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郑玄的方言观、方言研究材料和方言分区观新考

2016-04-27李玉平

关键词:郑玄行政区划

李玉平

(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 天津 300387)



郑玄的方言观、方言研究材料和方言分区观新考

李玉平

(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 天津 300387)

摘要:郑玄的方言观即其“四方言语”观,不同于现在的方言观,包括少数民族语言。穷尽统计郑玄的75条方言研究材料并详列来源、出处及其调查方法。材料一类来自之前的学者杜子春和郑众,一类来自郑玄的家乡话或朋友弟子的方言。郑玄的方言分区包括大方言区(如以函谷关、长江、崤山或华山为界)、次方言区(如以古国或东汉的行政区域为界)和小方言区(如以江河、山川为界)三类。

关键词:郑玄; 方言观; 方言分区观; 行政区划

关于郑玄的方言观研究,学界已有不少,主要有以下五种论著:1)中国台湾李云光《三礼郑氏学发凡》[1]出版较早(1966年),曾罗列郑玄《三礼注》所引方言俗语材料63条,梳理郑玄方言俗语研究的承袭脉络及其所引方言俗语的来源。2)大陆张舜徽《郑学丛著》[2]较早,曾例举郑玄“或取齐语为证”“注书之际,取证于齐鲁之语尤多”。3)李恕豪《郑玄方言研究》[3]统计了郑玄方言研究的地域特征,说明郑玄的方言研究重点是齐鲁方言,总结了郑玄方言研究的一些特点(如词语上通语与方言的差别,语音上韵部间、声母间的对转等)。4)汪启明《先秦两汉齐语研究》[4],主要涉及一些郑玄笺注中有关齐地方言的材料。5)华学诚《周秦汉晋方言研究史》[5]是目前研究最为系统全面者。搜辑郑玄笺注中关涉方言研究的材料67条,详细考察了郑玄方言研究的内容、方言研究目的、引证方言特点等,并分齐鲁、楚越、周秦、燕冀几个方言地域分别讨论郑玄对方言的研究,给予郑玄的方言研究以总体评价,然似亦有材料误收之偶失[6]。

综观以往学者关于郑玄方言观的研究,我们认为至少在以下四方面尚有探讨和完善的必要:1)郑玄对“方言”的总体认识观念是怎样的;2)郑玄有关方言研究的材料数量和文献来源是怎样的;3)郑玄方言材料的获得途径是怎样的;4)郑玄的方言分区观念。

一、 郑玄对“方言”的总体认识

郑玄对“方言”的总体认识是怎样的,据笔者考察,郑玄注释中“方言”并未作为一个固定的词语概念存在,也没有提到西汉扬雄的《方言》或许慎《说文解字》中的“方言”,其方言研究主要还是为文献训诂服务的,其“方言”观从总体上来看即其“四方言语”观。

(1) 郑玄的“方言”观即其“四方言语”观。如《周礼·地官·诵训》“掌道方慝,以诏辟忌,以知地俗”注:“方慝,四方言语所恶也。不辟其忌,其方以为苟于言语也。知地俗,博事也。郑司农云:‘以诏辟忌,不违其俗也。《曲礼》曰:“君子行礼,不求变俗。”’”[7]这里郑玄确知各地语言都有所忌讳规避,如果违背,当地就会认为说话人不谨慎自己的言行。“四方言语”,就是各地语言的意思,这种“四方言语”观应即郑玄总体上对“方言”的认识。

(2) 郑玄的方言观中的“四方”比今天的方言地域观念要宽。如《周礼·秋官·叙官》“象胥”注:“通夷狄之言者曰象。胥,其有才知者也。此类之本名,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今总名曰象者,周之徳先致南方也。”[7]900此处提到的四方,都应属于少数民族地区,其地语言已经不属于现代所谓的方言了。可见,在郑玄的观念中,少数民族语言也属于他所说的“四方”范畴,这和今天的方言地域观念是不同的。正如何九盈先生所说:“古人所谓的‘方言’,除指汉语各地的方言之外,还包括汉语以外的其他种语言,四邻方国之音。”[8]

(3) 郑玄论及各地言语不通,需要有翻译之官,从周代已经开始了,有时甚至还需要辗转翻译(“重译”)才能够实现言语沟通交流。《周礼·秋官·大行人》“七岁属象胥,谕言语,协辞命”注:“玄谓胥读为谞。《王制》曰:‘五方之民,言语不通,耆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此官正为象者,周始有越重译而来献,是因通言语之官为象胥云。谞谓象之有才知者也。辞命,六辞之命也。”[7]1006此处郑玄说明四方言语与中原地区言语之间的沟通交流是需要有翻译官解释的。而且各地对翻译官的称呼也不同,应该都是各地根据事类的不同而命名的,正如郑玄注释《礼记·王制》“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时所说:“皆俗间之名,依其事类耳。”[9]

