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赤诚铸辉煌

2016-05-14郝幸田

企业文明 2016年8期
关键词:催化裂化装置

郝幸田

编者按:90岁高龄的杰出科学家,中石化洛阳工程有限公司陈俊武院士,在70年的职业生涯中,爱党、爱国、爱人民,把毕生心血献给了祖国的石油化工事业;他严以修身,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立足产业发展和民生福祉,潜心科研,勇于创新的进取精神;他淡泊名利、敢于实践、不求索取、甘于奉献的优秀品格;他严以律己、学风严谨、团结同道、学识渊博的崇高学术风范;他诲人不倦、奖掖后学的高尚师德,不愧为优秀的共产党员,当代知识分子的榜样,永远是广大科技工作者学习的楷模。

古都洛阳不仅盛产国花牡丹,而且还拥有国宝级大师。今年七月中旬,我们满怀敬仰采访了一位精神矍铄的长者。初见他时很难把他和九旬老人联系起来——身体健朗,面庞清瞿,神情恬淡,耳聪目明,素框眼镜白衬衣;脸上总是带着谦和亲切的笑容,谈吐之间尽显宽厚与慈爱之心,只有略现银丝的头发,为我们透露了他为我国的石化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辛劳与自豪。望着这位大道无形的长者,我们不由得被他的大家风范深深折服。

他,就是90岁高龄的中国科学院陈俊武院士。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样一位高山仰止、可敬可亲的杰出科学家,共同品味他的璀璨人生。

志存高远圆梦行 技改革新身手显

大凡成长在旧中国的老前辈们,都有着一段风雨沧桑搏激流的奋斗历程。但他们在时代赋予的艰难考验面前,历尽苦难仍痴心不改。不了解这段往事,就不能真正感知这代人的家国情怀和报国之志。

陈俊武,祖籍福建长乐,1927年3月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门第。他祖上数代诗礼传家。后其曾祖父携家迁居福州,父亲陈训昶(系北洋政府农林部工程师)又迁往北京定居。由于自幼受到良好的家教和文化熏陶,从小就深得系统的自然科学启蒙教育。中学时期,父亲又把他送进师资雄厚、校规甚严的教会学校。自幼练就的心算和速记天赋,再加上善于独立思考的习惯,那时的他不仅以各科名列前茅的优等生条件始终免交学费,而且赢得了同学们“神童”的赞誉。

1944年,陈俊武以名列第二的优异成绩考北京大學工学院应用化学系。他在知识的海洋里找寻心灵的寄托,默默苦读,孜孜以求,传承父辈实业救国的梦想。图书馆里,常能看到他刻苦而坚定的身影,同窗们对这个年龄最小的学弟不敢小觑。从高中二年级开始一直延续到大学初始,他一直沉醉于化学、药物学,由于有扎实的英语功底,他用中、英文混合记述自编了4种分期分号、累计50多万字的杂志。他痴迷于破解物质之谜的探求,也曾怀有独觅良药济世的抱负。石油工业和化学工业的宏伟规模以及抚顺煤制油的巨大诱惑,最终他选择将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化学工程领域。这一选择,使他在科学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并使他有机会成就终生无悔的事业。

北大的进步传统给他的思想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家族中的革命者们使他看到了希望的曙光。1948年7月,22岁的陈俊武从北大毕业后,谢绝了亲情的挽留,几经辗转,于1949年12月来到辽宁抚顺矿务局,参加了人造石油工厂(后更名为石油三厂)修复工作,只为那里有他魂牵梦萦的事业基地。在此,他由一名热血青年逐步成长为一名青年技术骨干;由此,他与新中国一起成长,尝试开辟新的天地。

