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话题结构中ATB移位现象的最简探索

2016-05-10孙文统

孙文统

(郑州成功财经学院河南郑州 451200)



话题结构中ATB移位现象的最简探索

孙文统

(郑州成功财经学院河南郑州 451200)

摘 要:在英语并列疑问句中,存在着ATB(Across the Board)移位现象。汉语作为Whin-situ的语言,不允许疑问词提升。但是通过对实际的语料分析发现,在汉语某些宾语前置的话题结构中,同样存在着ATB式移位。文章通过分析这些结构的句法特征和生成机制,证明了在汉语中同样存在着ATB移位现象,并通过对比不同语言中话题化结构的特点,进而证明了ATB移位具有跨语言的普遍特性。

关键词:ATB移位;话题结构;特征核查;并列子句;宾语前置;侧向移位

本文信息:孙文统.话题结构中ATB移位现象的最简探索[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0(1):70-74.

一、话题结构中的ATB移位现象

在下面的例句中,存在ATB(Across-the-Board)式移位[1]:

(1)Which paper did John file and Mary read?

[[which paper]ididjJohn tjfile tiand Mary tjread ti]

在上面的结构中,疑问词“which paper”和助动词“did”分别从两个不同的位置(两个并列子句中的宾语位置和T位置)移位至整个结构的[spec,CP]位置和C位置。移位留下语迹。也就是说,当同一成分从两个以上不同的位置被抽取(extraction)时,会产生ATB移位。

与英语相比,汉语缺乏形态变化,属于wh-insitu的语言,不允许疑问词提升,也就是说,在汉语中很难找到与英语中ATB结构所对应的结构,自然也不存在ATB移位。但是通过分析实际的语料,我们发现,汉语中确实存在着同一成分从不同位置被抽取的现象,即同样存在ATB式移位。这种情况经常存在于汉语的一些话题结构中。请看下面例句:

(2)梨,我买了,你吃了。

[[梨]i,我买了ti,你吃了ti]

(3)这个人我不喜欢,我爸爸也不喜欢。

[[这个人]i我不喜欢ti,我爸爸也不喜欢ti]

(4)那本书他看了,我还没看。

[[那本书]i他看了ti,我还没看ti]

在例句(2)-(4)中,处于子句宾语位置上的名词短语经话题化移位至句子的首位,在原有位置上留下语迹。曹逢甫(2005)从语篇的角度,将这一类句子定义为话题链结构[2],即在句子“[这个人话题我主语不喜欢,话题我主语爸爸也不喜欢]”中,名词短语“这个人”作为全句的话题,与结构第二个子句中____话题形成话题链。但从句法的角度观察,可以看出,作为话题化的名词短语是从不同子句中的宾语位置经移位到达[spec,TopicP]位置的,这和英语中的ATB结构有颇多的相似之处,可以看成ATB式移位在汉语中的体现:

(5)Which paper did John file and Mary read?

[[which paper]ididjJohn tjfile tiand Mary tjread ti]

(6)这个人我不喜欢,我爸爸也不喜欢。

[[这个人]i我不喜欢ti,我爸爸也不喜欢ti]

通过对比观察可以发现:英语中的ATB结构和汉语的某些话题链结构存在很多相似之处,具体表现在:

①都发生在并列结构中,英语用显性的并列连词and引导,汉语没有显性的并列标记,但在句法上两个分句的关系是并列关系;

②都在两个不同的句法位置发生抽取现象,经移位合并至至整个结构的左边,移位留下语迹,与句首DP同指;

③移位动因相同,英语中的ATB移位要核查的是句首不可解释的的[+Q]特征,汉语中则是要核查句首的话题化特征[+Topic]。

基于以上原因,可以把汉语中的话题链结构看成ATB结构的一种,形成ATB结构所进行的推导称为ATB移位(Across the Board Movement)。

以往关于话题结构的研究通常侧重对话题的定义、结构位置、信息焦点、语用功能进行分类描写,并达到了一定的描写充分性。Li&Thompson (1976)从功能语言学的角度,以[话题优先,主语优先]为特征,建立起一种语法类型学。Xu&Langendoen(1985)讨论了话题结构的生成原因以及空位问题。Shyu(1995)则讨论了话题结构中的焦点用法。上述学者的研究存在的共同问题是:研究对象往往只是一个话题结构单句,并且很少进行跨语言的对比。因此,研究对象单一,对比语料有限,理论解释力不强。

