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华莱士·史蒂文斯的生平对他诗歌创作的影响

2016-05-09商培培

青年文学家 2015年29期
关键词:史蒂文斯华莱士生平

摘 要:自古诗人多清贫,但美国现代诗人华莱士·史蒂文斯却是个中异类。他不仅在诗坛上享誉盛名,还是个成功的商人,堪称艺术与世俗完美结合的典范。本文将从介绍其生平出发,再进一步探讨其生平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华莱士·史蒂文斯;生平;宗教;艺术与现实;音乐与意象

作者简介:商培培(1991.3-),女,汉族,籍贯:山东,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西方文化及跨文化交际。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29-0-02

1、前言

华莱士·史蒂文斯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律师家庭,大学时就读于哈佛,后在纽约法学院获法律学位。1904年取得律师资格后,在康涅狄格州的哈特福德意外事故保险公司就职。1934年就任副总裁直至1955年退休,同年去世。其主要作品包括诗集《风琴》、《秩序观念》,《猫头鹰的三叶草》,《拿蓝色吉他的人》,以及论诗歌文集《必要的天使》。

史蒂文斯的诗歌在他生前一度受到冷落,直到50年代才又引起评论界的注意。到今天,史蒂文斯已是公认的美国最重要的现代诗人之一,被称为“诗人的诗人”或“批评家的诗人”,其作品被奉为现代西方各种文艺新派进行文本分析研究的经典,再没有人能忽视他在美国现代诗坛中的地位。其受到的待遇前后落差之大令观者称奇。究其原因,则与史蒂文斯独特的诗歌风格脱不开关系。而其独特的诗风又与其独特的人生经历不无关系。接下来我们将选取他的几首代表诗作,从其生平的角度探讨诗歌中的艺术特色。

2、质疑宗教的地位,肯定尘世的快乐

史蒂文斯生前所处的时代是欧美社会进程中一个非常矛盾的时期,一方面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而另一方面,这又是一个信仰缺失的混乱时期。世界大战摧毁了人们原有的价值观,而新的价值观又没有形成。当迷惘的人群向上帝求助时,却发现没有得到相应的回应,尼采的“上帝已死”更是加重了人们的困惑。文人们集体陷入了悲观与绝望的情绪之中,艾略特的《荒原》便是其中典型的代表。他们纷纷向过去求助,试图通过古典文学与传统宗教解决现实问题。

与当时大多数的诗人不同,史蒂文斯是个少有的“异教徒”和乐观主义者。他对宗教持怀疑和否定的态度,他曾说过:“在整个世界中真正的宗教力量不是来自于教堂而是世界本身:来自自然界的神秘召唤和我们的回应。”他大胆地肯定尘世的地位,对永生持否定态度。这些都在他的名篇《星期天的早晨》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星期天的早上》出自史蒂文斯的第一部诗集《风琴》。全诗共分八节,每一节包含十五行诗句。全诗描写了一位贵妇人在星期天的早晨在自家房子里享受阳光与美食,以及她在梦中的一系列思考。作者借这位女士之口表达了他对世俗与宗教,生与死之间关系的独到见解。诗歌一开始便展现出一幅慵懒、闲适的画面:“自鸣得意的睡衣/洒满阳光的椅子上/迟迟未动的咖啡和桔子/地毯上一只自由的绿色鹦鹉”。在星期天的早上,她本该穿着正式的衣服去教堂做礼拜,而现在她却随意地穿着睡衣,在家里享受星期天的静谧时光,这本身就是对宗教的反叛。然后她睡着了,在梦中她“迈过大海/走向巴勒斯坦/那片统治鲜血的圣地”。巴勒斯坦是耶稣牺牲的地点,表明这时她已经在思考宗教问题了。诗歌的第二节先是一系列的质问,体现出她对宗教的困惑:既然宗教的目的在于使世人幸福,那基督为什么不在现世出现?很显然这里的人们比梦中的和死去的人们更需要他。“温暖的阳光”、“芬芳的水果”和“明亮的绿翼”都是代表尘世快乐的东西,那为什么她不能够通过在这些东西中直接寻找自己的幸福,却要像个清教徒一样生活?她又想到:“神灵必须永存于她的心中/雨的欲望/或落在雪中的情绪/种种欢乐和痛苦涌起/一想到/夏天的绿叶和冬天的残枝/这些才是衡量她灵魂的尺度”。[2]29这几句道出了她对神性的看法,她认为,神性必须与人性结合在一起才算完整,那些由大自然的变化引起的真实的喜怒哀乐才是真正属于她灵魂的东西。而后在诗歌的第五节,她又谈到了死亡,她认为,死亡并不可怕,相反,正是有了死亡的存在,人们才能更珍惜尘世的美好,死亡促使人们去发现美。就像诗歌中的少女,在意识到死亡的存在以后,不再只是傻坐着了,而是站起来去品尝新鲜的水果。而在天堂里:“乐园里没有死亡的嬗变/成熟的果子永远不落/沉甸甸的枝桠/永远不变地悬挂在完美的天空下”。天堂里的一切都是永生的,不死不灭,但与尘世相比未免太过枯燥乏味。在这里她又再一次肯定了尘世的地位,尘世是多么的美好,只要用心感知,尘世即是天堂。

