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白照片》选段批读

2016-05-14李佳贤

新作文·高中版 2016年9期
关键词:黑白照片萧红槐花

李佳贤

作家简介

东黎,女,教师,山西省作协委员,山西省女作家协会副会长,迄今发表小说、散文、诗歌近百万字。曾获山西省赵树理文学奖、文化部蒲公英奖。

关于《黑白照片》

黑白照片无疑是承载历史的极佳介质,以此来作为一部非虚构作品的名字,便一下子赋予了这部作品以时代的沧桑感。但作家东黎的这部非虚构的个人回忆录作品,除却沧桑与残酷,却也饱含着童真和温情。之所以会有这样的阅读感受,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作家在回顾历史与往事时,所采取的是一种孩童视角。相较于成人,孩子是更为敏感的,他们往往能捕捉到大人不曾关注到的细节,而且对事件的描述又往往极为诚实。但同样不能否认的是,在面对纷扰的世事时,孩童又往往是似懂非懂的,在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面前,即使他们是见证者和亲历者,也不可能将事情的来龙去脉搞得清楚明白。这样一种限制性的叙事手法,就造成了一种极为显著而深具反差意味的艺术效果:一方面是童真童趣,是经过孩童视角过滤之后的世相描写。但另一方面,我们同样发现,在这单纯与温情的背后,却隐藏有巨大的残忍与悲剧性。除却孩童视角,这部《黑白照片》所打动人之处,还在于作者老实真诚的写作态度,作家在自己的写作当中剥去了一切花哨的修饰,以最单纯最本质的文字记录下了那段童年回忆,我们从这样的文字中很自然地便走进了那段历史,我们从文字中所感受到的是作家的真情。这部作品所写所述皆是作家本人真实的切身体验,加上作家简练而隽永的语言与艺术功力,读来分外真切动人。另外,作者的这次写作原本是为了自己的女儿(我们在《黑白照片》的扉页看到这样的一段话:“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城南旧事。当北大毕业的女儿想听妈妈小时候的故事时,母亲写下了这本书。”)。正所谓“繁华落尽见真淳”,不炫技不伪饰的写作,也许是最能打动人的。这也是为什么这部作品会让人联想到《城南旧事》与《呼兰河传》的原因所在。

选段精读

五月槐花香

龙王庙中学里有几十棵大槐树,棵棵参天。五月,槐花开了,香气四溢,整条街都氤氲在花香里,也就勾引得整条街想钩槐花的孩子们朝思暮想。(在物资匮乏的年代,槐花是堪称美味的吃食。当五月的槐香飘来,孩子们怎么能不“蠢蠢欲动”“朝思暮想”?)槐花很好吃,清香且略带一丝甜味。母亲们将新鲜的槐花洗净,放少许盐,再放白面,拌匀了,每朵花上的残水就变成了面糊,松松散散,呈一堆面花,装屉,蒸十分钟,就熟了。吃的时候,蘸用油烹制的葱花醋调和。这美食叫“不烂子”。(作者在这里用极为简练的文字,对“不烂子”的烹制以及食用方法做了介绍,清晰明白,不拖沓)

