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团体领导技巧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运用探究

2016-05-14肖智欣

新课程·中学 2016年8期
关键词:品格团体技巧

肖智欣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需要团体领导技巧

随着现代教育不断发展,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提倡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这是对本学科教学目标更全面、更系统的规划设计。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品格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品格教育更是受到各界关注。在积极推进品格教育的同时,我们必须要先了解个人的品格是如何形成的,只有掌握品格形成与发展的原理,才能有效地进行品格教育。

个人的品格是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而将道德内化的心理过程。社会学习论认为,人类学习的主要方式是观察学习与模仿,任何人的人格特质都是他在生活的社会环境中,经由耳濡目染、模仿学习而来的,个体自己对环境中各种人、事、物的认识和看法是学习行为的重要因素。建构论认为,个体在适应环境时,因环境变化或人际互动的需要改变其认知结构,从而获得知识。社会里的一切都会影响个人的认知发展与价值观,当然也影响个人品格的形成。品格教育应包括知善、好善、行善三个方面,因此教学活动不应单纯采用讲授的方式进行,提倡情境学习和体验学习,必须重视道德情感体验和情绪教育的实施。在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教育时,教师期望学生是乐意、主动地参与,因此,教师应选择能让学生内化核心价值的方法,通过情境的安排,让学生参与、体验、讨论和反思,让学生发现美德的价值与美好,进而内化成个体的一部分。

随着团体动力学在我区团体辅导中的广泛应用,并取得一系列的显著成果,这引发了我的思考:团体动力学中的团体领导技巧能否在具体教学情景中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团体动力是指某社会团体之所以形成的原因,及维系团体功能的一种力量或一种方式。人类的行为经常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这些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所产生的运作与结果,即“团体动力”。团体中的成员是彼此情感互动的,故团体动力也可以说是一种团体内互动的历程,例如,班级的形成与维持,就是共同的目标与共同的利益。每一个班级都有其静态面:包括班级名称、目标、组织、属性及其他固定的性格等,每一个班级也有其动态面:包括班级氛围、班级环境、成员成长、交流沟通等。这种内在静态与外在动态的交互作用,决定了团体(班级)的行动方向与发展结果。

教育工作者经常忽略这种内在的动力,导致班级运作困难,课堂组织松散,无法凝聚学生的归属感来实现教学目标。团体动力学研究的主题包括团体成员的人际关系、探讨领袖与领导方式、分析团体的凝聚力等。班级数十人的教学,能否达成教学目标,发挥教师导学功能,满足学生需求,取决于教师的领导技巧与团体动力的发展。思想品德课堂上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促成是否成功,全赖于师生沟通是否顺畅、有效。而沟通障碍常来自于学生彼此的信任感缺乏,个人价值观、沟通技能与生活态度的差异,以及教师的领导技巧与整合能力。从团体动力学的观点而言,有效的沟通必须考虑班级各个发展阶段和沟通者应有的态度。沟通时也要注意语言的选择(语词、语调、语气)、时机的考虑、表情的辅助、内在的同理、专注的倾听等因素。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运用团体领导技巧

教师为了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发展团体动力,促进学生互动,提高学习效率,适时地采取某些方法、态度、策略或手段,都可视为“技巧”的运用。在班级互动过程中,哪些属于技巧,哪些属于方法,哪些属于态度,哪些属于教师个人特质的部分,这是难以区分的。但凡是有助于形成团体动力,带领团体发展的一切领导行为,都称为“领导技巧”。

1.同理心技巧

教师对学生所表达的信息,给予正确了解的沟通。教师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的立场,以其思维模式去体会说话者的感受、需求、经验、想法等,从而获得共鸣性的了解并回应学生。教师的回应不加入任何主观见解,但又要避免简单复述。例如,在学习九年级《学会合理消费》时,教学设计了一个学生消费体验活动,在众多的商品中,按照要求挑选购买的内容,并分享这样选择的原因。当我在巡视的过程中,发现一个有趣现象,竟有六位同学购买商品的总额竟超过了规定的预算,而且还洋洋得意地向周围的同学介绍。这种现象有点出乎我的意料,但这种架势如果不回应也不行,如何回应,突然间我也不知如何说起。我在继续巡视的过程中,并没有批评、阻止他们这样选择,而是分别简单问了这六位同学选择的原因,然后又巡视到也有不少同学消费选择符合要求而且消费总额很少,这时我也想到应对方法。在分享的时候,我首先故作佩服地说:“在活动前,我们购买目标商品的预算只有100元,所以很多同学在同类商品中难免舍弃了自己心爱的款式而选择另外的,但我们班有几位同学意外地做到了,我们不如请他们来说说经验好吗?”这时,因为有我在巡视中和他们的交流做铺垫,这六位同学中的三位都举手抢着分享,然后又故作疑惑地问道:“我们都只有100元,你超出50多块钱,那多出的钱怎么办呀?”这时,他停了几秒又立刻大声地回答:“借啊!”我又继续追问:“找谁借呢?”他四处望了望,指着他的好朋友,这时轮到他的好朋友说:“我才不借呢!”课堂顿时笑开了,但这并没有影响到我们继续探讨,因为大家都在关心着下面如何收场。我又故作同情地询问:“有哪位同学愿意借给他呢?”那位同学听到我帮他这样问,简直像看到救星一样,可怜兮兮地附和着:“行行好,借给我吧。”这时,又有一位同学举手:“我借,但我要收很高的利息。”这下可厉害,全班更热闹了,但同时也意味着同学们在互动中更期待获取在生活中合理消费的信息。因此,在接下来分析、归纳知识点的过程中,同学们反而更冷静思考、自主得出知识点。师生只有在建立信任、关怀的团体互动关系中,教师才能表达了解,鼓励学生更深刻地自我探索,培养正确的道德品格。

