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学生之力 策学生之智

2016-05-14张琳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16年8期
关键词:不幸者杨绛赏析

张琳

杨绛的《老王》是一篇经典篇目,人人讲过,人人授课方式不同。

在上课之前,我请学生认真预习这篇课文,并布置了两道预习题:1.文章让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请写出理由。2.读完课文后,你有哪些困惑?我想通过学生对文本的朴素阅读来定位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与授课方式。

学生交上来的预习作业确实给了我很多灵感。认真整理一下学生对这两个问题的思考,发现学生的问题将这篇课文的难点一个一个地挖了出来。于是,我突然想到,以学生的问题为抓手,串起整堂课的师生学习。于是,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在对学生自学程度的充分了解下,我设计了这样一堂课。

首先简单分析一下老王的人物形象:不幸、善良。学生基本上能很快找到老王的不幸之处:身体残疾,生活上靠蹬三轮活命,住处塌败,且无亲无故。此时,我投影了学生的问题:

问题1.“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只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为什么说后者是更深的不幸呢?

学生细读文本,思考讨论发现,“得了恶病”只是他人对老王的恶意揣测,是对老王人格的侮辱、精神上的伤害,比单纯的身体残疾伤害更大,所以更为不幸。

问题2.后来我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说,住那儿多年了。老王为什么答非所问?那个院子到底是不是他家?

学生通过思考,意识到,所谓“家”,是有亲人有温暖的地方,而老王没有亲人,这个住所只是他栖身的地方,所以回答:“住那儿多年了。”更可以看出老王精神上的孤独无依。

于是,通过这样两个问题,学生就能更深刻地感知老王的不幸程度,这样一个不幸的人,却能时时处处为作者一家着想,实在让人感动。

接下来很自然地过渡到老王的善良。老王的善良学生都能深深感受到,所以这一环节,我先投放的是学生赏析的精彩片段。

片段一:“你还有钱吗?”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这一细节非常传神地将一个善良人的复杂心理呈现了出来。一方面,老王得收钱,他是靠这个来维持生活的;另一方面,老王不忍心收钱,他知道对面的好人正在落难中,“你还有钱吗”一句话,就把一个好人对另一个好人的关心准确表达出来了,表现了老王善良的品质。

通过这一片段,一方面是展示学生的赏析语段,另一方面,也是提示学生当时的时代背景。“他知道对面的好人正在落难中”这句话,就很自然地引出了我要介绍的杨绛及其当时的处境。在“文化大革命”那样一个特殊的时代,一个自己生活都难以维持的人,却还能关心作者一家,这种善良,实在让人感动。

片段二:老王临死前给我送鸡蛋和香油这一细节,通过外貌描写,我能真切地感受到老王病重时的痛苦与绝望,然而在这种情况下还来“我”家送东西,自身又经济拮据,这种强烈的不幸与人性的善良的对比深深震撼了我。

老王给作者一家送鸡蛋和香油的细节,是很多学生都写到的,选择了一个同学的片段,其中“这种强烈的不幸与人性的善良的对比深深震撼了我”这句话,道出了老王最朴素和最动人的善良品质。于是顺着这个话题,开始和学生对这一情节做进一步赏析。

这一部分的文本阅读,学生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借助这些问题,和学生一起深入探究文本内容与作者情感。

于是展示学生的预习问题。

问题3:老王为什么病得那么重,生活那么贫苦,还要在死前一天去给作者送鸡蛋?

问题4:“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不为了钱,为了什么?

她不是已经知道老王不要钱了吗?那她要捎什么?

问题5:老王为什么说“不是要钱”后还是拿了钱?

选择这些问题投影给学生,是要学生讨论后能明白:作者一家在日常生活中对老王非常照顾,老王在和作者一家的交往中,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所以出于对作者一家的感激,对亲情的渴望,以及对心的交流的渴望,老王在预感自己可能要辞别人世之前,想要表达自己对作者一家的情感,倾其所有,送来了大鸡蛋和好香油。只是作者在当时并没有理解老王在情感上的需求,依然把老王当作一个可怜人来看待,认为自己绝对不能占老王的便宜,因此,坚持要拿钱给老王。老王知道作者没有理解他的想法,也知道作者如果当时不给钱,过后还是会让人带钱给他,为了不麻烦作者,最后还是收下了钱。老王至始至终,都是在为作者考虑。

学生文章读得非常仔细,甚至发现了这样一个细节:文章三次表现老王善良的片段都或多或少与钱有关,老王总是坚持减半收费甚至不收钱,可作者却每次都把钱尽数给老王。作者到底该不该每次都谢绝老王的好意?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理解老王行为的出发点。老王在常年的冷眼和歧视中,感受到作者一家给他带来的温情,觉得作者一家对待他像亲人、朋友一样。于是,他也要竭尽所能地对作者一家好。老王的想法是这样的:我送朋友看病,不该拿钱。我送东西给看得起我的人,不是想要钱。而作者,并没有理解老王,作者眼中的老王,只是一个可怜人,需要人同情,所以自己不该在金钱上占老王任何便宜,不能欠老王的情。

文章赏析到这里,师生开始共同关注作者在文章结尾写到的那句:“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预习文本时,很多学生提出疑问:作者为什么要对老王感到愧怍?文本中作者一家其实对老王还不错,给他一大瓶鱼肝油,照顾他生意,在金钱上也从不占老王便宜,这种愧怍之情从何而来?此外,如何理解句子中的幸运者和不幸者?因为这个问题是学生初读文本时最大的困扰,所以学生讨论得很积极,最终得出这样的结论:

不幸者:老王

幸运的人:作者

愧怍:惭愧

幸运是相对的,在那样的年代,没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只有不幸者和更不幸者。杨绛的幸运,除了物质上比老王更宽裕些,在精神上,至少有亲人,有像老王这样的人如此温暖地对待她。作者的愧怍,来自于她在老王生前并没有真正理解老王对他们一家的感情,而只是给了他物质上的帮助,并没有精神上的慰藉。

文本探究到这里,学生已经完全明白了作者的愧怍之情是何意,也同时理解了作者的善良,那是一个关心他人却还觉得关心不够,反思自己作为知识分子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应该具有的对社会底层人的平等意识的人,那是一个真正具有悲悯情怀的善良的知识分子。

一堂课下来,我和学生都受益匪浅。我深深地感受到,学生的智慧是无穷的,如果我们在备课与授课过程中能充分利用好学生对文本的本色阅读,能将授课重心真正建立在学生的阅读需求上,那么,也许师生在文本学习中的兴趣以及受益,都是巨大的。

猜你喜欢

不幸者杨绛赏析
人情世故背后的真相
选择
选择
杨绛:高雅如兰 静若止水
析评《鼻子》与《孔乙己》的主人公心理描写
步辇图赏析
杨绛老人的减压法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
作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