1950年时的中国,百业待兴。从旧社会走出的一代人,对建设新国家满怀热忱,无须动员。面对这家早已停产多年的日本占领时期修建的杂草丛生的煤制油工厂;面对技术资料匮乏,生产条件简陋的现实,陈俊武与技术专家和老工人们一道,为工厂恢复生产废寝忘食,为各项技术革新殚精竭虑。勤奋好学的陈俊武一头扎进车间,把自己学过的理论和眼前的装置设备印证对照、摆弄琢磨,弄不清的问题就向专家请教,向老工人师傅学习,经常忘了晨昏暮晓,衣服上经常油渍斑斑……

1952年,人造油厂开工正常后不久,陈俊武在变换车间值班时发现,水煤气和水蒸气混合的“蒸汽喷射器”抽力很大,于是联想到水煤气鼓风机是否必要的问题。经过一番钻研,陈俊武弄清了参数,与工人班长一起利用倒班时间做了关闭旁路试验。结果表明,鼓风机在停止供电的情况下依然自动旋转,车间其他设备运转正常。这样,一台鼓风机一小时就可节省25度电,此举开创了他技术革新的先河,轰动全厂。

有一次,已调入工厂生产科的他深入蒸馏车间检查设备时,发现蒸馏加热炉炉管是按单管程布置的,气化后流动阻力很大。他就结合从俄文版《加热炉计算》中学习的知识,尝试制订了把炉管分为两管程的新方案。他把建议向该车间提出后,很快被采纳并加以实施,取得了装置加工能力提高20%的良好效果。

多年之后,陈俊武依然保持这份专注、严谨和热情。他有着长期写日记、记笔记的习惯,提包中放着书和资料,每有所得即投入其中,每隔一段时间都要分类整理,还时常反躬自省,提醒自己向优秀的工友和同行学习。他摸索了一套学习语言的方法,先后掌握了英语、俄语、日语、西班牙语、德语等5门外语。

他的才华执着、奋斗热情,不仅使27岁的他很快成长为先进工作者、厂设计室负责人,并且赢得了著名专家和厂领导的赏识。1954年,他被评为厂级劳动模范,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出席了石油部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

惜时满腔赤子情 艰苦奋斗“金花“绽

亲历过战乱,方知和平可贵;经历过屈辱,更添自强信念。几十年勤思探索、勇于创新的治学精神,已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祖国的炼油技术总让他魂牵梦萦,不忘初心。

1956年,陈俊武追随领航者的脚步来到新成立的抚顺石油设计院。在这里,他写就了一段动人的青春乐章。1959年,当横空出世的大庆油田给国家提供了充足的原油,中国炼油工业开始步入天然原油炼油时代。已担任抚顺设计院工艺室副主任的陈俊武和他的同事们,开始由人造油炼油厂设计转向天然原油炼油厂设计。

1961年冬天,石油工业部决定抽调科研、设计、制造、基建和生产等方面的骨干力量,自力更生开展后来被誉为“五朵金花”的流化催化裂化、铂重整、延迟焦化、尿素脱蜡及有关的催化剂、添加剂等五项炼油工艺新技术攻关,尽快改变我国炼油工业技术落后的面貌。34岁的陈俊武,受命担任了我国第一套流化催化裂化装置的设计师。

当时全国正处在困难时期,生活条件极为艰苦。陈俊武和参加项目攻关的同事们无一人叫苦,几乎每夜都加班加点,夜以继日地进行技术对比、方案论证。在项目初步设计完成后,他又利用1962年9月到1963年2月及1964年9月至1965年2月前后两次赴古巴实地考察和实习的机会,如饥似渴地收集国外最先进的技术资料,及时修改项目的相关设计。在为期半年多的实习时间里,他和考察组的几名同志一起,利用一切可能的线索,通过各种渠道收集相关的图纸、规范、手册等,采用人工速记、整理加复制的方式,收集了大量资料,仅陈俊武自己就记满了20几个笔记本。

