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6年生大花序桉不同种源木材纤维特性的差异分析

2016-05-07周维卢翠香杨中宁李昌荣陈健波项东云

西部林业科学 2016年2期
关键词:遗传变异种源

周维,卢翠香,杨中宁,李昌荣,陈健波,项东云,3

(1.广西林业科学研究院 国家林业局中南速生材繁育实验室 广西优良用材林资源培育重点实验室,广西 南宁 530001;

2.广西国有七坡林场,广西 南宁 530225;3.南京林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7)



6年生大花序桉不同种源木材纤维特性的差异分析

周维1,卢翠香1,杨中宁2,李昌荣1,陈健波1,项东云1,3

(1.广西林业科学研究院 国家林业局中南速生材繁育实验室 广西优良用材林资源培育重点实验室,广西南宁 530001;

2.广西国有七坡林场,广西南宁 530225;3.南京林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江苏南京 210037)

摘要:以广西钦廉林场6年生9个种源的大花序桉为材料,通过解析木法,测量其木材的纤维长度、纤维宽度、纤维腔径,比较9个种源6年生大花序桉的木材纤维特性。结果表明,种源间纤维长度、宽度、长宽比存在显著差异;种源的纤维形态(宽度除外)与树高、胸径生长性状相关关系不显著,据此可对各性状进行独立选择,可望培育出木材性状好又速生的种源;树高、纤维宽度与种源地的经纬度因子存在显著的相关性;9个大花序桉种源作为中大径材培育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大花序桉;种源;纤维特性;遗传变异

大花序桉(Eucalyptuscloeziana F.Muell),原产澳大利亚,为桃金娘科(Myrtaceae)桉树属(Eucalyptus)昆士兰桉亚属的树种[1]。大花序桉生长快速,材性优良,是很好的锯材树种,在原产国广泛用于杆材和建筑材。中国自1972年引种以来,已在广西、广东、福建等省广泛栽培,效果较好[2~4]。广西把该树种作为中大径材树种进行培育,先后对其进行了引种驯化[2~5]、苗木繁育[6~7]及材性[8~10]等一系列相关研究。材性研究是林木育种的一个重要内容。Dickinson等[11]研究得出,其幼龄林木材平均密度0.642g/cm3,变化范围在0.489~0.732g/cm3;蒋玮[12]对8年生大花序桉纤维特性研究显示,木材基本密度为0.673g/cm3,纤维长度0.84mm,壁厚3.37μm,预测其木材较难细纤维化,成浆弹性好而塑性差。姜笑梅等[13]对16年生大花序桉的木材解剖、物理力学性质进行不同树干高度、不同径向位置的研究。杨中宁、项东云[14]研究了大花序桉纤维特性,发现纤维长度、长宽比由髓心向外随树龄增加而增加,腔径比则相反。本研究项目以6年生9个种源的大花序桉为材料,通过解析木法,测量其木材的纤维长度、纤维宽度、管胞宽度与管胞腔径,对9个种源间木材纤维特性的差异进行研究,为大花序桉幼龄材木材遗传的综合评价、定向培育和木材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1材料和方法

1.1研究区概况与试验材料

试材采自广西钦州市东郊附近钦廉林场试验地,其中心坐标为108°37′E,21°57′N。林地坡度<25℃,土壤肥力中等,年均气温22℃,年均相对湿度82 %,年均降雨量约2 113 mm,属海洋性的热带季风气候。

试验林于2004年造林,遗传材料由澳大利亚CSIRO种子中心提供,9个种源参试,详见表1。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单株小区,30次重复,小区间不设隔离株。

表1 大花序桉参9个试种源地的基本情况

1.2方法

1.2.1调查方法/试验方法

2010年5月采伐样木,每个种源砍伐5株样木,共45株,所采样木为平均优势木。采集方法依照木材物理力学试材采集方法[15]进行,选定样木,标定出北向,每个种源选取1株样木伐倒后采集全树,分别在树干0.0m、1.3m、3.3m、5.3m、7.3m、9.3m处锯取约5cm厚的圆盘各1个,其余样木伐倒后,分别在树高1.3m处各取5cm圆盘1个。

用电刨刨平圆盘,以其表面年轮清晰可见为准。数出每个圆盘年轮数,标记。沿圆盘的南北向过髓心锯取宽约2cm的木条,在木条的北向位置上由树皮向髓心方向依次取1个年轮为1个木样,再把小木样分别劈成火柴杆大小的试样,置入试管。木材解剖用常规方法进行,采用醋酸过氧化氢法离析木材,用数码显微图像电脑分析系统(尼康80I)对木材纤维尺寸进行测定。纤维长度在4倍物镜下测定,管胞宽度、腔径在40倍物镜下测定,每个试样测60次,具体方法参照文献[16]。管胞双壁厚=管胞宽度-管胞腔径。