可见,郑玄的方言观与今天的方言观有所不同,本质上说就是“四方言语”观,其中的“四方”也不同于今天的方言地域观念,包括了各少数民族地区。

二、 郑玄有关方言研究的材料

郑玄的方言研究材料主要保留在郑玄的笺注中。以往学者曾对此作过相关研究统计,如李云光63条,张舜徽8条,李恕豪50余条,汪启明17条,华学诚67条。有的统计材料未详列出处。在此基础上,我们统计郑玄有关方言的研究材料为75条①,按照材料来源,可分为《周礼注》(27条)、《仪礼注》(11条)、《礼记注》(24条)、《毛诗笺》(4条)和其他文献中郑玄方言研究的材料(9条)五类。具体说明如下。

(一) 郑玄《周礼注》中的方言材料27条

1. 郑玄引杜子春观点1条

此条李云光已列出,见1)《夏官·圉师》“椹质”注:“杜子春读椹为齐人言鈇椹之椹,椹质,所射者习射处。”[1]141[7]868

2. 郑玄引郑司农观点7条

李云光已列出7条②。例如:2)《地官·司关》“国凶札”注:“郑司农云:‘札谓疾疫死亡也。越人谓死为札。”[1]141[7]3853)《春官·巾车》“皆有容盖”注:“郑司农云:‘容谓幨车,山东谓之裳帏,或曰幢容。’”[1]141[7]719其他5例分别见4)《夏官·弁师》“会五采玉璂”注[1]142[7]838,5)《考工记·轮人》“则无槷③而固”注[1]142[7]909,6)《考工记·轮人》“视其绠”注[1]142[7]1070,7)《考工记·轮人》“察其葘蚤不齵”注[1]142 [7]1070,8)《考工记·辀人》“必緧其牛后”注[1]142 [7]1091。

3. 郑玄《周礼注》中自注的观点19条

李云光已列出16条④。例如:9)《天官·笾人》“其实麷、蕡”注:“今河间以北,煮穜麦卖之,名曰逢。”[1]142[7]13310)《天官·醢人》“豚拍、鱼醢”注:“郑大夫、杜子春皆以拍为膊,谓胁也。或曰豚拍,肩也。今河间名豚胁声如锻镈。”[1]142[7]139其他见11)《地官·叙官》“媒氏”注[1]142[7]230,12)《地官·掌蜃》“共白盛之蜃”注[1]142[7]423,13)《春官·小宗伯》“甫竁”注[1]142[7]497,14)《春官·司尊彝》“郁齐献酌”[1]142[7]521,15)《春官·司尊彝》“凡酒脩酌”注[1]142[7]521,16)《夏官·敘官》“司爟”注[1]143[7]747,17)《秋官·蝈氏》“蝈氏掌去鼃黾”注[1]143[7]987,18)《考工记·叙官》“无以为戚速也”注[1]143[7]1067,19)《考工记·叙官》“则于马终古登阤也”注[1]143[7]1067,20)《考工记·冶氏》“重三锊”注[1]143[7]1100,21)《考工记·画缋》“山以章”注[1]143[7]1116,22)《考工记·氏》“以涚水沤其丝七日”注[1]143[7]1118,23)《考工记·庐人》“是故句兵椑”注[1]143[7]1145,24)《考工记·弓人》“今夫茭解中有变焉”注[1]143 [7]1179等。

后李恕豪补列1条。见25)《考工记·梓人》“上两个与其身三”注[3][7]1141;华学诚补列1条,见26)《天官·内司服》“袆衣、揄狄、阙狄”注[5]354[7]202。

笔者认为还应补充1条。即27)《秋官·叙官》“象胥”注[7]900。

(二) 郑玄《仪礼注》中的方言材料11条

李云光已列出10条。例如28)《士冠礼》“韎韐”注:“今齐人名蒨为韎韐。韨之制似韠。”[1]143[10]29)《聘礼》“十籔曰秉”注:“秉,十六斛。今江淮之间,量名有为籔者。”[1]144[10]473其他见30)《士冠礼》“缺项,青组缨属于缺”注[1]143[10]25,31)《大射》“见鹄于参”注[1]143[10]298,32)《聘礼》“四秉曰筥”注[1]144[10]473,33)《士丧礼》“不綪”注[1]144[10]668,34)《士丧礼》“渜濯弃于坎”注[1]144[10]678,35)《士丧礼》“其实葵菹芋”注[1]144[10]697,36)《士虞礼》“祝命佐食堕祭”注[1]144[10]805,37)《有司彻》“二手执挑匕枋以挹湇”注[1]144[10]946。

