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屏山遥想容美土司

2016-05-14杨秀武

山西文学 2016年9期
关键词:田氏孔尚任屏山

中国科学院洞穴首席专家,世界洞穴旅游学的开创者之一,陈侍才,慕名来到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鹤峰考察后,一个惊世大发现,出现在各大报刊的醒目位置:董家河的坡谷发育成熟,多达九重,比目前发现世界最大的坡立谷——南斯拉夫坡立谷还要多三重。坡立谷是一个地质专用名词,是一种大型的封闭洼地,也称溶蚀盆地。是岩溶作用充分的后期产物,面积有几平方公里到上千平方公里不等。坡立谷再发展就成了溶蚀平原。在坡立谷或溶蚀平原内有湖泊、沼泽、峡谷、天坑和湿地等,底部经常有残积洪积层或河流冲积覆盖。简而言之,坡立谷实际上就是由洞穴、坡地、谷地构成的组合体。

溇水河与董家河在距鹤峰县城3公里,一个叫九峰桥的地方汇合。两条河的切割,形成了22.2平方公里,天造地设的自然风光,这个地方就是屏山。

屏山的地形地貌,如一艘巨轮,停泊在一片绿色的海洋。溇水峡谷和桃源峡峡谷像一双粗糙的手,将屏山捧在手中。

铁锁桥是通向屏山的唯一通道,站在桥上俯视龙渊峡,这一条10公里地缝里的蓝色的净水,看久了眼珠也会发蓝。拥有刺激和悬念的地缝,看一眼也是需要勇敢,需要精神的。从杜宇楼,沿步游道,经过隧洞步游道下到龙渊峡,然后乘船逆水而上。

龙渊峡水之清,清得令人心旷神怡,4米多深的水,彩色沙粒闪闪烁烁,在水的荡漾中,是炫目的彩色珍珠。透明的游鱼五腑六脏一目了然,在透亮的水中来往穿梭。

龙渊峡之幽,幽得让人不可思议。泛舟流连,触手可及石壁,青苔软绵绵的、水灵灵的、绿油油的,那种弹性会让你浮想联翩。于是笔直之崖,奇树悬挂,古藤悠悠,线泉晶莹滴得狂草遒劲,有阳刚之气,仰望一线天也是支离破碎,如繁星点点。一句山歌唱出口,应得峡谷全是歌,半时不绝于耳。

龙渊峡之奇,乃游人皆知。悬棺如横空出世,有一种撼人心魄的力量,一种悲壮的意念冉冉升起。桃源峡的树桥,也是天人合一的其绝佳景,一座长不过5米小石桥,在300多年的风雨剥蚀中,已是老态龙钟,完全被一棵棵丈余高的青冈树挤在岁月的深处,远远望去,弄不清楚是人工所建造,还是古树自然生成。桃源峡纵深18公里,一步一景,一景一奇,一直到“七丈五”与溇水峡毗邻的地方。

如果说龙渊峡是捧着屏山的右手,那么溇水峡则是捧着屏山的左手。溇水峡之秀,是10公里的瀑布群落,从中屏山的二等岩瀑布到燕子桥电站的马头岩瀑布共有20多处。瀑布群落,各具特色。

溇水峡的雄,是浪淘尽千古风流气势的云海。峡谷宽阔的胸怀,是云海生死轮回的襁褓,放眼翻滚的云海卷起千堆雪团,使人的心情放纵和叛逆,交给云海的瞬间,失落者会获得一种巨大的力量。

溇水峡谷的情,是在两河口码头,泛舟于绿水之上。扁舟荡开翠绿,泛起圈圈涟漪。坦坦荡荡的山里之湖,被清清幽幽的山里之水,描绘得如诗如画。细嫩的河水承受不住山歌的激情,让你的心溅起层层微波,在欢歌笑语中荡漾着人的心情、友情。

与屏山仅3公里的董家河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坡立谷形成了董家河自然景观,第二阶段是沿董家河岸边生长了几百年的水杨柳树,第三阶段是1998年桃花山建电站,蛤蟆井修水库,董家河下游由明到暗的地方,筑了一道拦河坝,抬高了水面,加宽了河面,沿岸水杨柳树经过20多年的浸泡,使高大的水杨柳蜕变得奇形怪状,有的树已丑到了极致。董家河水通过拦水后,更是碧波荡漾,一尘不染,水呈蓝色和绿豆色,呈S形横卧董家坪,怪树倒影,水天一色,坐在豌豆角小船上行游其间,像观赏巨大绝妙的水中盆景,满目山中有水、水中有树的风景。河的两岸共有10个大小不一的小丘,每个小丘上都是茂密的马尾松和水杨柳的混交林,远看就像九只乌龟。有一个最大的小丘错落有致,却都朝大丘望着,当地老百姓传说这是一只大母龟产下的九只小龟,叫九龟寻母。九龟寻母潭还有一个特色景观,就是不仅两岸杨柳青青、修林丛丛,而且有一种非常珍贵的乔木中华文母从水中长出。其中最大的一棵需要四人合围,中华文母树分丫处,有落叶形成的腐质土,因此在树丫处又生出蓓子树、水枫等树,这棵树被命名为“文母抱子”。而这批再生异种树最粗的有尺余,最小的也有五寸左右,真是千姿百态,美不胜收。

