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影节是家门口的电影盛宴

2016-05-13刘佳

电视指南 2016年5期
关键词:纪录纪录片北京

刘佳

张雅欣,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导,纪录影片专家,从2011年首届北京国际电影节起担任选片评委。2013年,在张雅欣等专家评委的倡议下,电影节增加了纪录片单元。目前,北京国际电影节参展的纪录片水平与国际顶尖电影节比肩,多部影片为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入围作品。

电影节纪录片已达国际顶尖电影节水平

从第一届北京国际电影节起,张雅欣教授就参与了每一届电影节的选片工作。她感触最深的是,电影节参展影片水平越来越高。第一年审片的时候,组委会从各个渠道邀来的影片质量参差不齐,有些片子“就像我们学院学生拍的作业”。而近几年随着电影节知名度的逐步提高,国际上各种纪录片踊跃参展,其中不乏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入围影片。

“纪录片是任何一个电影节都少不了的部分。我在电影节上发现一件非常有趣的事,就是我们邀请参展的多部纪录片水准已达到国际一流水平,每届电影节推荐出来的优秀纪录片水平绝对不亚于任何一个国际顶尖电影节。我记得特别清楚,前年在奥斯卡纪录片获得提名的4部影片中有3部参加了北京节,去年入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的3部影片中有2部参加了北京节。所以我们北京节的‘纪录单元绝对是国际一流水准。”

北京节对推动中国纪录片形成产业链有重要作用

2013年,在张雅欣教授等专家学者的倡议下,北京国际电影节首次设立了“纪录单元”,并在每届电影节上推选出10部优秀纪录片。2015年,“纪录单元”上升为电影节独立单元,由北京国际纪实影像创意产业基地(BIDC)承办,设立评审、展映、论坛、沙龙、市场、提案等环节。

“上升为独立单元后,参展的优秀纪录片有了一个更好的发展平台。比如BIDC的发起单位之一北京电视台,可以利用媒体优势对北京国际电影节大力宣传,让更多的市民了解电影节。北京电视台纪实频道在电影节期间会做优秀纪录片展映,让还没有培育起进电影院看纪录电影习惯的观众也能看到参加电影节的优秀纪录片。更重要的是,这对推动中国纪录片的发展起到一个抓手的作用。以前我们对纪录片质量是好是坏没有一个评判标准,现在我们‘纪录单元有一个优秀影片的推优环节,我们就能把遴选出来的中国这些很优秀的纪录片推到北京国际电影节的舞台上,让世界看到中国的优秀纪录片。同时,也引起参加电影节的海外纪录片制作人、投资方对中国纪录片的兴趣,进而注入他们的理念、资金等,这对中国纪录片形成产业链起到很重要的推动作用。”

电影节促使中国优秀纪录片产生

从参加电影节的纪录片水平来看,国际作品无论在数量还是水准上明显高于国内作品,为了吸引更多的国产纪录片参展,“纪录单元”中甚至出现一些国产电视纪录片。张雅欣解释,这和国内外观众的观影水平和观影习惯有关。“中国纪录片的播出渠道更多的是电视,中国观众也习惯于通过电视观看优秀的纪录片,大家还没有形成主动买票到电影院去看纪录片的习惯,而国外观众买票去电影院看优秀的纪录片是很顺理成章的事情。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得不开了个口子,让优秀的电视纪录片也来参展,但和国外的专业纪录片电影人相比,我们显然差一个档次。”

所以,张雅欣教授特别希望通过北京国际电影节,能够把中国的纪录电影市场做起来。“电影节对中国纪录片的发展有很多积极作用。一是促进国内纪录影片整体水平的提高,包括纪录电影和纪录电视,也包括体制内的纪录片人和独立制作人、导演的水平得到一个整体的提高。二是能推动中国纪录电影的市场向前走一步。几年前我们看到了《海洋》《帝企鹅日记》这类国际优秀的纪录片作品,以前中国影院是很少放映纪录片的。现在我们又欣喜地看到,中国的纪录片人也勇敢地把他们的作品推向大银幕,比如《第三极》《喜马拉雅天梯》《冈仁波齐》等,都是非常优秀的纪录电影,虽然票房还不太好。还有一些国外的优秀纪录片正准备通过北京节的平台登陆中国大陆电影市场,比如《亚马逊尼亚》。这其中的很多作品都是通过北京国际电影节进入中国电影市场的。三是推动纪录片人才的培养。我所在的传媒大学以及北京电影学院等院校都有纪录电影的教学环节,将学生们培养成纪录片导演让他们的作品登上大银幕,以前我们是不太自信的。但是北京国际电影节有了‘纪录单元后提供了一个平台,我们会鼓励学生和青年导演们,把自己优秀的有能力冲击大银幕的选题拿出来,把有能力冲击大银幕制作水准的优秀纪录片做出来,通过电影节让大家认识,然后走入电影院线,让更多的中国观众喜爱纪录片、热爱纪录片。”

北京国际电影节的提升“突飞猛进”

