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生荒诞的本能忤逆

2016-05-14鞠丽

电影评介 2016年3期
关键词:罗塞塔天命抗争

鞠丽

别林斯基在评论悲剧时曾指出:“悲剧中笼罩着劫运,劫运是悲剧的基础和实质。”[1]《罗塞塔》就是这样一部反映“劫运”的悲剧电影。电影《罗塞塔》通过近乎纪录片的写实镜头,描绘了社会弱者罗塞塔为了生存牺牲尊严、甚至道德的故事。无论是在题材上,还是情节结构、拍摄手法上,达内兄弟都体现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风格,真实地反映日常生活,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和离奇的场景情节,平淡地讲述后工业时期的社会现状和小人物的挣扎、痛苦命运。[2]在影片的一开始,达内兄弟运用纪录片最常使用的手提跟拍方式,观众像观看电视新闻般注意着镜头里罗塞塔的命运变化,这种拍摄方式使观众时刻处于焦虑紧张的心境之中,也营造出电影画面的悲惨冷漠氛围。18岁的罗塞塔与母亲住在移动的汽车房子里,她的母亲酗酒、性关系混乱,罗塞塔不得不通过自己的劳动来获得生存的资格,她一次次寻找工作,一次次以失败告终,后来为了获得一份工作不得不背叛唯一的朋友;辞职后想了结生命,命运又跟她开了个玩笑,让她不得不继续在社会现实中挣扎度日。在整部电影中,人物的“命运”始终是我们关注的焦点,而达内兄弟的《罗塞塔》,正是通过不同的人物和镜头视角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中截然不同的两种命运观。

一、 中国传统儒道天命观

“命运”这一概念在中西方传统文化和哲学中都有所体现,古希腊戏剧作家定位悲剧基本的精神体现在命运观、性格矛盾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等方面,诸如《俄狄浦斯王》等悲剧更是体现了命运不可违抗性,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才不肯透漏给普罗米修斯自己的命运而将他锁在山崖上日夜遭受秃鹫的啄食之苦。在古希腊人看来,他们对命运既恐惧又蔑视,一方面深感自己的渺小与命运的不可违抗,另一方面也不停地与命运做着顽强的抗争;一面对与命运抗争的英雄人物进行歌颂赞叹,另一方面又对他们遭受的不幸深感同情和畏惧。正是这种命运观塑造了西方哲学的命运观,也深深影响着达内兄弟电影中的哲学观念。

中国对“命”“天命”讨论的历史可追溯到先秦之前,而真正把关注点从神圣至上的“天命”转向现世的“命运”则是从儒家开始。孔子主张“敬天命、远鬼神”,他不主张对“天命”的一味耽溺,而是认为我们应该注重现实生活,尤其是对自身道德的修养。后代的儒学大家将孔子这种“敬天命”的思想进一步发展,认为一个人的遭遇极有可能是他人生的必然,具有社会必然性,也有可能是由于一种超人的主宰者所致,更有可能是天人互相作用的结果,但毋庸置疑的是存在一种不可改变、不可抗拒的力量,无论如何发生、如何遭遇,这种力量都是人无法决定的,所以他们将“命”作为一种必然的、不可违抗的自然力量,来保证或敦促行为者信奉道德。儒家哲学中的“命”是无意志、无规律的,也是人无可奈何、不可抗拒的力量,但是“命”的好坏可以因为人的行为而改变,人可以通过自己的修养和行为改变既定的命运。所以儒家的“命运观”不是“宿命论”的观点,他们不主张人消极地等待命运的安排,而主张人应该主动行动,承担起自己命运的遭遇,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因为命运的无意志、不可测等因素决定了命运不可能成为人的主宰,人的主观能动性和道德主体性才是命运发展的基础。

与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高扬人内心前进奋斗精神意志不同,庄子所讲的“命”则是外在的顺其自然。庄子在《人间世》中提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3]他认为命运是不可抗拒的,是人无可奈何、无法改变的,所以老庄主张接受命运、坦然面对命运的安排,甚至认为这种态度是德的最高衡量标准。人应该“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老子主张的“无为”观点也体现在道家命运观之上。

