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与未来

2016-05-14张福圣

作文通讯·高中版 2016年9期
关键词:断魂京剧传统

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我们不能脱离传统;但为了走向未来,我们不能停留于传统。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一、对材料的理解

这是一道思考如何正确对待传统的命题。材料为两句话,前一句指出人们与传统紧密相连的客观现实,后一句表明了对传统的态度及其原因。总的来说,材料的主旨为既要传承传统,更要面向未来,发展传统。

材料的关键词是“传统”,“传统”意为“世代相传、具有特点的社会因素,如文化、道德、思想、制度等”(《现代汉语词典》)。可以说,传统无时无处不蕴含在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中。无论是衣食住行,还是琴棋书画,甚至生老病死,都与传统息息相关。

传统有好坏之分,有科学愚昧之分,随着时代发展,传统也会变“味”。有的传统也许适宜于过去,而现在已经不合时宜。如燃放烟花为传统佳节的习俗,为了预防环境污染和灾害发生,现在不提倡燃放;如传统育子理念为多子多福,为了控制人口无序增长,我们实行了计划生育……在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不能抛弃传统,因为任何事物不可能是无源之水;人们也不可能抛弃传统,断绝与传统的联系,因为传统已经融入了每一个人的文化血脉中。但时代在进步,人们不能一成不变地守着过去的传统,墨守成规,故步自封,人类需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不断前进,所以,如何看待、发展传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话题。

二、审题的关键

在审题时,应分清材料中两句话的主次关系,后句“但为了走向未来,我们不能停留于传统”是材料内涵的重点。如脱离材料漫谈传统,或只写我们要继承传统,或只写我们要抛弃传统,都是偏离材料中心,应视为偏题。正确的立意应是由我们与传统的紧密关系入手,引出我们应面向未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发展,前后两句均需关照,后句为立意重点。这是本则材料的审题关键所在。

在行文时要力避笼统,可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阐明“传统”的具体内容或指明具体的领域。可写人,可写物,可写事,也可从文化、思想等领域入手,可多角度联系领域中的某个要素,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情感体验、理性认知,深入剖析或生动描述,在思辨中显现哲思灼见,表现某种特定的价值追求,展现正能量。

梨园

一考生

梨园,锣鼓喧天。

他于四四方方的戏台上,轻抖水袖,曼转身形,只需一漾眼波流转,便带走世间刹那芳华。

台下,观众寥寥,鸦雀无声。

唱毕,他向着屈指可数的观众,缓缓作了一个揖,然后默默地退下台去。

他有些怅然若失。百年梨园,不知见过多少光怪陆离的面孔;小小戏台,不知讲述了多少爱恨离愁。如今,偌大的戏园,门可罗雀,再也看不到那些如痴如醉听戏的面孔。

他想起了自己。从小,在爷爷奶奶的熏陶下,他对传统京剧兴趣盎然,爱跟着录音机咿咿呀呀地哼唱几句,于是四岁拜师学艺,八岁登台,他演绎了一场又一场动人的戏剧故事。二十年的坚守,因为他心中有传承京剧国粹的梦。

正如王小波所说,一切正在不可避免地走向庸俗。他觉得说得真对,人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迷失,谁还记得京剧这颗沧海遗珠呢?

他不愿轻易放弃,他早已和京剧骨肉相连。为了发展,他想要改变。

他想到了春晚的著名节目《奔跑》。羽泉和于魁智跨界合作,清新明快的流行乐加上京味极浓的唱腔,顿时让人耳目一新。他想,他或许找到了传统京剧的出路。

自小跟师父学戏,唱念做打,一丝不苟。一板一眼的标准动作,字正腔网的表演,千篇一律的台本重复,他终于明白,他一直囿于传统的包围中,不能自拔。谁说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故事非要唱得梨花带雨?他要改变,他要让现代元素在传统的义化中跳跃起来。

梨园,锣鼓喧天,观众满座。

他,一袭青衫,清嗓一鸣,是人人都耳熟的优美节奏。但摒弃了千篇一律的陈旧剧情,这次却是改编自外国的小说故事。同样的戏台,同样的旋律,却唱出了不同的视听享受。

曲终人散,空气中还残留着观众不绝的掌声。

他知道,他成功了。

作为一名京剧演员,他深谙京剧对民族、对生活的重要性,但一味地抱残守缺,京剧不会进步,文化也不会进步。

标新立异也好,哗众取宠也罢,他会继续努力,让传统走向未来,让京剧走向世界。

考场点评

“他”对于京剧的认识和思考,是为了让传统的京剧走向未来;“他”对于京剧的改造和创新,让传统的京剧获得了新生。文章立意准确,文体明确。前后对比手法的运用,突出强调了创新与发展的重要性。

(张福圣)

古木之姿

一考生

巍巍华夏文明万古长青,以古木之姿傲然于世,便得百年繁郁,荫庇万世。

何为古木之姿?当是木之根越扎越深,立足传统;而树的枝条向四方延伸,不断长出新的嫩叶,开辟出更为广阔的天地。

五千年的历史如同那古木,每个时代文化的兴盛不仅来自根的给养,更来自每一片叶子的延伸。唐宋古文运动,复古的外衣下,实是对文坛调整革新的翘首以待。靡丽文风的影响,使文学与文人思想停滞,而回归传统并做出变革则为医治浮华之风的妙方。于是,文风质朴而形式传统的散文终占了唐宋文坛半壁江山,在传统的土壤中开拓出新的意境。

