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国后毛泽东和谐社会思想探析

2016-05-14张贝

红广角 2016年8期
关键词:民主思想建设

张贝

【摘 要】虽然毛泽东没有明确提出“和谐社会”这一概念,但是从1956年到1976年毛泽东逝世的20年中,毛泽东在探索像中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许多论断与做法与我们今天所说的“和谐社会”有异曲同工之处。毛泽东的政治民主论、人民本位论、公平平等观、社会安定论都带有和谐社会的思想,对我国当下改革、建设和创新,实现真正的社会和谐目标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摘 要】建国后;毛泽东;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D232;K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3570(2016)08-0027-04

虽然毛泽东没有明确提出“和谐社会”这一概念,但是从1956年到1976年毛泽东逝世的20年中,毛泽东在探索像中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许多论断与做法与我们今天所说的“和谐社会”有异曲同工之处。胡锦涛同志曾说过:“毛泽东同志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正确思想,对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①因此,在毛泽东逝世40周年之际,我们有必要重温一下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思想,为当下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借鉴。

一、从“矛盾冲突论”到“和谐社会论”:毛泽东社会研究范式的转换

毛泽东社会理论中蕴含着冲突与和谐、对抗与合作的对立统一。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毛泽东听取各部门的工作报告之后又经过深入广泛地社会调查,于1956年4月25日发表了《论十大关系》一问,明确指出了在提前完成“一五计划”的同时,社会上普遍存在十大问题,包括经济、政治、文化、民族问题、国际国内问题等,凸显为人民内部矛盾;19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报告的发表,准确地分析了“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这两类矛盾的性质不同,解决的方法也不同。简单地说起来,前者是分清敌我的问题,后者是分清是非的问题。”②使用专政的方法来解决敌我矛盾,用民主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针对不同领域采取不同的策略,③充分彰显了毛泽东的哲学思辨能力,丰富了1937年的《矛盾论》,创造性地提出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人民内部矛盾理论,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完全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发展而保持其稳定与和谐。因此,党和政府必须不断完善制度体制,采用统筹兼顾方法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来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1956年9月,中共八大做出了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决定,并提出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与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求之间的矛盾。新时期深刻把握毛泽东关于矛盾的精髓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前瞻性的指导意义。

二、政治民主论:毛泽东和谐社会思想的政治基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内容就是政治民主。毛泽东明确提出:“实际上,世界上只有具体的自由,具体的民主,没有抽象的自由,抽象的民主。”①建国后,为了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人民民主专政政权,毛泽东确立了一系列民主政治制度,有效地巩固了社会主义政权,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奠定了制度基础。

首先,毛泽东确立了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的基本政治制度并将民主集中制作为我党的根本组织活动原则。列宁曾指出:“世界历史的新的一章,即无产阶级专政的时代已经开始。不过要由许多国家来改善和完成苏维埃制度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各种形式,人民代表大会制就是一种人民民主专政的好形式。”②1954年9月,在党召开的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正式确立了乡、县、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毛泽东深刻阐释了民主与集中的关系,多次强调在党内实现民主集中制之重要性与必要性。他指出,无产阶级的集中是在广泛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如果不充分发扬人民民主和党内民主,不充分实行无产阶级的民主制,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无产阶级的集中。没有高度的民主,不可能有高度的集中,而没有高度的集中,就不可能建立社会主义经济。③具有中国特色的选举制、信访制、听证制、政务公开制、信息公开制都是新时期民主政治的新发展。实践证明,民主集中制适合中国国情,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筑下了良好的制度根基。

其次,毛泽东还确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和统一战线思想。毛泽东在1956年的《论十大关系》中谈到:“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④毛泽东晚年谈到自己一生干的两件事之一就是与蒋介石斗了几十年并把他赶到那几个海岛上,抗战八年把日本人请回老家去。新中国的成立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带领全国人民打下的天下,那么,建国之后巩固执政党的执政地位就成为党的第一要务。1957年2月,毛泽东指出,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耳边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作为执政党的共产党需要接受各阶级人士的监督,尤其是民主党派的监督,只有这样才能更广泛地建立统一战线,更利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与和谐社会发展。

再次,毛泽东坚持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来达到民族之间和谐关系思想。毛泽东指出:“各个少数民族对中国的历史都做过贡献。我们要诚心诚意地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我们必须搞好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巩固各民族的团结,来共同努力于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⑤在毛泽东的关怀之下,中央政府给予民族地区极大地技术、资金、人力支援,彻底改变了民族落后的面貌,缩小地区差距,得到各民族拥护和支持。实践证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为实现民族团结稳定、社会持久安定繁荣奠定了制度基础。

综上所述,毛泽东在建国后探索社会主义政治自由以及努力实现社会主义社会政治生活的和谐方面是执着而高效的。

三、人民本位论:毛泽东和谐社会思想的本体论立足点

毛泽东认为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新中国的成立是广大人民群众浴血奋战的成果,建国之后,人民本位的思想、积极调动各方积极性来搞社会主义建设,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方面都彰显了毛泽东人民本位的和谐社会理念。

首先,毛泽东提出人民群众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坚力量,新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共产党应执政为民。建国之后在北平召开的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参会的有穿工装的、穿制服的、穿旗袍的、还有戴瓜帽的,各种形形色色的人是整个社会大变革中富有象征意义的完美缩影,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拥护。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它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属性。

