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凸中期疗效观察

2016-05-05聂海滨

河南医学研究 2016年3期

聂海滨

(濮阳市人民医院 骨二科 河南 濮阳 457000)



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凸中期疗效观察

聂海滨

(濮阳市人民医院 骨二科河南 濮阳457000)

【摘要】目的分析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凸的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濮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44例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的临床资料。所选患者均给予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术治疗,随访记录术后12个月患者腰椎前凸角、Cobb角情况,并统计其术后12、18个月的功能障碍指数和腰腿部疼痛情况。结果 手术12个月后患者的腰椎前凸角、Cobb角、ODI指数及腰腿部VAS评分情况明显优于手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8个月患者的ODI指数及腿部VAS评分情况均优于术后12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中期疗效较好,可促进患者腰部功能恢复,减轻腰腿部疼痛感,值得推广。

【关键词】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术;退变性脊柱侧凸;中期疗效

退变性脊柱侧凸多发于中老年患者,主要是在骨骼发育成熟后脊柱部位出现结构性侧凸,临床多表现为关节增生以及椎间盘退行性性变、脊柱失衡等,且常伴有腰腿部疼痛,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随着对脊柱疾病研究的深入,发现经后路方式对神经管及狭窄椎管进行减压固定后融合可释放受压神经,从而避免脊柱侧凸[1]。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濮阳市人民医院采用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术治疗的44例脊柱侧凸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术的中期疗效,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濮阳市人民医院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44例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均给予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术治疗。选取标准:腰椎前后位X线侧凸Cobb角≥10°;非青少年性脊柱侧凸患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类风湿、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有腰椎手术史者;严重心肺功能障碍者;精神疾病或者神经功能障碍者;不配合治疗者。其中男21例,女23例;年龄42~76岁,平均(62.3±8.9)岁;术前均表现为持续性腰痛且活动时加重;影像学检查示椎侧凸Cobb角为18°~43°,平均(26.9±8.1)°;腰椎前凸角6°~35°,平均(20.9±8.9)°。

1.2手术方法术前对患者腰椎部位行CT薄层平扫及三维重建,并行腰椎MRI检查和不同体位脊柱X线检查。术中患者俯卧并垫高腹部,气管插管全麻。经X线透视后定位切口路径,选择腰脊柱正中位置做切口,暴露病变椎体和上下相连椎体。后入路对病变椎体行减压固定融合术,选择性对其半椎管和神经管进行开窗减压,融合后放置负压引流管,后缝合深筋膜和椎旁肌,最后缝合皮肤,消毒后包扎处理。术后48 h内拔出引流管,并作感染预防处理,术后2周后可拆线出院,手术6周后可进行康复训练。

1.3观察指标记录患者术后12个月患者腰椎前凸角、Cobb角情况,并依据ODI(功能障碍指数)和VAS(疼痛评分)统计其术前、术后12、18个月功能障碍指数和腰腿部疼痛情况。

2结果

2.1手术前后腰椎前凸角、Cobb角比较术前患者腰椎前凸角为(20.9±8.9)°,Cobb角为(26.9±8.1)°;术后12个月患者腰椎前凸角为(39.8±9.0)°,Cobb角为(11.8±3.5)°。术后12个月后患者腰椎前凸角及Cobb角明显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ODI指数及VAS评分比较术后12个月ODI指数及腰腿部VAS评分均优于手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8个月患者ODI指数及腿部VAS评分均优于术后12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2个月和18个月患者腰部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ODI指数及VAS评分比较±s)

注:与术前比较,aP<0.05;与术后12个月比较,bP<0.05。

3讨论

退变性脊柱侧凸是一种常见的成人侧凸类型,临床表现为腰腿部疼痛,行动时疼痛感加重,且常合并椎管滑脱狭窄等。其治疗方法与青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有所不同,不以矫正为主要目的,重点解决患者功能障碍并消除其疼痛感[2]。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多为中老年人,因其年龄较大、身体素质较差,致使内置物置入术失败率较高,临床已经摒弃此方法。临床保守治疗主要通过加强腰背功能锻炼,口服止痛药或非甾体抗炎药,或采取硬膜外神经、神经根阻滞封闭治疗,虽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的疼痛感,短期内改善功能障碍,但长期效果不佳,同时还会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

研究指出,退行性脊柱侧凸可通过最小的代价和最简单的减压法达到恢复其腰部功能并缓解疼痛的目的[3]。本研究对44例患者行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术治疗,患者腰椎前凸角、Cobb角和腰腿功能均得到显著改善。临床上应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给予不同的治疗方法。当患者腰背疼痛可承受且无明显行走障碍时,可给予保守治疗;当患者出现神经损害症状时,应及时给予手术治疗。有研究表明,后路减压术能明显减轻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的下肢症状,固定融合术能明显减轻患者腰腿部疼痛感[4]。本研究通过分析相关临床资料发现,术后12个月患者腰椎前凸角、Cobb角等明显优于手术前,且术后12个月ODI指数及腰腿部VAS评分均优于手术前(P<0.05)。该结果说明,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术能有效改善患者疼痛症状,促进功能恢复,具有很好的中期效果,与张志成等[5]研究结果类似。

综上所述,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中期疗效较好,促进患者腰部功能恢复,减轻腰腿部疼痛感,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张棚.后路减压联合不同融合节段固定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凸临床疗效观察[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3,24(3):304-306.

[2]邱浩,初同伟,黄博,等.退变性脊柱侧凸后路手术治疗的中期效果分析[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4,36(7):716-720.

[3]王飞,单建林,文天林,等.后路减压有限固定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49例分析[J].解放军医药杂志,2014,26(10):15-18.

[4]赵泉来,徐宏光.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在退变性腰椎疾患中的应用[J].河南医学研究,2011,20(4):497-499.

[5]张志成,任大江,孙天胜,等.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椎管狭窄的阶梯性治疗策略[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1,25(8):951-955.

(收稿日期:2015-09-24)

【中图分类号】R 681.5

doi:10.3969/j.issn.1004-437X.2016.03.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