从2011年成为选片评委至今,张雅欣教授看着北京国际电影节一步步发展,对电影节的每一步成长都感受颇深。尤其是近几届,她形容电影节的提升是“突飞猛进”式的。

“和老牌国际电影节相比,北京国际电影节最大的特点是年轻,成长空间特别大。我们看到很多国际电影节已经发展到顶峰,现在开始走下坡路了,但北京节一直是上升的趋势,而且每一届上升的幅度、跨度特别大。再加上中国目前的经济、政治实力增强,使得电影节确实有一个突飞猛进式的发展。2015年第五届电影节我们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很多国际巨星以及欧洲、亚洲重量级电影人来到会议中心参加开幕式、走红毯,让我感受到电影节非常有活力,已经发展到很兴盛的状态。去年的电影市场活动,成为各种论坛、各种交易的场所。我因为要参加一定系列论坛、活动和各种交易的签约仪式,几乎住在那里。作为一个看着电影节成长的人,我能触碰到它脉搏的跳动。”

北京节成为国内电影节龙头老大理所当然

不论是国际知名电影节还是国内其他电影节,刚刚6岁的北京国际电影节很年轻。但张雅欣教授认为,在很多专业人士的心里,北京节已经成为国内最好的电影节。

“北京节在国内只能算是后起之秀,但是近几年迅速崛起。我了解到很多圈内的朋友更愿意来北京节,说明在很多专业人士的心里北京节已经成为国内最好的电影节了。我认为这是因为北京的位置。北京是首都,是中国政治、经济中心,最重要的是文化中心。这里集中了全国最多的电影人,最多的电影制作公司和制片厂,最多的电影专业的大专院校,电影产业就理所当然的在北京得到最大的重视,北京节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中国最重要的电影节,并且起到引领作用。所以我们认为,北京节必须有自己龙头老大的地位,才能和北京作为文化中心的位置相称。”

电影节让中国与世界电影创作者有对话的机会

作为历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展映影片评委,张雅欣教授在电影节上已经观看过大量影片,这对一位同时从事纪录片教学和创作的学者来说,“是件特别棒的事情”。

“电影节提供了非常多的值得借鉴的模板。每一届电影节从入围到展映再到获奖有几百部作品,不论是年轻导演还是成熟导演,都能从这些作品里汲取到营养,这是一个让中国电影创作者和世界电影创作者对话的机会。我们每一届电影节都为电影大师或青年导演举办各种论坛,这是一个和创作者接触、碰撞的机会,其中一定会产生火花,真的是一件特别棒的事情!”

张雅欣教授课余时间也会从事纪录片创作,她认为通过电影节的众多经典作品,其中的叙事手法、剪辑方式、节奏感、题材会不断刺激观看者的创作灵感。她举例:“比如2014年第四届电影节上,获得当年奥斯最佳纪录长片奖提名的《杀戮演绎》也来参与展映。影片讲的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印尼屠杀100万中国华侨的那段历史,但它用一种特别戏谑、戏剧、戏曲的方式把杀戮行为再现出来,特别虐心。因为出差我是在飞机上看的这部片子,当时我就特别想吐。我已经很久没有看到这样一个电影,它能引起人的一系列生理负面反应,给观看者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之后我上课或创作历史题材影片的时候,都会想到在表现方式上除了情景再现、资料、照片、扮演之外,还可以有这么一种表现方式。再比如《温布尔登》,讲的是一个英国网球选手在比赛上邂逅一个美国网球选手后坠入爱河,结果这位排名在120位以外的过气选手在爱情的激励下拿了冠军,这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影片。影片的剧情设计、剪辑节奏、情绪控制、对观众的代入感都特别到位。中国现在申办冬奥会成功了,但我还没有看到过一部有关冰雪运动题材的影片,看完《温布尔登》后我就特别想在合适的时候做一部体育题材的电影。还有一部影片是去年电影节上展映的《爆裂鼓手》,这是一部音乐题材的影片,影片那种声音的刺激,当时看得我惊心动魄。电影是在视觉和听觉两路感官上作用于观众的,目前在视觉表现方面电影已经到了很极致的地步,但是声音呢?我觉得中国电影在声音上还是单调了一点,这部影片真的是给我们很多启发。”

希望大家尽情享受家门口的电影大餐

北京国际电影节举办期间将展映评委们精心挑选出的500多部中外经典影片,其中不乏从未在国内上映的电影精品,以至于每年电影节展映期间都会出现热门影片一票难求的情况。张雅欣教授也将电影节称为“家门口的电影盛宴”。

“对于电影节我有三个希望:一是希望更多的北京电影观众能够走进电影院,享受难得一见的世界电影大餐。电影节期间放映的很多片子我们平时是没有机会看到的,这些影片制作水准很高,所以电影节的两个星期是摆在我们家门口的电影盛宴,大家一定要进影院;二是希望更多的年轻的导演在电影节有限的机会、时间和舞台上,与前辈、同行们碰撞出创作上的火花;三是希望本届电影节的交易量能再上一个台阶,尽快把中国电影市场做大做强。”

猜你喜欢

纪录纪录片北京
Rough Cut
北京,离幸福通勤还有多远?
北京春暖花开
北京的河
等待
超级蚁穴
北京,北京
私藏家:它们真的很好看
出版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