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课堂教学模式实现“活动—创造”

2016-05-14陈志凯

理科考试研究·初中 2016年9期
关键词:多位数正方形情景

陈志凯

知识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接受的过程,更是一个创造的过程,每节课怎样让学生发现、探索、创造是我们教师首先要考虑的核心问题.我们要不断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应该用学生的眼光来看教科书,精心选择学习材料,合理设计活动程序,让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获取知识,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实现知识的“再创造”.

一、在创设问题情境中,诱发“再创造”

创设问题情景,就是提供新知识的现实背景,激活与新知识有关的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形成数学活动氛围.正如孔子所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创设情景使学生处于“愤”、“悱”的心理状态,产生学习的迫切需要,从而为知识的“再创造”提供了极大的可能.

1.抓“相似”创“情景”

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大脑中已储存了大量的经验,即“相似块”.学生的思维活动能使这些已存在的“相似块”在外界信息进入大脑后被激活和接通,从而被激活的部分在认知结构中不断扩展、延伸,以寻找并建立符合要求的联想链条.

例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先出示两个讨论题:(1)4米+3厘米;(2)4百+8.问:能否直接相加?为什么?导出:单位不同的数不能直接相加.这时学生的认知心向已高度集中,思维被有效激活,接下去的自主探索可谓水到渠成.

2.提供“数据”创“情景”

学生学习新知前,先为其提供大量的数据,然后让学生根据所提供的数据,按一定的要求进行组合来展开学习.数据可以是教师提供的,也可以是教师、学生各自收集共同提供,还可以由学生提供.学生面对大量的感性材料,自然唤起了已有的经验和进一步探索规律的欲望.例如:教学多位数的读写时,让学生课前收集大量的多位数.上课时让学生汇报收集的数,然后把这些数按数位上有没有“0”分成两大类,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你发现读这些数有什么规律?从而引导学生自己逐步总结出多位数的读写规律.

3.联系“生活”创“情景”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因此在教学中,要使知识产生的背景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见的现实,使数学抽象知识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从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活动.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由“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这一现象引入,出示一个动态的教学情景,两个人各自坐着一个方形和圆形的轮子,坐在方形轮子上的人一颠一颠的,坐在圆形轮子上的人十分悠闲,学生就好像亲身感受一般,自然产生了探索圆特征的强烈愿望.

再如:教学“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在两个盛有相同水的杯子里分别放入大小不同的两个石块,观察水面为什么会上升?为什么上升的高度又不同?在这样的情境中,使学生看到所学内容就是发生在周围的事物,感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

二、在增大操作活动探索空间中,更好实现“再创造”

通过动手操作学习数学,这早已成为众多教师的共识,但细细分析众多的操作课,虽然也为学生的主动探索提供了一些机会,但依然将关注点放在了概念、法则、公式的导出和运用上.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只能进行同一层次的思考,欠缺对问题的探究.所以我们应增大活动探索的空间,鼓励学生思考与创造.从这个观点出发看我们的教学,同样是“面积的认识”一课,不同的教育观念决定着教师不同的教学方式.

第一种方法,教师为学生提供用硬纸剪的大小不同的几个长方形和正方形以及相关的学习材料,如剪刀、小正方形等,学生分成小组,按老师所提要求,探求比较两个面大小的方法.

第二种方法,教师为学生提供几个长方体模型和几张纸、以及相关的学习材料,让学生比较不同长方体模型中的两个面的大小和同一个长方体模型中两个面的大小.

粗看,这两种方式并无太大的差异,都注意了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但细细分析,两者为学生提供的探索空间却有着明显的差别.

第二种设计,更关注学生主动探索与创造的可能.“想办法找到两个不同大小的面”,学生在这个问题的导引下,先比较不同物体的两个面,通过积极合作,找到了各种方法;但同一个物体中的两个面怎样比较呢?学生在欲罢不能的情境中,大脑细胞得以激活,诱发了探索与创造的欲望.在小组合作中,通过相互启发,出现了两种方法:(1)把模型中的不同大小的面描在了纸上,然后分别比较.(2)用小正方形纸片去度量,包含的小正方形个数不一样,从而比较出了大小.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学生则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了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

三、在与生活紧密结合中,提高“再创造”能力

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所要解决的问题所需要的条件是一一对应提供的,而现实生活中,获得的信息是需要提取、筛选过后,才能解决问题的.所以在我们的课堂中,要从现实的生活背景出发,来解决一些生活实际问题,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促进知识的引申,真正体现2011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的教学理念.

例如,在学习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后,创设一个购物的情景,让孩子们自己利用有用的材料去解决问题.“亮亮带上20元钱去超市购物.可能会有怎样的情况?请你编出应用题.”

孩子们不仅考虑到了可能发生的三种情况——20元钱刚好花完、20元钱还有结余、20元钱还不够,而且把学过的相并关系、相差关系、份总关系等各种类型的题巧妙地组合,编出了很多精彩的应用题,实现了数学学习的“再创造”.

在学完每一知识块内容后,如果我们鼓励学生把书本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安排他们自己来设计一些联系实际的问题,把新旧知识串联起来,将会大大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中学生的创造意识得到培养、创造能力得到提高.

总之,教师要不断变革自己的教学方式,逐步建立一个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体验数学的再发现过程,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在数学课堂教学这片沃土中,开放出五彩缤纷的创造之花.

猜你喜欢

多位数正方形情景
“0”的读法和要领
重构正方形
超级变变变
移火柴
如何写好多位数
楼梯间 要小心
“另眼”待题
把美留在心里
高考模拟题精选之情景交际题
分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