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作文素材对对碰

2016-05-09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16年15期
关键词:灰霾防护林雾霾

防护林挡风致雾霾VS任性“超排”

防护林挡风致雾霾?

“大气环流形成的风速,造了几棵树就影响了风速,不太可能。”国家林业局局长张建龙在国新办发布会上针对“最近雾霾重,很多人说风少是不是因为三北防护林的原因”的提问做出上述回应。

2015年12月28日,某专家有个“北民南移”的荒唐建议,29日又听到这个“防护林挡风致雾霾重”的荒谬说法,真是让人“大开眼界”了。这纯粹是没事瞎琢磨的后果,这样的“瞎琢磨”值得我们警惕。

因为这样的“瞎琢磨”会混淆是非,会阻碍我们形成对治理雾霾的正确认识,会让我们现在治理雾霾的工作停滞不前。古人说,众口铄金,如果这样的“瞎琢磨”泛滥,就是一场科学治理雾霾的“雾霾”,我们必须提防。

“北民南移”的荒唐不辩自明,“防护林挡风致雾霾重”有必要说一说,因为防护林真的挡风沙,但是,挡的是地表的风,挡不住天空的风,因此,“防护林挡风致雾霾重”纯粹是无稽之谈。比如,福建的森林覆盖率66%,全国第一。它并没有因为植树造林多了就有了雾霾。京津冀的森林覆盖率23%,刚刚超过全国平均数,这是典型的证明。

灰霾又走了,灰霾又来了

环保部2015年12月20日晚通报称:京津冀及周边地区7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已有半数以上城市出现空气重度及以上污染。

雾霾胶着,“超排”任性——这就是灰霾袭城的现实。

抛开成因之辩,其实努力也不少。仅以法令制度为例:2014年1月7日,环境保护部与全国31个省(区、市)签署了《大气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2015年1月1日,被称为史上最严的《环境保护法》开始实施……即便从短期治理来看,APEC蓝、阅兵蓝,亦让人感叹速效的神奇。这起码说明两点:一是“天天蓝”并非不可完成的任务;二是蓝天与传统经济生活方式,不过就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关键看你选什么、要什么。灰霾又走了,灰霾又来了。据说,加拿大已开始向中国兜售来自亚伯达省的罐装活性空气“洛矶山新鲜空气”了。从瓶装纯净水到罐装鲜空气,也许将来会售“一米阳光”……生态环境的悲怆,让整个地球都“不好了”。蓝天进了相册,清新呼吸要靠净化器,面对频仍的灰霾,我们葆有最初的“暴脾气”,起码是生存的警觉,亦是权利的秉性吧!

【对比解读】

66万平方公里的灰霾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源头上不管,执法上不严,最后就成了“晕轮效应”——都不相信这事能管好。面对雾霾,理性认识最重要,理性认识雾霾形成的原因,理性认识我们的治霾情况,应该保证我们的思想情感上没有雾霾,摒弃“防护林挡风致雾霾重”这样的谬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积极配合相关部门治理好雾霾,尽快迎来一个没有雾霾的明天。

垃圾分类精细化VS为了绿水青山

垃圾分类精细化

报纸、饮料瓶,打包后贴上二维码标签,投进再生资源回收柜里,就能获得积分,积分不但可以兑换购物卡、手机充值卡,积攒到一定分数干脆就能直接拿到现金。将二维码应用在垃圾分类上,这种智能模式很时尚,不仅让垃圾分类更便捷,也让分类好处看得见摸得着。这是科技的魅力,也是创新的尝试。只要有益于垃圾分类,任何尝试都值得点赞。而从现实反馈看,效果也还不错。

有学者认为,要真正解决“分与不分一个样、分好分差一个样”的问题,一是要靠奖励,二是要靠约束。目前,有了奖励措施,如何引入约束措施?垃圾分类应是居民自觉,但是光靠自觉远远不够,在适当情况下,应配备一定的监督人员。

进一步看,垃圾分类看似简单,实则是个技术活,除了不能怕麻烦,更需要知道不同垃圾的实际价值,然后正确分类,精准投放。这就需要提高居民对垃圾处理的知晓率和操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垃圾分类不是一时兴起的权宜之计,而应是持续坚持;不是一个环节,而是系统工程。如果居民精心分类了,而环卫工来个大杂烩,分类又有何意义?

