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扬州市邗江区稻纵卷叶螟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

2016-05-03周奋启康晓霞陈银凤耿跃袁林泽

江苏农业科学 2016年3期
关键词:稻纵卷叶螟发生特点防治技术

周奋启+康晓霞+陈银凤+耿跃+袁林泽+徐蕾+李群

摘要: 根据扬州市邗江区2002—2014年13年稻纵卷叶螟的病虫情报、田间调查数据整理、归类、分析,大发生年份稻纵卷叶螟的峰期、蛾量、峰次、虫卵量等情况,研究邗江区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规律,明确该地区稻纵卷叶螟的发生特点。结果表明,扬州市邗江区六(4)代稻纵卷叶螟重发程度高。分析了六(4)代稻纵卷叶螟加重危害的原因,并根据该地区稻纵卷叶螟大发生现状提出了防治策略。

关键词: 扬州市邗江区;稻纵卷叶螟;发生特点;原因分析;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 S435.112+.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6)03-0140-05

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ee)属鳞翅目螟蛾科,俗称卷叶虫、白叶虫,是东南亚和东北亚危害水稻的一种迁飞性害虫,在我国各个稻区均有分布,是我国长江流域以及南方稻区常发性的水稻害虫[1-2]。扬州市邗江区地处江苏中部、长江北岸、江淮平原南端,常年水稻种植面积 1.33万 hm2。近几年,邗江区稻纵卷叶螟发生较重,2003—2008年和2013年五(3)代,2002—2008年、2010年、2011年、2013年六(4)代均是大发生年份,主要呈现迁入早、迁入量大和蛾、卵量高以及2代蛾峰首尾相连的特点。笔者对该地区稻纵卷叶螟严重发生原因和危害情况进行了分析,提出稻纵卷叶螟大发生年份的防治策略。

1 发生概况及特点

根据邗江区2002—2014年13年的稻纵卷叶螟数据进行系统分析,可以看出邗江区稻纵卷叶螟大发生年份的危害特点及规律。

1.1 大发生年份呈现四(2)代迁入早、蛾量高

从表1可以看出,邗江区一般田间赶蛾在7月上旬见蛾,大发生年份呈现迁入早,蛾量高。2003年6月25日进入迁入高峰,早于常年5~10 d,四(2)代最高蛾量达 800头/667 m2。2007年灯下6月25日见蛾,田间赶蛾6月30日见蛾,6月30日至7月11日为四(2)代迁入高峰期,峰期达12 d,最高蛾量达2 000头/667 m2,虫(卵)量平均396头(粒)/百穴。2008年四(2)代稻纵卷叶螟也呈大发生,四(2)代见蛾早,迁入期早,灯下6月20日见蛾,田间赶蛾6月23日见蛾,7月6—12日进入迁入高峰期。2006年7月5—7日进入迁入高峰期,2010年7月1—5日进入迁入高峰期。可以看出,稻纵卷叶螟大发生年份呈现见蛾早、迁入期早且迁入虫量高等特点。

1.2 大发生年份蛾量高、峰次多

从图1、图2、图3可以看出,大发生年份峰期蛾量极高,如2003年高峰期蛾量最高达3万头/667 m2,六(4)代峰期日均蛾量2.4万头,2007、2008、2010、2013年五(3)代峰期最高蛾量分别为45 000、22 000、30 000、10 460头/667 m2,峰期日均蛾量分别为26 884.6、18 667.0、27 167.0、5 059.7头/667 m2。大发生年份六(4)代峰期蛾量特别高,2007年峰期日均蛾量最高,达31 444头/667 m2,2002、2008、2010年峰期日均蛾量均较高,分别为17 500、22 125、22 079头/667 m2,其他大发生年份峰期蛾量也较高。另外稻纵卷叶螟大发生年份峰期多数发生3次以上,2002—2014年稻纵卷叶螟发生峰次分别为3、4、3、3、5、3、3、4、4、2、2、3、1次。