华学诚补1条。见38)《丧服》“以小功之繐也”注[5]355[10]613。

(三) 郑玄《礼记注》中的方言材料24条

李云光已列出22条。如39)《曲礼下》“咸鹾”注:“大咸曰鹾,今河东云。”[1]144[9]157⑤40)《檀弓上》“何居”注:“居,读为姬姓之姬。齐鲁之间语助也。”[1]144[9]167其他见41)《檀弓上》“申祥”注[1]144[9]198,42)《檀弓下》“咏斯犹”注[1]144[9]283,43)《檀弓下》“陈弃疾”注[1]144[9]300,44)《檀弓下》“洿其宫而豬焉”注[1]144[9]317,45)《王制》“西方曰狄鞮”注[1]145[9]399,46)《月令》“征鸟厉疾”注[1]145[9]560,47)《礼器》“不麾蚤”注[1]145[9]737,48)《内则》“纷帨”注[1]145[9]829,49)《内则》“滫、瀡以滑之”注[1]145[9]832,50)《内则》“滥”注[1]145[9]842,51)《内则》“鱼去乙”注[1]145[9]849,52)《明堂位》“楬豆”注[1]145[9]951,53)《乐记》“而卵生者不殈”注[1]145[9]1117,54)《乐记》“治乱以相”注[1]145[9]1120,55)《杂记上》“使某实”注[1]145[9]1158,56)《杂记上》“委武”注[1]145[9]1179,57)《丧大记》“大夫、士以咸”注[1]145[9]1289,58)《坊记》“采葑采菲”注[1]145[9]1416,59)《中庸》“壹戎衣而有天下”注[1]145[9]1436,60)《缁衣》“资冬祁寒”注[1]145[9]1515。

李恕豪补列1条。见61)《郊特牲》“汁献涚于醆酒”注[3][9]819。

笔者补充1条。即62)《内则》“麕为辟鸡,野豕为轩,兔为宛脾”注:“此轩、辟鸡、宛脾,皆菹类也。酿菜而柔之以酰,杀腥肉及其气。今益州有鹿者,近由此为之矣。”[9]850孔颖达正义:“,于伪反,益州人取鹿杀而埋之地中,令臭乃出之,名鹿是也。”据此笔者认为郑玄是由益州地区的“鹿”之名,而推知《礼记》“麋、鹿、鱼为菹”含义的。

(四) 郑玄《毛诗笺》中的方言材料4条

张舜徽列出1条。即63)《小雅·瓠叶》“有兔斯首”郑笺:“斯,白也。今俗语‘斯白’之字作‘鲜’。齐、鲁之间声近‘斯’。”[2]107[11]后李恕豪补列1条。即64)《大雅·韩奕》“实墉实壑”郑笺[3][5]362[11]1238;华学诚补列1条,即65)《郑风·子衿序》“刺学校废也”郑笺[5]359[11]313。

笔者补列1条。66)《小雅·斯干》“如翚斯飞”郑笺:“伊洛而南,素质五色皆备成章曰翚。”[5]354[11]686

(五) 其他文献中有关郑玄方言研究的材料9条

1. 南朝宋裴骃《史记集解》中转引的材料1条

李恕豪已列出。即67)《史记·宋微子世家》“予颠跻如之何其”裴骃集解:“郑玄曰:‘其,语助也。齐鲁之间声如姬。《记》曰:“何居。”’”[3] [12]亦见郑玄《尚书注》[13] ⑥。

2. 唐代孔颖达《五经正义》中转引的材料3条

汪启明已列1条。68)《诗经·小雅·瞻彼洛矣》“韎韐有奭”笺:“韎者,茅蒐染也。茅蒐,韎声也。”孔颖达正义:“《驳异义》云:‘韎,草名。齐鲁之间言韎韐声如茅蒐,字当作韎。陈留人谓之蒨。’是古人谓蒨为茅蒐,读茅蒐其声为韎韐,故云茅蒐,韎韐声也。”[4]138[5]351[11]857此本郑玄《驳许慎五经异义》[13]706。

笔者补充两条:69)《尚书·吕刑》“墨辟疑赦,其罚百锾”孔颖达正义:“郑玄云:‘锾,称轻重之名。今代、东莱称,或以太半两为钧,十钧为锾,锾重六两太半两。锾、锊似同也。……《周礼》谓锾为锊。’”[14]此条源自郑玄《尚书注》[13]505。70)《诗经·定之方中序》“卫为狄所灭”郑笺“卫懿公及狄人战于荧泽而败”孔颖达正义:“《禹贡》豫州,‘荥波既猪’注云:‘沇水溢出河为泽,今塞为平地,荥阳民犹谓其处为荥泽,在其县东。《春秋》鲁闵公二年,卫候及狄人战于荥泽,此其地也。’如禹贡之注,则当在河南。”[11]195此条源自《尚书·禹贡》“荥播既都”郑玄注[13]471⑦。

