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南读书会:因为爱

2016-05-05李伟长

新民周刊 2016年17期
关键词:思南读书会名家

李伟长

因为爱文学爱阅读,才有思南读书会一周年,文学阅读的“周播剧”才能持续下去。文学名家成就了思南读书会,思南读书会又在反哺年轻人,未来的文学名家就在他们中间。

上海有很多读书组织,在思南读书会出现之前,我关注较多的是“星期天读书会”,创始人是文学编辑何家炜和安小羽。它就像一个“流浪者”,走过城市的多个角落。不断移动,是它的特点,也是它迷人的地方。跟着它旅行,不仅读了书,也读了城,两全其美。当时豆瓣正热,“星期天读书会”的活动信息每周都会通过豆瓣同城发布。那时的我从未想到,不久以后,我也会有幸参与一个更引人瞩目的读书会——思南读书会。

由来:国际文学周的常态延伸

2013年,上海国际文学周首次将部分活动放在“思南文学之家”——这是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和上海作协联合创设的文学空间,坐落于被誉为优秀历史建筑露天博物馆的“思南公馆”,由诺奖得主莫言先生题写匾牌。文学周活动精彩纷呈、热闹非凡,但遗憾的是时间很短,只有一周,剩下的300多天怎么办?

文学周结束后,阚宁辉和孙甘露两位老师召集了一个座谈会,感慨文学周成功和热闹的同时,商议在文学周结束之后如何继续做一点事情,让好不容易形成的阅读氛围持续得更久一些。每周六举办书集和读书会的想法就此生成,不仅得到了黄浦区委宣传部的支持,国企思南公馆也热忱响应,愿意每周六免费提供“思南文学之家”的场地。2014年2月15日,第一期“思南读书会”开张了。

两年后的现在,回头去看,才知当初的这个创意有多疯狂。不曾想过将来会有多少困难,连如果办不下去了怎么收场的退路也没想过,整个方案就是简单几页纸。一群热爱读书的人在几位创始人的带领下,兴致勃勃就开始策划第一期活动。要是没有当初的“冲动”和阚宁辉、孙甘露、李崟等创始人的热情,也就没有今日为人关注的思南读书会。事在人为,想干就干了,要是想东想西,瞻前顾后,也许就错过最好时机了。

还记得思南读书会第一期的情形——请的文学嘉宾是作家孙颙先生,对话嘉宾是上海作协主席王安忆。读者的热情超乎我们的想象:活动开始前一小时,读者就排起了长队,等候嘉宾入场。现场真是座无虚席,有很多读者站着听完了讲座,更有读者索性席地而坐。与此同时,场外的“思南书集”也传来了好消息,400多本作家签名本被读者一抢而空。活动开了一个好头,给了组织者很大的信心和鼓励。对于大多数活动策划者而言,最苦的不是工作,而是无人问津,没有回响。第一期不但有响,响声还很热烈,让参与者们感到欣喜和激动。

空间:找到了容易被接受的表达

每一期,每一个周六,对思南读书会而言,都是新的累积和重新开始。一边做,一边摸索,在行进中不断总结,慢慢梳理经验,形成有效的流程——新闻出版局作为政府进行主导,上海作协作为文学专业机构进行运作,黄浦区作为东道主负责后勤保障和推广,思南公馆提供现场服务。孙甘露老师作为总策划,东早的石剑锋、九久的彭伦和我参与内容策划、前期预告、素材整理和嘉宾的联络,后来,青年小说家王若虚也加入了策划团队。

不亲身经历活动,就无法预料会有这么多的琐事。把一期活动做好不难,难的是一年50多期,期期都要做好。工作量之大,细节之琐碎,磨练人的耐心,也锤炼人的细心。幸在几位创始人都很宽容,对青年人犯下的许多错误、失误都给予了大度的理解,有时候出现了一些小失误,主动承担责任的是他们。最焦虑的就是——原先安排好的嘉宾突然有事来不了,策划团队就得连夜商量对策。