陈俊武曾回忆道:“在国外炼油厂考察和实习的两个阶段,学习和了解了大量流化催化裂化的资料,做到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我们的收获很大,几乎把各方面的资料都看到了,不仅能够解决流化催化裂化技术问题,而且20世纪60年代几乎整个炼油工艺相关技术均有所涉及。回国后石油部又组织人进一步整理和翻译,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炼油工业的技术水平。”

攻堅克难的重任使陈俊武觉得时光匆促而紧迫。1963年秋,1 000多张设计图纸完工,各行各业按图索骥进行设备研制;1964年初,设计人员进驻现场开始施工备产;历经四年多的卧薪尝胆、艰苦攻关,1965年5月5日,中国第一套自主设计和安装、具有国际水平的流化催化裂化装置在抚顺石油二厂竣工投产,催开了我国炼油工业新技术的“第一朵金花”。当清澈的汽油和柴油源源不断地流出管道,陈俊武和他的同事们欣喜若狂、情难自禁。在这场技术会战中,他们赢得了关键一役,那时他已担任抚顺设计院的副总工程师。在这个物质匮乏、科技进步的黄金时代里,陈俊武终于凭借智慧和意志获得了成功,成为石油行业头角峥嵘的栋梁之材。

在抚顺、大庆60万吨/年流化催化裂化装置建成投产后,石油工业部又决定在山东胜利炼油厂建设120万吨/年流化催化裂化装置,由北京设计院负责具体设计,陈俊武担任技术指导。

为了使这套年产120万吨、规模扩大一倍的装置试运行成功,他克服“文革”时期的重重阻挠,抛开“批判”与“声讨”,多次往返抚顺、大庆、胜利项目现场,坚守在生产一线数月,最终解决了催化剂跑损等诸多难题,并由此创立了以压力平衡为基础、工业化装置反应—再生系统流态化测试方法。这套催化裂化装置终于在1967年上半年建成,又一次创下了新的纪录。随后,陈俊武和他的同事们又相继完成了提升管催化裂化、后置烧焦罐再生等新工艺、新技术开发任务,强力推动着我国催化裂化技术进步的脚步。

难以想象,在那些大字报满天飞、工厂一片乱象、生活难以为继的日子里,陈俊武和他的攻关组,是凭借怎样的顽强毅力转战南北,留下他们奋斗的足迹。即使是在学习班写检查、在农场艰苦劳动、在单位坐冷板凳时那些艰难的岁月中,他都从来没有动摇过,因为他清醒地知道,中国的石油工程技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逆水行舟岂可松劲,惜时奋进分秒必争,他无暇顾及个人的处境,心中燃烧的是赤诚报国的火焰,指引他度过那些艰难的岁月,使他始终不曾迷失,永葆一腔赤子情怀。

转战河洛再跋涉 砥砺前行续华章

激荡的岁月,造就激荡的人生。如果没有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时代精神,没有为国家实现能源战略安全的雄心壮志,他也许不会从一名冲锋陷阵的前线战士成为运筹帷幄、指挥若定的能源战略科学家。

1969年底至1970年初,陈俊武跟随抚顺设计院搬迁至洛阳宜阳县山岭深处的竹园沟。那时的他,屈就为生产组的一名勤杂工,每天重复着原始的体力劳动。即使1年后获准进入设计室,仍然与其他技术人员一样都统称“服务员”,并无技术专家应有的职务与待遇。可陈俊武眼睛盯着的,依然是世界炼油工业技术迅速发展的形势和中国的严峻现实,应怎样研制适合中国国情的低廉高效设备,关心着世界炼油技术的进展和催化裂化技术的点点滴滴。

在临时搭建的简陋板房中,陈俊武和他的同事们日绘蓝图,夜听林涛,为研制蒸馏—催化裂化联合装置绞尽脑汁。1972年,这套被誉为“一顶二”的装置在锦州试运行成功。这一年,陈俊武肩负起技术负责人的重任。他带领设计院技术人员,完成了多地炼油厂催化裂化装置设计。由于常常因公出差,他无暇照顾家里,妻子工作也忙,12岁的大女儿带着6岁的小女儿,在大山深处度过了3年半艰苦时光。