1.2.2 数据分析

对45株样木的全树纤维指标进行统计,用Excel软件处理各指标的平均值、标准差和变异系数,采用SPSS19.0软件对各指标进行方差分析、多重比较、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纤维特性的变异分析

6年生9个大花序桉种源的木材纤维测量结果见表2,由表2可知,(1)纤维长度均值为936.01μm,变幅为560.50~1 205.24μm,纤维长度最大的种源为19155,其次为种源19488、20722,最小的种源为19157,纤维长度最大的种源比最小的种源高17.22%。(2)纤维宽度均值为21.02μm,变幅为16.00~26.06μm,最大的种源为19488,其次为种源20725、20720,纤维宽度最小的种源为19157,最大的种源比最小的种源高10.81%。(3)双壁厚均值为9.67μm,变幅为5.29~13.89μm,最大的种源为20722,其次为种源19155、20720,最小的种源为20730,最大的种源比最小的种源高16.32%。(4)长宽比均值为44.73,变幅为28.21~61.69,最大种源为19155,最小的种源为19157,最大的种源比最小的种源高11.95%。(5)腔径比均值为0.54,变幅为0.31~0.73,腔径比最大的种源为20730,其次为种源20725、20729,最小的种源为20722,最大的种源比最小的种源高15.03%。(6)壁腔比均值0.92,变幅为0.37~2.22,壁腔比值最大的种源为20722,其次为19155、19157,最小的种源为20725,最大的种源比最小的高31.86%。除了种源20722、19155、19157的壁腔比大于1外,其余种源壁腔比小于1,但都接近1。除双壁厚、腔径比和壁腔外,其余5个性状的变异系数均小于10%,这说明纤维性状表现较稳定,在进行遗传控制时可考虑这些性状。纤维工业原料对木材纤维有一定要求,通常木材具有中级长度纤维(900~1 600μm),长宽比不低于35,壁腔比小于1[17~20],就能满足纤维工业原料的要求。从种源间纤维特征指标变化来看,6年生的9个大花序桉种源木材能满足纤维原料要求。

表2 大花序桉9个种源的木材纤维特性

种源双壁厚均值/μm变异幅度长宽比均值/μm变异幅度腔径比均值/μm变异幅度壁腔比均值/μm变异幅度1915510.277.04~13.6847.7933.21~60.790.510.34~0.661.050.52~1.96191579.475.29~13.6242.0828.21~50.140.520.35~0.721.020.40~1.83194889.806.48~13.7145.0628.70~58.860.550.39~0.730.870.37~1.57207209.946.32~13.7842.7032.74~54.630.540.38~0.730.900.38~1.622072210.667.52~13.4546.8929.72~57.540.490.34~0.691.130.46~1.90207259.426.63~11.6942.2531.24~52.280.570.47~0.720.770.38~1.12207279.385.91~13.8946.6435.60~61.690.540.31~0.690.930.44~2.22207299.126.25~12.9343.6030.08~53.350.550.34~0.710.840.41~1.91207308.925.82~13.0445.5933.66~60.060.570.40~0.730.790.37~1.51均值9.67-44.73-0.54-0.92-变异系数11.307.7211.1426.05

纤维长度、宽度、双壁厚、长宽比、腔径比、壁腔比等形态特征的方差分析见表3。由表3可知,大花序桉种源间木材纤维长度差异极显著 (F>F0.05=4.857),纤维宽度、长宽比差异显著(F>F0.05=2.787;F>F0.05=2.461),其余3个指标种源间差异不显著。

表3 大花序桉不同种源的纤维特征方差分析结果

注:*表示相关关系显著,**表示相关关系极显著,下同。

邓肯多重比较显示(见表4),纤维长度的差异主要存在于种源19157与19155、19488、20720、20722、20725、20727、20730这7个种源间,前者的纤维长度显著小于后面7个种源,但与20729种源差异不显著。此外,除了种源19157、20729外,其余7个种源间的纤维长度差异不显著。纤维宽度的差异主要在于种源19157与19488、20720、20725之间,前者的纤维宽度显著小于后面3个种源,其余5个种源间差异不显著。种源19155与19157间、种源20722与20725间纤维长宽比差异显著,其余5个种源间差异不显著。