无论多高的树,孩子们都敢攀爬,我也不例外。(“初生牛犊不怕虎”,作者是女孩儿,但却有着男孩子气,也可谓“巾帼不让须眉”了)几日时间,树上长在低处的槐花就被捋光了,剩下的槐花长在树顶的细枝上,随风颤悠,令人向往。(前文提到龙王庙中学长着几十棵的大槐树,但是只“几日”工夫,低处的槐花就都被捋光了,可见槐花确实很抢手。于是,细枝上“随风颤悠”的槐花就成了孩子们最大的诱惑)但树枝太细了,怕是连一只猫也承受不了。(猫是身手极为矫健的动物,连猫都没法攀爬的树枝,可见是有多么危险了。于是,馋嘴的孩子们想出了下文即将提到的妙招)想钩槐花的孩子们会有办法,找一块细长的砖头,用长麻绳的一头拦腰拴住,然后攥一小截绳子把拴住的砖头悠起来,一圈一圈,逐渐加速,感觉手里的绳子较劲了,就借劲抛出去,砖头就拖着长绳奔向一处高高的树枝。抛得准,搭到树枝后,砖头就卡在枝杈间了。(这一段看似寻常,但是要把这一连串的动作用简洁干净的语言叙述清楚却不是容易事。好的语言首先是明白准确的,作者在这里先后用到了“拦腰拴住”“攥”“悠”“抛”“拖”“奔”“搭”“卡”等动词,将这一动作活灵活现地呈现了出来)卡稳了,树下的孩子们就像拔河一样,齐心协力地拽着绳子,喊着号子,“一二、一二”地拽,几下,十几下,某一瞬间,一根树枝就被拽断了,从天而降,载着满枝的白花绿叶轰然落下,落在孩子们的身边或者身上。在那个食物紧缺的时代,没有哪个孩子会躲避落下来的树枝,为的是能抢先多捋点儿槐花。树枝落地的一刹那,孩子们立刻蜂拥而上,在树枝树叶花间钻来钻去,你争我夺地捋槐花。(尽管树枝“从天而降”“轰然落下”,但因为有美味的槐花,更因为食物的紧缺,所以孩子们并不躲闪,反而是“蜂拥而上”“钻来钻去”“你争我夺”)没有特意放槐花的物件,衣服上有兜的,就揣进兜里,兜里揣满了,就把上衣掖在裤子里,上半身便成为了口袋,捋到的槐花就衣领处往里揣,揣到后来,每个孩子的肚子都鼓鼓的,像怀孕的女人。有的孩子边捋边吃,腮帮里塞得满满的。(这样的场景热闹而欢乐,充满童趣。但同样需要注意的是,孩子们之所以会对槐花如此珍视,正是因为那个年代物资的匮乏,这样,“边捋边吃,腮帮里塞得满满的”也就有了酸涩的意味。上面分析《黑白照片》时提到作品在“单纯与温情的背后,却隐藏有巨大的残忍与悲剧性”,捋槐花的场景就是一个极好的例证)

回家的路上,孩子们边走边吃。细心而手巧的孩子这时会有心情,一个一个地剥出细小的花蕊,几十个鹅黄浅绿的花蕊在手心里堆在一起,一下子放进嘴里,嚼几下,嘬出一口像糖水的甜水。(刚才是“蜂拥而上”“你争我夺”“边捋边吃”,现在则是“边走边吃”,而且是“一个一个地”剥着吃。紧张热烈的争抢之后复归平静,孩子们满载而归,直到这时他们才终于有心情细致地品尝槐花。刚才是囫囵吞枣地乱吃一通,只求能多吃一口,于是“腮帮里塞得满满的”,现在则可以“一个一个地剥出细小的花蕊”来做精致的品鉴)

秋与冬

秋天了。(开篇即一句简单的大白话,既是模仿孩童的语言,也是作者对简单语言风格的追求。看似简单,实则需要深厚的语言功力)

秋天老是下雨,雨不大,细细霏霏,下得到处都湿漉漉的。街门口的石台阶边缘长了绿绿的苔藓,不小心踏到,脚底一滑。(作者对细节的捕捉精准到位)槐树叶开始飘零,(槐树是北方常见的树种,在这里也成为重要的季节指示,五月开着花的槐树,此时已开始落叶了)一阵风过,它们就打着旋从树上落下来了,黄黄绿绿地铺一地,再遇风雨,就一堆一堆地聚在一起,踩来踩去,叶底有污浊的水泛起,湿了鞋。垂柳没落叶,它看上去很柔弱,但每年要到入冬时才会落尽叶子。没有什么花开了,只有一些黄色的菊花在开,开得很繁,挨挨挤挤一丛一丛,在路边。(作者对周遭的自然有着敏锐的观察能力,通过秋雨、苔藓、槐树落叶、垂柳、菊花这几个意象把一个季节的感觉勾勒了出来)

冬天里的事

村里的人冬闲起来。(春耕夏长秋收冬藏,处于传统耕织时代的农人是与自然节气休戚与共的,清闲与否都紧贴着自然和土地)

天亮得晚,黑得早。(这里再次简明地提到了季节的变化,冬季天长夜短,这也为下文所提到的农人的生活变化做了铺垫)

村里人一天不再吃三顿饭,改吃两顿饭,半上午吃一顿,半下午吃一顿。(“一日三餐”变为“一日两餐”,除却冬天白天变短的原因之外,一个更重要的原因便是食物紧缺。这也让我们想到那句著名的指示:“闲时吃稀,忙时吃干,平时半稀半干,杂以番薯、青菜之类。”)

学校也随着吃饭时间的改变而改变了上下学的时间,一天只上下学一次,从上午九点上到下午三点。(季节的更迭不光改变了农人的生活,也影响到了孩子们)