1974年,随着科技新时代的到来,陈俊武的事业如同得风助势的薪火,燃烧出前所未有的热度。1978年3月,他光荣地出席全国科学大会并获得表彰;同年,他担任洛阳炼油设计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当年,他指导设计的中国第一套快速催化裂化装置在乌鲁木齐炼油厂试运行成功,第一套年加工120万吨的全提升管催化裂化装置在浙江镇海炼油厂开车成功;1982年,他为之甘冒风险、凝聚心血的兰州炼油厂50万吨/年同轴式催化裂化装置建成投产,不仅节约了项目占地,还节省了建设投资,荣获了全国优秀设计金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成功的背后有多少艰辛的汗水,只有陈俊武自己深知。然而,时代鼓舞着他,使命召唤着他,他像一名勇敢无畏的战士,冲锋陷阵,奋勇向前。

1982年6月,石油部成立科技攻关大会战8个攻关小组,陈俊武临阵受命,领衔担任催化裂化组组长。其中任务之一就是完成国家“六五”攻关课题“大庆常压渣油催化裂化”技术开发并实现产业化;任务之二就是采用自主开发的技术建设一套全新的催化裂化装置。这场前所未有的大会战,给了他施展才华的更大空间,他如同一名运筹帷幄的将帅,指挥参与攻关的各方人马在新技术的广阔天地里冲锋陷阵。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庆常压渣油催化裂化装置,于1985年在石家庄炼油厂成功投产,实现了产业化应用,1987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另一重大项目是既有同轴结构,又有高效再生的100万吨/年的新型催化裂化装置也于1989年在上海炼油厂建成投产,其模型在北京国际科技博览会上备受瞩目,并被送往莫斯科参展。该项技术于1994年获得国家专利局发明专利授权,成为我国催化裂化工程技术领域的第一个发明专利。这两项技术成就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也使中国炼油工业技术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在陈俊武和几代人一步一个脚印的共同努力下,如今我国催化裂化技术从一片荒芜实现了锦绣满园。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已经建成催化裂化装置上百套,总加工能力上亿吨,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催化裂化世界第二大国。

1984年,是几近花甲之年的陈俊武人生中的一个重大转折。设计院更名为洛阳石化工程公司,他出任公司首任经理。面对波涛起伏的市场竞争,沿用多年的设计院体制已不能适应工程公司的需要。根据中国石化总公司的要求,他参照国外工程公司的管理模式,调整组织机构,改革管理流程,组建了公司技术开发中心,推行了继续工程教育学分制,以洛阳石化500万吨/年炼油工程建设为契机开展了工程总承包试点,全力推动公司由炼油设计研究院到工程公司的转型发展。

与此同时,他组织完成了催化裂化总动力学模型、催化裂化—芳烃抽提、催化裂化—延迟焦化、催化裂化—渣油加氢脱硫等组合新工艺技术开发,亲自参加了国外先进的加氢裂化技术引进,加速了国产化加氢成套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取得如此辉煌的业绩,陈俊武从来没有自满过。他说,鲜花和掌声属于大家,属于和他一起奋战的技术专家和工人。玉汝于成,他的功勋已经载入史册:1985年,获得全国首批“五一”劳动奖章;1989年成为国家第一批享受政府津贴的千名“卓越贡献专家”;1990年获得“全国工程建设设计大师”称号;1991年,历经多年的奋力攀登,陈俊武达到了事业的新高峰,当年末,他光荣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学部委员(院士)。