表4 9个种源大花序桉木材的纤维长度、宽度和长宽比多重比较

注:相同小写字母者表示同一性状(P<0.05)种源间差异不显著,反之则差异显著。

2.2生长性状与纤维特性的相关分析

木材各性状间的相关关系与遗传改良方案的制定、改良方法的选择有较大关系。大花序桉9个种源生长指标与纤维特性之间的相关分析见表5。由表5可知,树高与纤维宽度达到极显著水平,相关系数为0.873,纤维长度为中强度正相关,与长宽比、腔径比、双壁厚、壁腔比之间为弱相关。胸径与纤维长度、宽度、长宽比、腔径比呈中等或中等以下的正相关,与双壁厚、壁腔比呈中等强度以下的负相关。纤维长度与长宽比的相关系数为0.780,达到显著水平,与宽度、双壁厚之间呈中等的正相关,与腔径比、壁腔比之间为弱相关。长宽比与双壁厚、壁腔比之间为中等强度的正相关,与腔径比为中等强度以下的负相关。腔径比与双壁厚、壁腔比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18、-0.992,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双壁厚与壁腔比的相关系数为0.789,达到显著水平。

表5 大花序桉9个种源的生长指标与纤维特性的相关矩阵

注:相关系数临界值分别为,a=0.05时, r=0.6664;a=0.01时,r=0.7977。

2.3地理因子、降雨量与纤维特性的相关分析

种源地理纬度、经度和海拔3个因子与大花序桉木材树高、胸径及纤维长度等8个性状指标相关系数分析见表6。由表6可知,种源地的纬度、经度与树高、纤维宽度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即随着纬度和经度的升高,树高、纤维宽度也随之增大。种源地的纬度、经度与其余6个指标间不存在显著相关性。海拔与各性状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性。因此,经度与纬度2个因子是引种重要的参考依据。

表6 大花序桉种源地理变异与纤维特性的相关

3结论与讨论

(1)大花序桉种源间木材纤维性状变异丰富。种源间木材纤维长度差异极显著,宽度和长宽比差异显著,其余指标差异均不显著。这与解林坤[21]对粗皮桉(Eucalyptuspellita)家系材性的研究结论近似。在种源水平上进行纤维长度、宽度和长宽比等纤维性状的选择,可望获得良好的效果。

(2)大花序桉木材纤维性状(宽度除外)与树高、胸径生长性状相关关系不显著。阚荣飞等[8,10,22]对18年生11个种源大花序桉的木材物理和力学性质进行研究,发现大花序桉生长性状与木材的物理力学性状(抗弯弹性模量和冲击韧性除外)相关关系不显著。这表明大花序桉木材的各性状在遗传上可能是相互独立的,受不同遗传因素的控制,这些性状可以独立选择,进而可获得木材性状好又速生的种源。

(3)大花序桉种源树高和纤维宽度存在显著的地理位置差异,表现为随着纬度和经度的升高而增大,各性状与海拔因子相关性不显著。因此,经度与纬度2个因子是引种重要的参考依据。

(4)杨中宁等[14,23]对大花序桉种源幼龄材材性进行研究,发现随着树龄的增加,其木材纤维长宽比、双壁厚、壁腔比有增大趋势,而腔径比有减小的趋势,这种变化趋势不利于培育纤维原料。种源20722生长到第2年,壁腔比为1.04,已经大于1;生长到第6年,大花序桉除了种源20725(0.87)、20730(0.88)[14],其余种源壁腔比均大于1。从本项目的研究结果看,可以认为参试的9个大花序桉种源在树龄超过6年生后就不适合作为纤维原料,但可作为结构用材。结合阚荣飞等对大花序桉木材物理性质的研究结果,可以认为9个大花序桉种源作为中大径材培育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Pryor LD,Johnson LAS.A classification of the euealypts[M].Canberra,Australia:National University,1971.

[2]韦国洁.大花序桉在桂中地区的发展前景[J].桉树科技,2002(1):32-34.

[3]叶露,陈健波,项东云,等.大花序桉种源/家系试验的-早期研究[J].广西林业科学,2007,36(4):187-191,232.

[4]翟新翠.大花序桉的遗传变异与适应性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07.

[5]薛华正,吴之扬,陈霞,等.桉树树种与种源、家系比较试验[J].林业科学研究,1997,10(6):591-598.

[6]唐再生.大花序桉芽器官离体组培快繁技术研究初报[J].广西林业科学,2006,35(增1):22-33.

[7]唐庆兰.大花序桉组织培养的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06.

[8]项东云,陈健波,申文辉,等.大花序桉种源间木材物理性质变异研究[J].广西林业科学,2008,37(2):57-65.

[9]陈健波,项东云,张照远,等.大花序桉木材顺纹抗压强度变异研究[J].林业科技开发,2009,23(4):63-66.