由于坡立谷所形成的特殊地貌,董家河这段明流的上游和伏流的结合部形成20米的落差。当河水从洞里涌出时,如一匹宽宽的布帘横挂上面,阳光投射进来,上部如彩缎,中部往下渐成漂白,到底部则又如堆雪。这是伏流露出地表最精彩的奇观,叫水帘洞天。在洞的前额,有一条驭运石板路,北至屏山脚下的留架司,南至走马生态农业园的大崖关,共40多公里,这条石板路叫“泰和合”路。这是晚清湖广总督张之洞办洋务,“开辟利源”作为“自强之端”,发展“改土归流”后容美土司辖区商业经济兴建的一条“经济大通道”。清光绪二年(1876),广东人林紫晨受张之洞之托,到湘鄂西传授红茶初制技术,建“英商泰和合”茶号。为方便集中调运,乃出巨资修建留架司至走马到石门骡马大道,称之为“泰和合”路。此路经过水帘洞天的洞垴。修“泰和合”目的是防备董家河渡口因洪水泛滥阻绝交通,运输绕道通行之用。这是继打通容美土司汉语言通向山内文化路之后,容美通向山外的第一条经济命脉。

坡立谷形成的奇特景观,也是容美土司文化的守望者。

容美土司从元朝至正十年(1350)升为府级土司,历经封建王朝21个帝王,共计385年历史。屏山,即容美土司爵府所在地,在这里,孕育产生了具有土家族与汉族文化交流特点的辉煌文化。

屏山,虽在武陵山区腹地万山丛中,但明清两朝的宰相官员,顶尖文豪不断地游历容美,这在中国土家族历史上绝无仅有。容美土司的文化像惊涛拍岸的溇水,滚滚东流,流入太平洋,让水位高出世界的视线。正如康熙御恩诏碑所示:“楚属各土司中,惟容美最为富强。”所以,在对容美土司实行“改土归流”的前夕,雍正特别告诫四川提督黄延桂“兵固当备,但需密而又密”,“不可令彼惊疑,反致激出事端”,“切勿轻举妄动”。屏山,在历史的长河中,是容美土司文化的策源地。今天,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湖北省“十一五”重点旅游开发建设项目。

上屏山的“船头”,就是两处醒目的小昆仑与戏楼遗址,两个遗址对峙着土司文化的不朽丰碑。

小昆仑高不足30米,顶平地不足一亩,与戏楼直线距离整100米。这正是土司文学和土、汉文化艺术近距离的对接。这小昆仑正是诗人、游人展开想象的翅膀,遨游土司文化无限空间的必经之路和休憩之所,是一处沉淀了数百年的鲜活的土司文学史。

康熙四十三年(1704),清代著名戏剧家、诗人顾彩游历容美在屏山戏楼观《桃花扇》后,与土司主田舜年携手登上小昆仑曾即兴赋诗一首:

兹山峻极比昆仑,

俯视茫茫势欲吞。

览胜顿开新气象,

藏书别构小乾坤。

楼通阆苑奇云锁,

户逼扶桑晓日温。

却笑下方徒拟议,

不知何处是修门。

诗人把这屏山之上的袖珍小山描绘得如此巍峨壮观,实属夸张。但诗人的用意是说小昆仑诞生田氏家族文学的壮举,可与西起帕米尔高原东部,横贯新疆、西藏,东延入青海境内的昆仑山脉的气势相媲美。其实小昆仑山原名困龙山,山的外形像一条困睡的龙。容美土司王田世爵“严课诸男”“励精图治”的治司方针,成为容美文化生存强大的特殊条件。土司是一种军政合一的地方性组织,宣慰使、安抚使既是各辖区的最高行政长官,又是本辖区的军事首领。田世爵自幼生长于战乱祸变之中,袭职之后,“痛自警惧”,他认为:乱贼之祸,必须知书达理,而容美只有语言,没有文字。欲“知书识礼”,必须推广汉文字、汉语言。为达其目的,他首先安抚地方土兵养精蓄锐,屯兵边界,巩固疆域,“励精图治”;同时,还与荆、藩、道、府密切交往,学习汉文汉语,请汉族名士进司教书。于是,这座靠近爵府的小山,便成为土司王宫学习“诗书礼仪”的教读之所。田世爵还对他的8个儿子严训:不愿刻苦者,与猎犬共食同宿。自此,容美土司严令推行汉语、汉文,不仅土王宫廷贵族,就连旗长舍巴也很少有土家语的名字。因此定下“以诗书严课诸男”的决心。世爵的8子皆有才华,就是女子也略晓文墨。其中,以六子田九龄最为出众,成为容美土司历史上的第一位诗人。明末清初之际,容美土司田氏涌现了一个历经六代、兴盛百多年、有名诗人达十余人之多的家庭作家群,为世人所惊叹。