荣誉不胜枚举,成就令人景仰。自那时起,他迈上了人生和事业的新征程,他的脚下是科技探索的新起点,他的前方是更为远大而光辉的目标。

著书育人为己任 老有所为硕果丰

“人的生命是一种偶然,而为人类的进步做出贡献,却是每个人类成员的责任。生在哪个国家不容选择,而热爱我们的祖国,却是华夏儿女的共同美德”。在几十年的拓荒求索中,他把自己的青春和智慧献给了人类的进步和他挚爱的祖国。

1992年1月,年过花甲的陈俊武虽然不再担任公司经理职位,但对石化行业的技术进步依然十分关注,以育人为己任,为培养更多的催化裂化技术人才,他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为企业一线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培训的工作中。

10年来,他亲自进行课程设计和授课,通过统一讲课答疑、分散完成大作业和集中讲评的方式,在中石化、中石油系统内举办3期较大规模的催化裂化技术高级研修班。

由于学员所在企业装置情况各异,审阅内容很少类同,他不得不加班加点甚至牺牲春节休假时间一对一地审阅批改作业。有时,为了给学生讲明一个数据,他所演算的数据、所列表格比学生作业还要多。功夫不负有心人。凡经历“大作业”磨炼的学员都逐渐成长起来,人员遍及全国30多家石化企业,有20多位同志在陈俊武的帮助指导下成为部门或行业技术领导骨干。

陈院士始终对年轻人寄予厚望。他学识渊博、涉猎广泛,极具科学使命感。他敏锐的头脑十分高效,对多门学科始终保持浓厚兴趣。勤学尚思的他,对孜孜以求的学员们心有戚戚,花费大量心血著书育人。20世纪80年代,他先后担任几所高等院校的兼职教授,培养了10多名研究生;2009年至今,他帮助郑州大学开展生物运输燃料研究和开发,而且不取分文报酬,郑州大学以他6年来的相關费用为基础创建了“陈俊武院士研究生优秀论文奖励基金”。

他虽年事已高,但却精力充沛,坚持工作至今是他毕生眷恋、割舍不下的事业。他对于科学近乎痴迷的神圣使命感,使他保持如此顽强的毅志和旺盛的活力,使他的一项项科学新成就不断涌现。1995年,他与曹汉昌合作主编的《催化裂化工艺与工程》第一版正式出版,并获得国家科技图书二等奖。这是国内首部催化裂化专著,也是世界上一部集大成式的学术著作,并于2005年二次再版,2015年该专著实现了主编的新老过渡,与许友好共同编著出版了《催化裂化工艺与工程》的第三版。出版社为此感叹,150万字的学术专著,同一位主编30年期间每隔10年再版一次,在出版界是绝无仅有的。2004年末,他与严陆光院士等人着手进行中国中远期石油补充和替代战略研究,2007年研究成果以《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研究》为书名出版;2009年5月,他与李春年、陈香生合作编著的《石油替代综论》出版,在替代能源的专业领域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都有极大的提升;2010年,由他指导设计的世界首套以煤炭为原料的180万吨甲醇/年(DMTO)装置(年产60万吨烯烃)在包头顺利投产,荣获2014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多年来,他还有多篇学术成果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

他惜才爱才,助人为乐。他的妻子长期患病、瘫痪在床,医疗花费不菲,但他却总要把每次获得的科研奖金拿出去资助别人,鼓励青年为国家发展施展抱负才华。1995年,他资助10位家境贫寒、教学成绩突出的民办教师的事迹一度传为佳话。而一位当年化学成绩优异,考上了大学的贫困生,在陈俊武整整四年的全额资助下顺利读完了复旦大学,如今已经成为上海某著名医院的技术骨干……他甘为人梯,让众多有志者踩着他的肩膀,向着理想顶峰大步攀登。

不辱使命再先行 力促新业建功勋

“只有永恒的事业,没有永恒的人生。”这是耄耋之年陈俊武发自内心的深切感受。而今他的日程安排更为紧密,仅有的闲暇也投入了新的苦读。作为炼油工程专家的他成果遍地、功成名就;作为科学家的他始终保持着探索的好奇心,开始向应用基础理论研究的新高地迈进。

