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环境艺术的艺术美及思考

2016-05-14程萌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6年9期
关键词:园林艺术艺术美创新

摘 要:通过对艺术美学和艺术美的分析对比,试将“美”这一感性的概念现实理性化分析,从而引发对当下的艺术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的思考,以期为更好地充实和发展这一学科提出建议。

关键词:美;艺术美学;艺术美;园林艺术;创新

美,存在于自然万物之中,对于动物等较为低等的生物来说,或许美只停留于表面甚至于无从评判,但对于人类来说,美则是一种不懈的追求,甚至是其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卢梭曾说:“从我们心中夺走对美的爱,也就夺走了生活的全部魅力。”可见美对于人类的重要意义。笔者认为,人类之所以被称为最具智慧的生物,很大程度上在于他们对美有更深层次的感受和评判标准,这里的“美”,已不仅仅是停留在感官上的赏心悦目,而是唤起人们在精神层面的共鸣,并成为一种无形的力量而作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我们常说的“真善美”便不难看出,美早已不是一个独立的概念,而是与其他美好的精神品质相互融合,成为检验人性的最高标准。

对于美的承载和传播来说,艺术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无论是从时间的跨越度还是从其庞杂的分支上来看,艺术在人类的生活中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朱光潜曾说:“美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即美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但是要上升为艺术美就需要人为地发现并加以演绎。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因此艺术美可以给予人以寄托与希望,并在不断发展中上升为理论——艺术美学,从而为更多的人进入这一精神殿堂提供指导方法。从艺术美学和艺术美的字面上来看,它们所涵盖的范围是非常广阔的,但我们可以基本分辨出一个是侧重于从理论角度对艺术美进行归纳与总结,而另一个则侧重于实践本身。个人认为艺术美学与艺术美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虽然在不同的时代,人们对美的理解和标准的定义都会随之变化,但唯有真正具有美学价值的艺术形式才能够在历史的洪流中沉淀下来,所以其相应的理论必然也会因此变得更为丰富和充实;反之更为完备的美学理论又进一步检验着艺术美的价值,从而达到共同进步。

不同领域之间的相互交融和借鉴使艺术美的灵感来源和表现方式得以丰富,并赋予其永不衰竭的活力。文学中的文字艺术可以为绘画、音乐等提供广阔的想象创作空间,而自然科学中的黄金分割理论又成为了众艺术领域所共同遵循的法则,正因如此,艺术美在每个发展阶段才能体现出统一性和完整性。在此基础上,美学通过艺术美提炼出关于美的创造、发展及其普遍规律,从而从哲学的观角度对美的本质加以定义,并对艺术的发展趋势加以引导。如果说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艺术的传统门类是美的初始所在,那么服装艺术、环境艺术、平面艺术等分支则是艺术的衍生,是对美的传播和重塑。它们将艺术美学中的理论变得更为生活化和平民化,也使得艺术美学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精神圣地,而是人们可以切身感受到的一种生活理念。因而设计师成为这两者之间的纽带,将真正为人所感所用的艺术美传递到人们的衣食住行当中。

地域文化与历史渊源的差异造就了不同的艺术审美,东方和西方对美的认知便是截然相反的。西方艺术的写实精神是由古希腊罗马时代所奠定的,而东方尤以中国为代表的传统美学则受到儒道禅文化的熏陶。在西方艺术中以阳刚为美,具有外拓性、再现性和典型性的特点,而相对的东方艺术美则以阴柔见长,中国艺术以其恰到好处的内敛性、极具感染力的表现性和幽远深邃的意境表达成为东方艺术美的标志。中国作为崛起的东方大国,其五千年的文化积淀为世人留下了无比珍贵的财富,书法、绘画、工艺品等艺术的各领域都可谓登峰造极,即使是一个古老的纹样符号都可能成为今日风靡全世界的艺术潮流。不难发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审美趋势的变化,东方美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和推崇。

