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然教育从业者大时代小舞者

2016-05-05王琳琳

绿色中国·B 2016年1期
关键词:江华魔法手工

王琳琳

这是一个自然教育的大时代。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让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了巨大满足,但同时却也让现代人失去了内心的平和以及人之为人的本性。渴望找到自我,回归自然,成为现代人殷殷追求的目标。应时而生的,是如雨后春笋般崛起的自然教育机构和从业者队伍。他们或是自然的狂热发烧友,在摄影、观鸟、植物学、动物学等方面有一技之长,或是对教育本身有接近宗教般的虔诚,希望给下一代带来影响和改变。但一个共通的地方在于,他们都渴望在自己的引领和带领下,满足都市人回归荒野、找寻自我的渴望,让子孙后代有一颗更丰富充盈的内心。

时代潮流滚滚而来,自然会有顺应潮流、站立前端的引领者,也有追逐潮流、跟在后端的追随者,还有不顾浪潮、依然按照自己节奏前行的实践者。从大的维度观察,他们都是自然教育大潮下的参与者;从小的层面思考,他们又都独立而分散。这些自然教育的参与者都是如何行动与思考的?他们有怎样的动机和目的?如何让他们的思想理念在更多人心中常驻?记者将带您进入自然教育者的世界,与他们一同呼吸,一同思考。

盛江华 愿做溪流润心田

2015年12月的一个周末,北京气温骤降,风很大。石景山区一所打工子弟小学的操场上,却充满了欢快的叽喳声。十几个小孩玩着彼此追逐的游戏,乐此不疲。不远处的教室内,几位老师正检查和熟悉道具,为即将开始的课程做准备。

十几分钟后,这些孩子进了教室,散乱随意地坐下。一位老师在前面招呼着,“大家往前坐一坐”,没有人理她,大家依旧叽叽喳喳,间或夹杂着一些粗话。不得已,几位老师走向课堂中间,近距离劝说孩子们往前坐,有几个人动了,大多数人还是坐在原地。

上课已经好几分钟了。台下依旧乱糟糟,说话声、打闹声,甚至粗话不绝于耳。在旁人看来,这群从小缺少关爱的孩子表现实在令人头疼。可是,站在前面的那位老师依然面色如常,没有发怒地大声训斥,孩子们说话停不下来时,她微笑地停下来等待他们自己安静下来,孩子们说话声音高了,她就再高一点,不时回答着孩子脱口而出的问题。

说话的人叫盛江华,是这群孩子授课团队的负责人,自然名是薄荷。大家爱称为:魔法猫。她是一个遇到环境教育、自然教育就着迷的人。盛江华是自然之友亲子团团长。

盛江华从事多年环境教育及自然体验、环保手工等可持续发展教育工作。曾在知名教育机构和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任教。喜爱大自然、孩子、手工、种植花草、收集“破烂”(回收物/自然物)。她的著作有《孩子,我们一起爱自然》。

自从一年前开始给这群打工子弟的孩子上课以来,这已经是她的第14堂课了。发起这个项目的香港郭氏基金会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个项目要坚持开一年,目的是给这些城市边缘的孩子一个接触自然、认识自然的机会与窗口,让他们从小关注自己的生活环境,对家园有更多的关心与爱护。

这对老师的要求很高。他们找了很久,才找到了盛江华。他们看中她,源于她在自然教育、自然手工领域的长期积累,以及对待孩子的耐心、爱心和责任感。上课没多久,盛江华和老师带着这些孩子到操场上玩起了各种有关松塔的游戏。不一会儿,孩子们课前那难管教、不听话的样子全消失了,每个人都投入到了游戏中,先是一个人运松塔,再是两个人、三个人,最后四个人。随着人数的增加,运松塔的难度和团队配合的默契也越来越高。

接下来的绘本讲述环节,这些孩子更乖了,趴在小课桌上,听着圣诞节的故事,都入了神,情不自禁地跟着绘本里的松鼠笑,跟着小老鼠发愁。当再次和老师来到操场玩和松塔有关的游戏时,孩子们再也不敢小觑手里的松塔了,认真观察仔细琢磨,最后一起惊喜地盼望到了圣诞树的手工制作环节。

短短几个小时的课程,让原本充满敌意的孩子慢慢卸下了心防,也在喜悦中观察和亲近了大自然。团队教师成员兔子说,不是每个完美的活动设计,都会被完美实施,因为面对的是不可控的人。但是,盛江华总是用一种温和友善的态度包容孩子身上的不完美,用耐心去对待他们每一个人。