3. 唐贾公彦《周礼注疏》中转引的材料1条

笔者补列。71)《周礼·考工记·梓人》“觚三升”郑注“觚、豆,字声之误。觚当为觯,豆当为斗”贾公彦疏:“谨按,《周礼》:‘一献三酬,当一豆,即觚二升,不满豆矣。’郑玄驳之云:‘觯字,角旁支,汝颍之间师读所作。今《礼》角旁单,古书或作角旁氏。角旁氏则与觚字相近。学者多闻觚,寡闻觗,写此书乱之而作觚耳。又南郡太守马季长说,一献而三酬则一豆,豆当为斗,一爵三觯相近。’”[7]1139此条源自郑玄的《驳许慎五经异义》[13]681。

4. 唐李鼎祚《周易集解》中转引的材料1条

华学诚首先补列。即72)《周易·蒙卦》“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穉也。”唐李鼎祚集解:“郑玄曰:‘蒙,幼小之貌。齐人谓萌为蒙也。’”[5]346[15]

5. 唐李善《文选注》中转引的材料1条

华学诚首先补列。即73)萧统《文选·鲍明远(照)〈乐府八首·升天行〉》“九鑰隐丹经”李善注:“郑玄《易纬注》曰:‘齐鲁之间名门户及藏器之管曰籥,以藏经而丹有九转故曰九籥也。’”[5]344[16]

6. 元金履祥《资治通鉴前编》中转引的材料1条

汪启明首先补列。74)《尚书大传》卷一“秋祀柳谷华山”郑玄注:“八月西巡守,祭柳谷之气于华山也。柳,聚也,齐人语。”[4]173[5]346[13]529此条又见于元金履祥《资治通鉴前编》卷三《有虞氏帝舜》“巡狩四岳八伯”注[17]。

7. 郑玄佚注材料1条

三、 郑玄方言材料的获得途径

参考李云光[1]146的意见,总结郑注中的方言材料获得途径,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郑玄从前辈学者杜子春和郑众的方言调查材料中得来;另一类是郑玄自己在生活、游学之地所亲得,也可能有从他交往的朋友和所教授的弟子那里得来。

(1) 郑玄从杜子春和郑众的方言调查材料中引用的方言研究材料。杜子春的方言材料可能为他游历齐地或与齐人交往中得来,而郑众的方言材料可能因其官职累至大司农,接待四方人士,因而通晓各种语言。盖如李云光先生所称:“子春为河南缑氏人,岂尝游齐,或与齐人往来而知之欤?郑司农所称方言……其以官至大司农,应接四方之士,因通其语言欤?”[1]146

(2) 郑玄自己在生活、游学之地所亲得,也可能有从他交往的朋友和所教授的弟子那里得来。李云光称:“郑氏所称方言,最多者为齐,……盖郑氏北海人,北海齐地也,自能详悉,且可辨别东齐及齐西偏之语矣。他如……皆近齐之地也,自亦可知之。又称……则《戒子书》所云:‘游学周、秦之都’故也。又称……则《戒子书》所云‘往来幽、并、兖、豫之域’故也。唯其称南部方言……则不知何以知之?《戒子书》又云‘黄巾为害,萍浮南北。’岂郑氏亦尝淹留南方,而通习荆、楚之语耶?第游踪所托,今不可悉指耳。或者为得诸交游与弟子者欤?”[1]146

又据杨天宇《郑玄生平事迹考略》[18],可知郑玄确曾亲到过北海郡高密县(出生地,今山东高密县),北海郡治剧县(郡国学校,今山东昌乐西[19]),京城洛阳(太学受业地),周、秦之都,幽、并、兖、豫之域(游学所经各地,《后汉书·郑玄传·诫子书》),关西(从马融学习地,函谷关或潼关以西的地区),东莱(客耕教授地,今山东莱州市),不其山(避黄巾军难且讲学教授地,今山东即墨市),徐州(避难黄巾军地,今山东郯城),冀州(袁绍宴请地,今河北柏乡北),元城县(被袁绍征召协助官渡之战路过地,今河北大名东)。可见郑玄学习经历涉及地域非常广,这为他的方言研究积累了丰厚的知识。

四、 郑玄的方言分区观念

郑注引证的方言材料所涉及的区域很广。李恕豪[3]认为郑玄的方言材料涉及齐鲁方言、秦方言、楚方言、洛阳方言(通语的基础方言);华学诚[5]339-340则将郑玄注释中涉及的方言地域分为齐鲁、楚越、周秦、燕冀四个方言区域。李、华二家对郑玄的方言分区观研究贡献很大。然其统计郑玄方言材料范围与笔者不同,且其讨论亦似乎还不够细致,因此笔者这里参考何九盈《中国古代语言学史》分析西汉扬雄的方言分区观念的思路[8]95对郑玄的分区观念重新考察。

