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随思想者的指引而前行

2016-05-07向洪江

关键词:教书敬畏礼仪

向洪江

读郑杰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大有益处,即使不同意书中一些观点,但至少这些观点可以触发我们去思考更多的东西。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里,更多的是关注“教什么”“怎么教”“怎样相处”等问题,是从知识层面和人际关系层面给教师提建议,是基于自己多年的教育实践所得。而郑杰此书,更多地是关注“人”,关注“生命的质量”,关注教育的“服务性”,既有对现实教育的批判,又有对教育的憧憬,更多的是对教育的“思考”。下面就书中的一些观点、论述,谈点自己的想法,与大家共享。

◆教师对美好的事物应保持敏锐——发自内心地爱孩子,而且因为爱而满心欢喜。

如果一个缺乏信仰的人能把哲学当成滋补品的话,那么他将是一个能超越信仰的人!教师不能只守住书本的那点别人已经做了规定的东西,而应有敏锐的捕捉力,对美好的事物有快速的接受力。虽然古董很值钱,但教师不能成为古董;人与物的价值区别在于,物也许是越老越值钱,越有价值,而人是越新越有“钱力”,人若成为古董,必定越来越掉价。一个真正有思想的人,一定会与时俱进。

◆教师应享受生活——只要我们打开自己的感官,每天给自己一小段闲暇,平素里再平凡不过的点点滴滴,只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都有无限风光蕴含其中。

不知作者作为校长是如何建议本校教师去享受生活的。从当下来看,中学教师尤其是高中教师,通常要早上5点多钟起床,一直要忙到晚上11点多甚至12点多,怎么去享受生活?

现代生活节奏已将人“物化”,庄子钓于濮水似的生活状态对现代人现实吗?去听音乐,还是去精心读书?去娱乐场所“OK”一把,还是去名山大川游历一番?

享受生活必定要以物质享受为前提——毕竟我们都是俗人。也许,像我此刻,大过年的,大冷的冬夜,在大多数人都蜷缩在被窝里打鼾的时候,还守在电脑前不停地敲打着键盘写下读《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的杂碎感想以求得一份安静和心灵的慰藉,算是一种享受吧。

◆让我们“现代”起来——在人的现代化的过程中,终身学习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我们应以开放的心态去积极迎接新知识、新观念、新思想,去完成自我的觉醒。

时下一些教育者有个口头禅:帮孩子规划未来。而事实是,教师不可能为孩子规划未来,更不能创造未来,每个人的未来都是自己创造的。教师能做到的,是对孩子在生活、德行、知识等方面产生一定的影响,对孩子的发展作出一定的指导,至于这孩子的未来是什么,不是别人随便可以规划的,更不是别人可以创造的。

在当下的教育制度、教育形势下,的确有个别孩子是在家长、教师的规划下朝着既定方向发展,并且在某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这个在规划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他失去的东西是无法估算的,他的生活是单调的、单一的,即使有些许在别人看来是具有成就的东西,但所有的这一切,并非这个孩子(成长后)的未来。

◆教师要有赤子之心——赤子就是初生的婴儿,在这里是形容那些活得单纯,很简单,有时有点傻劲的人。因为带点傻气而可爱,像个孩子一样透明。

“为了真理和真知,知识分子可以不畏权贵,不媚世俗,不谋功利,甚至可以不惜生命。”这样的知识分子在今天已然成了稀罕物。记得在我读大学时,那位教“中文工具书”的老师,他很博学,周围同事们称他为“活百科全书”,都很敬重他,可他都快50岁了,还是个“讲师”。在学术上,他属于“高质”“低产”,不像有的教师那样一年发表论文几篇甚至数十篇。我们私下都说他“在知识的世界里生活得很潇洒,在真实生活的世界里生活得痛苦”。然而,他自己可能感觉是幸福的。人,有时候像个婴儿一样生活,是最美丽、最幸福的。

◆做自己的主人——对自己的个性专长和优缺点心知肚明。教不好书不用自卑,天生我材必有用。可以设法提出要求调整岗位,而不是用降低岗位质量标准来混日子。教无定法,按自己的方式教书,不做别人的影子。

作者也承认了天赋的重要性,无疑也有些“先天论”思想。厌教者是缺乏教书的天赋吗?有的教师,年轻时候喜欢教书,把教书当成自己的事业,甚至是当成自己的精神追求,并因此成为优秀教师,成为学生喜欢的教师;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开始厌倦教书,教书成了混饭吃的工具。他为什么有如此大的转变?是自己不思进取吗?是自己跟不上时代步伐吗?也许都有,也许这些都不是原因。他没有做自己的主人吗?其实他依然是自己的主人,他想怎么对待教书就怎么对待教书,想怎么对待生活就怎么对待生活;然而,他的工作质量是糟糕的,带给不少人麻烦。

◆学会赞美真的很难——每个人的心中都有阳光,让赞美驱散不信任的阴霾。

虽然说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有着悠久的礼仪文化,可是,说实在的,也许是太悠久的一些礼仪文化让人们产生了礼仪惰性和礼仪审美疲劳,让国人反而没有了对礼仪的敬畏心理。西方的耶稣不仅留下了表现礼仪的《圣经》,更为重要的是他为西方人留下了赎罪的“仪式”,“仪式”这个文化因子对后人的影响实在太大了。孔子及他的弟子给我们留下了表现“仪式”的内容丰富的《论语》,但是没有给后人留下具体的“仪式”样本,因此,后人们只学得以讹传讹的“教条”,而没有可以实现信仰的“仪式”。

当下的生活中,赞美变得很难了。如在一些演出活动中,观众很是吝啬自己的掌声,主持人或者演员在嘶声力竭地表演时还要不断地吆喝“掌声哪里去了,来点掌声好不好”。还有就是在一些正式的会议上,鼓掌几次,每次掌声持续时间多长,基本都像是有规定的。这种贫血、缺乏自然血气的掌声只是人们在机械地完成而已。

之所以难以赞美他人,除了作者所说的“深层不信任”外,还有就是冷漠文化意识的浸淫。华夏民族虽然是个礼仪之邦,是一个具有爱心的民族,但长期的封建文化统治无形中也铸成了一种冷漠的心理,你闹腾你的,我看我的,你的冷热跟我的冷暖没有太大的关系,真有点像朱自清先生所说“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要学会敬畏——敬畏真理,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才能真正实现,师生间人人平等才能变为现实。敬畏权威,权威是那些有德之人、有广博知识的人,有才华的人。敬畏生命,才能真正爱孩子,理解他,与他沟通,即使你看到个别孩子再厌恶,也应该视他为生命。

学会敬畏是个很好的命题。敬畏权威不等于拜倒于权威,更不是在权威面前膝语蛇形。而生命,只有抱以敬畏之心,才会更加懂得它的宝贵与价值。我常对学生说:“你们每个人都是从成千上万的生命群里遴选出来的精华,所以要珍惜自己的生命,别去做那种‘自由落体的傻事。”

(责任编辑:方龙云)

猜你喜欢

教书敬畏礼仪
我的教书生涯
“走”着教书,点亮孩子的心灵
一些敬畏
敬畏一粒米
在山里教书
敬畏先烈
礼仪篇(下)
孝——礼仪第一礼
知礼仪,做谦谦君子
敬畏 果决 笃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