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对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意义

2016-05-14吴峻锋刘绍春

商情 2016年9期
关键词:哲学

吴峻锋 刘绍春

【摘要】建设农村生态文明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社会经济事业发展的新阶段,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应对和解决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战略部署,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和谐、健康、持续发展的科学之举,也是我们党和政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升华。本文主要阐述了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等相关理论,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对我国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毛泽东,军事思想,哲学

引言:受制于时代的局限,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没有对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专门论述,也没有明确提出建设农村生态文明的理念,但在他的哲学思想中包含着丰富而深刻地生态思想,集中表现在其对人与自然关系、社会与自然关系的经典论述。同时,马克思、恩格斯在当时也对生态农业给予了充分关注,形成了生态农业思想。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农业思想包括生态技术思想、持续发展思想、规模化经营思想、绿色环保思想等,这些宝贵的生态思想对当今探索农业发展模式和理念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及主要内容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三农”问题时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统筹城乡发展、处理好人与自然关系,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科学选择和必由之路。党的十七大报告曾明确要求,建设生态文明,在全社会倡导形成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增长方式、生产结构和消费模式,要使得生态观念和保护环境意识在群众中普遍树立。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又提出要将“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作为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目标。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迎来了时代的历史机遇和建设高潮。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构建生态文明的重要基础,是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丰富、健康、幸福的重要保障和措施,也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总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社会经济健康稳步发展的坚持基础,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理论内涵

所谓生态思想或生态观是一种哲学范畴的表述,也体现某种世界观的追求,它主要反映了人们基于当前社会生态环境发展基础之上,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某种认知和把握。目前的生态思想主张主要有三大流派:人类中心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后现代主义。人类中心主义立足于实现人类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为一切行动的准则。它认为,人类对于自然价值的判断在于其对人类的具体价值,人类对自然的关爱、保护的主要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维护自身的现实利益,是人类基于对自身的责任。与人类中心主义相反,非人类中心主义认为,自然客体具有内在价值,并不依赖于其对人类的用途。在自然生态系统中,自然客体和人类具有同等的存在和发展权利,人类应该更多的关注自然的内在价值与生存权利。后现代主义认为自然和人类同处于一个整体世界中,是一种互相包含的关系,自然界所有生物都具有平等的内在价值。现代主义是一种致力于消除人与自然尖锐对立关系,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状态的新型生态自然观。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马克思恩格斯对如何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系统与科学以及如何治理生态环境问题没有直接的回答和阐述,但是,以马克思恩格斯以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为代表的理论学派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社会与自然环境关系的深刻分析和理论成果影响深远、意义重大,对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三、改善农村地区发展环境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新中国建立以来,伴随着我国农村土地分配流转的变迁,我国农村发展面貌也日新月异,关注农村事业发展历来是党的中央一号文件的重中之重。在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后,我国农村事业的发展又迎来了新的机遇。可以说,在我国这样一个农业人口大国,只有实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平衡、协调发展,才能实现整个社会和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新要求、新方向,它要求我们从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观念等多层面推进农村事业的生态化转变,逐步建立起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协调共生的新模式。具体来说,建设农村生态文明,首先要做到整体把握、综合分析、逐层推进,其次要在农业生产与生活中,优化内部结构,改进生产方式,培育科学理念,整合资源布局,从而改进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农村发展面貌,让普通群众充分享受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

总之,建设农村生态文明的根本价值追求就在于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存,也关系着实现我国农业的持续发展、农村的和谐发展、农民的物质精神水平的不断改善。

四、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和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生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科学宝库中的重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在生态领域的拓展和运用。它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社会与自然关系的理论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方法论基础和世界观指导。马克思将人和自然的关系看作是一个复杂的对立统一的整体,认为自然是人的母体,自然界先于人类而存在,人类本身具有着自然的属性,是自然界的阶段性产物,离开自然界的滋养,人类将难以生存和延续。

五、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确立了实践方向和原则

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强调,生态环境问题不仅是自然环境问题,更是社会问题的某种反映,它是人类经济发展过程中与社会的异化和分裂。因此,只有将资源环境问题与社会问题深入分析,才能真正克服自然与社会的异化现象,真正克服人与自然地疏离和对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危机,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统一。我们要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理论精髓,尤其是其关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解,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两个和解”论述,将其锻造成解决现代社会的生态危机,实现生态文明的一大利器。这种将社会问题与自然问题联系起来考察的生态思想为我国解决生态问题指明了方向。同时,马克思生态思想还在批判资本主义的原则高度下,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反生态性,指明了人与自然矛盾的真正解决的方向就是实现共产主义。

猜你喜欢

哲学
高中英语“慢教学”的哲学思考与实践探究
想干啥
蔡元培不拘一格选人才
教科文组织庆祝2014年世界哲学日
酷巴熊的生活哲学
英文目录及摘要
晾衣哲学
幽默哲学
哲学?
辩证法家的形而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