3、想象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史蒂文斯生前,诗歌只是他的业余爱好,大部分时间里他还是那个保险公司的高级职员。但在他自己看来,这份工作对他的诗歌创作却起到了相反的作用。他坚持说自己是个浪漫诗人,用浪漫这个形容词来解释他与周围世界复杂微妙的关系。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仍然住在象牙塔里,可是他坚持,如果不是因为他从塔顶上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公共的垃圾堆和广告招牌,那种生活就难以忍受了。他是一个单独与日月为伍的隐士,可是他执意要看肮脏的报纸”。在诗歌创作的过程中,史蒂文斯一生都致力于把诗歌打造成净化世间污浊的工具。他有一颗乐观的心,但并不是对世间的混乱视而不见。相反,他承认这些丑恶的存在,并试图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法—诗歌。他强调诗人与诗歌在教化世人中的作用,希望诗人与诗歌能为处于精神荒原中的人们指明道路,还世间一个秩序。而对于想象与现实的关系,他认为两者是相互依赖、共生共存的。想象可以整顿混乱的现实,使之秩序井然;而现实则是想象植根的土壤,没了现实,想象便无法生息繁衍。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他的另一首诗歌《秩序的概念》。

诗歌以一位少女在海边唱歌开头:“她在海妖那边吟唱/水波不兴/一声不响”。四周一片荒凉,世间好像只剩下她一个人。这两句的意象与史蒂文斯的另一名作《坛子的轶事》中描述的景象有异曲同工之妙。诗人又写道:“也许在她所有的词句里/骚动起汹涌的波涛/呼啸的风/但我们听到的不是她/而是大海”。在这里,诗人还是在描述大海,即现实的作用。大海是少女唱歌的舞台,少女的歌声取材于大海,就如想象取材于现实一样。但在下一诗节中,诗人笔锋一转,写道:“如果那只是大海上黑色的声音/染着海涛的颜色/如果那只是天空和云朵/或是沉没的珊瑚礁的声音/那么无论多么清越/它总会飘荡于空中/化作空气的咏叹/夏天里/重复着夏天的声音/无止无休/凄清孤寂”。是的,如果这声音只是大海的声音(现实),那么无论多美妙,都是孤独的,无意义的,都会随风飘散。那怎样赋予它意义呢?当然就要依靠少女的歌声了。在诗歌的最后,诗人总结道:“苍天总赐予创造者整理大海的词句的愤怒/芬芳的大门的词句/星光黯淡/在鬼魅的分界线中/在凄厉的声音里、整理我们和我们的起源的词句”。这里就是在说想象对于现实的作用了,在想象的整理下,现实变得秩序井然。