郑玄对方言区的划分,与当时的地理形势、行政区域和地方历史密切相关,参考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20]和李晓杰《东汉政区地理》[21]10-14⑧),可分为三类。

(一) 大方言区

郑玄所分“大方言区”主要包括两类。

第一类:以与中原地区相对的东、西、南、北方位为划分标志。如东、西、北方各1条,南方2条。范围较大,属于包括少数民族地区的大方言观念。如例27)“通夷狄之言者曰象。胥,其有才知者也。此类之本名,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今总名曰象者,周之徳先致南方也”,44)“豬,都也,南方谓都为豬”。

第二类:以关(函谷关,汉武帝时改设在今河南新安县境)、山(秦汉时期当指崤山或华山)、江(长江)为分界线[8]95。例如:

(1) 关东2条。函谷关以东,所称当指都城洛阳(主要涉及司隶校尉部的河南尹和河内郡)附近。如例6)引郑司农说“绠读为关东言饼之饼,谓轮箅也”,8)引郑司农说“读为緧,关东谓纣为緧,,鱼字”。

(2)山东1条。山东,秦汉时期当指崤山或华山以东地区,《辞海》认为与当时的关东所指地区大致相同[19]1957。如果指崤山,则与上文我们所分析的“关东”区域相当;如果指“华山”,则除了上述关东区域外还涉及司隶校尉部的弘农郡和河东郡。例3)引郑司农云说“容谓幨车,山东谓之裳帏,或曰幢容”。

(3) 江淮而南1条。长江和淮河以南的广大区域,涉及扬州刺史部下辖各郡如庐江郡、九江郡、丹阳郡、吴郡、豫章郡、会稽郡和徐州刺史部的下邳郡、广陵郡。如例26)“江淮而南,青质,五色皆备成章曰摇”。

(4) 伊洛(雒)而南2条。主要涉及都城洛阳西南部地区(司隶校尉部的弘农郡东部和河南尹西南部)。如例26)“伊雒而南,素质,五色皆备成章曰翚”,例66)“伊洛而南,素质,五色皆备成章曰翚”。

(5) 江南1条。长江以南。主要指扬州刺史部下辖各郡。如例75)“鱼,今江南以为鲍鱼”。

(二) 次方言区

郑玄所分“次方言区”主要包括两类。

第一类:以古国为界线。如齐、鲁、纪、莒、莱、阳、滕、薛、陈、宋、楚、越、周、秦、赵、魏、郑、燕等。

(1) 只与齐地有关的材料27条。其中包括齐人23条、齐语2条、齐西偏之语1条、齐东1条。齐地方言,当泛指居住在原战国时齐国地域居民的语言。主要当指东汉青州刺史部所辖的齐国、乐安国和北海国。因为郑玄是北海国人,对此三郡国所处地域的语言应当非常熟悉,属于郑玄的母语方言区。也是郑玄引用最多的方言。其中东汉时的齐国人的方言也应当是郑玄所说的齐语的代表,郑玄所说的“齐东”“齐西偏”似也主要以当时的齐国范围为参照。涉及材料如下。

齐人23条:例1)引杜子春说“读椹为齐人言鈇椹之椹,椹质,所射者习射处”,11)“今齐人名麯曰媒”,15)“脩,读如涤濯之涤。涤酌,以水和而泲之。今齐人命浩酒曰涤”,18)“齐人有名疾为戚者”,19)“齐人之言终古犹言常也”,21)“齐人谓麇为獐”,22)“沤,渐也。楚人曰沤,齐人曰涹”,23)“齐人谓柯斧柄为椑”,24)“玄谓茭读如齐人名‘手足掔’为‘骹’之‘骹’。茭解,谓接中也”,25)“玄谓个读若齐人‘搚幹’之幹,上个下个,皆谓舌也”,28)“今齐人名蒨为韎韐”,35)“齐人或名全菹为芋”,46)“征鸟,题肩也。齐人谓之击征,或名曰鹰,仲春化为鸠”,47)“齐人所善曰麾”,48)“纷帨,拭物之佩巾也,今齐人有言纷者”,49)“秦人溲曰滫,齐人滑曰瀡也”,52)“齐人谓无发为秃楬”,53)“内败曰殰。殈,裂也。今齐人语有‘殈’者”,54)“今齐人或谓穅为相”,57)“今齐人谓棺束为缄绳”,59)“衣读如殷,声之误也。齐人言殷声如衣”,72)“齐人谓萌为蒙也”,74)“栁,聚也,齐人语”。

