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创新意识在“问”中生长

2016-05-08牛向华

小学教学设计(数学) 2016年8期
关键词:组队方框小数

牛向华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从中不难看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们的教学要始终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去发现、去思考、去创新。

一、鼓励敢疑乐问,培养创新意识

我国著名数学家丁石孙说过:没有问题的学生不能算是好学生。日常学习中,我们应该给学生创造氛围,提供机会,鼓励学生敢疑乐问。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我围绕教材设计自主学习单来引领学生预习。学习单的主要栏目有:学习目标、知识板块、对应内容、问题要求、收获及困惑等。在预习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小数乘法》时,有的学生在“收获及困惑”一栏中对教材呈现的小数乘法竖式提出了质疑。如:0.8×2 1的竖式书写格式不对,相同数位没有对齐。

学生提出这样的疑问,说明他们对小数加减法的竖式格式及算理掌握得很牢固。我没有直接进行评价,而是将他们的疑问板书在黑板的一角。当学生在直观演示、探究交流中理清了为什么先算8×21,得到的是168个什么,结果为什么是16.8,也就是掌握了小数乘整数的算法,理解了其中的算理后,我再抛出学生课前提出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它的对错。他们一下子就明白了:小数乘整数是转化成整数乘法进行计算,所以,小数乘法的竖式书写要末位对齐,而不是相同数位对齐。

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能够发现问题,敢于质疑,并在学习中不断完善思路,明晰认识,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关键问题处追问,发展创新意识

数学思考是数学教学中最有价值的行为。有思考才会有问题,才会有反思,才会有创新,才会真正感悟到数学的本质和价值。

在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自主练习中有这样一道题(红色方框中9个数的和与方框中心的那个数有什么关系)。这本来是一道巩固计算器使用的题目,却因“人人都当小老师”活动而引发了下面的学习交流。

?

小老师:“第一行中三个数的和是多少?你怎么算的?”

生:14+16=30,30+15=45。

小老师:“同学们请看,我们将16移1给14,有什么变化?三个数的和怎样算更简便?”(其实,用14和16凑整十的方法就挺简单,既然“小老师”这么讲,就顺着他的思路来吧)

“像这样,第二行三个数的和、第三行三个数的和怎样快速算出来呢?”

“45、75、105 这三个数的和能否用这种方法简便计算呢?”

“225÷25=9,说明方框中所有数的和与方框中心的那个数是什么关系?”

生:“方框中所有数的和是方框中心那个数的9倍。”

师:(追问)“为什么正好是9倍,而不是8倍或10倍呢?这个9和什么有关系?”

生1:“方框中数的个数。”

师:(追问)“再仔细观察方框中的数,借用刚才‘小老师’的方法,你还有更简单的方法吗?”

生2:“将第三行的三个数分别移10给第一行的三个数,然后再将右边一列的三个数分别移1给左边一列的三个数,这样就变成了9个25,不用计算就知道9个数的和是中心数的9倍。”

师:“请同学们任意框9个数,用这种方法思考判断,都有这种关系吗?”……

学生在“讲题”中展现了自己的思维过程,同时在老师的一再追问下,不断产生思维的碰撞,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思维混沌处“逼问”,生长创新意识

在学习五年级下册《组合问题》一课时(从小丽、小军、小杰、小阳4名同学中,选出2人代表学校参加比赛,有多少种不同的组合方法),学生经历了用符号和线段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结合线段图理解了用算式3+2+1+0计算组合方法的含义。教师又让学生快速算出5人中选2人组队的方法,14人呢?100人呢?当学生用主持人华少的语速说起99+98+97……时,老师顺势问:你能用简单的算式表示出来吗?

生:99+98+97+……+1+0。

师:“这位同学请省略号帮忙,使算式变简单了。老师还可以用一个更简单的算式来计算。以“从4人中选2人组队”为例,我可以用4×3÷2来计算。看着这个算式,你能看懂吗?”

学生们都在摇头。

一学生不自信地举手说:“每个人和其他3人各组队一次,这样就重复了,所以要÷2。”

师:“同学们听懂了吗?”

学生皱眉、摇头,看来思维还是很混沌。

教师“逼问”:“谁能给大家解释得更明白一些?”

生1:4人中的每个人都和其他三个人组队有3种方法,共有4个3。重复了一次,所以要除以2。

教师再次“逼问”:“有同学似乎听明白了。4×3表示什么意思?为什么要除以2?谁能让你的讲解展现在黑板上,让大家直观地看明白?”

生2:

生3:

生4:

教师第三次“逼问”:“对比三名同学的展示思路,现在你看明白了吗?”

生:从生3的图中,能清晰地看出4×3表示的意义。从生4的图中,很明显地看出每两人之间的连线有两条,也就是两人之间组队重复了一次,所以要除以2。

教师第四次“逼问”:“想一想100人中选2人组队,用这种方法怎样列式?并说一说算式中每个数表示的意义。”

生:100×99÷2。100 人中的每一个人和其他人组队,有99种组队方法,共有100个99。这样组队正好重复了一次,所以再除以2。

师:以后遇到较大数量的组合问题时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解决。

在教师一次次的“逼问”中,学生“被逼”着去想办法解释自己的思路,想办法让同伴明白算式的由来,数学模型就这样悄然嵌入学生心中。也就是在教师一次次的“逼问”中,“逼”出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师的“逼问”中生长。

著名教育家杜威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由内向外的生长,而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数学教育给学生带来的一切中,最有价值的是创新思维的生长、生命的生长。学生的敢疑乐问,教师关键处的追问、思维混沌处的“逼问”,都给学生创新意识的孕育和生长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猜你喜欢

组队方框小数
填方框
小数加减“四不忘”
我国古代的小数
小数的认识
小数的认识
狐狸华华组队记
方框里的数字
方框里填数
“ 2018’中国机器人焊接技能大赛”组队报名通知
填方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