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活”用教材打造灵动课堂

2016-05-14陆卫燕

理科考试研究·初中 2016年9期
关键词:质数分母刘老师

陆卫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就要求教师能够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实际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度的重组、拓展和延伸,做到用好教材、活用教材,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功能.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该如何做到“活”用教材呢?笔者从如下几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立足课程标准 ,让编写意图“活”起来

新改版的小学数学教材不仅有效凸显了数学知识的系统性与科学性,而且在其编写过程中关注了学生的发展规律和认识差异,体现着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和思想,对小学数学原有教学模式有着较大的影响.因此,教师首先应关注教材的编写意图,认真钻研教材,结合教学计划做到活用教材.

以“异分母加减法”一课的教学为例,有教师采用教学方法如下:

(1)问题情景.教师提供扇形统计图,学生根据图形设计问题,找出计算方法步骤,以体现学生的主动参与性.

(2)探究方法.引导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使学生理解在进行异分母加减法时首先应通分,如何通分.

(3)建立模型.通过二次自主探究和尝试性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明确通分的道理,建立异分母加减法的计算模型.

反思此次教学,教师围绕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展开教学,在新课的导入部分则通过图形结合教学的方法,以通分、找分数单位导入新课内容,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事实上,在引入部分可以采用复习旧知“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来引入,这样一来,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复习通分和分数单位,为学生能够理解为什么要先通分而做好知识铺垫,同时也能让学生产生主动将异分母转化成同分母后进行相加、相减的意识.此外在图形结合教学时,教师也应引导学生意识到只有相同单位的分数才能进行相加减计算,而不是一味地强调通分法则.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引导学生感悟出“化异为同”的重要性,自然就能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所在.

可见,理解教材是有效教学的关键点.教师应对教材这一主要资源做到全面、系统、深度的解读,理清各知识点间的联系和区别,从整体上理解教材,关注教材的编写意图,才能在教学中做到由点及面、瞻前顾后的教学,做到科学、合理、灵活有效地教学.

二、联系实际,使情境呈现“亲”起来

对小学生来说,数学学习就是源于对自己现实生活的一种发现和认识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的教学情景,为学生的思考提供智力背景,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景中实现知识、能力、智力、情感的整体效应,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也能使学生主动亲近数学,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思考、发现和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的内容时,笔者结合学生的实际,创设了如下教学情境:

师:教体育的刘老师今天要给三年级的学生上体育课,课前,刘老师一共准备了12个篮球.如果刘老师在课上将全班同学分为男、女两组,那么你能帮刘老师想一想,该如何分配篮球才算合理呢?

生:“很简单,男、女组各分6个呗”.( 问题一抛出,就有学生积极响应)

师:“这种分法,以前刘老师也试过,可是同学们有很大的意见呢,说刘老师太偏心女生了.”

生:如果女生只有6个人,男生却有20个人,男、女组各分6个,是不公平的.

师:那你觉得应该怎样分才公平呢?

生:这个可以看男、女学生具体有多少人数,人数多的就多分几个篮球,人数少的就少分几个篮球.

师:那到底多分多少呢?有没有一定的依据呢?

我及时抓住时机,引导学生朝着有效的方向去思考,很快,在帮体育老师分球的情境中学生自己总结出“应按人数的比来分配”. 这种与学生生活有着密切关连的生活事例,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数学的距离.一上课,我就把学生带入了教学情境“体育老师想请你们帮帮他的忙,给三年级的学生分篮球,王老师有12 个球,要分给男、女两组同学进行练习,你们看怎么分?”学生听到题,纷纷议论起来,交流后,基本上都同意男、女各分6个.这时,我说:“你们这种分法王老师试过,可三年级的男同学非常不满,说这样不合理.他们说,我们16个人,怎么和她们8个人分的一样多呢?老师太偏心了.那你们觉得怎样分才算公平呢?”学生们又陷入了沉思,经过讨论,有学生提出建议:按男、女学生人数的多少来分,多的多分点,少的少分点.有的学生起来争议:那到底多分多少呢?我及时抓住时机:“对,人多的要多分,人少的要少分,那么有没有一定的依据呢?”又经过一番思考后,学生们自己总结出“应按人数的比来分配,就比较合理了”.可见,这种与学生密切相连的生活事例,对学生而言,有着一种多么强烈的亲和力,一下子就拉近了学生与数学的距离,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引领开放,促学生思维“动”起来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设置了不少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的习题,为教师提供了教学资源,相较旧教材而言,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教材自身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研究新数学教材习题的利用及开发有着重大意义.教材的某些习题重在发展学生的数学记忆,偏重于对数学结论和机械操作的磨合,这方面的数学解题技能固然重要,但对于开发学生思维显然助益不大.为此,教师可对此重新定位设计,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一步步引导其思考探索.

例如在《质数和合数》的训练题中,课本上要求学生能够寻找出100以内的质数.但是这样的问法对学生来说似乎过于简单了,如何将这个简单的训练提升到数学问题的探究呢?我在针对学生的技能方面做了重新设计,并提出了这样的解题要求:

(1)请制作一张写有1~100的数字的卡片,并用最快的速度找出100以内的质数.

(2)想想你是怎么发现100以内的所有质数?你发现哪个方法最合适?

虽然在对习题的变化中,习题设计的内容本身并没有改变,但增加了探索和交流的环节,这样就将习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目的是培养学生通过探索和讨论合作,学会解决数学问题,提高习题的思维含量,使其获得数学方法的思维发展.

综上所述,教师应掌握教材、活用教材,将教材中的优势转化为成功的胜势,真正从“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才能让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真正地精彩纷呈.

猜你喜欢

质数分母刘老师
“咕咚”因何加引号?
借助连环画讲故事
春天的样子
质数迷宫
“去括号与去分母”检测题
找回“丢弃”的分母
幽默的刘老师
质数“嫌疑犯”
快速求最小公倍数
巧记质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