[10]阚荣飞.大花序桉种源材性遗传变异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08.

[11]Dickinson GR,Niles DG,Leggate W,etal.Variation inEucalyptuscloezianain coastal north Queensland plantings and implications for future improvement strategies[A].In:Dieters MJ, Matheson AC,Nikles DG,Harwood CE,Walker SM(eds).Tree improvement for sustainable tropical forestry.Proceedings of QFRI-IUFRO.Conference,27 October-l November 1996,Caloundra,Queensland,Australia.

[12]蒋玮,姚春丽,赵荣军.几种杂交按木的纤维特性[J].中国造纸,2005,24(11):75-76.

[13]姜笑梅,叶克林,吕建雄,等.中国桉树和相思人工林木材性质与加工利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14]杨中宁,项东云,陈健波,等.大花序桉种源木材纤维特性变异研究[J].广西林业科学,2011,40(1):8-11.

[15]中国木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GB1927-2009木材物理力学试材采集方法[S].北京:技术标准出版社,2009.

[16]卢翠香,项东云,陈健波,等.人工林马尾松管胞形态特征及其变异[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2,29(4):588-594.

[17]Shawn Dc,Mansfield,Ed de Jong,etal.Phys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enzymatically modified kraft pulp fibers[J].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1997, 57(57):205-216.

[18]张耀丽,徐永吉,徐柯,等.不同施肥处理对尾叶桉纤维形态的影响[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0,24(1):41-44.

[19]鲍甫成,江泽慧.中国主要人工林树种木材性质[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8.

[20]陆仁书.纤维板制造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1.

[21]解林坤.粗皮按木材材性及其变异特性[D].株州:中南林学院,2005.

[22]项东云,王明庥,黄敏仁,等.大花序桉种源木材抗弯弹性模量变异研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12,33(1):73-76.

[23]杨中宁.大花序桉幼龄材纤维与力学特性种源变异的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1.

Genetic Variation in Fiber Characteristics of 9 Provenances of Eucalyptus cloeziana

ZHOU Wei1,LU Cui-xiang1,YANG Zhong-ning2,LI Chang-rong1,CHEN Jian-bo1,XINAG Dong-yun1,3

(1.Guangxi Academy of Forestry, Key Laboratory of Central South Fast-growing Timber Cultivation of Forestry Ministry of China,Guangxi Key Laboratory of Superior Timber Trees Resource Cultivation,Nanning Guangxi 530001,P.R.China;2.Qi Po Forest Farm of Guangxi,Nanning Guangxi 530225,P.R.China;3.College of Forest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Nanjing Jiangsu 210037,P.R.China)

Abstract:This study aimed to test and analyze wood fiber characteristics of 6-year old Eucalyptus cloeziana with 9 provenances planted in Guangxi Qinlian Forest Farm.The results showed that fiber length,width and ratio of length to width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different provenances.Fiber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excluding fiber width,had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with tree height and DBH.This indicates that growth and fiber characteristics can be selected separately,and trees with fast growth and good fiber quality could be cultivated.Tree height and fiber width we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latitude and longitude factors,but weakly correlated with precipitation and elevation of regions where the provenances were from.These 9 Eucalyptus cloeziana have great potential in cultivation for medium- to large-diameter logs.

Key words:Eucalyptus cloeziana ;provenance;fiber characteristics;genetic variation

中图分类号:S 79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246(2016)02-0029-06

通讯作者简介:项东云(1960-),男,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桉树改良与栽培技术研究。E-mail:Xiang_dongyun@aliyun.com

第一作者简介:周维(1962-),女,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桉树栽培与木材材性研究。E-mail:zhouwei.hm@163.com

基金项目:广西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课题(桂科合1347004-3),广西优良用材林资源培育重点实验室自主课题(14-A-01-01),桂林科字[2014]第20号;中央财政林业推广项目( 桂科合1347004-3)。

*收稿日期:2015-07-23

猜你喜欢

遗传变异种源
鹿芯壹号梅花鹿种源检测芯片
武汉市园科院“莲基因组遗传变异与表达数据库”数据信息被国家基因库收录
刍议香合欢形状特性及生长差异
苦楝不同种源生长分析及优良种源选择研究
不同蒙古栎种源苗期生长差异及优良种源选择
不同地理种源闽楠生长差异及优良种源选择
先导编辑技术可编辑近90%的人类遗传变异
基于改进遗传变异算子的海岛算法
兴安落叶松种源性状变异和选择的研究
GABABR2基因遗传变异与肥胖及代谢相关表型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