本研究在上述学者理论成果的基础上,研究话题结构中的ATB移位现象。其理论意义是:将研究对象扩展至话题链结构,使用形式化的研究手段,并采用多种语料进行对比,增强了论证的科学性与解释力,进而说明汉语话题结构的句法推导具有普遍一致的特性。

二、ATB(Across the Board)结构的句法表现及生成过程

(一)ATB结构的句法表现形式

正如上文所述,当同一成分从两个以上的位置被抽取(extraction)时,会产生ATB移位,相关例句如下:

(5)Which paper did John file and Mary read?

[[which paper]ididjJohn tjfile tiand Mary tjread ti]

其中,疑问词“which paper”分别从并列子句中动词“file”和“read”的宾语位置提升至主句[spec,CP]位置,同样,助动词“did”从并列子句中的T位置移位至主句的C位置,移位后留下语迹。“And”作为并列连词,自身投射为一个andP,连接两个并列的TP子句,分别处于其标示语位置和补语位置。其结构可以用图1表示:

图1 ATB结构示意图

(二)ATB结构的动态生成过程

关于ATB结构的生成过程,学术界存在着不同的看法。Munn(1993)[3]将其视为是空算子移位(null operator movement)的过程。在此,我们赞同Nunes(1995,2004)的看法[4-5],将此结构中的ATB式移位分析为侧向移位(sideward movement)和语链线性化(linearization of chains)的结果。其具体生成过程如下:

运算系统首先选择词汇序列,形成读数[6]N={which1,paper1,did1,Q1,John1,v2,file1,and1,Mary1,read1},当推导进行到一定阶段时,起先的读数N变为N',此时形成的句法实体是K 和L:

N'={which0,paper0,did0,Q1,John1,v1,file0,and1,Mary0,read0}

K=[TPdid[vPMary v[VPread[which paper]]]]

L=file

接下来,运算系统将K中“which paper”的一个拷贝与句法实体L合并(侧向移位的操作),再经选择与左向合并的操作,形成句法实体M:

K=[TPdid[vPMary v[VPread[which paper]i]]]

M=[vPJohn v[VPfile[which paper]i]]

由于在起先的读数N中已没有可以使用的T(即助动词did),操作系统在句法实体K中获得它的一个拷贝,将其合并至句法实体M上(侧向移位的操作),形成句法实体O:

K=[TPdidj[vPMary v[VPread[which paper]i]]]

O=[TPdidj[vPJohn v[VPfile[which paper]i]]]

在K和O中的主语Mary和John分别移位至其所在结构的[spec,TP]位置,核查助动词did所带有的强性特征(包括一致特征和结构格特征)。并列连词and投射为andP,K与O分别合并至其标示语和补语的位置,形成句法实体P:

P=[andP[TPJohn didjfile[which paper]i][and'and[TPMary didjread[which paper]i]]]]

运算系统继续从读数中选择词汇项Q,左向合并至句法实体P,由于此时读数中已无可用的词汇项目,运算操作将did和which paper的另外一个拷贝左向合并至C和[spec,CP]位置,核查其相应的特征,形成图2结构:

图2 ATB推导示意图

在此结构中形成了四条语链:CH1=([which paper]1,[which paper]2),CH2=([which paper]1,[which paper]3),CH3=(did1,did2),CH4=(did1,did3)。在移交至音系部分进行拼读之前,这些语链需进行语链削减(Chain Reduction)的操作,最终形成合法的语言表达式:

[CP[which paper]1did1+Q[andP[TPJohn did2file[which paper]2][and'and[TPMary did3read[which paper]3]]]]