他们不是傻,是为了心中的绿水青山

有的人很傻,却傻得可爱可敬。自从选择要做开荒种树的“新愚公”,就注定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青海的黄生红选择了,于是18年间,他倾其所有,用近乎固执的坚持,为家乡的大山披上绿装;山西的高文毓选择了,于是他15年来靠着一双胶鞋、一把镢头、一个蓝背包、一顶草帽,绿化荒山万余亩,栽树160多万株,硬是把一座座光秃秃的山梁变得林丰草茂。

走这条路也许孤独。黄生红的妻子魏翠英说,开始植树时,全家人反对,老母亲甚至为此好几年不和他说话;高文毓此前在山西某研究所工作,后来他谢绝了原单位的续聘,决定回家乡植树,这恐怕也引起了许多人的不解。

当一个人不被理解,甚至遭遇冷嘲热讽,滋味一定不好受。失败者倍感压力,决定放弃;但成功者默默承受,化压力为动力。就算委屈,也无需过多抱怨,因为抱怨对化解矛盾无益;就算孤独,也要咬牙坚持,因为坚持总能赢得理解与支持。人们从黄生红和高文毓的坚持中懂了。

他们不是傻,是为了心中的绿水青山。现在有些地方经济发展了,可污染严重了;人们的日子红火了,环境却糟糕了。要让环境质量好起来,不仅要下决心整治污染乱象,还要下力气实施绿化工程。这样的道理也许大多数人都懂,但又有谁会像黄生红和高文毓那么傻呢?

【对比解读】

推广垃圾分类,既要解决分类的最先一公里,更需要解决“最后一公里”。奖惩并举,假以时日,就会像日本等发达国家那样,将垃圾分类当成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即便没有奖励,居民也会有垃圾分类的责任和自觉意识。成功与否,往往不是由困难的大小决定,关键在于其对待困难的态度如何。意志坚定者,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都会想方设法克服、义无反顾前进。黄生红和高文毓,正是这么做的。

无手机课堂VS销毁学生手机

“无手机课堂”让注意力回归教学

2015年12月21日,山西太原理工大学教室内,上课学生将各自的手机放入前排的收纳袋中,集中精力听课学习。据该校老师介绍,“无手机课堂”旨在倡导同学们提高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减少对手机的依赖,养成合理使用手机的好习惯。

课堂低头族,是对大学生课堂上玩手机学生群体的一种统称。这样的统称表明手机已经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但同时也显示出现今大学课堂上手机已然成为“打不退的第三者”。太原理工大学尝试“无手机课堂”,采用疏导的方式,让人机分离,以提高学生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其探索行为值得肯定。

在大学校园里,教师不再是唯一的权威,学生对自主、自由学习的诉求让大学课堂变得更加“随性”。课堂上,老师的耐心劝说,点不醒刷微博、逛淘宝的贪玩之心;老师的严厉训斥,也唤不回厮杀正欢的游戏之心。学校给学生的自由,往往没能换回师生在学术研究上的激烈辩论、观点碰撞上的火花迸发,而通常的场景,只是老师在台上的挥汗如雨,学生在台下的默不抬头。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校对“无手机课堂”模式的探索,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方式的丰富、创新,都离不开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积极配合。学生只有主动将对知识的追求、对未来的期许转化为大学学习的内生动力,手机才能真正起到辅助学习的作用,“无手机课堂”才能真正实现人机分离。

销毁学生手机,校园文化怎会如此暴力?

漳州正兴学校没收学生手机不实行保管政策,没通知家长,直接砸烂屏幕或浸泡于水中,并且不赔偿。这样一条微博引发网友关注,记者从两名漳州正兴学校高中部同学处了解到,此事就发生在他们年级,老师趁他们不在宿舍翻找手机,找到后就当着学生面把手机扔进水盆里。

毫无疑问,作为在校学生使用手机的确是弊大于利。尤其是,学生们自制力较差,而智能手机又拥有多种功能,假如学生痴迷于手机,无疑会给他们的成长带来负面影响。而且,一旦每个学生都带手机,则可能引发攀比心理,不利于学生们的学业。因此,作为校方,有责任和义务对学生实施管理,禁止学生携带手机入校。不过,假如忽略学生感受,私自搜查学生私人物品,并将手机销毁则是不妥的。

从法律角度来看,校方教师的行为无疑侵犯了“私人财产所有权”和“未成年人人身权利”,应该受到法律的严厉禁止和约束。即便,校方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如此的举动却悖逆法律,为正当的目的披上了暴力的外衣。

采取暴力手段进行管理,本质上折射出了校方教育思维的浅显,缺乏有效的应对思路和方式。面对学生们,校方应该在教育管理中讲究文明,而不能将暴力行为当成唯一的手段,在学生们的内心留下深深的阴影。

