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初中语文诵读教学

2016-05-06胡英杰张爱玲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6年17期
关键词:语调文本文章

胡英杰 张爱玲

诵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诵读,应该是每一位教师必须探究和关注的问题,因为它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和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阅读教学就是要读,文章不要光用眼睛看,还要用口读,好文章还要多读,读到能够背诵,吟味出文章的旨趣。

诵读是口眼心手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现在的语文教学,在内容和教法上的研究比以前注重多了,可是学生读的太少,多数只是看看而已。语文教师应重视和加强诵读的指导,对研究所得不仅能理智地了解,而且能确切地体会其旨趣。学习语文学科的,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

一、重视方法,体会旨趣

诵读要注意语调、节奏,领会作家和作品的思想感情。语调的高低轻重关系密切着人的情感表达,节奏的快慢更与文字所含的感情有关。就一句话来说,如,命令、呼叫、疑问或惊讶的文句,语调都应该前低后高;表示满意、悲壮、快活、叱责或慷慨的文句,句前宜加强;含有庄重、敬畏、谨慎、沉郁、悲哀、仁慈等情味的文句,须得节奏缓慢;等等。

对于叙事抒情的文章,要“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激昂之处还它个激昂,委婉之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不但使人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还会与作者的心灵相通。

有的教师认为文言文可以诵读,白话文就没有诵读的必要。叶圣陶认为白话文与文言文一样,都必须花一番功夫去诵读。“读文言文时声调铿锵,足以传出原文的情趣。读语体文时就同话剧演员在舞台灯光念诵剧辞一般,贴合于语言之自然,表情说理,都能使听者不但了解,而且深深地印在心坎里。”

平日注意训练诵读,能潜移默化,培养敏锐的语感,理解无法用文字表达的内在意境,更好地体会文章的感情,提高对文章的理解力和鉴赏力。

二、自主领悟,提高能力

文章的情味可以从几个方面辨认,有的可以从声音上吟味,有的可以从字面上推敲。课堂上教师应少讲精讲,让学生多读多悟,努力做到“读读讲讲”,以诵读带动讲解,以讲解促进诵读,这样才能活跃课堂气氛,使教与学相得益彰。文章中适合学生自己诵读的内容,尽量让学生自主诵读,把课本上的知识潜移默化地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如果一味地让他们用眼睛去读书,大脑接受的信息就比较单一,甚至会出现遗漏和差错。所以在学习中,应该要求学生不仅用眼睛去看课文,还要开口大声地诵读出来,让读出来的声音作用于耳朵,在耳朵接受声音信号的同时,调动视觉、听觉等感官同时参与,理解感悟的效率也可大大提高。所以,一堂高效的语文课应该充满琅琅的读书声。

通过诵读让学生体会语言文字所蕴涵的“旨趣”,中国的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在声情并茂的吟诵中,利用抑扬顿挫、轻重缓疾的技巧,营造独特的语言美感氛围,让学生领悟文字中蕴涵的“旨趣”。如,杨朔的散文《茶花斌》中,“今年二月,我从海外回来,一脚踏进昆明,心都醉了”这句话,只要用心诵读,就能体会其中的“醉”字,使祖国之美和作者深挚的怀念之情两相契合,万千意趣,融于一词,成为神来之笔。

三、品味感悟,加深理解

在朗读课文过程中,教师还需要注意朗读的形式,不能只是单一的自由读或齐读,还要依据文本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朗读方法。比如,分角色朗读、配乐朗读,从而诱导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本,感悟文本蕴涵的思想情感。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春》时,可根据文章以及学生的特点组织多样化的朗读:(1)教师范读,或学生自由读,感受广西的语调。(2)播放相关音乐,要求学生再次朗读,梳理文本的基本结构与脉络。(3)教师让学生自由串读,并引导学生更深入地分析文章的写作思路。(4)学生自由选读,细细品读课文中的美词佳句与精美片断。通过充分的朗读,学生能更全面、更透彻地理解文本。所以,在教学中教师需要给学生预留自主诵读的时间与空间,为学生理解文本奠定良好的基础。

不管怎样精彩的讲解,也无法代替学生诵读所得到的独特体验和感悟,所以,只能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诵读直接与文本对话,才能让他们触摸到作者的心灵,接受美好情感的熏陶。

猜你喜欢

语调文本文章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浅谈英语语调及英语教学
本期文章英文摘要
朗读基本技能:语调(一)
谈汉语特殊疑问句的语调类型
小排经“点化”大文章
A Truly Outstanding Article一篇真正出类拔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