三、话题结构中ATB移位的句法特征和动态生成

(一)汉语话题结构中的ATB移位现象

与英语等主语突出(subject-prominent)的语言不同,汉语属于话题突出(topic-prominent)的语言。在主语突出的语言中,句子结构适合用主语-谓语这样的语法关系来描述,而在话题突出型的语言中,句子结构适合用话题-说明这样的语法关系来描述。所以在汉语中,我们经常能看到下面的话题结构:

(6)[这个人]i我不喜欢ti。

(7)[这本书]i我看完了ti。

(8)[鸡]i我不吃ti。

在这些例句中,有定名词(definite)“这个人”,“这本书”或是通指(generic)名词“鸡”被话题化,从它们原来的宾语位置提升至句首[spec,TopP]的位置。但ATB移位的特点是同一成分从两个以上的位置被抽取(或者说同时发生移位),所以表示对比或并列的话题结构给ATB移位提供了明显的例证,请看例句(9)-(11):

(9)[梨]i,我买了ti,你吃了ti。

(10)[这个人]i我不喜欢ti,我爸爸也不喜欢ti。

(11)[那本书]i他看了ti,我还没看ti。

在这些话题结构中,有定的或是通指的名词短语分别从并列子句的宾语位置经话题化提升至整个结构的[spec,TopP]位置,曹逢甫(2005)称这一类结构为话题链结构,Nakao,Chizuru (2009)[7]通过研究日语中相应的结构,称这种现象为左向节点提升(LNR,Left Node Raising)。我们认为,这些结构是汉语中ATB移位的表现,具有普遍性特点。

(二)汉语话题结构中ATB移位的句法推导

根据上文的论述,证明了在汉语的话题结构中,存在着ATB移位现象。现在以例句(9)为例,分析ATB移位在汉语话题结构中的生成过程:

(9)[梨]i,我买了ti,你吃了ti。

首先,运算系统从词库中选择词汇序列,形成读数N={梨1,C1,T1,v2,我1,买1,你1,吃1,asp2,Conj1,},经运算系统选择,形成次序列(subarray){你,吃,asp,梨,T,},其中的词汇项目经合并、移位、特征核查和拷贝删除等操作,形成句法实体Q,起先的读数变为N',同时,句法实体R已经形成:

N'={梨0,C1,T0,v1,我1,买1,你0,吃0,asp1,conj1}

R=买

在句法实体Q中,名词短语“梨”与动词短语“吃了”首先合并,名词短语获得宾格,动词短语释放其题元角色。主语“你”作为轻动词v的外主目语,合并至[spec,vP]位置。根据SIVP(subjectinside-vP)假设[8],这一外主目语须移位至[spec,TP]核查其一致特征和结构格特征,原位置上的拷贝被删除。因为在原有的读数中已无合适的宾语和功能性语类T与其合并,运算系统在句法实体Q中选取名词短语“梨”和功能性语类经侧向移位合并至R的相应位置,又历经合并、移位、特征核查和拷贝删除等操作,推导出另一个完整的TP:

这时,表示并列的功能性语类conj经投射形成一个独立的句法实体conjP,形成图3结构:

图3 并列结构示意图

在此结构中,标示语[spec,conjP]和补语的位置[conj,complement]为句法实体Q和R合并提供合并的空位,形成句法实体S:

S=[conjP[TP我买了梨i][conj'[TP你吃了梨i]]]

接下来,由于话题化的需要,名词短语DP“梨”需要提升至整个结构的[spec,TopP]的位置,这一位置由分裂的CP投射而来(功能性语类CP可以进一步分裂为ForceP,TopicP,FocusP 和FinitenessP)。因为此时读数中已无可供选择的词汇项目,运算系统选择将DP“梨”的另外一个拷贝合并至此位置,来核查功能性中心语Topic所带有的[+Topic]特征(图4):

图4 话题结构生成示意图

在移交(Transfer)至音系部分进行拼读之前,须进行语链削减的操作。在以上的结构中,形成的语链有CH1=(梨1,梨2),CH2=(梨1,梨3)。因为拷贝梨2和拷贝梨3是经过侧向移位生成的,二者间没有成分统制的关系,所以不能形成语链CH=(梨2,梨3)。根据Kayne(1994)提出的线性对应定理(LCA)[9]及Nunes(1995,2004)提出的语链削减(Chain Reduction)的操作,处于链尾的拷贝得以删除,最终得出合法的语言表达式。