从个人所研究的环境艺术方向来说,中国的园林艺术可以说是“东方美”的代名词,是艺术美的集大成者。中国的园林体系大体由古代封建帝王的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构成,以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为代表的皇家园林色彩艳丽、气势恢弘,整体形制讲究对称,充分体现了皇家的尊贵和威严;相比之下,私家园林的表现形式则体现出丰富多彩、生机盎然的生活气息,这些园林集中分布于苏州及其周边地区,它们犹如珍珠般散落于城市之间。拥有园林的城市无疑是幸运的,因为园林艺术所体现的技艺和传达的精神内涵具有不可衡量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是后世无价的财富。这些私家园林是众多修养深厚的文人画家和工匠艺人共同的心血,他们将生机盎然的自然美景加以艺术化的加工,从而创造出一种“令居者忘老、寓者忘归、游者忘倦”的写意园林山水。走在这些生动的艺术博物馆中,我们可以全方位地感受到美的真谛——自然之美。其一草一木皆有灵气,一水一石都好似天然而成,丝毫不露人工的痕迹,而亭台楼阁则巧妙地藏于山水中,谦逊地成为了大自然的点缀。无论是绘画、书法作品,还是地板的材质纹样、花窗洞门的样式等细节,都恰到好处地融入到整体的氛围中。这就是先人为我们留下的最宝贵的思想,也是我们今日最为缺乏的自然意识,我们在急功近利的浪潮中仿佛迷失了方向,只知一味地将自身对艺术美狭隘的理解放到自然环境中去,不惜破坏其原有的风貌,不知顺应自然之美,更不懂用锦上添花之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不仅需要我们环境艺术领域加以重视和转变,对于其他艺术领域来说也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满足,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和对自然的关注必将与日俱增,因而这将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这样的时代潮流下,要想充分地利用艺术美学传达艺术美,作为设计师应该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艺术内涵。当下的艺术美呈现出的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物质的极大丰富和开放性的世界带给人们的是时时刻刻的新奇体验,纷繁的艺术风格相互交织令人目不暇接,但这样的状况也导致了很多艺术流于低俗、粗糙,而远离了美的本意,误导了大众的审美取向。因此艺术家和设计师有责任对这样的局面加以引导,明确艺术的生活化和平民化不等同于艺术的沉沦,从而净化艺术的空间,将真正的美传递给大众。个人觉得艺术美首先应该符合基本的美学标准,其理念也应与真善美的本质相呼应,如果背离了这些底线,那么这样的作品充其量只是一时的艺术,不能长久,更不存在真正的美学价值;其次艺术美与其所处环境和大的文明背景息息相关,这样所创造出的美更具有感同身受的说服力和独有的艺术魅力,我国的书法艺术、山水绘画、戏曲艺术等都达到了艺术美的顶峰,它们正是汲取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将民族智慧巧妙地运用到艺术中去,才有了这如此多的珍品得以留存,不仅创造了独一无二的东方美学,更成为后世艺术创作的典范,并将这股“中国风”吹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除此之外,内涵与意境的表达对于艺术美的表现也是尤为重要的,这也与东方所推崇的含蓄美不谋而合。风格强烈张扬的艺术可能会带给观众直接的冲击力和震撼力,但相比意境悠远的作品少了一份余音绕梁的回味,少了一份让人反复欣赏和体会的魅力,因而所表现出的美感自然稍显逊色,且往往会禁不住时间的考验而遗失在艺术潮流的更迭中。最后,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点,即真正的艺术美不应该是静止的,而是应该勇于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保留原有的精髓而用新的艺术语言去加以诠释,无疑是将其传承下去的最好方式。

值得称道的是中国已经涌现出越来越多具有创新性和时代感的作品,个人认为最能代表现代文明与艺术美完美结合的就是苏州博物馆。这一作品是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贝聿铭的封笔之作,不仅凝聚了贝老毕生的设计理念与智慧,更包含了他对苏州的独特情怀。整座博物馆以多面几何形体来表现苏州传统的粉墙黛瓦,材料运用玻璃、钢铁及花岗石,通过现代材料来重新诠释江南水乡的风韵,给人以全新的身心感受,尤其是在下雨天置身其中,仿佛可以听到那一件件历史文物在诉说着昔日的故事,令人心驰神往。其外观整体线条简洁流畅,无论从哪个方向看都如同一座精致的雕塑,再加之水面的映衬,更为其增添了典雅静谧的气质,使其与周围环境相融合又不流于平庸。苏州博物馆的成功验证了真正的艺术美在于创新,在于与时俱进,在于充分吸收前人精髓的基础上融入时代的生命力。如果众人都能投入于这样高水准、重创新的艺术创作和审美中,致力于共同营造一个真正能使艺术良性发展的环境,我们的美学理论才能得以充实和发展,并逐渐形成自身独有的风格,最终在世界占据一席之地。

总之,艺术美学不止是纸面的空谈,而艺术美也不仅仅与艺术家、设计师相关,艺术完全可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它能给人以无限的精神养分,使人在世俗的纷扰中仍能保持一个积极的人生态度。美是人类生生不息的追求与向往,是其区别于其他生物最珍贵的品质所在,因此我们把握住艺术之美才能更好地去探寻美的真谛。

参考文献:

[1]宋雄华.中国艺术的美学追求——尽善尽美[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03).

[2]王中原,王丽芳.自然美对美学的意义[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5).

[3]孙旭.细说江南园林[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9.

[4]陈敬,王芳,惠善康等.传统园林设计手法在苏州博物馆的传承与转译[J].华中建筑,2015,(09).

作者简介:

程萌,苏州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设计(环境艺术方向)。

猜你喜欢

园林艺术艺术美创新
海报设计中的自然美与艺术美
得造天物 皇家园林艺术
现代园林艺术·微物志·定制与体验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精神对当代园林设计的启示
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关系探析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的艺术美
李渔文学创作与园林艺术研究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