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中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素材积累

2016-05-14杨俊奇

新课程·中旬 2016年8期
关键词:中学生课外阅读作文

杨俊奇

朱熹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两句诗是说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只要用心观察、不断积累,就可以发现源头活水,汲取源头活水,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就作文素材积累的有关问题作一剖析,以便提高中学语文写作教学的效果。

一、中学语文教学中作文素材积累的现状

1.作文素材积累意识淡薄

在中学写作教学中,师生都没有意识到积累作文素材的重要性。由于学生平时没有积累作文素材的意识,当写作时才东拉西扯,生搬硬套,或者是定下作文题目后才寻找有关素材,没有为写作事先做好准备工作。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一些语文教师也忽视了作文素材积累的重要性,而且对学生的指导缺乏系统性,使学生真正作文时倍感鲜活素材的匮乏。

2.作文素材积累条理性不强

中学生随着写作的不断实践,部分学生开始意识到积累作文素材的重要性,但积累写作素材只停留在浅层次上,即只收集信息,而缺乏对素材的有效处理,因此,要很好地利用收集的素材就成了一句空话。低层次的积累无法使素材体现本身应有的价值,这样下去,作文素材积累得愈多,学生反而愈受材料的束缚。

3.作文素材积累比较单一

中学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对学生写作缺乏专项指导,同时学生肩负繁重的课业负担,更谈不上课外阅读,因而所积累的作文素材类型非常单一。另外,一些学生不善于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缺乏发散思维,难以触类旁通,因此,学生在作文时所用的素材丰富性不够,不能做到灵活运用素材。

二、积累作文素材的途径和方法

1.留心生活

(1)引导学生留心生活中较为熟悉的人或事,并做到有侧重、有选择性地进行观察,获得鲜活的作文素材。例如,在写有关人物这类作文时,学生一定要留心所描写人物的语言、行为、外貌甚至表情,经过多次观察之后,人物的形象会留在脑海中。而且,在写类似作文时,即使不再观察,只要给出作文题目,学生大脑中就会浮现相关的词语或语段,这就是我们所需要的写作素材。

(2)鼓励学生深入社会,利用闲暇时间,随时随地观察社会上的人、事、物。生活就是舞台,“节目”随时会上演。例如,鼓励学生针对某一问题观察广场里的某一场所,其中的人、其中的事、其中的景……还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商场的经营者,诸如他们的商品,他们的销售方法,了解他们在交易过程中与客户的接触、交流,揣测客户的心理、经营者的心理等。

学生亲身感受了生活,在作文时就会有感而发,写出的文章就会富有生活气息。例如,引导学生亲近大自然。春夏秋冬,季节轮换,万物枯荣,形态各异,各领风骚,教师或家长要抽出时间带着学生实地考察,观察身边常见却从来没有真正感悟的大自然之景,从中体悟生命的真谛和大自然的伟大。诸如此类,有了生活这一源泉,长期积累,学生自然会构建一个作文素材库,这无疑会大大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2.拓展阅读

阅读是积累作文素材的重要途径,然而作为中学生,随着课堂学习任务的加大,除了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课后的时间也要巩固课堂所学知识,这就限制了学生的阅读范围和阅读数量,进一步阻碍了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对此,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切入:

(1)从教材中积累作文素材。中学教材所选的文章基本都是经典之作,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精读乃至背诵,精选一些优美词语与段落。对于所选文章中的典型人物,还要学会评价。例如,人教版高一语文中《飞向太空的航程》这篇文章,作者紧紧扣住主人公郭荣庆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展开了细腻生动的描写,以此表现人物的幽默、技艺高超等特点。

(2)从课外阅读中积累作文素材。学生限于课外阅读时间,所以教师要想办法有效利用学校的各类公共阅读资源,从而达到学生阅读的生活化、常态化。比如,可以在校园的长廊中放置书架,延长阅览室开放的时间,在教室设立图书角等,让课外阅读成为学生生活的有机部分。

(3)注意提高阅读书籍的质量。中学生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但当代的中学生更沉迷于网络小说、卡通漫画等,忽视了对名家名篇的关注。所以,教师要有的放矢引导学生制订阅读计划,把名家名篇等内容纳入课外阅读范围。

(4)加强对历史文化类素材的积累。中学生的作文在选材和立意上往往缺少文化厚重感,对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积累历史文化类的作文素材。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有许许多多历史人物与事件值得我们为之感动乃至震撼。学生只要在作文时能够做到将历史文化类素材纳入作文中,那么文章自然会气势恢宏,具有可读性。

总之,积累写作素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学生要想从实质上改变自己的写作水平,就一定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做阅读的有心人。有了充足的素材积累,学生在写作时才能有事可写、有话可说,写出佳作。

参考文献:

杨崇理.浅谈中学作文“有效教学”的策略[J].上海教育科研,2005(2).