1.3 峰期长,多尾首相连现象

大发生年份呈现峰期长、峰期多尾首相连现象(图4、表1)。峰期一般在32~38 d左右,2003年稻纵卷叶螟峰期共38 d,四(2)代与五(3)代一峰尾首相连盛发期达13 d,二峰与六(4)代尾首相连盛发期达14 d。2004年五(3)代一峰盛发期8 d,二峰与六(4)代尾首相连盛发期达11 d。2005年五(3)代一峰盛发期8 d,二峰与六(4)代尾首相连盛发期达16 d。2006年稻纵卷叶螟峰期共40 d,五(3)代一峰盛发期5 d,二峰盛发期达11 d。2007年稻纵卷叶螟峰期共35 d,五(3)代盛发期达13 d。2008年稻纵卷叶螟峰期共32 d,四(2)代与五(3)代一峰尾首相连盛发期达10 d,二峰与六(4)代尾首相连盛发期达15 d。2010年稻纵卷叶螟峰期共39 d,2010年五(3)代三峰与六(4)代尾首相连盛发期达22 d。2011年五(3)代二峰与六(4)代尾首相连盛发期达14 d。2013年稻纵卷叶螟峰期共36 d,五(3)代一峰盛发期达18 d,二峰与六(4)代尾首相连盛发期达14 d。

由于影响稻纵卷叶螟大发生的因素很多,因此也有不同的现象。如2009年虽然峰次较多、峰期长,五(3)代二峰盛发期达16 d,呈现前轻后重的现象,呈中等发生态势,但由于在四(2)代防治1次、五(3)代防治2次、六(4)代防治2次,控制了稻纵卷叶螟的危害。

1.4 五(3)代卵孵高峰虫(卵)量高,危害程度重

从图5至图7可以看出,大发生年份的卵孵高峰虫(卵)量较高,特殊年份高达1 000头/百穴,2003年五(3)代卵孵高峰虫(卵)量为366.7~2 966.7头(粒)/百穴,平均1 214.1头(粒)/百穴。2004、2005、2006、2007、2008、2013年卵孵高峰虫(卵)量平均分别为206.0、839.7、716.7、2 538.0、746.7、435.4头(粒)/百穴,除2002年均远远超出了大发生指标。从历年稻纵卷叶螟的危害情况来看,大发生年份的水稻卷叶率均较高,2003年按照病虫情报要求防治的田块五(3)代平均卷叶率为7.2%,残留虫量为23.8头/百穴;未防治田块五(3)代平均卷叶率为54.0%,残留虫量为946.7头/百穴。2004、2005、2006、2007、2008、2013年按照病虫情报要求防治的田块五(3)代平均卷叶率分别为0.93%、3.25%、3.30%、6.60%、3.32%、1.15%,残留虫量分别为55.6、23.3、15.9、32.4、19.7、10.4头/百穴;未防治田块五(3)代平均卷叶率分别为10.30%、25.64%、68.00%、53.10%、16.40%、23.40%,残留虫量分别为188.7、233.3、1 066.7、916.3、194.0、470.7头/百穴。这也与当年防治次数与质量有一定的关系,因此差异较大,但大发生年份总体呈现稻纵卷叶螟虫(卵)量高,危害重。

1.5 六(4)代大发生态势明显加重

从2002—2014年邗江区稻纵卷叶螟数据来看,2003—2008年、2013年五(3)代有7年大发生,六(4)代有10年大发生(图1),且发生态势明显加重,卷叶率和残留虫量也高。大发生年份稻纵卷叶螟六(4)代卵孵高峰虫(卵)量也高(图5),2002、2003、2005、2007、2008年卵孵高峰虫(卵)量分别为602.8、1 516.7、845.3、1 197.0、439.5头(粒)/百穴,均远远高于大发生指标。

2003年按照病虫情报要求防治的田块六(4)代平均卷叶率为5.02%,残留虫量为40头/百穴;未防治田块六(4)代平均卷叶率为33.3%,残留虫量为300头/百穴。2004、2006、2008、2013年按照病虫情报要求防治的田块六(4)代平均卷叶率分别为2.09%、3.27%、2.42%、2.21%,残留虫量分别为100.9、166.7、109.1、12.7头/百穴;未防治田块六(4)代平均卷叶率分别为20.32%、39.50%、37.70%、53.70%,残留虫量分别为397.7、566.7、2 375.0、650.0头/百穴。其他年份卷叶率、残留虫量也较高,六(4)代稻纵卷叶螟加重危害态势日渐明显(图8、图9)。