齐语2条:如例14)“献,读为摩莎之莎,齐语声之误也”,61)“獻读当为莎,齐语声之误也”;齐西偏之语1条:例60)“祁之言‘是’也,齐西偏之语也”;齐东1条:例56)“委武,冠卷也。秦人曰委,齐东曰武”。

(2) 与齐地和鲁地都有关的材料9条。含“齐鲁之间”8条、“齐鲁之语”1条。鲁地方言,当指居住在原战国时鲁国区域内居民的语言。齐鲁之间,则当是在原战国时齐国和鲁国之间的过渡地带的居民语言。主要当涉及上述齐语区域和兖州刺史部的鲁国和泰山郡。尤其泰山郡地处东汉时的鲁国和齐国之间,应该是“齐鲁之间”的代表方言区域,而东汉的鲁国也应是郑玄所谓鲁语的代表区域。所涉及材料如下:

齐鲁之间8条:例17)“齐鲁之间谓鼃为蝈”,31)“齐鲁之间名题肩为正。正鹄皆鸟之捷黠者”,36)“齐鲁之间谓祭为堕”,40)“居,读为姬姓之姬,齐鲁之间语助也”,63)“斯,白也。今俗语‘斯白’之字作‘鲜’,齐鲁之间声近‘斯’”,67)“其,语助也。齐鲁之间声如姬”,68)“韎,草名。齐鲁之间言韎韐声如茅蒐,字当作韎,陈留人谓之蒨”,73)“齐鲁之间名门户及藏器之管曰籥”。

齐鲁之语1条:例60)“资当为至,齐鲁之语声之误也”。

(3) 纪莒之间1条。纪,指古纪国所在地,在青州刺史部所辖乐安国。莒,指古莒国所在地,在徐州刺史部所辖琅邪国。则“纪莒之间”所指除了乐安国和琅邪国外,中间地区还涉及青州刺史部所辖齐国东部和北海国的西部地区。例50)“滥,以诸和水也。以《周礼》六饮校之,则滥,凉也。纪莒之间,名诸为滥”。

(4) 莱阳之间1条:莱,东莱郡,属古莱国旧地;阳,当指琅邪国阳都县(西汉时曾设城阳国,东汉末期曾复置),属周代阳国旧地(在今山东沂南县南)[22-23]⑨,二郡相邻。如此则主要涉及徐州刺史部的琅邪国和青州刺史部的东莱郡。如例32)“此秉谓刈禾盈手之秉也。筥,穧名也。若今莱阳之间,刈稻聚把,有名为筥者”。

(5) 滕、薛1条。滕指古滕国,薛指古薛国。主要指东汉豫州刺史部所辖鲁国南部地区。如例30)“滕、薛名蔮为頍”。

(6) 陈宋之间1条。旧陈国、宋国所在地。地域范围主要指豫州刺史部的陈国和梁国。例58)“葑,蔓菁也。陈、宋之间谓之葑”。

(7) 周秦2条。周秦当指西周和旧秦国所处旧地(今西安附近)。主要涉及司隶校尉部的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河东郡、弘农郡等地。例41)“太史公传曰:‘子张姓颛孙’,今曰申祥,周、秦之声,二者相近,未闻孰是”,例58)“实当为至,此读周、秦之人声之误也”。

(8) 秦人(语)4条。旧秦国故地。地域范围与前“周秦”所指相当。例37)“挑谓之歃,读如或舂或抌之抌。字或作桃者,秦人语也”,42)“秦人犹、摇声相近”,49)“秦人溲曰滫,齐人滑曰瀡也”,例56)“委武,冠卷也。秦人曰委,齐东曰武”。

(9) 郑国1条。旧郑国所在地。地域范围主要指司隶校尉部的河南尹。例65)“郑国谓学为校,言可以校正道艺”。

(10) 赵魏之东1条。旧赵国、魏国所在地。地域范围主要涉及冀州刺史部的赵国、魏郡、巨鹿郡、安平国和清河国。例64)“实当作寔,赵、魏之东,实、寔同声”。

(11) 燕1条。旧燕国所在地。地域范围主要涉及幽州刺史部所辖各郡如广阳郡、渔阳郡、涿郡、上谷郡、右北平郡、辽西郡等。例16)“今燕俗名汤热为爟,则爟火谓热火与”。

(12) 楚2条。楚地方言当指居住在原战国时楚国旧地的居民,主要当泛指东汉时荆州刺史部辖区各郡如南郡、江夏郡、南阳郡、武陵郡、长沙郡、零陵郡、桂阳郡等地。例22)“沤,渐也。楚人曰沤,齐人曰涹”,43)“陈或作陵,楚人声”。

