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当代艺术中的语境现象

2016-05-14蔡兴建

魅力中国 2016年8期
关键词:观察者话语权当代艺术

摘 要:“艺术当代”这个文化现象出现了很长时间,其所包含的艺术魅力在逻辑构思中得以体现。在经济现象的影响下,当今的艺术形式在内容,构成,索引等方面无一不受到它的作用力,将外在的影响转化为生存方式的展现,这作为重要的检验指标,以至其本身的内在价值被淡化了。

关键词:当代艺术 话语权 观察者

一、历史主导

在艺术现象多样的今天,我们有必要对当代艺术的含义进行梳理:“当代艺术”主要是对现代精神的提炼并将现代语言的艺术形式渗透入艺术作品中,在时间空间的界定上主要是对当下的艺术形式进行诠释,“当代艺术”的作品形式单纯,在不同的艺术语境中解读不同。现代性是“当代艺术”的作品外化形式,艺术家根植于今日社会生活中,不能脱离现代社会,其艺术作品中体现了艺术家对“当代性”的体悟,艺术家周围的文化环境与人文交流充满着当代现实的味道,他们的艺术作品一定会烙下时代特征的烙印,时代的典型外化在艺术家作品中,作品含义不能隐藏,必然外化。

实际上,90年代的后期,当代艺术这种艺术形式引起关注。作为新时代的一种艺术史写作和批评形式,概念化的艺术经历了不同阶段的演化,突出的文化现象和艺术家实践成为不同阶段特征。例如,在1920年,最热门的话题就是传统的中国绘画将如何改变和革命,最引人关注的是水墨画创作的艺术观念,辩论活动持续升温,这是政治与文化的一次交融,辩论的提出就是由康有为先生提出的。中国的当代艺术传承了80年代与90年代的文化核心,并将其转化为艺术家个体的话语权力与经济物化效益。在艺术语境中体现为“青春残酷”绘画形式以及后期的“青春”、“卡通一代”、“消费图像”等;其次,观念性的艺术继续对艺术机制、体制、规则博弈,拒绝经验阐释,“玄学”和“高级知识”艺术,其中“观念绘画”文化现象开启之后,一部分艺术家急速转向,借用中国的传统文化背景将艺术导向历史叙事的范围中。

沿着脉络分析,对艺术现象的发生看似过于简单、平面化,容易导致单向叙事的线性逻辑范畴。例如,艺术家坚持独立的开展艺术工作,始终保持艺术创作自觉性,持续关注某一艺术系统,并创作出相应的艺术作品,正是艺术作品精神层次的体现。对社会现实、政治关注的艺术家也在对艺术语境做深入的研究。无论哪种艺术形式,都不是在单一工作,他们之间的关系是运动的、交错的。复杂的艺术事件、艺术作品、艺术风格,需要艺术工作者进行深入的研究,告别整体叙事,这正是新史学的核心价值所在。

二、参与方式

各种艺术形式都有不同的生存环境,例如:当代艺术与“新潮美术”在不同的艺术语境中生存,艺术家独特的个体性表达在作品中存在。艺术语言是艺术家有力的表现样式,以前界定清晰的艺术家创作方式不起作用了。

1、传统的当代艺术:以当代艺术转向传统文化研究为主要方向,反对后殖民主义,强调本源文化的延续。

2、抽象活动的艺术形式:反对现实主义再现,提倡日常经验与形而上的艺术。

3、装置、行为艺术:颠覆艺术机制、回应艺术现象、提供超出想象空间为目的的“观念艺术”和“观念展览”。

当代的视觉特征带有明显的设计性。艺术家所理解的“当代”应从艺术家本身这个个体来说。首先,不管是形式还是艺术语言,应当紧随当代审美的意识倾向,包括行为观念与方法。尽管“当代艺术”成为时尚时间不短,但到90年代后期,所谓的“前卫”、“当代”之类的艺术字眼已出现在艺术批评与创作中。“85思潮”之后,相继出现“新生代艺术”、“玩世现实主义”、“后八九艺术”、“政治波普”、“女性艺术”、“艳俗艺术”、“观念艺术”等新生艺术潮流,是不是够“前卫”已成为评判标准。“当代圈子”的动态个案,逐渐彰显模糊规律,这是较高级的定义与样式,与所谓“当代”艺术品的创作及定位方式是一致的。

连续不断发生的事件使“当代艺术”的形态得以产生,作品内核缺乏核心主导、向外扩张的结构之点;扩张的表层现象形成结构的支撑点。“当代艺术”通过各种办法自己更加“当代”化,价值观缺失,无目的的短暂狂欢和空洞的未来假象成为发展基础,“实验性”作为此形式的代表应运而生。在短暂的狂欢中,自我变的无足轻重,“当代艺术”与艺术编造者同名。值得一提的是,当代艺术目的性极为突出,即通过 “当代艺术”这一艺术现象本身扩大影响力与艺术独特性,在艺术地位上谋求与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的并列,谋求在艺术发展史中的地位。“当代艺术”也被当时的艺术家理解为当时的艺术。

在艺术圈子里艺术家们营建一种相对稳定的艺术创作氛围。这对于90年代进行创作的艺术家们而言,基于社会语境的转型文化带来的契机,以及当代艺术市场面临的经济市场化,80年代的新潮美术艺术时代已经成为一种追忆。在没有健全的当代艺术运行机制和良好的创作环境下,当代艺术长期处于自我发展的状态,尤其是90年代初在艺术发展边缘徘徊。艺术圈的形成为艺术家们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基础与营地,营造了自由、活跃的艺术创作氛围。于是,一些引人瞩目的艺术景观在中国大城市出现了,如圆明园画家村、宋庄、798工厂和正在发展的索家村,以及成都的蓝顶、重庆的坦克艺术中心……圈子的形成是艺术品连接市场的有利保证。

在当下,关于艺术的媒介作用与立场并不重要,新媒介的优越性凸显出来,艺术会蜕变为策略的必然部分。形式是艺术秩序的承载者,其关键在于,艺术家通过怎样的方式将自己所掌握的媒介,穿透壁垒并以纯粹的形式寻求秩序的统一。客观而言,市场的发展能引导艺术创作健康发展,当代艺术在经过市场的检验后会向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现代社会的明确分工机制的,使艺术家在现代分工的体系中成为一名个体劳动者,换句话说,艺术家生产的是艺术品,而其他劳动者生产的是具体的物质商品。于是,艺术品就成为了具有双重属性的商品,既是精神产品,也是物质上可以用于交换的普通商品。从这个意义上讲,当代艺术作品走向艺术市场是必然的。

参考文献:

[1]康有为:“万木草堂论画”;陈独秀:见《百年中国美术经典》第一卷(中国传统美术),顾森和李树生主编,海天出版社,1998年,第1页和第4页.

[2]《艺术当代》,卢辅圣主编,徐可副主编,《艺术当代》编辑部,2012.3四月出版.

作者简介:

蔡兴建,男,1981年12月出生于辽宁省。现就职于秦皇岛市群众艺术馆,主要研究方向为油画艺术创作与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观察者话语权当代艺术
中国当代艺术研究
当代艺术拓展城市文化新“绿洲”
话语权是一种暴力
用追击相遇的模型解释多普勒效应
克里夫兰当代艺术三年展论坛
幼儿游戏中教师角色的定位
基于Android的智慧竞赛APP设计与开发
陈年凡客创始人
争衡·重塑·掌控
教师在幼儿游戏教育教学中发挥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