2.积极倾听技巧

通过教师生理、心理的专注与聆听,来掌握学生表述的语言和非语言的真实内容。教师回应不加入评价、判断,注意学生的一切反应,包含语言行为、眼神、表情、动作等非语言行为。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人生自强少年始》时,我以残疾人刘伟参加中国达人秀的一段视频引入,并让学生看完说说感受,学生甲:“我觉得他很有梦想,而且真的能够做到……”(眼睛一直看着我)。我:“嗯!嗯!”(注视、倾身、表情自然、鼓励的眼神)。学生乙:“我觉得他弹完后,全场观众和评委都站起来了,这场面很感动。”我以赞同的眼神注视乙,点点头,同理的眼神,再将眼神关顾其他同学,做个邀请发言的手势,充满鼓励的。同学丙:“他失去了双手,但比我们更有自信……”在思想品德课堂上,要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更需要同学们真切、开放地自我表达,才能产生共情的氛围。而教师应主动给予学生关注,积极培养信任气氛,充分尊重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有充分表达的机会,才能落实道德情感体验,从而实施品格教育。

3.支持技巧

教师给予学生鼓励与自信。当学生表达意见、回答问题、团体动力呈现正向发展时,教师应适时给予支持,尤其是学生分享个人内在深层次感受和痛苦经验时,教师的支持不是形式化的社交手段,而是辅以非语言行为以及对学生人性的尊重。例如,在学习八年级《我知我家》时,我让同学们分享自己名字的寓意,一个同学更分享了名字背后动人的故事,我回应:“今天所有同学的分享,让我很感动,因为我们大家是那么的真诚,彼此相互信任,如同知心朋友一样,……”“现在让我们用两个手指轻轻敲碰,用这种无声的掌声感谢愿意分享的同学,同时也感恩我们父母和亲人……”教师的支持技巧有助于激励学生,增强自信,营造和谐、安全的心理氛围,凝聚学生的向心力,并产生学习迁移的作用。

4.非语言技巧

教师运用眼神、表情、距离、动作及姿态等非语言行为来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学习。例如,在九年级下学期《专题三复习》的课堂上,由于刚好上完体育课,个别同学会显得特别疲倦,不知不觉打起瞌睡。以前我曾经试过点名、罚站等方式,但收效不佳,就算不再打瞌睡也是呆如木鸡,不投入课堂学习,甚至有时还会有对抗情绪。后来,我不再用这种方式,而是当我发现有学生打瞌睡时,我会悄悄地走到他旁边,然后轻轻捏捏他的肩膀,帮他按摩,不用几秒,学生猛地抬起头看我,以为又是一顿责骂,但这时我会给他一个笑脸,拍拍他的肩膀,便走开继续上课,其他同学也看在眼里。这个过程没有语言,只有教师的非语言行为,却显示了对学生的暗示和关怀,有助于学生间的示范性学习与自我开放,也会增强课堂上的信任感和同理心。

5.催化技巧

教师创设课堂一个清楚且有方向的运作情境,协助学生有效沟通,增加其责任感,以激发思想品德学科素养及人际关系的团体动力。例如,在学习七年级第七课《走进法律》时,在探究“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这个知识点时,我设计了一个具体情景的演示活动,需要请学生上台演示,一次达到效果。为了让学生真情投入,使演示活动成功,我使用了背景音乐,声情并茂地将情景介绍一遍,课堂立刻充满紧张、迫切的气氛,一个平时大大咧咧的男学生高举双手要上台演示,我正担心演示会不会出差错时,这名男同学却表现出前所未有的认真谨慎,并一次成功,全班同学也目不转睛地参与其中。演示过后,正因为全班学生有热情投入的参与度,对知识点的理解既有感性认识,又印象异常深刻,有助于品格的形成。

三、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运用沟通技巧要注意的问题

1.教师不要太急于或勉强于和学生沟通、互动。

2.沟通时注意彼此的声调、语意、表情、态度等细微之处,以及沟通内容的准确表达,避免对方曲解意思。

3.语言的选择,特别是微妙的语意或者情绪上的形容词都会影响学生的感受。

4.沟通时,教师应同时注意学生内在和外在所表达的讯息,尤其面对一位性格内向的学生,更需要察觉其非语言行为。

5.教师应善于把握时机,适当地搜集有助于沟通的消息或有价值的事例,这要求思想品德教师多留意时政新闻,尤其是学生感兴趣又有教育价值的事例,促进双向沟通。

6.教师应多在课后检讨自己的沟通方式和内容,多鼓励学生表达反馈,及时调整沟通技巧的运用,既能促进有效沟通,又能增进师生情感。

参考文献:

[1]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徐西森.团体动力与团体辅导[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3.

[3]吴武典.团体辅导手册[M].台北:心理出版公司,1994.

[4]王金国.品格教育理论与活动设计[M].台北:高等教育文化业有限公司,2011.

编辑 谢尾合

猜你喜欢

品格团体技巧
中国队获第63届IMO团体总分第一名
肉兔短期增肥有技巧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指正要有技巧
提问的技巧
团体无偿献血难成主流
美团体打广告抗议“中国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