朱熹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两句诗是说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只要用心观察、不断积累,就可以发现源头活水,汲取源头活水,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就作文素材积累的有关问题作一剖析,以便提高中学语文写作教学的效果。

一、中学语文教学中作文素材积累的现状

1.作文素材积累意识淡薄

在中学写作教学中,师生都没有意识到积累作文素材的重要性。由于学生平时没有积累作文素材的意识,当写作时才东拉西扯,生搬硬套,或者是定下作文题目后才寻找有关素材,没有为写作事先做好准备工作。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一些语文教师也忽视了作文素材积累的重要性,而且对学生的指导缺乏系统性,使学生真正作文时倍感鲜活素材的匮乏。

2.作文素材积累条理性不强

中学生随着写作的不断实践,部分学生开始意识到积累作文素材的重要性,但积累写作素材只停留在浅层次上,即只收集信息,而缺乏对素材的有效处理,因此,要很好地利用收集的素材就成了一句空话。低层次的积累无法使素材体现本身应有的价值,这样下去,作文素材积累得愈多,学生反而愈受材料的束缚。

3.作文素材积累比较单一

中学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对学生写作缺乏专项指导,同时学生肩负繁重的课业负担,更谈不上课外阅读,因而所积累的作文素材类型非常单一。另外,一些学生不善于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缺乏发散思维,难以触类旁通,因此,学生在作文时所用的素材丰富性不够,不能做到灵活运用素材。

二、积累作文素材的途径和方法

1.留心生活

(1)引导学生留心生活中较为熟悉的人或事,并做到有侧重、有选择性地进行观察,获得鲜活的作文素材。例如,在写有关人物这类作文时,学生一定要留心所描写人物的语言、行为、外貌甚至表情,经过多次观察之后,人物的形象会留在脑海中。而且,在写类似作文时,即使不再观察,只要给出作文题目,学生大脑中就会浮现相关的词语或语段,这就是我们所需要的写作素材。

(2)鼓励学生深入社会,利用闲暇时间,随时随地观察社会上的人、事、物。生活就是舞台,“节目”随时会上演。例如,鼓励学生针对某一问题观察广场里的某一场所,其中的人、其中的事、其中的景……还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商场的经营者,诸如他们的商品,他们的销售方法,了解他们在交易过程中与客户的接触、交流,揣测客户的心理、经营者的心理等。

学生亲身感受了生活,在作文时就会有感而发,写出的文章就会富有生活气息。例如,引导学生亲近大自然。春夏秋冬,季节轮换,万物枯荣,形态各异,各领风骚,教师或家长要抽出时间带着学生实地考察,观察身边常见却从来没有真正感悟的大自然之景,从中体悟生命的真谛和大自然的伟大。诸如此类,有了生活这一源泉,长期积累,学生自然会构建一个作文素材库,这无疑会大大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2.拓展阅读

阅读是积累作文素材的重要途径,然而作为中学生,随着课堂学习任务的加大,除了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课后的时间也要巩固课堂所学知识,这就限制了学生的阅读范围和阅读数量,进一步阻碍了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对此,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切入:

(1)从教材中积累作文素材。中学教材所选的文章基本都是经典之作,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精读乃至背诵,精选一些优美词语与段落。对于所选文章中的典型人物,还要学会评价。例如,人教版高一语文中《飞向太空的航程》这篇文章,作者紧紧扣住主人公郭荣庆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展开了细腻生动的描写,以此表现人物的幽默、技艺高超等特点。

(2)从课外阅读中积累作文素材。学生限于课外阅读时间,所以教师要想办法有效利用学校的各类公共阅读资源,从而达到学生阅读的生活化、常态化。比如,可以在校园的长廊中放置书架,延长阅览室开放的时间,在教室设立图书角等,让课外阅读成为学生生活的有机部分。

(3)注意提高阅读书籍的质量。中学生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但当代的中学生更沉迷于网络小说、卡通漫画等,忽视了对名家名篇的关注。所以,教师要有的放矢引导学生制订阅读计划,把名家名篇等内容纳入课外阅读范围。

(4)加强对历史文化类素材的积累。中学生的作文在选材和立意上往往缺少文化厚重感,对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积累历史文化类的作文素材。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有许许多多历史人物与事件值得我们为之感动乃至震撼。学生只要在作文时能够做到将历史文化类素材纳入作文中,那么文章自然会气势恢宏,具有可读性。

总之,积累写作素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学生要想从实质上改变自己的写作水平,就一定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做阅读的有心人。有了充足的素材积累,学生在写作时才能有事可写、有话可说,写出佳作。

参考文献:

杨崇理.浅谈中学作文“有效教学”的策略[J].上海教育科研,2005(2).

猜你喜欢

中学生课外阅读作文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我来“晒晒”《中学生》
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课外阅读探究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