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奇艺人魏义民:要用“猴加官”“征服”世界

2016-05-03河南王丽

金秋 2016年24期
关键词:胶泥手艺汤姆

◎文/河南·王丽

传奇艺人魏义民:要用“猴加官”“征服”世界

◎文/河南·王丽

起源于中原地区的“猴加官”,是用红胶泥做成的猴头猴脸和京剧脸谱,融合了泥人、脸谱绘画、布艺、雕刻等多种技艺。通过提线操作,“金猴”竟能把戴在头上的面具麻利地取下、戴上,不停“变脸”。它流行于清朝,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这门民间绝技曾被尘封几十年,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才重新被世人知晓。英、法、德等多国民俗博物馆争相收藏。如今,89岁的魏义民,是全国唯一掌握“猴加官”的民间艺人。他不仅成了很多外国人眼中的艺术大师,还要用这只神秘的中国猴子“征服”全世界!

魏老制作猴加官

制作会动的“活泥猴”

介绍“猴加官”的历史

今年89岁的魏义民出生在中原古城南阳。读小学时,他在课本上见到一种名叫“猴加官”的小玩意儿,那是一种用胶泥制成的小猴子,穿着漂亮的衣服,戴着像豫剧《七品芝麻官》里县太爷戴的那种官帽,神气十足,他深深记住了这个神秘又可爱的民间工艺品。

14岁那年冬季的一天,魏义民和几个小伙伴在老家的白河边上玩耍,遇到一位挑着担子走江湖的民间艺人。只见他从箱子里取出工具,功夫不大,就把手里的一块胶泥做成一只活灵活现的小猴子,烤干后彩绘,把它装扮得像个调皮的孩子。更逗的是,这位手艺人通过提线操作,猴子竟能把戴在头上的面具非常麻利地取下、戴上,不停“变脸”。魏义民被眼前这个泥猴的“本领”惊呆了,而且这种现场制作和表演,比他在课文上读到的“猴加官”更生动、好玩。魏义民心想,如果自己能学到这手绝活该多好!后来从一位说书人口中得知对方来自新野县,是一位居无定所的聋哑人。魏义民便央求父亲,让每天走街串巷讨生活的聋哑师傅住到了自己家里。从此,他拜师学艺,与“猴加官”结下不解之缘。

师傅虽是残疾人,但心灵手巧,魏义民跟着他苦学了三年。“猴加官”看似小玩意儿,却融合了泥人、脸谱绘画、布艺、雕刻等多种技艺。它的手工制作过程看上去简单,其实相当复杂,不仅需要在红胶泥球上捏出猴脸,还要有极高的绘画能力。此外,还需要充分掌握好杠杆原理,这样小猴子才能在一次次的摘、戴面具中经受住把玩。

因为对“猴加官”非常着迷,魏义民学习起来自然刻苦,两年不到,他就掌握了精湛的制作技艺,颇受师父器重。刚出师不久,他也干起了靠手艺吃饭的活儿,而且丰衣足食。然而好景不长,很快日军就攻占南阳,加上遇灾荒年,人们纷纷逃难而去。魏义民想开一家铺子,专门出售“猴加官”的计划也随之化为泡影。接着,他随家人逃难到外地。世道乱了,很多人连肚子都吃不饱,哪有钱给孩子买玩具,他做的“猴加官”自然也乏人问津,魏义民只得靠做小工和要饭过活。

1949年11月,魏义民参军,并于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转业后被分配到郑州市公交公司工作。接着又娶妻、生子,在城市里开始了新生活,年少时的这门手艺,慢慢地被忙碌的生活掩盖了。

魏义民老人十年前的表演照

“猴子”帮他渡过难关

1980年,魏义民从公交公司退休。几十元的工资要养活一家6口,非常困难。有一天,老伴突然想起他唠叨了无数遍的“猴加官”,尽管魏义民曾描绘得活灵活现,可她却从未见到过这种“宝贝”。老伴来了兴致,便问他还会不会做。老伴的提醒,让荒废了40多年手艺的魏义民,开始琢磨着重拾“猴加官”的制作了。

可是这又谈何容易,大半辈子过去,手艺早都忘得差不多了,又没有制作的模具。在老伴的鼓励下,魏义民从制作模具开始,回忆当年的制作工艺:制模具、做猴头、安铁丝钩、做猴身、制提线木棍……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魏义民能做出“猴加官”了,只是粗糙些。后来不断改进工艺,越做越像。周围的老人们一看,都说和小时候玩的一模一样,这下增加了魏义民的信心。