冬天的村街变得很硬,走在上面咚咚作响。(作者并未明言冬天有多么寒冷,而是通过村街变硬这一细节,就把冬天的干冷写得形象可感。好的文章必得有饱满鲜活的细节,这些细节也充分证明了作家对生活细腻敏锐的感知力)所有的树枝上都光秃秃的,有麻雀落在枝头,团成一团,喳喳地叫,即使人从树下走过,挥手轰它们,它们也不动,奓一奓翅膀,又团成一团,一群麻雀在枝头,像很多块石头长在树上。(这里写麻雀,也是在写冬天的干冷。像“团成一团”“挥手轰它们,它们也不动”“像很多块石头”都是通过这麻雀来写冬天的冷)

阳光洒在身上,寒冷使它给人虚弱的感觉。(冬天的阳光有亮度,却缺乏温度,缺少酷烈感,给人以“虚弱”之感,这还是在写冬天的冷)

走在村街上最多的人是上学的孩子,从四面八方走来,去自己上学的地方。(冬闲时,农人们都不用下地干活儿,寒冷的天气使得人们大都待在屋子里,只有孩子们还得在这样的冷天去上学)有男人挑着水桶去井边打水,他把两只手插在袖筒里,扁担平衡地搭在肩上,走着,水桶轻微晃动,铁的桶把和铁的扁担钩摩擦着发出“吱扭吱扭”的声音。(这样一个挑水的场景,写得简单却生动。因为天冷,所以男人“把两只手插在袖筒里”,而平日经常挑水做农活的男人,对扁担的使用可以说是游刃有余,所以即使插着手,扁担还是可以在肩上保持平衡。桶把和扁担钩摩擦发出的吱扭声则又是一个细节,使得这个场景有温度、有神态、有声音)女人们在家里洗刷了锅碗,勤谨的,会坐在热炕头上做针线活,搓麻绳,纳鞋底,缉鞋口,有件衣服破了,找块布,比较一下颜色,针脚细密地缝个补丁。没有活计,相好的女人们会集中到一家,都坐在炕上,说着,笑着,互相讲着她们感兴趣的事。(依然是极简练的场景描写,不费笔墨,却干净传神)老人们得到中午时才会走出家门,(老人要比年轻者更怕冷,所以在这样寒冷的冬季,他们只有在中午时才从家里出来)坐在街门外的一个草垫子上,晒着逐渐暖和的太阳,(有过农村生活经验的人,恐怕对这样的场景不会陌生)有意无意地看着眼前的一切,有时他会和从面前经过的人打个招呼,笑一笑,有时什么反应也没有。(这样的晒太阳的光景格外悠然自在,时间似乎在他们的皱纹里慢了下来,没有目的,也不必紧迫,只需随性而至)

精简文笔之美

东黎的《黑白照片》会让我们很自然地想到萧红的文学作品。在之前的一期“悦写悦读”栏目中我们曾分析过萧红的《生死场》。在那一期中,有一段葛浩文对萧红文学语言的评价:“当我们讨论到萧红的文体时,首先要谈的是她那简洁、不雕琢,自然得像诗样美的精练行文。除了《呼兰河传》全书及其他几篇特别优美的篇章外,她这种优美精简的文笔,读者初读时很易被忽略,原因是她的行文太流畅,太自然了。她这种如行云流水般的文体,也就是她成功的关键所在。萧红的文章是真挚感人的,从不转弯抹角或使人扯不清楚,并且特别女性化。这并不是说她的文章柔弱无力,因为强有力的笔调并不一定要夸大其词,也并不是说简洁的文章就如同儿诗童话一样缺乏深度。要想行文有力,那么文句一定要与书中景况相吻合,更要设法配合书中角色的身份。”我们发现,这样的评价用在《黑白照片》上也同样适用。另外还需要注意,好的文章必须要有细节的支撑,比如东黎写刘奶奶:“刘奶奶也是小脚老太太。她比较邋遢,也穿黑色偏襟衣服,但衣服上常有饭痂子。”这里,东黎在写刘奶奶的邋遢时,仅用到了一个细节,那就是“衣服上常有饭痂子”,简单却足以说明其“邋遢”。总之,无论从语言上,还是写人写物上,抑或是从细节的捕捉呈现上,东黎的文字都呈现出了精简之美。

猜你喜欢

黑白照片萧红槐花
让萧红真正为人所知(创作谈)
传统制作让我着迷
赶路的槐花
萧红墓畔口占
剧坑太深请小心
静夜
美味的槐花饼
槐花落
让历史鲜活起来
萧红临终讲述的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