(13) 越1条。古越国地居民方言。主要涉及扬州刺史部的会稽郡。如例2)引郑司农云说“札谓疾疫死亡也。越人谓死为札”。

(14) 蜀人1条。古蜀国旧地。地域范围主要涉及益州刺史部所辖各郡如蜀郡、广汉郡、犍为郡、巴郡、汉中郡、益州郡、越嶲郡、牂柯郡等。例5)引郑司农云说“槷,摋也。蜀人言樧曰槷”。

第二类:以州(部)、郡(国)、县为界限。按照东汉十三刺史部辖区所涉,分列如下:

(1) 司隶校尉部辖区方言:涉及材料有两个地区。地区一:河东(河东郡)1条:例40)“大咸曰鹾,今河东云”; 地区二:荥阳(荥阳县,属司隶校尉部河南尹)1条:如前文例70)。

(2) 豫州刺史部辖区方言:沛国1条:豫州有沛国。例(4)引郑司农说“沛国人谓反纷为”。

(3) 兖州刺史部辖区方言:泰山、平原1条。东汉有泰山郡(也有泰山县,属兖州)和平原郡,二郡相邻。如例7)引郑司农说“菑读如杂厕之厕,谓建辐也。泰山、平原所树立物为菑,声如胾,博立枭棊亦为菑”。

(4) 青州刺史部辖区方言:涉及材料有四个地区。地区一:陈留人1条。青州有陈留郡。如例68);地区二:东莱2条。青州有东莱郡。例12)“今东莱用蛤,谓之叉灰云”,20)“今东莱称或以大半两为钧,十钧为环,环重六两大半两”;地区三:代、东莱1条。即东汉代郡(曾属幽州或并州刺史部)、东莱郡合称。如例69);地区四:泰山、平原1条。重前。平原郡属青州刺史部。如上段例7)。

(5) 徐州刺史部辖区方言:东海1条。徐州有东海国。如例51)“乙,鱼体中害人者名也,今东海鰫鱼有骨名乙,在目旁,状如篆乙,食之鲠人,不可出”。

(6) 冀州刺史部辖区方言:涉及材料有两个地区。地区一:冀部1条:“冀州刺史部”的简称。如例45)“鞮之言知也,今冀部有言狄鞮者”;地区二:河间2条。冀州有河间国:例9)“今河间以北,煮穜麦卖之,名曰逢”,10)“今河间名豚胁声如锻镈”。

(7) 并州刺史部辖区方言:代、东莱1条。即东汉代郡、东莱郡合称,代郡曾属并州。如例69)。

(8) 益州刺史部辖区方言:益州1条。益州,刺史部名,又为所辖郡名。如例62)。

(9) 荆州刺史部辖区方言:南阳2条。荆州有南阳郡。例13)“今南阳名穿地为竁,声如‘腐脆’之脆”,38)“凡布细而疏者谓之繐,今南阳有邓繐”⑩。

(10) 幽州刺史部辖区方言:代、东莱1条。重前。代郡曾属幽州刺史部。如例69)。

(11) 没有直接提及凉州、扬州、交趾刺史部辖区郡国县的方言。不过前面提到例2)的“越人”属扬州地;凉州除了《周礼·天官·腊人》注[7]105和《仪礼·士虞礼》注[10]826中曾引方物说明“干肉”“若今凉州乌翅矣”外,未有涉及;交趾所属方言则未言及。

(三) 小方言区

郑玄所分“小方言区”主要以河流区域或山川为界限。如:

(1) 江沔之间1条。长江和沔水之间。主要在东汉荆州刺史部的南郡区域内。如例33)“江沔之间,谓萦收绳索为”。

(3) 江淮之间1条。长江和淮河之间的区域。主要涉及扬州刺史部的庐江郡和九江郡、徐州刺史部的下邳郡和广陵郡。如例29)。

(4) 汝颍之间1条。汝水和颍水之间。主要在东汉豫州刺史部的汝南郡境内。如例71)。

以上,笔者从四个方面对郑玄的方言观进行再探讨,从文献和学史角度穷尽疏理了东汉郑玄的方言认识观念,方言研究材料的数量、来源和分布,方言调查途径,郑玄的方言区划分观念等,这对于汉语方言学史和汉代行政区划的研究都有积极的参考意义。

注释:

①关于郑玄所引东汉杜子春、郑众的方言材料,笔者全部纳入,因为有的材料,郑玄虽未采取其说解读文献,但并未说明其方言描述是错误的,故其方言的描述仍属可信资料。

②原书实列9条,此舍去其中无所属方言区域的2条俗语材料。

③阮元校勘记:“唐石经、余本、嘉靖本、毛本同。下及注疏同,叶钞《释文》亦作‘槷’。闽、监本、今通志堂误作‘槷’。”[7]1070

④原书实例18条,此舍去其中无所属方言区域的2条俗语材料。

⑤例39),李云光[1]144和华学诚[5]342判定郑玄的方言材料失误,皆误断郑注为“今河东云:‘币,帛也。’”实当断句作“大咸曰鹾,今河东云。”参看清孙希旦《礼记集解》(中华书局1989)、清朱彬《礼记训篡》(中华书局1996)的标点等。