2 六(4)代稻纵卷叶螟连年重发原因剖析

2002—2014年的13年期间,邗江区四(2)代2007、2008年稻纵卷叶螟大发生,六(4)代稻纵卷叶螟有10年呈大发生,2年中等发生,其中2003、2007、2008年呈特大发生。导致邗江区六(4)代稻纵卷叶螟重发原因是多方面的。

2.1 水稻品种及栽培方式多样化

邗江区水稻种植品种较多,2002—2004年大面积种植的是武运粳系列,条纹叶枯病大暴发以后,主推品种调整为南粳系列和扬粳系列,如南粳44,南粳9108、扬粳4038、扬粳4227和中籼稻淮稻6号等,种植品种杂,导致水稻整体生育期不一致,桥梁田多,有利于六(4)代稻纵卷叶螟的迁移和辗转危害。

推广机插秧以来,邗江区水稻种植方式趋于多元化,有机插秧、抛秧、手插秧、直播稻、甚至还有麦套稻等多种方式,导致水稻生育期参差不齐,为稻纵卷叶螟大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

种田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经营形式的种植方式基本均是机插秧,机插秧面积逐渐扩大,晚发迟发田面积扩大,后期水稻植株偏嫩,有利于六(4)代稻纵卷叶螟的滞留,致使近几年六(4)代纵卷叶螟危害严重。

2.2 气候条件适宜

大量研究表明,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和危害与气候因素关系极为密切[3]。稻纵卷叶螟的生长发育需要适温高湿的环境,适宜温度为22~28 ℃,相对湿度在80%以上。稻纵卷叶螟的迁入与垂直气流强弱、过程性降水量、雨日均有很大的关系。邗江区平常年份7—8月温度在22~29 ℃之间,累计降水量100~200 mm。2013年邗江区7月份累计降水量159.1 mm,8月份54.6 mm,气候适宜,有利于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危害。

温度是影响稻纵卷叶螟发育、存活和繁殖的关键生态因子之一。近几年全球温室效应加剧,温度逐渐提升,邗江区9月份温度偏高,对稻纵卷叶螟发生和危害比较适宜,导致稻纵卷叶螟回迁期推迟。杨荣明等在泰州、扬州、南京等地观察,7月下旬至8月上旬高温期间,五(3)代稻纵卷叶螟平均每头雌蛾产卵达70粒左右,仅比正常年份低20%~30%,卵孵化率50%~60%,比正常年份低30%左右。五(3)代产卵与孵化期间,田间无效的寄生卵与干瘪卵比率一般为40%~50%,高的地区达60%左右,低的地区仅为30%~40%[4]。高温天气对稻纵卷叶螟产卵与孵化控制作用不明显,自然控制作用弱,也是导致稻纵卷叶螟持续猖獗的原因之一。2013年7—8月邗江区持续高温天气,是否对稻纵卷叶螟有不利的影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2.3 五(3)代稻纵卷叶螟峰次多、世代重叠严重,峰期持续时间长,残留虫量高

在六(4)代大发生年份中,有8年五(3)代峰期出现2次以上,其中2010年出现3次高峰期。六(4)代稻纵卷叶螟大发生年的峰期多为尾首相连,2002、2003、2004、2005、2007、2008、2010、2011、2013年,均为五(3)代尾峰与六(4)代一峰相连,世代重叠严重(表1)。由于五(3)代峰期较长,各龄虫态不一致,得不到完全防治,导致主害代稻纵卷叶螟的防治难度加大,从而使危害程度加重,并为六(4)代提供了虫源,加大了残留的基数。

2002—2014年五(3)代稻纵卷叶螟残留虫量,虽在各年份间存在不平衡性,但呈现出一些规律,大发生年份未防治田块残留虫量高,2003年为946.7头/百穴,2006年为1 066.7头/百穴,2007年为916.3头/百穴,2013年为470.75头/百穴。相应年份卷叶率也高。五(3)代残留虫量高也是导致六(4)代重发的重要因素之一。