树木若如那墙上芦苇般“头重脚轻根底浅”,内心则会变得空洞;若一味地汲取养分、拓展根基,而不向上延伸,则会变得笨重木讷,毫无生机。王维将诗画相融,开创了山水画的新时代。他将诗的情思渗进画的意境,使二者交融,完美契合。于是,传统与创新的火花在他的画卷中激烈碰撞,为王维的画点染出一份难以言说的绝妙诗意。立足于传统笔法,王维于意境上开拓了另一片天空。立足传统,也推动着绘画艺术走向未来。

文化之路何其漫长,而发展向上则是文化古木应有的姿态。只有大胆地想象,以俯视之姿体察传统文化,才能高出传统、优于传统。美国好莱坞的兴起、韩剧的流行、日本动漫的发展,无不印证了这一道理。这些新兴文化扎根原有文化基础,再辅以剧情的创新、技术的进步,才得以吸引千万观众,甚至成为一个国家的标志。它们如同古木枝头最新萌发的嫩叶,于万众瞩目下熠熠生辉。

千年前屈原慨叹:“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句话可用于对理想的追求,也同样适用于文化的发展。

当今社会复古之风盛行,而我们可曾反思,这股潮流是否如“古文运动”那般,是对传统的继承、创新与发展?否!它不过是披着传统的外衣,在文化生长之路上不假思索地横冲直撞罢了。此般复古,不但没有立足传统汲取养分,更未拓展出任何有用空间,岂不谬矣!

古木之姿,当为上下求索,传统之根愈扎愈深,新文化之叶也于枝头熠熠生辉。

考场点评

文章紧扣材料内核,立意精准,比喻独到,说理透彻。行文时化大为小,化虚为实,将“五千年华夏文化”形象地比喻为“古木”,既要汲取传统的养分,又要延伸、发展、向上。文章紧扣题目,围绕材料,突出主旨,论述层次清晰,论据充实,阐述充分有力,语言流畅,富有气势。

(张福圣)

让清明走向未来

一考生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

在传统义化中,人们在清明节时祭奠死者。但传统的节日中,人们不免把死看得太重,这样的清明节是很难走向未来的。

“庐墓三年”,这种做法也太过了一些。在清明节痛苦不堪“欲断魂”,并没有真正领会清明的内涵。

清明节是鉴死知生的节日,传统中人们见死而不见生,实则忽视了清明的真正内涵。从人情上讲,没有哪一个逝者在天之灵愿意看到后人因已死而身形憔悴,更不用说“哀殆死”了。其实,清明祭祖的真正意义不在悲悯,而在明志清心,完成祖上的遗愿,光宗耀祖才是最好的祭。也只有这样认识清明,清明才有走向未来美好社会的潜质。

有人批判清明节的踏青游乐有悖于传统。然而,它虽在表面上看似和清明格格不入,却是清明走向未来的必经之路。欢乐属于生者,死寂属于逝者,人们知晓了欢之真谛即生之欢娱,又有何碍于清明走向未来?如今是和平年代,百姓安居,并无时时死之虞,大可将生之欢演绎到最大化。这既是对传统重死过悲的否定,也是当今时代的如实反映。古代用八股钳制思想,自然不觉生之乐,唯有陆王心学,将天理置于山脚,让心胸囊括宇宙,才得有生之欢娱。清明,自然可以借鉴这样一种划时代的学问走向未来。

清明要走向未来,最重要的还是要将传统的义化改造,并注入未来元素。清明之际,阴阳平衡,昼夜平分,万物清明,正是春游出行的好时机。扫墓踏青为鉴死知生,这是在物质层面。自己的精神也要清明,从纷杂的现代生活暂时抽离,去领略天人合一的境界。山水合为“清”,日月合为“明”,天地合而万物生。领略自然,从清明之际亦可鉴知生死,生死合而万物生息,让心灵超脱,释放压力以便更好地投入工作、生活中,笑对一切困难挫折。由此,清明作为传统,亦可走向未来,创造未来!

唐人有诗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断魂者必拘于传统,无论是因生死之困或是心不超脱。断魂也只是唐人旧事,传统的东西在如今都必须有所发展。

我想,清明莫断魂,清明方可走向未来!

考场点评

本文观点振聋发聩,发人深思。作者聚焦于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清明,以小见大地阐述了传统节日要在继承的前提下不断创新的观点。开篇首先提出了仅仅祭奠死者的清明节很难走向未来的话题,然后从正面阐述了清明真正内涵为“鉴死知生的节日”;接着寻找反例,批判了恪守传统的清明,从而提出了只有欢娱的清明才属于生者并拥有未来的见解;最后得出了“要将传统的文化改造,并注入未来元素,让清明要走向未来”的结论。

(张福圣)

猜你喜欢

断魂京剧传统
熊敏
为什么京剧被誉为“国剧”
《京剧人设》
蝴蝶(1)
少年力斗传统
朝花夕拾
京剧的起源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