“这些孩子原本就比城里的孩子缺失很多关爱,我不希望我们的活动给他们再带来压力,而是给他们一些一起开心玩游戏、开心听故事的机会。”盛江华说,在潜移默化的游戏、手工制作过程中,在观察中培养起孩子对自然、对他人、对自己的认知和情感。

“自然教育也是一个全人的教育”。自从2010年创办自然教育机构——魔法猫ECO手工坊以来,魔法猫一直致力于坚持这一理念,希望通过生态游戏、自然观察、自然手工的方式,传达的不只是自然教育,而是更尊重生命、更综合、更完整的人的教育。

浓重的危机感

创办一家以自然手工、环保手工为主的自然教育机构,对盛江华来说,是偶然中的必然。

2006年,当了7年幼儿园老师的她加入自然之友,进入环境教育这个领域。工作之余,她会利用废弃物料做一些手工艺品,没想到这些创意很受欢迎,供不应求。恰在那时,自然之友期刊改版,编辑跟盛江华说,能不能把点子贡献出来,让更多人受益。于是,在自然之友的期刊上,多了一个专栏“魔法猫手工坊”。

可否把自然手工作为自然教育的切入点?通过这种方式,让更多人发现自然之美,体验废物改造带来的心灵触动,用双手去打造生活之美。在大家的鼓励下,盛江华开启了“魔法猫ECO手工坊”的环保创业之旅。

创办之初,盛江华遭遇了很多困难。比如没有场地和资金,再比如花费了很多时间精心准备的活动,只有一两个人参与。还好盛江华没有放弃,仍然坚持用心设计活动、认真准备,将自然手工的理念用耐心传授、分享给每一个来参加活动的人。慢慢地,在她的影响和带动下,身边开始有不少人接受她的理念和想法,越来越频繁地参与魔法猫的活动。

有一位学员,坚持参加活动近3年,几乎每次活动都参加,她不仅在自己的生活有了更多的环保实践和行动,而且现在还在一所私立学校中教授课程,把从魔法猫学到的很多环保理念、绿色生活理念都带给了学生,推动了学校的生态教育。

盛江华能把魔法猫ECO手工坊坚持下来,除了因为她喜欢自然、喜欢孩子,更多还在于她对国内自然教育有着很浓重的危机意识。她曾经在国外考察学习,看到别的国家国民素质、自然环境所呈现出的状态,盛江华内心有极大的担忧。“我们的自然教育已经比韩国、日本晚了近20年,比德国晚了将近50年,如果我们再不做出努力,我们的孩子会耽误得更多。”

北京西直门附近的一家咖啡馆一直向魔法猫免费提供场地。几年来,盛江华几乎每个月都会开设两次面向公众开放的亲子类型自然体验活动。活动设计不只针对孩子,还针对成人。有时,她会让孩子和家长做同样的事情;有时,又会让家长和孩子分开来做。盛江华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家长站在孩子的立场重新思考与孩子的关系,重新认识自己的孩子。

为了推动中国自然教育行业的发展,这几年,魔法猫还和韩国生态和平亚洲组织合作,自2013年起开展“自然的礼物——中韩生态教育工作坊”,致力于通过中韩自然教育同行的交流与相互学习,促进彼此经验与理念的分享,推动中国自然教育的发展。曾参加过生态教育培训的自然之友无痕山林小组负责人赵铁柱说,生态游戏培训是他参加过的含金量最高的培训之一,“有内容,不浮夸”。

淡定从容有姿态

这几年,自然教育备受家长和孩子追捧。很多人开始觉得,这是个可以赚钱的事情。许多自然教育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成立起来。不少人建议盛江华将生态游戏的培训涨钱,或是提高针对亲子的课程活动费用,但盛江华拒绝了。

“自然教育是每个人都应该得到或接受的教育,不应该只是有钱人才可以参加的奢侈消费。”盛江华说。对于自己和机构,她一直以来的愿望不是做烟花,而是做基石。这些年来,魔法猫一直坚持平民化收费标准,就是希望能有更多的孩子和家庭都能上得起、参加得了,能够平稳地、持续地像溪流那样滋润孩子心灵,让他们有更多机会去亲近自然,回到自然中,从而去珍惜、热爱大自然,形成他们的生活习惯。

盛江华对待名利的态度,让合作几年的韩国同行朴祥镐深有感触。他们每次做生态教育培训,项目的资金再有限,盛江华总是把培训的质量和服务排在第一,再省不会省培训,再穷不会穷服务。在他印象里,盛江华从来没想过让自己的机构爆红,也没想过突然间得到一大笔钱,而是“踏实认真地以服务多少个孩子为目标”。

