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高职课程体系研究*

2016-05-09闫艺兰邢宁博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6年3期
关键词:双创课程体系院校

◆闫艺兰 邢宁博

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高职课程体系研究*

◆闫艺兰邢宁博

从高职课程体系的研究出发,以“双创”能力的培养为目标,探讨以能力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构建方法,并提出在课程结构、选修课比例、教学手段和实践平台等方面的改善构想。

创新创业能力;高职;课程体系

10.3969/j.issn.1671-489X.2016.03.087

1 创新创业需求与课程体系改革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是创新驱动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要求,是解决区域发展难题、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必然要求,也是改变传统教育模式、加快高校变革发展的现实选择。然而,有统计表示,我国大学生创业的比例不到毕业生总数的1%,成功率更是低于全球大学生平均创业成功率。究其原因,在于课程体系设计与人才培养出现较大偏差。课程是知识的载体,是为学生发展设定的前进轨道。完善、科学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是高校开展“双创”教育活动的依托;“双创”人才的培养依赖于课程体系的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及实践环节的强化。多层次、跨学科、理实一体、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能够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智力、技术、平台等方面强而有力的支持,也是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

2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定位模糊创新创业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而不是企业家的速成教育。由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起步不久,高职院校对其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不够清晰。这种模糊的定位往往使创业教育走向两种误区:一是迎合,即快速推出一两门创业课程或培训项目,加入所谓的创业思想后,再按照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进行灌输;二是拔高,就是让学生设计并实施不可能落地的“创业项目”,在缺乏技能和创业知识的情况下,自我盲目成长。

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融合度不高目前,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课程多以面向全校的公选课形式存在,并没有深入各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中,忽视了与专业教育的联系。这样的创新创业教育是盲目而无效的。首先,选修课是“大锅饭”,缺乏教育的针对性。例如:理工科学生重技能,动手能力和执行能力强,但缺乏创业意识;经管专业的学生本身就具备创业基础,不足的恰恰是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若不能“对症下药”,创新创业教育课便如同虚设。其次,专业教育是创新创业的基础,脱离了专业基础的创新创业课程,就不能真正激发出学生的创新点,没有创新,创业则是无根之木、无水之源。

专业培养滞后于创新创业需求传统的高职专业课程体系,虽然课程结构相对科学完善,教学组织也较为丰富,但仍以传授型课程为主,专业性强、课时长、涉及面窄、内容陈旧,无法适应学生创新创业的知识需求。此外,整个课程体系内容上虽然相互关联,但安排上过于分散。事实上,很多学生在大一就有了创业需求,对于相关知识的学习非常迫切,但课程被分散地安排在不同学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创新创业发展。

3 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高职课程体系构建策略

建立开放的课程选修机制,搭建系内选修、系外选修和校内选修相结合的“三选”体系“双创”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开创能力,这种教育本质决定了人才的培养应该是开放的、综合性的。建立开放的课程选修机制,首先要打破单一、僵化的课程计划,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发展方向,跨学期选修系内专业课程;其次要跨越文、理之间的界限,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跨学院选修其他专业的课程;第三,要拓展校内的公选课内容,设置以培养学生品质、习惯和态度等为教学目标的隐性课程,帮助学生在学校中形成企业所需的社会品质。创新创业需要学生建立起超越某一学科或领域局限的开拓性思维,“三选”体系则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一个综合性的视野和价值观。

优化课程结构,构建入门—提升—精通—深化的“四阶梯式”课程层次“双创”教育的本质是素质教育,是大众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将“双创”教育融入专业基础教育中,构建符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特点,衔接区域经济发展,适应学生创新、创业需求的课程结构,是实现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根本途径。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课程结构和授课顺序是“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这种以学科教育为基础的三段式课程设计结构与应用技术型的高职教育路径是相反的,也不符合创新、创业对于知识综合性、框架性、进阶性的需求特点。课程结构优化,授课层次递进,就是要帮助学生建立“一横一纵”的知识网络。

1)“一横”:以职业岗位要求为起点,提炼其中关键的职业技术、技能和素质,构建起“技术课—技能课—基础课”的横向课程结构。每个学期按照这一结构安排具体课程,保证一定的知识宽度,有利于帮助学生迅速构建起完整而综合的知识结构,满足创业初期对知识的储备。

2)“一纵”:将同一门课程按照“入门—提升—精通—深化”四个层次进行内容安排,每个学期讲授一个层次,保证一定的知识深度,有利于学生不断精进自己的技能,并且顺应创新创业在发展后对知识的深层次要求。

增加选修课比重,开发30课时以下的微型课必修课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它涵盖着某一专业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技能;选修课则可以比较迅速地把行业的前沿信息和科技成果反映到教学中,有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活跃思想,增加教学的灵活性,激发创新创业火花。有了合理的选修课比重,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点,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和课程计划,学习也就有了自主性。

同时,提倡教师开发30课时以下的“小微课程”,及时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和学科前沿信息转化为教学内容,既有利于更新陈旧的教学内容,又在不增加总课时的情况下,增加课程门数,拓宽知识面。

加快课程信息化建设,灵活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在信息化浪潮的冲击下,知识及其获取的途径越来越开放、多元和综合,知识创新和技术进步的速度不断加快,信息交互和资源共享成为一种常态。在这一环境下,“双创”人才的培养要更突出信息的获取与整合、团队的合作与沟通,以及自我的学习和管理。高职院校要充分依托信息技术工具,尊重学生的在线学习需求,开设慕课、微课、在线课程等开放式的学习课程;建设完整的课程资源库,满足不同程度的学习人群;利用各类通信终端,传播碎片化知识,增进教学效果;利用移动互联技术,实现课堂教学与企业教学的同步传输。

构建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和高职办学特色的“双创”实践平台创新创业教育要有适应性和针对性,必须结合高校自身类型、办学特色和区域经济发展,来构建自己的实践平台。首先,高职教育是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教育,它要为区域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其次,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技能强而科研弱,创新创业多为服务型,而非科技型;第三,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规模小、起点底、融资难。

基于以上情况,高职院校的“双创”实践平台要实现“完成学业、融合专业、连接企业、提供就业、引导创业”的功能。

1)搭建区域经济创新创业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学校、政府、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在这个平台中,可以实现区域产学研合作、人才交流、成果转化、项目承包与推介、资金筹集等活动,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平台。

2)成立模拟创业区,提供创新创业的孕育空间。以专业为单位推介进入创业区的团队,由学校统一管理,并实时进行考评和监控,实行末位淘汰的动态管理机制。

[1]彭文博,尹新明,李冠峰,等.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课堂教学,2010(4):55-57.

[2]雷园园.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J].科技创业,2015(8):30-32.

G 712

B

1671-489X(2016)03-0087-02

*本文为保定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保定市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课题编号:154016)的研究成果。

作者:闫艺兰,保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电子商务与区域经济发展;邢宁博,保定职业技术学院政工师、辅导员,研究方向为学生思想教育(071051)。

猜你喜欢

双创课程体系院校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双新双创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