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需要字斟句酌、咬文嚼字

2016-05-14周东升

新课程·中旬 2016年8期
关键词:咬文嚼字意境语文教学

周东升

摘 要: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实际上更是调整文章的思想和情感;语文教学中需要咬文嚼字。

关键词:语文教学;咬文嚼字;意境

语文就是借文字来表达思想的,文字上的含糊其实就是思想不透彻、情感不凝练的表现。作者本人的咬文嚼字实际上是调整思想和情感的一个过程;对于读者而言,其实是在品味作品的意境、揣摩作者心思的一个过程。

新课程改革已经如火如荼。对于每一位有志于创新的一线老师来说,都有必要重新认真地梳理自己的各种教学理念,反思自己以往的各种教学行为。力争上出新颖、有趣、富有语文味的课,让自己能在语文教学中有一些新探索、新思考、新成果。以下是本人在语文教学中的一些心得,供大家参考。

一、细微处蕴含深意,看古人如何咬文嚼字

对于作者而言,咬文嚼字是在文字细微处蕴含深意;对读者而言,咬文嚼字就是敏感地觉察到字里行间作者所蕴藏的深意。也许我们会认为,改动几个字不过是使文章读起来更通顺一些,其实,文字和思想情感联系紧密的,可以这么说,改动几个关键处的文字,也就改变了原来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内容和形式是如此大不相同。因此,我们所推行的咬文嚼字是为了使内容和形式更为严谨,使文字和思想情感在文章整体意境中相濡以沫、相得益彰。

举一个大家皆知的实例:在“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中,韩愈劝贾岛把“推”字改为“敲”字。这段文字因缘故事世人皆知,让现代人都把咬文嚼字习惯说成“推敲”了。不论是现代人还是古代人都认为“敲”字比“推”字好,其实我认为这仅仅只是文字上的改动,这个字一改,那么这首诗的意境就有了很大的不同。“推”字我们普遍认为比较莽撞一点,但是我们要把它放到当时诗人写诗的意境中去理解、去琢磨,僧人本来是一个人住在寺庙里的,他出去时,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他“推”,那么就是自掩自推,能表达出寺庙里就他一个孤零零的和尚。在那种孤寂的场合,他突然有了兴致出来赏月,兴尽而返,只能是独来独往,自然不用去敲门去,而“敲”就显得寺里应该还有人,字不同则境不同。当然我们现在无从考证当时寺庙里的真实情况,有的只能是从全诗的语境乃至生态的角度出发进行咬文嚼字。事实上,到底哪一种意境是诗人当时要表现的,只有诗人自己才知道。他当时在“推”与“敲”字之间选择都要结合当时的意境。“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恰当,要与当时所处的意境及全诗的整体调和。无论是“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贾岛,还是追求奇绝险怪风格的韩愈,抑或“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杜甫,都对咬文嚼字非常重视,因为“在文字上推敲,其实质都是在思想情感上的‘推敲”。

文字不仅与作品的意境密切相关,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在教学中对文章的字斟句酌实质上也是一种创新。

二、字斟句酌咬文嚼字,本人是这样做的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在教学《湖心亭看雪》一文时采用了如下手法:

课件展示: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桡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指导生朗读这三句)

师:请同学们说说,从这三句中你能看出张岱本人有什么异常行为?

生:他竟然在大雪三日后的晚上跑去看雪,有点太不可思议啊!

师:同学们说错了,古人以三为多,大雪三日其实就是大雪多日,请大家把这句子有感情地、夸张地读一遍。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有意识地夸大处理了“大”“三”字和“绝”字)

师:文中说,“湖中人鸟声俱绝”,什么意思?请用一个成语来替换。

生(想了想):万籁俱寂。

师:好!“绝”的仅仅是“声音”吗?重庆不下雪,那我们想象一下,还有哪些东西也消失了?

生:湖面上白茫茫的一片,白得让人刺眼,人呼出的气,到空中马上就被凝固了,耳边是呼呼的风声,空气都是冰凉的。

师:哦,色彩也消失了,温暖也消失了。

生:人的活动也消失了。

生:所有的生机和活力也消失了。

师:说得真好!现在我来采访同学们,在这样天寒地冻的天气里,你会在家干什么?

生:烤火。

生:躲在被窝里看书睡觉。

生:聊天看电视。

生:我烤着火上网玩游戏。

师:你很诚实啊!(众笑)可是,张岱,他做了什么呢?请读出来——

(生读“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

师:他冷吗?

生:冷!

师:何以见得?注意咬文嚼字。

生:拥。

师:何以见得?为啥不用“穿”或者“披”呢?

生:“拥”说明穿的衣服很厚,整个人都蜷缩在衣服里了。

生:“拥”还说明张岱是把炉火抱在怀中的,他非常得冷。

师:看来,在“冷”的感觉上,张岱和常人一样!张岱到了湖心亭之后,这万籁俱寂天寒地冻之中却出现了一点温暖和亮色,因为湖心亭上还有另外两个人!见到他后,这两个人很是激动啊,来,请同学们把他们的激动用你的声音朗读出来。

我通过这样咬文嚼字式的引导,学生很快地觉察到字里行间作者所蕴藏的深意,带领学生领悟到课文的言外之意。

三、结语

对于语文教学而言,咬文嚼字是一种必要的手段,知人论世也是必要的手段……语文教学需要“常式”但更需要“变式”,需要“预设”和“生成”,也需要“控制”和“自主”……在这些概念中,其实都包含着教师智慧的、开明的、通达的“导”的因子和“创新”的因子。

参考文献:

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4卷[M].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

·编辑 鲁翠红

猜你喜欢

咬文嚼字意境语文教学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