⑥此条,华学诚[5]348称亦见《尚书·西伯戡黎》疏,核查未见。

⑦此条又见于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夏本纪》“荥播”注[12]63。

⑧李晓杰称:“东汉政区秉承西汉旧制,大部分时间内依然推行郡(国)县二级制,只是到了东汉末年,为了镇压黄巾起义,才将郡国之上作为监察区的州转变为一级行政区划,使得汉末行政区划出现了州——郡——县三级制。”[21]2

⑨“莱阳”并非一词,因为后面有“之间”限定。且据《辞海》[19] 1294和《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22] 2063,历史上“莱阳”地名最早是五代时期改昌阳县而置,与此不同。胡培翚[23]271综合其他版本异文认为“阳”当为“易”之误,又据《汉书·地理志》“故安”唐颜师古注“易水……东至范阳,入濡(水)……亦至范阳入涞”推断“莱”当指“涞”。如此则易指易水,莱(涞)指涞水,莱(涞)易之间则指幽州刺史部的涿郡南部地区和冀州刺史部的北部易县一小部分地区。正如胡培翚所言,此处指二地名还是二水名,差异很大,待考。

⑩ 唐贾公彦疏:“云‘今南阳有邓繐’者,谓汉时南阳郡邓氏造布,有名繐,言此者,证‘凡布细而疏即是繐’之义。”

参考文献:

[1]李云光.三礼郑氏学发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39-146.

[2]张舜徽.郑学丛著[M].济南:齐鲁书社,1984:104-107.

[3]李恕豪.郑玄的方言研究[J].天府新论,1997(3):69-72.

[4]汪启明.先秦两汉齐语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1998:19-270.

[5]华学诚.周秦汉晋方言研究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338-367.

[6]汪少华.从《周秦汉晋方言研究史》看汉语史研究方法[J].语言研究,2003(4):125-126.

[7]李学勤.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标点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414.

[8]何九盈.中国古代语言学史:第4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89-90.

[9]李学勤.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标点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399.

[10] 李学勤.十三经注疏·仪礼注疏:标点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20.

[11] 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标点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937.

[12] 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75:1609.

[13] 安作璋.郑玄集[M].济南:齐鲁书社,1997:480.

[14] 李学勤.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标点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548.

[15] 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M].北京:中华书局,1994:104,720.

[16] 萧统.文选[M].北京:中华书局,1977:405.

[17] 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书同文计算机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ED/CD].上海,北京:上海人民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

[18] 杨天宇.郑玄三礼注研究 [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3.

[19] 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第六版彩图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169.

[20]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40-67.

[21] 李晓杰.东汉政区地理[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10-14.

[22] 史为乐.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1137.

[23] 中华书局编辑部.清人注疏十三经:三[M].北京:中华书局,1998:271.

Zheng Xuan's Dialect Prospective, Dialectal Materials and Dialect Division

Li Yuping

(College of Literature,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7, China)

Abstracts: Zhen Xuan's concept of dialect, different from the view today, refers to the languages throughout the country, including minority languages. The author conduct an exhaustive and quantitative research on Zheng Xuan's 75 pieces of dialectal materials and the detailed sources and investigation methods are listed. These materials include two kinds of source, one is from the material investigated by the scholars Du Zichun and Zheng Zhong previously, and the other is from native dialect of Zheng Xuan and his friends or students. Zhengxuan's dialect divisions include three kinds: large dialect area(bordered by the Hangu Pass, Yangtze River , Xiao Mountain or Mount Hua), sub-dialect area(bordered by ancient country or administrative region of the Eastern Han Dynasty)and small dialect area(bordered by other rivers or mountains).

Keywords:Zheng Xuan; concept of dialect; concept of dialect division; administrative region

中图分类号:H12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4339(2016)02-165-07

通讯作者:李玉平,yple@163.com.

作者简介:李玉平(1973—),男,博士,副教授.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重大基金资助项目(13&ZD129);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3AYY006);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资助项目(09YJC740055);天津市社会科学规划重点基金资助项目(TJHY12-019);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资助项目(TJZW15-011).

收稿日期:2015-08-12.

猜你喜欢

郑玄行政区划
行政区划档案规范管理策略研究
从官场到书房
一代通儒郑玄
“高足”这一称呼的由来
郑玄:做官不如读书
千日一诲
中国行政区划的前世今生
论近现代大庆地区行政区划的演变历程
GIS在贵阳市行政区划历史沿革中的应用研究
行政区划管理条例草案公开征求意见区划名称需体现历史文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