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一片赤诚去感受世界

2016-05-12孔伋

中学生百科·大语文 2016年3期
关键词:冯至赤诚里尔克

孔伋

刚入大学的时候,北岛先生在学校里有开诗歌课,近水楼台,我慕名去听了几节。北岛先生声音饱含情感,朗诵抑扬顿挫,饱满有力,即便只听得一次,也不免要感慨:啊,这就是诗人了。课上的内容,大约是讲诗歌的翻译和中、英诗歌的比对,具体什么我不太记得了,只记得在那里,我第一次接触里尔克,第一次看到《秋日》。

“主啊!是时候了。夏日曾经很盛大。”

开头便看到这句。我被这磅礴的语言所震撼,这是里尔克的手笔,冯至的转译雕琢,对一个不谙世事的少年来说,要撼动他的灵魂,有什么比得上这一句呢?

“谁这时没有房屋,就不必建筑,谁这时孤独,就永远孤独!”

或许是自己正处在“爱上层楼”的年纪,那时又即将入秋,是离家后的第一个秋,凉风骤起,不免自感寂寞。吟读这两句,总有说不出的况味,《秋日》让我爱不释手,也让我认识了里尔克。

平常偶尔也会自己做一两首小诗,填一两首词,可惜对写现代诗,我并无太多天赋,大学四年里,读诗也不多,我与诗歌的缘分或不长久罢。年节的一次聚会上,和朋友聊天,偶然提起诗,朋友说到北岛新编了一本诗集。几近忘却的回忆又重上心头,于是往书店,买下,便是《给孩子的诗》。

北岛先生在序言中提到了编写这本书的理由:他的孩子在小学参加朗诵比赛,却被要求朗诵一首并不高明的诗,有鉴于此,北岛先生选编好的诗歌,让孩子领略诗歌、音韵的美好。

与里尔克同为德语诗人的歌德也曾借维特之口说:“哪个少年不钟睛,哪个少女不怀春。”对生活充满热爱,以赤诚之心处世。便有说不完道不尽的情感,情郁于中,咏歌嗟叹,诗歌便是情感极好的载体。北岛则这样诠释诗歌与诗意:“雪花和花瓣,早春和微风,细沙和风暴,每个孩子的感受都独特。就像指纹那样不可重复——这一切都是诗意,但还不是诗歌,换句话说,诗歌是形式,是由文字和音乐性等多种因素构成的。”

虽然题为《给孩子的诗》,但书中内容并非幼稚的儿童歌诗——倒有不少中西方名家的作品:海涅、普希金、叶慈、聂鲁达、食指、海子……每一个名字都振聋发聩,每一首诗都饱含深情。

书中的第一首《天真的预示》:“一颗沙里看出一个世界。一朵野花里一座天堂,把无限放在你的手掌上,永恒在一刹那里收藏。”这样一首诗出自两百年前的英国诗人布莱克之手,即便是久不读诗的我,读起来也意犹未尽。孩子们读到,会想到什么呢?

我很喜欢狄金森的《如果记住就是忘却》:“如果记住就是忘却,我将不再回忆,如果忘却就是记住,我多么接近于忘却。”好像一个人的喃喃低语,与自己的心灵交流,在反复盘旋中,体味着生活的循环。

当然,还有里尔克,我又一次读到了《秋日》,这回是北岛翻译,有了不同韵味,少了一些坚毅,多了一些温婉。一日,我和香港的朋友交流《秋日》的不同译本,我喜欢冯至,他中意北岛,我用普通话分别朗诵冯至和北岛两首译文,或许是先入为主的观念,我更欣赏冯至的豪气;他再用广东话朗诵一遍时,我却发觉,北岛所译,用广东话读更为好听,我再用广东话自己诵读一遍,果真如此,语言变化,也能让诗歌余韵无穷。

大家也许会更熟悉书中的中文诗,我虽然不是诗歌爱好者,但这里面的中文诗作品,我也大多晓得。从余光中的《乡愁》,到食指的《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从卞之琳的《音尘》,到顾城的“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

书的结尾是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著名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初中时候便读过它,了解海子的生平,唏嘘不已。时隔多年,又一次读到它,在一个早已接近忘却的夜晚,鼻子不禁有些发酸。似乎我已丧失孩童的赤诚了罢,或许我已经成了一个大人了罢,“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只有孩子会有这样的童心。

这不仅是一本写给孩子的书。也是写给成人的诗集。里面的诗歌,无论是旧友重逢还是初次相识,读到每一句诗,若都像一个赤子一般,怀着诚挚的心灵,便会惊叹着世界之大,世界之奇,感受音韵魅力的同时,体味着最初的单纯。endprint

猜你喜欢

冯至赤诚里尔克
熄灭我的眼睛
一本书的支持
遇见
致寝前人语
我奉献我幸福
最美的死亡
最美的死亡
魔鬼“赤诚”的爱情悲歌
一拍两散
《给青年诗人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