容美土司王族田氏由于世习诗书,后由田舜年将其存诗统编成一部辉煌巨著《田氏一家言》12卷,收入诗词近3000首。田氏家族作家群是一个群星灿烂、成就辉煌的文化景观。南明太使严守升为《田氏一家言》作序,说“容美田氏,自汉历唐,迄今千百年,风景山河,不与人间沧桑同换,集异书、产词人,与天下诸名家唱和”,并盛赞:“始知世上客,不知山中人。”

田世爵开放的思想,孕育了“田氏家族文学”,构成了万山丛中广阔的视野,成就了一代代才华横溢的诗人,这山中的困龙终于走出了大山,遨游在更广阔的云天。

在这里,土汉文化交流的结晶是顾彩的《容美纪游》 与孔尚任《桃花扇》在这里的传播。

三百年前,江苏无锡文学家、戏剧家、旅游家、社会学家顾彩,应邀前往容美游历。这次游历传播了汉族文化,习近了土家文化,成为土家文化与汉文化交流的一次壮举。

屏山戏楼,现在仅是一个遗址,除双胞胎石柱上田舜年即兴书法的“山高水长”四个字,能隐现历史戏楼的壮观和辉煌之外,再就是龙渊峡瀑布飞泻的撞击声。溇水一泻千里、潮起潮落的涛声表达当时盛况空前的演出场面。史载“东塘著《桃花扇》传奇,流布至今,在当日已传播容美,九峰(田舜年)宴客,女优恒演《桃花扇》侑酒”,“每宴必演奏《桃花扇》……”在清朝禁演的《桃花扇》,却在大山深处的屏山的戏楼里长演不衰而且成为当时爵府迎接贵客的最高礼仪,而且将顾彩的《南桃花扇》同时演出,这就是特殊的屏山的文化现象,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这就是容美土司文化和汉文化融合的极致。

顾彩的《容美纪游》载:“余自十五年前,闻毗陵蒋子玉渊,极道容美山水之秀,主人之贤,固已心向往之,然无便往游。”顾彩是旅行家,除写诗作赋编剧外,喜游历,因此一直在寻找恰当的时机。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冬,顾彩游历容美过枝江,孔尚任托顾彩带一封信给容美宣慰使田舜年,实现顾彩梦寐以求的愿望。

孔尚任、田舜年,一个在山东,一个在楚西,素昧平生,何以有交?翻开孔尚任《长留集》,这个奥秘便一清二楚:“容美土司田舜年遣使投诗赞余《桃花扇》……”原来是因为《桃花扇》,以剧会友。约在康熙十年前,喜欢戏剧创作的田舜年,派专人赴北京学习《桃花扇》。孔尚任虽因《桃花扇》而罢官,但还是希望这一剧作广为流传。容美土司远在荒蛮之地,朝廷鞭长莫及,何况田舜年酷爱戏剧,还写剧本。既是同行,又是知音,甘愿冒违朝廷禁令的风险,于是孔将《桃花扇》密授舜年的“文化使者”。田舜年排演后,写长诗盛赞《桃花扇》,孔尚任读了田舜年的长诗,亦是感慨万千。从此二人成为神交之友。

康熙四十一年腊月,孔尚任回到曲阜老家,与老友顾彩交往甚密。谈及《桃花扇》在“国中之国”的容美盛演之事,孔尚任异常激动,希望顾彩借游历之名,去容美了解这一盛况。

历史的长河因为时光如流而成瞬间,田舜年结集《田氏一家言》,邀汉族名士顾彩游历容美,写出经典的《容美纪游》以及《桃花扇》唯一在容美盛演不衰等历史重大事件,迄今已有三百多年。春秋代序已然成为过去,溇水滔滔消逝了人间往事,然而历史毕竟是真实存在的永恒,土司文化的影响、民间艺术的风韵总是恒久地昭示着未来,民族的特质、独特的文化底蕴是中国乃至世界的宝贵财富。

杨秀武,苗族,湖北恩施人。出版有诗集《清江寻梦》,散文集《风流地·风流人》等。曾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湖北文学奖、屈原文艺奖等奖项。

猜你喜欢

田氏孔尚任屏山
屏山银企共解融资难题
“抉心呕成”还是“画其轮廓”?
——从《桃花扇》序文看孔尚任创作心境的变化
孔尚任:我和清朝隔着一曲《桃花扇》
饰演昆剧《蝴蝶梦·说亲回话》中田氏一角的感悟
林泉山庄
罗博作品
孔尚任《桃花扇》东传朝鲜王朝考述
田氏紫荆
四川屏山宋代家族墓地
关于贵州岑孔县木召古城的再认识:兼论思州田氏土司治所之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