“在逐渐起步的中国自然教育圈子里,我们很少做宣传、做事也很低调。看似半死不活,但是我们一直在顽强地活着,坚持着自己的特色和品质。我们希望,在未来中国自然教育热的大潮当中,魔法猫能够理智地、健康地活下去。”盛江华说。

朋友王薇说,盛江华很像中国的“塔沙奶奶”,在当下这个浮躁的社会,坚持自己的信念,淡定面对金钱、利益的诱惑,长期检查自己的环保生活,并享受其中。

盛江华的确享受其中,享受自然教育带给她的快乐。多年来,环保人的高度自律以及强大的韧性让她在自然教育的道路上始终如一。她没有很高的物质需求,只会真心实意、身体力行地在自然教育一线默默耕耘。就像她自己的自然名“薄荷”一样,顽强地活着,用强大的生命力感染着周围人,并始终如一地带给大家阵阵芬芳与清新。

殷荭 传递建筑背后的环境观

她是一名职业建筑设计师,做过数年大学老师,却毅然从都市建筑实践进入乡村教育和社区服务为主的公益事业,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推动乡村公益阅读、自然教育、乡土建筑及社区文化发展。

在当今自然教育跨界融合发展的大趋势下,她的专业背景、大学建筑学教师的从业经历,让她在日前召开的第二届自然教育论坛上受到同行们的关注。她的观察与思考、实践与探索也给当下的自然教育事业带来一个来自建筑界的声音和实践案例。

她叫殷荭,在跨入公益乡村领域后,她给自己化名英菲。

殷荭有20多年建筑行业的从业经历。重庆建筑工程学院毕业后,她在深圳创业并成立了工作室。之后,她前往英国、加拿大留学。几年的海外经历让她丰富了行业从业经验,同时也强烈感受到了文化多样性和原生态性的重要。2006年回国时,她的一大目标是去高校做建筑教育,然而体制内教育的局限让她无法自由地发挥,都市的快速发展也让她在各种建筑项目的忙碌中感到迷茫。

之前做建筑设计和规划时,殷荭曾到过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对少数民族对本民族文化的认知性印象深刻,而少数民族地区依然保留的农耕生活生产传统,让她感受到了和大自然、和天地更真切的连接。她渴望放眼于更广阔的乡村田野,向往着建筑教育在一个没有围墙、融于自然之中、和着日常生活节拍的学习。

2011年,在大学建筑学院任教的殷荭因设计规划的原因来到云南普洱地区的哈尼族聚居区,创办了驻地乡村社区的“碧溪绘本图书馆”。三年后,她和两位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创建了云南原筑文化发展团队,希望在云南这样一个少数民族的乡土环境中构建一个可以承载乡村公益阅读、自然教育、乡土建筑以及蕴含社区文化复兴和发展的乡村社区种子。

在乡村图书馆和原筑文化的运作中,乡土游学式的建筑教育与自然教育慢慢结合起来。殷荭和伙伴团队设计的建筑游学活动,如云田种子乡村建造实践、生土建造学习营、田间乡里图书馆,围绕地方自然材料的使用和传统手工建造以及对村落的体验认知和田野调查,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上千名中小学生和大学生,完成了一系列临时和永久的乡村建筑和构筑物。

2013年夏天,“云田种子乡村建造实践”第一期中学生学员,在殷荭的带领下在哈尼族小山寨实地建造了一座竹桥。实地勘察、设计图纸、制作沙盘,殷荭将大学的教育和建造经验转化为适合中学生的方式,和同学们一起建造实施,大家吃住在老乡家,在体验中了解乡村的生活,在实地感受中学习建造,所有材料都取自自然,全部建造都由同学们自己动手,包括有些工具也是自己制作的。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不仅学习了当地乡土文化、建筑文化,还通过亲身体验获得人与自然关系的感悟,理解乡土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传统理念,以及乡村传统中如何友好利用自然资源等民间智慧。

殷荭和伙伴们希望,在这样的过程中,鼓励同学们发现问题并动手解决问题,比如环境的不适应、团队合作的缺乏、遇到困难挫折时的沮丧甚至放弃等。而在共同的目标,比如一座竹桥、一个书亭的任务面前,他们可以学习如何分工合作、如何相互鼓励、支持、坚持和忍耐,这样的学习不同于课堂上知识性的学习,更加关乎一个孩子身心成长的教育。

这就是殷荭和她的伙伴所理解的建筑与自然教育的结合。它不同于将建筑作为课程主题的自然教育活动,也不仅仅停留在一个动手环节的体验或者游戏,而是有责任和义务传递建筑背后的历史观、文化观和环境观,尤其针对当今面临的环境和文化危机的挑战,激发参与到自然教育里来的儿童、青少年和家长们对人与自然、对民族文化、对社会社区的思考。

