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诺奖作品《等待戈多》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

2016-05-09宋沚桧

青年文学家 2015年5期
关键词:荒诞派等待戈多贝克特

宋沚桧

摘  要:《等待戈多》是爱尔兰、法国作家萨缪尔·贝克特创作的一出戏剧,1969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这样一部晦涩的作品在中国逐渐引起热潮,对中国的创作和文学批评都产生很大影响。本文就对这部作品在中国的传播与接收情况进行简要阐述。

关键词:戏剧;荒诞派;萨缪尔·贝克特;《等待戈多》;接受与传播

[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05-0-01

对于中国人来说,诺贝尔文学奖是一项国家荣誉,甚至是一种国际荣誉,这使我们对诺奖魂牵梦绕,不能释怀。尽管我们直到2012年才终于有作品问鼎诺贝尔文学奖,但是不代表我们对其他获奖作品不予认可。有许多作品跨越了语言与文化的障碍,被各国读者所喜爱,下面我们主要来分析1969年的诺奖作品《等待戈多》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

《等待戈多》是爱尔兰作家萨缪尔·贝克特创作的一出戏剧,1948年秋季开始创作,1049年初写成并于1952年发表。该剧被认作是荒诞派戏剧的奠基之作,1953年在巴黎巴比伦剧院首演之后即可引起了激烈的争议,随后在伦敦上演后也被许多评论家所攻击,1956年在纽约百老汇上演后更是被称为“来路不明的戏剧”。此后一直到70年代后它的价值才被真正认可,被评价为20世纪最重要的剧本之一。

《等待戈多》逐渐被西方各国所接受,并且受到极大的赞誉,主要因为在相似的文化背景中人们更容易感受到作品所象征的意义。那么,这样的作品在像中国这种异域背景下又是怎样被接受的呢?其实,我国学者也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对贝克特的作品有翻译和介绍,1963年第8期《前线》中的《戏剧艺术的堕落——谈法国‘反戏剧派》,董衡巽就对贝克特和其代表作《等待戈多》的剧情和主题作了简要介绍。1964年第9期的《世界知识》刊登了丁耀瓒的《西方世界的‘先锋派文艺》,介绍了贝克特和他包括《等待戈多》在内的三部作品的剧情及意义。同期作为内部刊物的《外国戏剧资料》于1964年第11期上对贝克特的《等待戈多》作了简单的剧情介绍。1965年7月由施咸荣翻译的《等待戈多》以“黄皮书”(内部参考资料)的形式出版。我们可以看出,60年代对贝克特的《等待戈多》等作品的研究都比较浅显,主要是简单的剧情介绍和作品翻译。后来中国的十年文革期间,对作品的翻译基本停止,待到80年代,对贝克特的文学研究批评迎来了新的高潮,从1978年第2期的《世界文学》上发表的《荒诞派戏剧评述》中,朱虹介绍了《等待戈多》与荒诞的含义;其后1980年12月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荒诞派剧集》中收录了施咸荣所翻译的《等待戈多》;1983年8月外国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荒诞派戏剧选》收录了《等待戈多》;1984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外国现代派作品选》第三册收录了《等待戈多》。在学术研究方面,我国也由浅入深逐渐涌现出很多专门研究贝克特和《等待戈多》等戏剧的专家学者,如《诗化·对称·荒诞——贝克特〈等待戈多〉戏剧语言的主要特征》(舒笑梅,《外国文学研究》1998.01)。在各个期刊上发表的专门性文章页越来越多,关于贝克特的有43篇,其中专门研究《等待戈多》的有18篇,值得注意的是,这是期的研究不再针对其政治价值等问题,而是从艺术价值的角度来肯定这部作品。同时,学者们也开始关注这部作品的艺术形式,如李伟昉的《循环:〈等待戈多〉的结构特征》(河南大学学报,1993(02)),曾军的《〈等待戈多〉和贝克特的语言策略》(荆州师范学院学报,1994(06)),孙彦的《‘希望在明天——试论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中的时间概念》(上海艺术家,1998(03))等。对《等待戈多》的接受使中国学者加强了对荒诞喜剧的认识,由于对这部获奖作品的研究热潮连锁性的引出读者对贝克特其他许多作品的关注,甚至对整个荒诞派的作品有了更深刻的研究。

《等待戈多》对中国的戏剧文学产生的影响也比较显著,很多作家在贝克特作品的译介过程中都受到其独特风格的影响,如残雪、牟森、高行健等。其中高行健的《车站》一作被认为明显受到贝克特的影响而创作。剧中各位乘客一等十年的荒诞性以及作品的题材、意义都让我们看见了《等待戈多》的影子,我们能很明显地感觉到不同文化背景的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形式风格差异,但是我们同样可以感受到的是,不同作品所表现出的共同人生哲学意义。舞台剧方面,中国上演的贝克特的戏剧最多的也要数《等待戈多》,1987年由陈加林导演的《等待戈多》在上海长江剧场首次公演。1991年的北京孟京辉在中央戏剧学院演出了《等待戈多》。1998年任鸣在北京执导了女性版&城市版的《等待戈多》。同年,北京林兆华推出了《三姊妹·等待戈多》影响较大。

综上所述,《等待戈多》这部作品在中国的接受与传播,不仅因为它什么诺奖作品,更因为它展现了人类共同的思考与哲理。它的传入也丰富了我国的文学与研究,为我国的文学发展带来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增荣.荒诞派戏剧在中国的译介、研究与传播[J].戏剧文学,2010,5:15-19.

[2]傅光明.中国作家的诺贝尔文学奖情结[J].长江学术,2008,1:143-149.

[3]刘秀玉.贝克特戏剧的中国接受[J].文艺争鸣,142-144.

[4]陶子.《等待戈多》及其在中国的命运[J].33-35.

[5]汪杨文、田德蓓.中国贝克特研究综述[J].江淮论坛,2006,185(5):185-189.

猜你喜欢

荒诞派等待戈多贝克特
这下麻烦大了
荒诞派探索历程综述
荒诞派演出
《等待戈多》,人性断裂的精神现实与救赎
崩溃的剧场
《诗集:贝克特全集1》
《等待戈多》与《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上帝意象
维特根斯坦的梯子:语言哲学视阈中的斯泰因和贝克特
话剧《等待戈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