四、ATB移位:一种具有普遍性的移位操作

在上文的论述中,讨论了英语中的ATB结构,并详细论述了汉语话题结构中的ATB移位现象的句法特点及推导过程。ATB移位的核心操作是侧向移位及语链的线性化。要证明ATB式移位具有跨语言的普遍特性,需要借助更多的语料进行验证。出了汉语之外,在日语、波兰语[10]等语言中也存在相似的移位现象,这些结构的生成同样依赖ATB移位,请看下面例句((10)是日语的例子,(11)来自波兰语):

(10)Keeki-o John-ga tukuri t,(soshite)Mary-ga t tabeta

Cake-Acc John-Nom make,(and)Mary-Nom ate

(11)Co(Acc)Jan lubi t(Acc)i Maria uwielbia t(Acc)?

What Jan likes and Maria adores

在上述的不同语料中,接受提升名词短语DP(日语中的Keeki,波兰语中的Co)经侧向移位离开其原来所在子句中宾语的位置,移位至整个结构的[spec,TopP]的位置,核查功能性中心语Topic所带有的话题特征。由于这一移位过程是将同一成分从两同的位置(及两个并列子句中的宾语位置),可以说,这是ATB式移位在不同语言中的体现,进而证明了ATB式移位具有跨语言的普遍特性。

五、结语

本文在分析英语中ATB结构句法特征及生成过程的基础上,结合汉语中话题化结构自身的句法特点,通过侧向移位、特征核查、语链线性化的操作,解释了汉语话题结构的句法特征和推导过程,证明了在汉语中同样存在ATB式移位。并通过对比日语、波兰语等不同语言中话题化结构的移位特征,进而证明了ATB式移位操作具有跨语言普遍性特征。

参考文献:

[1]Nunes,Jairo and Juan Uriagereka.Cyclicity and Extraction Domains[J].Syntax,2000(3):20-43.

[2]Tsao,Feng-Fu.Sentence and Clause Structure in Chinese:A Functional Perspective[M].Beijing:Beijing Language University Press,2005.

[3]Munn,Alan.Topics in the Syntax and Semantics of Coordinate Structures[D].University of Maryland,College Park,1993.

[4]Nunes,Jairo.The Copy Theory of Movement and Linearization of Chains in the Minimalist Program [D].University of Maryland,College Park,1995.

[5]Nunes,Jairo.Linearization of Chains and Sideward Movement[M].Cambridge,MA:MIT Press,2004.

[6]Chomsky.Minimalist Program[M].Cambridge,MA:MIT Press,1995.

[7]Nakao,Chizuru.Japanese Left Node Raising as ATBScrambling[R].A paper presented at The 33rd Penn Linguistics Colloquim(PLC33),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March,2009.

[8]Radford,A.Minimailist Syntax Revisited[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

[9]Kayne,R.The Antisymmetry of Syntax[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

[10]Dyla,Stafan.Across the Board Dependencies and Case in Polish[J].linguisic Inquiry,1984(15):701-705.

A Study of ATB-Movement in Topicalization Constructions:A Minimalist Approach

SUN Wen-tong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Zhengzhou Chengg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Zhengzhou 451200,China)

Abstract:Across-the-Board movement exists in English Conjunctive Interrogatives.As one type of Wh-in-situ languages,Chinese does not allow wh-fronting.However,by analyzing authentic language data,we find that Chinese does have ATB movement in some object-fronting type of topicalization constructions.By analyzing the syntactic features and the generative mechanism of such constructions,we can prove the existence of ATB movement in Chinese and the universality of such kind of movement in different languages.

Key words:ATB-movement;topicalization constructions;feature checking;clausal conjunction;object-fronting;sideward movement

基金项目: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4CY015);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6-QN-060)

作者简介:孙文统(1983-),男,讲师,研究方向为句法学。

收稿日期:2015-03-25

文章编号:2095-0365(2016)01-0070-05

中图分类号:H04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319/j.cnki.sjztddxxbskb.2016.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