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地区习俗、文化与社会治理研究

2016-05-09王辉景

2016年12期
关键词:社会治理现状文化

王辉景



民族地区习俗、文化与社会治理研究

王辉景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政府提出了构建“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重大发展目标。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是构建“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民族地区社会治理过程中复杂多样的习俗、文化成为重要的构成部分。在以少数民族为主的民族地区民俗、文化与少数民族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它深刻地影响着少数民族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构成了少数民族文化存在和发展的主要精神内核。

关键词:民族地区习俗;文化;社会治理;现状

一、民族地区习俗、文化的现状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是构建“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新的国际国内环境多变的大背景下,民族地区处在跨越式发展的历史关头,这其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给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带来了诸多挑战。由于民族各地区习俗与文化已经在历史和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主要民族中习俗、文化所表现出来的民族特色,在人们的社会、精神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中,有一些信仰及活动早已融入当地民族的生活习惯中,二者互相交织成一体,相互影响,深刻而鲜明地作用于这些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今天,伴随国家对民族地区的政策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民族区域的现代化进程突飞猛进。在中华民族主流文化的冲击下,民族地区习俗、文化被忽视和边缘化有明显微趋势。譬如一些民族地区特色歌谣、舞蹈、曲艺、传说消失;一些精湛且复杂的民族工艺和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建筑也渐渐消失;还有一些有助于培养青年人美德的传统礼仪和习俗也逐渐被摈弃。

因此,在促进民族习俗文化与社会主义社会治理相适应的同时,应当做到习俗、文化与治理相结合,使得民族习俗文化在民族地区文化建设过程中起到推动作用,真正做到因势利导,趋利避害,充分发挥民族习俗在民族地区文化建设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与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相连接,形成优良的中华民族风尚。为我国重要的关键转型时期增力,

二、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的重点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理念,并特别强调和详细阐述了关于社会治理的相关执政理念。民族地区作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践地,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受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特殊因素的影响,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伴随而的来挑战、问题也会一应具生。比如中、西部、城乡等的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逐步增大,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社会治安等方面的问题,民主法制的不健全,体制机制尚不完善,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特别是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这在民族地区也有深层次表现。要解决化解这些问题和矛盾,必须深入推进民族地区社会治理。

首先要提高民族地区之间主动调配资源意识,同党对于民族地区公共服务政策相结合,真正的改善民生、抓住经济发展机遇。要梳理本地区的资源、文化优势,结合本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政策,制定出一系列具体实施方案和可行性计划,加快了民族地区民生事业的发展。诸如加强特色旅游同居民居住地相结合、特色教育同社会保障相结合,等事关民生的重大问题,使本民族地区资源同公共服务建设共迈入快车道。还要特别重视民族地区群众生活紧密关联的交通、通信、公用设施、环境保护、地区安全等问题,将民族地区群众法律意识、民族地区安全法律法规同基础公共服务建设并行。除此还要认识到,新形势下我国民族地区的建设也面临诸多挑战,譬如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薄弱、累积水平较低发展速度较慢等。因此,要树立信心,调动民族地区群众的积极性;正确的认识和切实落实将党的民生政策,促进民族地区民生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为民族地区民生、经济建设工作打开新局面,从而促进民族地区共同富裕、实现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

其次要加大对民族地区的统筹规划,做好扶贫开发和政策支持。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强调,要坚决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为到2020年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加紧奋斗。这对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实现小康社会提出了新的期许。现阶段要大力实施精准扶贫,建立民族地区的精准扶贫工作机制,重点加强民族地区贫困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国家对民族地区大力支持的桥梁,全面落实国家对民族地区的倾斜政策。同时也要注重增强民族地区自我发展的“造血”能力,比如可以把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规划,与优先解决民族地区特困村工作结合起来,在落实扶持项目和资金工作中着重解决人畜饮水、电力、通讯等问题。

最后要重视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一方面要帮助巩固和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加快实现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同时,强化民族地区群众对教育认知意识,在条件成熟的民族地区促进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协调发展。比如在部分民族地区的农牧区(诸如甘南等)全面实现“两基”目标的基础上,要着重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加强农牧村家长、学生学前教育意识,积极稳妥推进“校家”教育,让“校家”教育满足农牧民群众的不同需求、调动农牧民群众送子女入学的热情和积极性、提高适龄儿童入学率,让校家教育在民族地区发展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为农牧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优秀民族人才。同时也要不断增加民族教育投入,为全体群众受教育的设立民族教育补助专项经费,着实解决民族教育中的特殊困难和实际存在的突出问题,解决好民族地区广大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大对少数民族贫困学生和失学儿童的救助力度,让教育的血液为民族地区的发展添活力。

总之,民族地区在发展过程中要不断结合本地区的习俗特点、文化现状,进一步解放思想,促进观念的转变,敢于同僵化、教条的思想做斗争,坚持路线和政策同实际的需求相一致,吸取前人经验精华,同时我们创新性的认识到,社会治理的路还很长,在众多的困难和挑战面前,努力避免错误的观念和做法,特别注重创新推进社会治理,进一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发展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张继焦.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研究动态[J].民族论坛,2015(3).

[2]赵刚.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现代化与我国少数民族政策的调适[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5(2).

[3]周玉琴.民族地区社会秩序和谐稳定的实现路径——基于国家治理的视角[J].桂海论丛,2014(6):35-38.

[4]周晓丽.基于民族地区特殊性下的社会治理理念及路径[J].南京社会科学,2014(11):68-73.

[5]方素清.论边疆民族地区基层社会治理创新[J].黑河学刊,2015(5).

[6]吴福环.论中国边疆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创新[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29-35.

[7]吴福环.我国边疆治理制度近代化的重要举措──论新疆建省[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4):38-40.

[8]杨宏文.论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管理创新[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2(4):136-138.

[9]杨松禄.论统战文化在边疆民族地区社会治理中的价值定位[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2):20-24.

[10]沈海梅,王德强,张继焦.中国社会科学论坛(2014):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理论与实践国际会议简述[J].民族研究,2015(3):120-120.

[11]曹娟.贵州民族地区农村社区治理研究[D].贵州民族学院,2010.

猜你喜欢

社会治理现状文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