之后的几个月里,魏义民一口气做出上百个“猴加官”,让老伴拿到郑州二七塔、碧沙岗公园附近卖。没想到,“猴加官”很快吸引了游人的注意,再加上老伴手提“猴加官”的表演,围观的人越来越多。第一个月,他就赚了500多元钱,是退休工资的好几倍,乐得老伴脸上笑开了花。

天有不测风云,后来老伴患上重病,魏义民几乎把所有时间都用在照顾老伴上。老伴去世后,魏义民的生活也暗淡下来,“猴加官”的制作再次停了下来。

2004年,河南启动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在熟人带领下,魏义民带着“宝贝猴子”来到省民间艺术家学会。“好几十年没有见到这个东西了!”工作人员非常惊讶,当时就吸收老人为河南省民间艺术家学会会员。于是,魏义民重拾手艺,并于次年获得了国家专利。

英国艺术家千里寻找“猴加官”

2009年,“猴加官”被评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央电视台一套和四套节目的记者专门来到郑州,为其拍摄了30分钟的专题节目。后来日本《朝日新闻》、美国《洛杉矶时报》及英国BBC等,都对其进行了报道。魏义民的这手绝活,令无数外国人为之倾倒,并称他为“民间艺术大师”。

2015年,一位名叫汤姆·克鲁克的英国艺术家,在一本西方摄影杂志上看到来自中国的“猴加官”大吃一惊。原来,他曾祖父的姐姐艾伟德(GladysAylward)是一名独立女传教士,1930年,28岁的她曾来到山西阳城传教并从事慈善活动,在抗战中,她冒着日机轰炸等危险,孤身一人带着百名孤儿完成千里大迁徙,将孩子们从战火纷飞的山西,护送到西安以宋美龄名义设立的陕西第二保育院,她是首位加入中国国籍的西方传教士,她的传奇故事后来被改编成电影《六福客栈》。汤姆·克鲁克清楚地记得,小时候,他家里有一张照片,就是艾伟德与几个中国孩子在玩这种“漂亮的东方猴子”——“猴加官”!

“猴加官”技艺终于有人继承了

然而令他遗憾的是,无论在西安或北京,他都没找到照片中那只“神秘的猴子”。无奈之下,汤姆·克鲁克找到英国驻华大使馆,在有关人员帮助下,他拜访了一位北京的收藏家,在他家里终于看到了“猴加官”。那位收藏家不仅向他介绍了“猴加官”的历史文化背景,还当场让这只“猴子”进行了表演。汤姆·克鲁克被它不停戴面具、取面具的滑稽“变脸”,逗得哈哈大笑。

尤其得知它是“非遗”的宝贝后,汤姆提出让对方卖给自己,最后一路加价到2000英镑,可那位收藏家死活不答应,因为他家里就这一个,而且是上辈传下的纪念品。见用钱无法搞定,这位英国艺术家就向老先生讲述了艾伟德在中国的传奇故事。老人最终被汤姆·克鲁克的真诚所打动,分文不取,将自己收藏的“猴加官”赠送给了他。

魏义民从朋友口中听到这件事后,既惊喜又感动。想不到一个外国人为得到一个“猴加官”,竟愿出那么多钱,费那么大劲!他重新认识到做“猴加官”不仅仅是一门手艺,更是老祖宗留下的民俗文化瑰宝。

令人遗憾的是,虽然“猴加官”被列入“非遗”保护名录,但当年和魏义民一起学习的两个师兄弟都已离世,如今能够掌握此项技艺的在全中国只剩他一人,而且老人又年近9旬,这门有着300多年历史的传统技艺,正面临失传的危险!

魏义民说,政府和相关部门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他觉得能让更多的人看到、喜欢、收藏“猴加官”,就是对这项手艺最好的保护!“我希望能有一些年轻人来学习,把这种制作绝技一代代传承下去。”值得庆幸的是,前不久魏义民收了顾鹏、杨洁两个徒弟,堪称美女+帅哥组合,而且都是高学历,老人相信他们有能力继承“猴加官”艺术,并将其发扬光大。

截止到2016年7月,在汤姆·克鲁克先生的热心推荐下,“猴加官”已先后被伦敦民俗博物馆、法国民俗博物馆,以及挪威和德国多家私人博物馆收藏。明年,师徒三人还要到欧洲各国进行巡回展出和表演。魏义民要用这只神秘的中国猴子,“征服”全世界!

猜你喜欢

胶泥手艺汤姆
手艺
最贵的不是手艺
SBS/弹性胶泥复合改性沥青的性能研究
贪吃的汤姆
马未都忆旧
华为VCN500视频存储云节点在张石高速胶泥湾收费站的应用
《寻找手艺》让“手艺”文化走红
老手艺
掉钱
双层防水膜红胶泥衬底技术及其在园林建设等领域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