10多年前,已经80岁的陈院士表示:“在今后5~10年,我还可从事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具体指导重大工程技术开发;二是探讨能够胜任的宏观战略性课题,并愿为此去学习过去不熟悉的知识,争取提出一些对国家、对大局有益的论据和建议。”

20世纪90年代,面对我国石油资源不足、原油对外进口依存度逐年递增的现实,陈俊武默默地开始关注国家能源战略问题,高瞻远瞩地向中国科学院提出开展能源替代课题研究的建议,并受命与十几位中科院院士、近10名大学教授一起编写我国2020—2050年中远期石油补充与能源替代规划建议;与石科院、上海石化院的同行一起承担了中国石化《煤或天然气制低碳烯烃》软课题研究,为国家决策提供咨询意见。

作为国际咨询公司顾问和知名技术专家,他先后参加了神华集团、宁煤集团、中科院太原煤化所、兖州煤业集团等多个煤制油项目预可研、可行性研究评审、成果鉴定和技术评审,积极为我国现代煤化工产业献计献策,有力地促进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煤制油技术开发。

煤制烯烃曾是煤化工行业的一个世界性难题。1997年,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专家来洛阳交流甲醇制烯烃中试技术成果,希望借鉴流化床技术经验开发DMTO技术。陈俊武敏锐觉察到随着原油价格节节攀升,煤基甲醇制烯烃将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促进了公司与对方建立了共同合作机制。

在他的指导下,该项目完成了从实验室、工业中试和工业示范装置的“两次一百倍”工程化技术开发,于2010年8月,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建成了世界首套、全球规模最大的以煤基甲醇为原料的60万吨烯烃/年(DMTO)工业示范装置,在煤制烯烃领域形成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与此同时,他还指导完成了DMTO-II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烯烃分离技术、DMTO与烯烃分离一体化等新技术开发。2014年12月,第一套100万吨甲醇/年进料的DMTO装置在山东神达建成投产;2015年2月,第一套DMTO-II工业示范装置在陕西蒲城投产成功。

短短五年间,由陈俊武和他的团队研发的DMTO技术已在国内近20家企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不仅成功地开辟了烯烃生产的非油技术路线,而且促进了我国甲醇制烯烃战略性新产业快速形成。

与此同时,他又把目光投向了温室气体排放、碳减排等热点领域,并早在2011年就提出了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年不应该超过2030年、排放量100亿吨的科学论断……

在70年的职业生涯中,陈俊武早已把浓浓的石油情融进了无垠的事业之中……

为了国家富强和能源安全,如今这位鲐背之年的老人更忙了,他依然向着未来,迈着探索的步伐,忘情地在他的石油能源替代领域里潜心创造。他担负了国家新建煤制油、煤化工项目的技术把关,每天早上8点30分准时到达办公室,批阅邮件、研究课题、指导项目……更让人敬佩的是,他有时还会主动要求亲临施工现场进行技术指导。

90载岁月如歌。陈俊武近一个世纪的奋斗历程,为我们诠释了奉献精神的真实内涵。正如中石化洛阳工程有限公司党委书记王国良所评价的那样:“陈俊武院士不仅仅是我们国家催化裂化工程技术的奠基人,而且他对事业、对人生的不懈追求和境界已经成为我们的一面旗帜和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精神正激励我们石化人不断成长。”

(责任编辑:李 直)

猜你喜欢

催化裂化装置
教你辨认枪口装置
催化裂化再生器壳体关键制造技术
SBS装置VOCs排放控制探讨
提高催化裂化C4和C5/C6馏分价值的新工艺
催化裂化装置掺渣比改造后的运行优化
除白发简易装置
一种新型消除PT二次回路压降的装置与应用
催化裂化汽油脱硫工艺浅析
干熄焦装入装置的改进
催化裂化多产丙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