其次,毛泽东确立了“统筹兼顾,适当安排”原则,协调各方利益,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经济发展思想。①在应对经济利益矛盾相关问题时,毛泽东同志明确提出生产与分配领域都必须协调好国家、集体、个人利益,充分调动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处理好内地与沿海工业关系,统筹兼顾农、轻、重发展关系,他主张走出一条以“农、轻、重为序,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道路,调整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比例,适当增加农业和轻工业的投资比重,协调三者利益,试图实现多业并举、和谐发展,在经济关系方面努力实现各利益主体的内部和谐,激活了整个社会的活力。

再次,毛泽东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基本方针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原则的和谐文化发展思想。毛泽东重视科学文化事业发展,主张采取自由讨论方式、科学辩证分析法、批评说理教育法来解决科学文化领域的人民内部矛盾。“双百方针”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是正确的,“是在社会文化领域充分保持活力,让一切创造性的思想和艺术源泉充分涌流,让人的精神得以解放和自由,并以此来构建和谐的社会文化氛围的科学、民主、充满强烈‘人本色彩的伟大策略方针。”②该方针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客观经济规律,自然、社会科学界、文学艺术届均出现了热烈的自由讨论氛围,优秀作品层出不穷,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科学进步和文艺事业的蓬勃发展,为现代文化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毛泽东在经济思想方面始终坚持从人民根本利益出发,倾听人民疾苦,努力平衡协调各方利益,创建自由活力的社会文化氛围,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宝贵的思想来源。

四、公平平等观:毛泽东和谐社会的价值诉求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消灭私有制、消灭剥削阶级、建立公有制。在毛泽东看来,自社会主义建立之时就是实现公平之始,即公平与社会主义是一对孪生兄弟。

首先,在全国实行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和分配方式的供给制。新中国刚成立,毛泽东就带领人员对封建地主阶级和官僚阶级进行财产没收,开展社会主义改造运动。1956年之后发动了“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化运动,试图进一步提高公有化程度,造成国民均穷的局面。但不可否认,正是由于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以及政府统一有效的计划供给保障了社会主义的稳定性,我国初步彰显了公平的格局,从制度层面保障了公平。

其次,力求在生活方式上消灭剥削阶级,整合社会阶层。在毛泽东看来,正是由于社会分工的差异性以及阶层固化,尤其是特权阶层的存在造成了整个社会的不均等化,而这与社会主义的本质相背离。因此,他大搞“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也含有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缩小分工差异所带来的社会不公的意图。

再次,将男女平等落到实处,并主张普及教育,实现教育公平。1950年,毛主席发布命令颁布了新中国第一部《婚姻法》,以立法的形式废除封建包办婚姻和一夫多妻制,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婚姻自由和一夫一妻制,倡导男女平等。1949年7月20日,《新中国妇女》创刊,妇女终于获得了参加生产和参与政治生活的机会,而且男女同工同酬。新中国成立之后,妇女的社会地位显著提高。毛泽东一生主张平民教育,建国之后就全面开展扫盲运动,并主张公私立中小学全部免收学杂费,不同民族、身份的人都可以平等的享受受教育的权利。

总之,毛泽东所追求的公平平等社会的发展,实质就是实现人人共享,普遍受益,尽管这些思想带有均等主义的局限性,但其控制社会贫富差距过大,执着的平等观念代表着人类追求公正社会秩序的崇高理想,正是和谐社会的价值诉求。

五、社会安定论:毛泽东和谐社会思想的国际视野

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被列强侵略压迫的百年屈辱史,开启了中国独立自主的新征程。毛泽东深知安定之于社会发展、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重要性,在建国后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突破重重围堵的同时,对内肃清了国内反革命势力,为社会政治经济的稳定秩序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方面,在国际上,新中国只得到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认可,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围的方针,阻挠新中国的发展并试图将我们扼杀于摇篮之中。为了捍卫主权、维护世界和平,毛泽东做出了抗美援朝的果断决策,抗美援朝极大地提高了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威望。1954年日内瓦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平等身份参会,到1955年同中国建交国家突破了20个,为国内经济建设探索道路争取了一个相对和平安静的国际环境。20世纪60年代面对美苏双面夹击,毛泽东毫无畏惧,“利用矛盾、以民促官”积极和日本、西欧国家发展友好关系,打破了美国长期封锁的链条缺口。70年代尼克松访华,标志着中美关系正常化。在毛泽东领导新中国的二十多年时间里,新中国外交层层突破,最后实现与一百多个国家建交,这所有的努力都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创造力有利的环境。

另一方面,从国内看来,1950年7月至1951年10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镇压反革命运动”,多数城市的黑社会势力被肃清。1952年底,我国土地改革运动基本完成,将过去限制打击富农的政策改变为保存富农的经济,为我国工业化建设开辟了道路,有利的保障社会安定。1951年底至1952年10月在党政机关和私营工商业中开展“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和“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取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五反运动”,猛烈打退了不法资本家的猖狂行为,纯洁了党政队伍,巩固了无产阶级政权,为向社会主义的平稳过渡打下了基础,顺利保证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平稳发展,使社会逐步走向和谐。

历史是现在与过去永无止境的问答交流。今年是毛泽东诞辰123年,逝世40周年,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在探索建设、改革中曲折前进,回顾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一系列思想、理论、实践精髓,对于当下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启发性的指导意义。

(作者系广东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民主思想建设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思想与“剑”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