4、“为艺术而艺术”—史蒂文斯的“纯诗”世界

虽然史蒂文斯自己认为他的工作对他的创作起到了相反的作用,但有一点却是不能否认的,那就是这份工作使他衣食无忧,也因此把他与一般的文人区分开来—他不需要靠稿费来养家糊口。写诗只凭他自己的兴趣和对艺术的热爱,这或许是造成史蒂文斯诗歌“纯诗”特点的原因之一。他巧妙地将绘画与音乐融入诗歌之中,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受。

史蒂文斯的诗歌总是具有绘画性。他喜欢将各种不同的颜色放进自己的诗作中,读他的诗总像是在欣赏不同风格的画作。读《星期天的早晨》时,咖啡和桔子,还有堆满梨和梅子的盘子像一幅清新的水彩静物画;读《彼得·昆士弹琴》时,沐浴的苏珊娜则像中世纪的油画;而读《观察黑鸟的十三种方式》时,读到白雪皑皑,周围一片寂静,更能衬托出其中的一点灵动—黑鸟,这时读者又好像在欣赏古代中国的山水写意画了。如此种种,美不胜收,令人目不暇接。

史蒂文斯的诗又总是与音乐联系在一起。且不说那些诸如吉他、风琴、钢琴、手鼓等常出现在他诗歌中的乐器,以及与之相关的与音乐有关的词汇,单是在他出版的为数不多的几部诗集中,便是有两部是与乐器有关的(《风琴》和《弹蓝色吉他的人》)。音乐是人表达自己情感的一种古老的方式,诗歌也是。那么史蒂文斯是否认为将这二者结合会产生双倍的效果呢?于是,在诗歌《秩序的概念中》,波浪的起伏声与少女的歌声相应和,自然的野性与想象的意志相碰撞,充满了张力。在诗歌《彼得·昆士弹琴》中,一开始琴声便悠悠响起,将故事向观者娓娓道来;到故事的高潮时,敲响的铙钹、齐鸣的号角以及侍女腰间胡乱敲打的手鼓无一不显示着苏珊娜在发现长者偷窥后慌乱的心情,以及当时花园中混乱的场面。而当一切尘埃落定,正义终于战胜了邪恶,故事已接近尾声时,六弦琴又响起,仿佛谢幕前的依依不舍。

史蒂文斯诗歌的“纯诗”特点还表现在他的玄思之中。树木、花朵、鸟兽、雨雪等也都是他诗歌中常见的意象,但其背后蕴藏的哲理却极其抽象,晦涩难懂,令人摸不着头脑。在他后期的诗歌里,题目与内容完全不相干的诗歌如《叔叔的单片眼镜》也是常有的事情。因此有人指责他在写诗时刻意玩弄文字、胡言乱语,这也是他的诗歌一度受到冷落的原因之一。

5、结语

一个诗人的创作风格与他所处的时代与生平经历是分不开的。在现代社会处于一片凄凉、混乱的心灵“荒原”之中时,史蒂文斯没有像其他文人一样陷入绝望的境地,他大胆地质疑宗教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肯定尘世的快乐,认识到“人间即天堂”,真正的天堂其实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他一生衣食无忧,一方面这使他不受金钱问题的困扰,可以专注表达自己对艺术的感受,追求美妙的诗歌;另一方面,身居高位又使他能清楚地看到底层的不堪,引发他对现实与想象之间关系的思考,从而进一步认识到诗人及诗歌在现实世界中的作用,从而更好地感化世人,维持秩序。

参考文献:

[1]郭名伟. 华莱士·史蒂文斯诗歌中的艺术特色[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5).

[2]华莱士·史蒂文斯. 史蒂文斯诗集[M].西蒙,水琴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

司.1989.

[3]黄晓燕. 试论史蒂文斯诗中的“现实想象”情结[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3).

[4]马库斯·坎利夫. 美国的文学[M].万杰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

[5]王文. 二十世纪英美文学选读[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西安有限公司,2013.

猜你喜欢

史蒂文斯华莱士生平
哲理小故事(两则)
傅忠诚教授生平
不存在的杀手
自发的绘画——露西·史蒂文斯
曾巩生平
华莱士父子:将提问进行到底
36年前,他持枪劫持710名学生
大卫·华莱士《无尽玩笑》的身体叙事
包何生平考述
泼尽水墨是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