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仁则荣 不仁则辱

2016-05-06

作文评点报·作文素材小学版 2016年16期
关键词:周文王周武王武王

【原文】

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

——《孟子》

【大意】

人如果有仁德就会得到荣誉,如果没有仁德就会遭受耻辱;现在的人非常厌恶耻辱,却仍然没有仁德,这好比人一方面厌恶潮湿,另一方面却仍然处于低洼之地一样。

【小故事】

不食周粟

商朝末年,伯夷和叔齐因为不满商纣王的暴政,就在渤海之滨隐居起来,等候太平时期的到来。

伯夷和叔齐听说西方的周文王实行仁道,就相约一起去周国。但是走在途中,遇见了周武王伐纣的大军,原来这时周文王已经死去,周武王用车拉着周文王的木主奔袭商纣。他们二人大失所望,叩马而谏:“父死不埋葬,就动起武来,这能算作孝吗?以臣子身份来讨伐君主,这能算作仁吗?”武王的卫兵要杀害他俩,军师姜太公劝解说:“这是讲义气的人呀,不要杀害他们。”随后他们就走了。

后来周武王与商纣王大战于牧野,血流漂杵,由于商纣王阵前的奴隶兵倒戈,周武王才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灭掉了商朝,建立了新的王朝——周朝。伯夷和叔齐认为这种做法太可耻了,发誓再不吃周朝的粮食,但是当时各地都属于周朝了,他们就相携着到首阳山上采薇菜吃。在采薇菜时,他们还唱着歌:“上那个西山啊,采这里的薇菜。用那强暴的手段来改变强暴的局面,我真不理解这样做算是对呀?先帝神农啊,虞夏啊!这样的盛世,恐怕不会有了。我们上哪里去呢?真可叹啊!我的生命就要结束了。”最后他们就饿死在首阳山之上了。

伯夷和叔齐的让国和不食周粟,以身殉道的行为,得到了儒家的大力推崇。

【拓展内容】

少年子

【唐】李 白

青云少年子,挟弹章台左。

鞍马四边开,突如流星过。

金丸落飞鸟,夜入琼楼卧。

夷齐是何人,独守西山饿。

【赏析】

此诗以古贤伯夷和叔齐作对比,讽刺纨绔子弟,不守德行,以浮浪游冶为事,享尽荣华。

【读有所思】

伯夷、叔齐因为周武王的行为不够仁德,所以不肯和周武王同流合污,宁可饿死,也坚持不吃周朝的粮食。现在看来,他们的做法确实偏激了,并不合适,但是这种不肯同流合污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应当时刻注意,不能盲目追随别人。

武王伐纣的时候,天下人都称赞武王军队是义军,所有的诸侯都向武王臣服,只有伯夷、叔齐站出来,指出武王是“以暴易暴”,并且用生命捍卫了自己的观点。伯夷和叔齐对武王的指责不是没有道理的。

后来,孔子在评价周武王的乐曲时说:“周武王的曲子美极了,但还不够好。”其中不够好的那点就是指武王是通过战争,用流血牺牲的方式取得天下的,而不是用以德服人的方式取得的。

猜你喜欢

周文王周武王武王
武王伐纣
成都龍泉驛北周文王碑及宇文泰治蜀之道
问鼎
问鼎
“武王攻击纣尸”的原由探析
讲诚信到极致的炎黄先祖
讲诚信到极致的炎黄先祖
奴隶倒戈
周文王即位另有隐情?
周文王即位另有隐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