思南读书会能够被认可,和国家推广全民阅读的天时有关,和思南公馆充满历史文化底蕴的地标性建筑有关,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使来自不同几方的人群,在同一个空间里面完成了有效的相互交流。比如作家,有个人习惯的文学语系和文学思维习惯;大学里的学者教授,有自己的理论体系、说话方式和表达习惯;媒体记者也会有自己的兴趣点和新闻意识;还有读者,会有个人的听讲期待——把这四方人聚集在一起,就会发生一个明显的化学变化——一旦台下有了读者,不管是20个还是200个,要让沟通有效,就要为这些读者说清楚,所以嘉宾会有意识舍弃过于个人化的语系,找到大家能够共同理解的表达方式。关于这一点,作家奈保尔说得更为清晰,即:再独特的思想,也得找到易被读者理解的表达方式。而思南读书会就是这样一个空间,它形成的是一种专家、作家、读者和媒体都能明白的话语体系。

2015年2月,读书会一周年的时候,我们策划了一场特别活动,主题叫“因为爱”。因为爱文学爱阅读,才有思南读书会一周年,文学阅读的“周播剧”才能持续下去。两年多来,300多位文学嘉宾,真是名家荟萃,少长咸集。有国际大牌如前诺奖评委会主席埃斯普马克,有学术巨擘如冯象、李欧梵、樊树志,也有文学名家如韩少功、贾平凹、毕飞宇等;少壮派也来了不少:张新颖、路内、小白和毛尖,还有更年轻的力量如周嘉宁、张怡微、三三等……这份名单很长。文学名家成就了思南读书会,思南读书会又在反哺年轻人,未来的文学名家就在他们中间。这就是文化生态,通过读书会,不分少长,彼此链接。

读者:从倾听者到参与者

如何定位读者,是任何读书会都要考虑的问题。思南读书会不把读者作为单纯的听众,而是定位为重要参与者。这也就是为什么思南读书会不会刻意为读者定制什么口味,更不会迎合读者。如果只是为了讨读者喜欢,为了积攒人气,多做“轻”内容即可,比如有明星效应的作品作者。相对于娱乐读者,提供有品质的内容,才是思南读书会的追求。如孙甘露所言,读书会毕竟不是演唱会,不是人越多就越好。

打个比方,如果说整场读书会是一场完整演出的话,那读者也是演员,虽然扮演的是听众角色,也要参与进去,和学者和作家进行交流。主讲嘉宾是一个讲述者角色,主持嘉宾是追问人的角色,媒体朋友则是传播者角色。读者作为参与者,是整场活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有效传播的一个基底,而不仅仅是被服务的对象。思南读书会创设了“年度读者”模式,每年会选出5位年度读者和1位年度荣誉读者,已经连续做了两年。

好几位年度读者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第一位是许树建先生,称思南读书会是他的大学。每期读书会前,都会买好书,做好功课。第二位是公司职员岑玥,她爱朗读,专业水平,曾于一周年活动时朗读冰心的《寄小读者》,极富感染力。第三位就是80多岁的老翻译家马振骋先生,一个热爱新鲜知识的老前辈。有一期嘉宾是裘小龙、陈保平和陈丹燕,谈起了文学翻译和双语写作的难题。马先生很风趣,说:“很多菜名其实是没办法翻译的,比如腌笃鲜、咕咾肉、木樨肉,怎么翻呢?带外国朋友去中餐馆,就说这是牛肉、猪肉和鸡肉就可以了,多解释没有用。”提到怎么翻译“鲜”字,马先生笑着建议:“应该直接译成very xian,就像pizza一样,时间长了,外国人也就懂了。”老人家说起这些时候,孩子般的笑,很是可爱。为了向老先生表示敬意,在思南读书会两周年活动时,我们向他颁发了年度荣誉读者的证书。

猜你喜欢

思南读书会名家
思南公馆购物节期间消防安全管理工作
战火纷飞中的读书会
一间市民书房,一座全民阅读灯塔
名家之约
仁者乐山
案上凝云
名家之约
昆虫读书会
神奇的统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