殷荭说,自然教育是比她作为一个建筑师更具挑战的工作,希望自己的跨界对大家有些借鉴意义,吸引更多的职业建筑师、设计师和艺术家们融入到自然教育中来,为自然教育这个广阔领域带来更多可能性。

黄膺 体味自然教育的乐趣

做了四五年自然教育,黄膺还是会时常思考,什么是自然教育?一开始,黄膺有些困惑,从字面上看,这个词并不难理解,但仔细思考后,好像也没有权威的标准答案。有一次,她看到一个云南同行写的博文给了她很大启示,“自然教育对你意味着什么,它就是什么”。对她而言,自然教育就是由那只蜻蜓开启的一场自我觉醒的过程。

几年前的一个夏日,她和女儿在小区庭院里发现了几只蜻蜓,观察片刻后,女儿满怀期待地对黄膺说:“妈妈,下次你给我买一只蜻蜓嘛!”黄膺说:“没有卖蜻蜓的地方呀。”女儿很笃定,问:“宜家没有吗?”“没有。”“伊势丹没有吗?”“也没有。”“那伊藤(洋华堂)呢?”“还是没有。”女儿疑惑了:“那在哪里可以买到呢?”

这个简单的问题让黄膺突然意识到,作为典型的城市儿童,自己的女儿并不知道什么是自然,什么是乡村,她现在的知识来自于她有限的经历,那些经历远离自然,远离乡村,她只知道宜家、伊势丹、星巴克、甚至“网上”。

2013年年初,黄膺离开了就职已久的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和几位朋友一起组建了“艺能自然艺术工作室”,希望创建一个带领孩子和家长在“玩儿”中快乐学习、体验艺术和自然的机构,坚持在生活和自然中寻求美的启发和创意灵感。

之所以将自然教育与艺术结合起来,不乏合作伙伴有艺术领域专业背景的原因。同时,还有一部分原因在于自然教育整体来看还处在向外看,不断学习外来经验的阶段。自然和艺术相结合,是更容易被大众接受的切入点,带领大家感受自然,体验自然之美带来的共鸣,帮助自然教育落地,实现本土化。

他们曾把声音、绘画、手工、印染等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加入课程,设计了土地的孩子、森林之子等四季自然体验课程,其中,森林之子、土地的孩子都是长达一年的体验课程,在森林里,他们带领孩子体验森林的四季变化,发现自我在森林中的成长,从而建立和森林的情感连接;在春夏秋冬不同季节,带领孩子来到田野中,实践农耕体验,了解粮食和蔬菜,扎稻草人,体验丰收,拉近孩子与土地的关系。

黄膺说,艺术不一定是高大上,它可以以一种更加亲近生活和大众的形式出现,它可以就在人们身边,它可以由人们创造。他们自己的公共展示空间,是DIY改造的,用最自然、最简单的材料,如大地色系的粗麻布、麻绳,在野外捡到的野果、枯枝等,把原本色彩斑斓的涂鸦墙面,改造成更加能让人沉静下来的所在。她总是鼓励孩子“不要怕犯错,不要怕弄脏,不要怕打湿衣服”,尽情体验各种各样来自生活和自然的材料,在游戏中进行创作,勇敢自信地表达自己。

从事自然艺术教育的探索,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存在着资金、人员以及未来各种各样的烦恼和困惑。但是,黄膺还记得她在日本访问时遇到的一位务农青年说的4个字“身土不二”。这是来自佛教大乘经的一个词,在现代生态农业理念中,它被用来倡导种植和食用本土农作物,本土环境最适合种植本土的作物,顺应了当地的自然条件,土地、作物和人本身都会健康。“身土不二”也说明了人和环境相互依托的辩证关系,当环境遭受破坏以后,人类自身也会受到影响。

“人类自身和人类所在的土地是连为一体的,土地健康,人才能健康。”为了守护家园,黄膺愿意创造出更多有意思的行动,不求高大上,惟愿小而美,和孩子一起在自然中学习,了解乡土文化,充分接着地气。

立足本土,认真探索自然教育,黄膺愿成为这样的人。

(责编:张志国)

猜你喜欢

江华魔法手工
Role of excited states in helium-like ions on high-order harmonic generation
松软魔法
魔法笔
“鸟”与“乌”
神奇的魔法
陈江华 藏石欣赏
做手工
超萌的羊毛毡手工
我的魔法棒
A 4-layer method of developing integrated sensor systems with Lab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