【对比解读】

手机泛滥,立足于校方的立场,对学生们实施管理和教育,实在是正常不过。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应该讲究一个度,不能超越校方的权力边界,甚至做出侵害学生权益的举动。手机是学生的私人物品,学校可以不准其在校使用,但却没有权力强制没收、销毁。学校也需要与时俱进、顺势而为,以疏导的方式,剥离学生对手机的过度依赖,让课堂成为师生教学互动的课堂,而不是人机互动的课堂。“无手机课堂”就是这场战争中唤回学生注意力的有效探索。

“草坪上课”VS 观看“杀年猪”

“草坪上课”讲的是一节文明课

广州中山大学关于“草坪禁入”的规定招来部分师生的反对,同时引起社会热议。上周五,该校社会学教授王进带着学生到草坪上课,遭到学校保安的“驱赶”。2015年12月11日,中山大学保卫处通过微博回应此事称:“校园不能成为随意嬉闹的公园和乐园,校园应该高雅、有品位。”

可能在公众的意识中,当大家可以任意践踏草坪,采撷花朵,摇一树的“桃花雨”,在草坪上踏出一条马路时,“驱赶”在草坪上课的师生说不通。何况,在草坪上课是新颖的授课方式,一则能缓解沉闷的教学氛围,二则能让学生与大自然进行亲密接触。所以,中山大学教授带着学生在草坪上课的行为遭到保卫处“驱赶”,招致全体师生的反对。

鉴于全体师生的反对,我们应该默许草坪上课吗?美好环境是需要共同维护的,公众必须明确一点,践踏草坪是被禁止的,虽然草坪上课与践踏草坪的行为相去甚远,但草坪上课亦不能容忍。草坪上课是践踏草坪行为的延伸,允许草坪上课即是默许践踏草坪的行为,这是五十步与百步的关系。从某种程度上讲,之所以践踏草坪的行为屡禁不止,正是缘于“五十步”思维习惯作梗,总以为百步才被禁止,当所有人趾高气扬地踏出五十步,百步就成为“特色”。

观看“杀年猪”是一堂生动的传统文化课

2015年12月24日,重庆玉带山小学举行“民俗文化代代传 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组织学生现场观看“杀年猪”,并由科学老师为学生讲解年猪的身体结构。

我们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不能纸上谈兵,空对空,只讲一些抽象概念,让学生听得云里雾里,越听越糊涂,必须结合一些具体的载体、形式、方法,结合一定的具体场景、物象、道具,结合具体的时间节点,来介绍、宣传、阐释、引导,才能达到预期效果,实现教育目的。

“杀年猪”是我国汉民族在历史上形成、传承下来的年俗文化内容之一。年俗文化的具体内容可能在各地有所不同,大概有:年前打糍粑、酿糯米甜酒、磨豆腐炸豆腐、杀年猪、办年货、贴春联、祭灶神,除夕一家人守岁、吃年夜饭、迎财神,大年初一穿新衣戴新帽着新鞋、给父母长辈拜年、给孩子发压岁钱、放鞭炮,正月里贺新年、喝春酒、猜灯谜、搭台唱戏、舞狮舞龙等等。

重庆玉带山小学组织学生现场观看“杀年猪”,并由科学老师为学生讲解年猪的身体结构。这是让学生了解“杀年猪”这一过年习俗,对学生进行年俗文化教育的好形式。现场观看体验,再辅之以科学老师的讲解,不但能了解“杀年猪”的习俗,还获得了关于年猪的很多知识。如果不采取这样的形式,老师仅仅在课堂上讲“杀年猪”,能让学生理解“杀年猪”吗?恐怕很难。

【对比解读】

“草坪上课”和观看“杀年猪”都是对新型教育形式的探索。对于这些探索,褒贬不一,有人认为草坪上课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情境,也有人认为草坪上课会引起践踏草坪大潮;有人认为观看“杀年猪”太血腥,有人则认为身体力行才是继承传统文化的最佳形式。但无论如何,不断寻找恰切的教学方法是学校教育的应有之意,我们应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行之有效、让学生既长知识又受教育的好形式、好方法。

猜你喜欢

灰霾防护林雾霾
新德里雾霾
合肥市灰霾时间特征分析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扫清“霾”伏
有些日子没被某编毒舌插刀了,雾霾都散了!
灰霾治理很迫切专家代表献良策
雾霾里的春天
钟南山:肺癌高发与灰霾有很大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