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谢爱 打破程式 探寻生命意蕴

2016-05-09

艺术汇 2015年4期
关键词:生命体本源工笔画

生命,涵盖意义甚广的名词,被解释为能够对刺激做出反应的半开放物质系统。在人类思考自身由来的漫长发展过程中,对于生命本源的探究从未停歇。生命最基础的单位即生命体,能够代谢、应激与自我复制的生物个体。通过观察形形色色的生命体,古希腊哲学家提出了所谓“活力”和“生命力”的概念,而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则把生命看成是一个物质运动的过程,时常把生与死放在一起进行思辨……时光荏苒,历史不断向前推进,人类对于生命与生命体主题的探讨也随着对周遭物质世界的进一步认知,开始剧烈地辐射扩散。在艺术领域,苏珊?朗格将艺术与生命进行了融合,她把 “生命形式”看作是其艺术哲学体系的核心范畴,一方面她将艺术自身视为一种有机的“生命形式”,另一方面则强调艺术是对人类情感与内在生命的一种表达,是人类生命的投射,可以说,她充分肯定了“艺术表现生命”的本质属性。

可能正是由于这种神秘而又难以言说的关系,使得艺术家们在对此话题的探讨中,显得积极而富有张力。正如作家用文字探讨生命的真相,音乐家用音符谱写生命的旋律,艺术家们作为一个极富表现力的群体,他们对于生命与生命体的观察、思考和再现,也有着其独特的视角与方式。作为新锐艺术家的谢爱,就在用自己的艺术语言表达着对生命的独特理解。

破而求新

熟悉中国绘画史的人都了解,工笔画是一种与 “写意画”对称,以精谨细腻的笔法描绘景物的中国画表现方式,它要求“有巧密而重精细”。对于艺术家谢爱来说,她并没有一味地因循古法,而是在传承传统工笔技法的基础上,打破程式,以一种破而求新的方式,逐渐探索出属于自己的个性化艺术语言。与古时以精谨细腻的笔法描绘景物的表现方式不同,谢爱的作品模糊了工笔画中的精细,使画面渗透出一种内敛的压迫感,这种无处不在的压迫感有意地增加了画面的意识密度,让观众在面对它时,不由自主地进入思考,思考画作,也思考人生。

古雅静谧的设色与斑驳的呈现效果使得谢爱的画作具有一种扑面而来的古典气息,透着浓郁的东方韵味。但在对画面观念的压缩上,显然又呈现出了典型的西方现代艺术潮流的特征,画面的意象让人捉摸不定,像海洋生物、像细胞又像奇花异草,不经意间,似乎将画面进行了抽象化的处理。“可能很多人在看到我作品时的第一感觉就是抽象化语言的表达,其实不是这样的,我的画面呈现的基本上是对生命体某个特征的重组。我不会去具体的定义这件作品就是某某生命体的局部,我更希望的是,观众可以透过画面中这些无法确定的形,看到我对于生命体本源的追溯与探讨”。在宏观与微观的转换之间,表现出的是艺术家对形骸之核“本源”的探究,而画面中线条、色彩与主题的巧妙交融,则更让画面有着不一样的生命之力。

象线相融,迸发生命力量

谢爱是喜欢安静的人,平时喜爱养些绿植。稍有不同的是,她十分喜欢看一些充满着科学理性味道的生物图谱,在图谱中,谢爱观察到了生命体的局部表象与工笔画中线条的相似性。受此启发,她将各种生命体的形态与创作中的笔墨进行语言的结合,让观者感受到的是生命的姿态与姿态背后的力量。正如她在2014年创作的《生命体》系列,线条在画面中似乎在以某种力生长着,构成一种由身体内萌发的不可名状的生命状态,这种状态很难用语言去描绘,这或许与古希腊哲学家提出的所谓“活力”和“生命力”有着某种关联,我们也不得而知。

从创作初期对线条的突出到如今对局部模糊化的处理,回顾谢爱的艺术创作旅程,她的画面语言在不断的丰富,她用更成熟的艺术语言来解决关于生命的问题,即用画面阐释每个有文化考量的人都不能回避的矛盾问题:古典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内在与外在、收与放、抽象与具象、女性化与超性别、沉默的历史与鲜活的人世,这些矛盾看似复杂,但从某一个角度来看,每一组矛盾其实都与每一个生命个体的存活意义息息相关。

除了画面语言的渐趋成熟,在对于生命主题的探讨上,谢爱也不断地在进行扩散与系统化的整合,从最初简单的对形象的讨论,逐渐延伸至形象背后的精神与力量等层面。

多元构建对于“生命”的更具系统的主题表达,让观众借由画面,走入自己内心的某一维度,在生命的横向维度与纵向长度之间感悟思考。(采访/撰文:朱国良)

猜你喜欢

生命体本源工笔画
探本源,再生长:基于“一题一课”的生成式专题复习课的探索
2020年首届广西工笔画作品展作品选登
何以为家
奇异的生命体
陈孟昕工笔画作品
更 进 一 步
简析庄子思想中的“大美”
王育琨:成功传承要回归人性“本源”
生命科学(三)
吴绪经工笔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