在道家思想里,人生中的大小事情都是命中注定的,他在《德充符》中说:“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4]无论是生死存亡还是富贵贫穷都是人无法决定的,都冥冥中受到“命运”的指引安排。人无论信还是不信“命”,都无法改变人生的轨迹,只有承认“命”的存在,才会使心灵平静下来,坦然面对生活中的顺达和不幸。在另一方面来说,承认了命运的安排,人自然而然就会放弃抗争的勇气,人生态度与儒家命运观想比相对就会消极,故步不前。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儒道两种不同的命运观在达内兄弟的电影《罗塞塔》中既通过人物的生存态度表现出来,也通过不同的镜头视角贯穿始终。

二、 不同人物的儒道天命观对比

达内兄弟对影片中的罗塞塔没有任何的浪漫矫饰,罗塞塔没有眉毛的长相,打扮也不时髦,甚至还有些过时;达内兄弟更没有给罗塞塔任何年轻的、女性的优待,她像每一个平凡的观众,为了寻找工作和生存受尽社会施加给她的艰辛和磨难。但是,在不断的失败和挫折中,罗塞塔没有轻言放弃,而是以一种接近固执的执拗与这个社会、与自己的命运进行抗争,为自己争取那微弱的希望之光。人物特写镜头始终凝视着罗塞塔的表情,寻找工作时的冷漠与执着,在华夫饼小摊上罗塞塔凝视远方的长镜头,甚至在影片的最后,罗塞塔跪在地上,头深埋进草地来释放自己的情感时,表情也是坚韧倔强的。罗塞塔这种不接受命运摆布、用自己的坚韧来改变自己生活和命运的态度,正是儒家所主张的积极的人生命运观。

反观她的母亲,贫穷是导致她放弃生活、放纵自己的原因,但却不是最重要的原因。她并不像她的女儿按照社会规则和道德而存在,而是恰恰相反,她接受自己贫困的命运,接受不可抗力的安排,在消极的荒诞人生中尽一切可能地放纵自己,这是社会中一个真实的人物形象。或许她在像罗塞塔一样年轻时也曾与命运抗争过,也曾为了生存费尽心力,饱受人生的痛苦与折磨,也有过罗塞塔在绝望之时的无数次放弃生命的念头,只是后来发现人在“命运”面前的渺小,只能坦然接受命运的安排,消极对待世间一切。

在电影《罗塞塔》中,也体现了达内兄弟对这两种命运观的看法:“人是未来佛,佛是过来人。”[5]人的命运观在人生漫长的经历中不是一成不变的,两种不同的命运观也不是完全对立的,而是在统一的过程中互相演变的,或许终有一天,罗塞塔对自己的努力和失败绝望,也会像她的母亲一样不再拥有与命运抗争的勇气;又或许有一天她的母亲遭遇某人某事而幡然悔悟,改变消极的命运观而高举前进的与命运抗争的旗帜也说不定。

这两种命运观在电影中更像是某种精神观念的符号,哪种才具有终极价值,哪种命运观才是人类真正应该秉持的,影片中没有给出答案,生活永远不可能有“完成时”,人的一生也一直在延续,生活的悲惨、人性的残酷、人生的挣扎都没有尽头,人生的荒诞从来都是无药可治,但是人的善恶却可以共存和转化,命运观亦是如此,这是达内兄弟的答案。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不同的精神状态中,不同的儒道命运观既对立又相互转化的辩证哲学关系,是达内兄弟儒道天命观的核心体现。

三、 不同镜头视角的儒道天命观

达内兄弟几乎所有的作品都是以小人物为主角,清洁工人、煤矿工作者、失业者等等,他们都命运悲惨,失业、贫困,甚至充满了仇恨和犯罪元素,但有些作品也不失贯穿宽恕与救赎的主题。再现社会底层贫困人群的生活实景是他们的专长,即使是吸毒、犯罪、自杀、移民等等反社会现象在他们的镜头中也得到了真实的投射,他们既向观众呈现剧情故事,也向观众灌输他们冷静的、充满人性关怀的哲学思考。[6]

电影《罗塞塔》中的手持跟拍镜头多特写,画面很晃,色调昏暗,几乎没有出现任何的人为光照。电影镜头始终跟随罗塞塔,观众经历着罗塞塔的遭遇,以罗塞塔的视角来观察整个社会;另外我们还能清晰的感受到电影中第三者视角的存在,电影通过大量的跟拍、运动晃动的镜头,把主观和客观结合在一起,观众就像跟在罗塞塔身后或身边,与她的身负重压感同身受,看她寻找工作遭遇的一次次拒绝和不公平的待遇,她与母亲之间的冲突,以及镜头经常出现的表情极少的罗塞塔的面孔,观众由被动地观看变成主动的探索和情不自禁的情感共鸣与人性关怀,这种独具特色的镜头视角也是达内兄弟把观众带到罗塞塔内心,把罗塞塔带到观众灵魂深处的重要技巧。