2.4 用药量增加,天敌控害能力下降

由于化学农药的不合理使用,多用、乱用农药现象仍然存在,杀伤了稻纵卷叶螟的各种天敌。杨荣明等对五(3)代、六(4)代稻纵卷叶螟田间有效卵调查发现,大部分地区赤眼蜂等天敌卵寄生率不足10%[4]。仲伟江等认为,水田捕食性天敌如蜘蛛、赤眼蜂等越来越少。天敌数量的减少,使天敌控制能力下降,也是稻纵卷叶螟持续猖獗原因之一[5]。

仲伟江等认为,稻纵卷叶螟自然繁殖每增加1个代次,其危害虫量上升(62.2±7.3)倍[5]。六(4)代稻纵卷叶螟大发生给水稻产量带来一定的损失,但是损失的比例尚不明确,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3 稻纵卷叶螟大发生年份的防治策略

稻纵卷叶螟是扬州市邗江区常发性害虫,自2003年特大发生年以后,已有连续几年的大发生年,五(3)代和六(4)代重叠危害现象日渐明显,六(4)代在邗江地区由偶发代逐渐上升为主害代,呈现逐年严峻态势。因此,就邗江地区防治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总结以下。

3.1 准确的预测预报是基础

准确测报是防治病虫的前提和基础[6]。在稻纵卷叶螟测报工作中应坚持灯下观测、系统田间赶蛾、定点调查和大面积普查相结合,查虫与查卵相结合,加大调查密度、调查范围,保证调查数据的代表性、及时性和准确性。同时选准防治适期是测报的关键,张夕林研究表明,稻纵卷叶螟防治适期应适当提前,四(2)代、五(3)代在蛾峰后7 d左右,六(4)代在蛾峰后10 d前后用药[7]。一般在稻纵卷叶螟卵孵高峰至1、2龄幼虫高峰期施药[8-9],2013年邗江区发布2期主治五(3)代稻纵卷叶螟病虫情报,分别在卵孵高峰8月3—5日和8月13—15日进行防治,严格按照预报的防治时期用药防治的田块卷叶率为0.8%,未按要求防治的田块卷叶率为15.5%。另有研究表明,在稻纵卷叶螟迁入早、迁入量大的特殊发生年份,应采取“治前控后”的策略[4]。因此,准确测报是取得较好防治效果的前提和基础。

3.2 科学选择药剂是保证

在稻纵卷叶螟大发生年份,科学地选择药剂是提高防治效果的有力保证。(1)要选准农药品种,提高用药质量[10]。根据大发生年份峰次多、峰期持续时间长的特点应推荐使用低毒、低残留、渗透性好、持效性强的药剂品种。(2)注重各种药剂的交替使用,防止在本地区产生抗性,不要过分依赖1种药剂。2013年邗江区四(2)代稻纵卷叶螟用0.1%阿维·苏可湿性粉剂100 g/667 m2,五(3)代用20%甲维·茚虫威悬浮剂10 g/667 m2、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 10 mL/667 m2,六(4)代用10%阿维·氟酰胺悬浮剂 15 mL/667 m2 兑水40~50 kg/667 m2担架式弥雾机弥雾或兑水20 kg/667 m2 背负式弥雾机弥雾。(3)经过科学试验示范,筛选理想的药剂。近几年药剂试验表明,在常规剂量下150 g/L茚虫威悬浮剂、10%四氯虫酰胺悬浮剂、20%氟苯虫酰胺散粒剂和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药后7 d的保叶效果分别达90.36%、87.13%、81.71%、77.29%,药后14 d的保叶效果分别为92.48%、89.28%、86.83%、80.67%,药后14 d保叶效果均比药后7 d的高,防效比较理想且持效性较好,可作为防治稻纵卷叶螟的较理想药剂使用,应轮换使用。22%氰氟虫腙药后7 d的保叶效果为85.77%,药后14 d的保叶效果降低到79.14%,虽然药后14 d比药后7 d的保叶效果有所降低,对稻纵卷叶螟总体防效较好,与阚李斌等所做的试验结果[11]一致。(4)在水稻前期尽量少用杀虫剂,优先使用生物农药,如阿维菌素及其复配剂,保护稻田蜘蛛、寄生蜂等优势天敌。

