围,检查病因,鉴别诊断。超声心动图、常规X线胸片以及放射性核素扫描均为常规肺动脉栓塞影像学检查技术,但是弊端均表现为特异性与敏感性差,难以有效确诊。临床公认肺动脉栓塞金标准为肺动脉造影,但是该检查方式具有创伤性,且有一定并发症发生率,操作难度大,故使用受限。近年来随着CT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逐渐应用多层螺旋CT诊断肺动脉栓塞,不仅可将肺动脉栓塞间接与直接征象显示出来,还能够诊断其他胸部疾病,故而成为肺动脉栓塞主要诊断方式。

多层螺旋CT诊断肺动脉栓塞主要表现如下:显示肺动脉内栓子为诊断肺动脉栓塞的直接征象,可靠度最高,主要表现为肺动脉分支及主干被部分或完全充盈缺损,结合栓子形态与位置有以下四种分类:①中央型:栓子多数在管腔中漂浮或被高密度造影剂围绕,多层螺旋CT重建主要顺着栓塞血管走行,出现双轨征,此为典型征象,主要诊断急性肺动脉栓塞,但是较少显示;②附壁型:栓子密度低,且分布于血管内壁,高密度造影剂在管腔中央充盈;③完全型:管腔闭塞完全,血管完全栓塞,密度低,且未进入高密度造影剂;④蜂窝型:栓子密度低且数量多,将管腔填充,且混杂高密度造影剂,故而呈现出条索状、蜂窝状以及点状改变。在慢性肺动脉栓塞中蜂窝型与附壁型比较常见。间接征象表现多样,主要取决于肺组织氧供特点与多重血供,常见征象如下:①马赛克征:血管纹理为局限性,分布稀疏或不均,于肺窗中可对肺内灌注不均予以观察,此为马赛克征,由于血管中栓塞,导致过度或正常灌注区与区域性血流灌注减少之间密度差别明显,而后形成肺野黑白镶嵌,增强扫描后表现更明显。本组4例;②磨玻璃样征象:诱因为非梗塞性渗出,本组4例;③楔形变:主要为肺梗死,胸膜为基底出现楔形变,供血动脉相连于尖端,周边出现磨玻璃氧渗出,且可见支气管充盈征,本组5例;④其他:胸腔积液或局限性胸膜增厚,本组12例。

采用GE64排螺旋CT扫描肺动脉栓塞主要优势如下:①可快速扫描,因其时间分辨率较高,促使扫描速度全面提升,可于一次性屏气下扫描完全肺,避免呼吸伪影;②扫描技术可智能触发:肺动脉有较短的循环时间,且存在个体性差异,难以掌控肺动脉内造影剂高峰时间[4],对延时时间予以常规设定开展扫描无法确保图像清晰度,应用智能触发扫描技术可确保肺动脉内造影剂浓度,避免假阳性,且降低造影剂应用剂量;③后处理功能强大:包括VR、MPR以及MIP等,可全方位多角度观察,促使病变显示率提升。而在应用过程中需避免遭受伪影干扰,扫描前需指导憋气,将呼吸伪影减少。若伪影产生因素为上腔静脉高浓度造影剂,需避免应用过多造影剂,且推注完造影剂后需注射0.9%氯化钠[5]。同时,在设定扫描条件时确保扫描速度最快,确保延时无误,由此可完成扫描于造影剂高峰时期。此外,开展图像后处理时应结合使用多种方法,重建角度与方位应多样,对窗位与窗宽予以调整,尽量减少假阳性。

综上,CT影像学诊断肺动脉栓塞临床价值较高,无创伤,且图像清晰度高,扫描速度快,值得推广。但在实践工作中需全面观察肺动脉分支与主干,避免遗漏小型栓子,提升诊断率。

参考文献:

[1]符传刚,李岩.256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在老年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6):1276-1277.

[2]张祯铭,杨海山.64排与256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诊断老年肺动脉栓塞的对比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23):4576-4577.

[3]张建平.多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0):2195-2196.

[4]刘波,刘成伟,何蕾,等.CT肺动脉栓塞指数与危险分层的相关性分析[J].心肺血管病杂志,2015,34(6):448-451.

[5]张莉,曾文兵,汪明全,等.MSCT肺动脉造影在肺动脉栓塞的诊断应用研究(附22例分析)[J].重庆医学,2012,41(24):2501-2503.

编辑/周芸霏

猜你喜欢

价值
践行初心使命的价值取向
价值3.6亿元的隐私
一分钟能创造多少价值?
一粒米的价值
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七月》价值新解读
“给”的价值
俆卫:用梦创造价值
“活着就要体现自身价值”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