在第一人称的镜头视角中,罗塞塔不是面对命运坐以待毙,而是采取了积极的人生态度,虽然最后她的顽强斗争和积极奋斗都没能抵挡住“劫运”的降临,但罗塞塔绝对是积极的行动者,即使在影片的末尾她把喝醉的母亲搀扶到床上,把门缝和窗缝用布条塞紧,打开煤气管,她默默地吃着煮好的鸡蛋,等待着死亡的降临,她在经历过无数次的顽强抗争后终于对选择自杀,但是她的自杀和放弃不仅仅是对生命的绝望,也是对命运的嘲弄,她从不向命运屈服,即使自尊丧失殆尽。

而以第三人称为视角的镜头却始终以冷静的记录来向观众宣示着他的命运观:即使罗塞塔为了工作和生存抛弃所有包括自尊和矜持,即使差点杀死深爱她的男人,即使背叛自己的朋友,她的命运仍然无法改变,她依然没有工作,她的母亲依然烂醉如泥,她从来都没有改变过命运,即使她为了摆脱贫穷的窘境付出了一切,命运还以她的仍旧是折磨与痛苦。第三人称的镜头视角中满是大量冷漠的面部表情特写、寒冷的天气、泥泞的靴子和道路,以及冷彻至骨的压力,也让我们看到达内兄弟“天命靡常,惟德是庸”的天命观,即使执拗如罗塞塔,命运也从不屑于施舍哪怕一点怜悯。

达内兄弟塑造了为改变命运顽强抗争的罗塞塔,也通过镜头揭示了他们作为叙述者判断事物、表达隐秘的观念,以不动声色地触动观众的灵魂和内心。

结语

《罗塞塔》是一部悲剧,但是它的悲剧并不是通过导演的镜头引起观众的恐惧和怜悯来实现的,主人公罗塞塔的劫运、灾难、不幸也并非想要引起人们的同情或怜悯,达内兄弟只是将罗塞塔在后工业时代遭遇的不幸和痛苦作为支点和途径,他们真正想要达到的是通过不同人物对待悲惨命运采取的不同态度和行动,通过主人公和第三者的镜头来表现人物面对悲剧、苦难所表现出来的生命激情和对命运的顽强抗争,这是达内兄弟的悲剧的价值所在。

达内兄弟关注小人物、弱势群体的生存方式和精神状态,他们的镜头真实毫不掩饰,甚至不惜大量表现琐碎的日常生活,却反映了社会底层人物关于生死、善恶、生存、抗争与屈从等等的人生感悟和他们对生命、命运这一哲学性命题的深刻思考,《罗塞塔》正是达内兄弟具有东方色彩的儒道天命观的典型体现。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古典文艺理论译丛——别林斯基论莎士比亚[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138.

[2]艾玛努埃尔·布尔多,单万里.洛塞塔:勇敢的拓荒者——评比利时导演达尔戴纳兄弟的《洛塞塔》[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99(4):15-18.

[3]陈斯怀.《庄子》的“非常”思维与奇幻意趣[J].燕赵学术,2012(2):87-95.

[4]李振纲.生命之美的内在性——《庄子·德充符》解读[J].哲学研究,2010(4):44-50.

[5]吴潇枫.从《罗塞塔》看达内兄弟的写实主义表达[J].电影评介,2012(16):38-41.

[6]李峥.封闭世界中开放的电影庶民——初探达内兄弟的影像世界[J].电影评介,2014(10):49-53.

猜你喜欢

罗塞塔天命抗争
Chapter 14 Realize your personal legend 第十四回 履行天命
Enabling the Movement
Enabling the Movement
从天命到性命:唐宋命论演变初探
顺命或抗争,接着《天注定》往下讲
“罗塞塔”大事记
罗塞塔石碑
“罗塞塔”上的科学仪器
“罗塞塔”号首次拜访彗星
论周公的“天命”哲学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