3.3 广泛的宣传示范是关键

宣传不到位,则病虫信息、技术措施等都不会到位,有效科学的技术、信息就传递不到“最后一公里”,农户防治病虫依旧按照传统的方式来防病治虫,乱用药、用错药、重喷、漏喷等现象依然会发生,尤其是稻纵卷叶螟大发生年份,宣传更是保证病虫防治效果的关键所在。

每次病虫防治前,都要召开病虫防治专题会议,同时可以通过网络、电视、广播、到户明白纸和“12316”惠农短信服务等多种方式加快信息传递速度,及时将防治信息传递到千家万户。

3.4 高质量的防治水平是保障

大发生年份稻纵卷叶螟的虫(卵)量均会特别高,而且峰次多,持续时间长,很多年份蛾量高峰是2个代次首尾相连,因此,高质量、高水平的防治是控制稻纵卷叶螟危害的保障。(1)喷药要均匀,用水量要足。多年生产实践表明,用水量不足,喷药不均匀,施药时段选择不当是导致防效差的主要原因。以前都是一家一户背药箱进行病虫防治,近几年随着植保机械的改进与发展,背负式、担架式弥雾机占主要市场,自走式喷杆弥雾机和无人飞行器(无人飞机)逐步走向市场,药液的均匀度有了很好的保障。省力、高效、喷雾均匀,防治质量上升了一个新台阶,创新了病虫专业化防治工作模式,提高了工作效率。(2)掌握好用药时间,高质量的防治水平还离不开精准的防治适期和用药时间,一般以早晚为好,有利于药液的吸收。特殊年份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2013年的持续高温天气,高温强光照时段防治,药液易干,影响防治效果,应避开高温时段。2014年阴雨寡照,7、8月份基本每周1场雨,给防治带来一定的难度,应抓住雨隙开展防治。

总之,根据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规律,提出以预测预报为基础,大发生年份要挑治四(2)代,狠治五(3)代,重治六(4)代的防治策略,减少上代残存量,达到“压前控后”的目的。在大发生年份,防治稻纵卷叶螟的用药剂量应以常规推荐用量的1.5倍,防治应因时制宜,根据具体虫情,结合防治其他病虫,科学安排水稻病虫防治的时间与次数,大发生年份推广长效药剂,减少防治次数。既可控制危害,还可减少盲目用药造成的浪费与污染,保障稻米的无公害生产。

参考文献:

[1]程家安. 水稻害虫[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55-60.

[2]刁春友,朱叶芹. 农作物主要病虫害预测预报与防治[M]. 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89-100.

[3]李大庆,杨再学,李大群.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规律及其防治技术[J]. 贵州农业科学,2007,35(1):44-47.

[4]杨荣明,朱叶芹,刁春友,等. 2003年江苏省稻纵卷叶螟特大发生原因及其治理对策[J]. 中国植保导刊,2004,24(2):10-13.

[5]仲伟江,张勤波,成果荣. 稻纵卷叶螟大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J]. 现代农业科技,2010(24):180-181.

[6]姜 英. 稻纵卷叶螟大发生原因及其防治对策[J]. 现代农业科技,2008(20):147-148.

[7]张夕林. 江苏沿江地区水稻纵卷叶螟发生新特点及其有效控制技术[J]. 世界农药,2010,32(4):52-54.

[8]陈善国. 苏北沿海地区稻纵卷叶螟大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探讨[J]. 中国植保导刊,2005,25(8):17-18.

[9]蔡国梁. 稻纵卷叶螟连年大发生的原因及防治对策[J]. 中国稻米,2006(2):49-50.

[10]顾慧萍,黄 俭.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技术探讨[J]. 上海农业科技,2010(3):135-136.

[11]阚李斌,姜海平,蔡 超,等. 不同杀虫剂防治稻纵卷叶螟田间药效试验[J]. 农药科学与管理,2010,31(10):42-44.

猜你喜欢

稻纵卷叶螟发生特点防治技术
新疆小麦条锈病发生特点及流行规律初探
商洛核桃举肢娥防治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