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视音乐编辑应具备的素质

2016-04-27潘宝瑞

关键词:创作音乐艺术

潘宝瑞

一、复式思维——电视音乐编辑的配乐理念

在电视音乐编辑心目中,电视作品中的画面、文字、语言、音乐以及音响等,如同画家手中的各种不同颜色,亦如文学家笔下的各种不同词汇。电视音乐编辑的工作就是将这些可视的画面、文字、语言、音乐、音响(包括同期声)等各种元素,以及节目所要表达的寓意、内涵注入配乐的创作思维中,完成一次特殊的艺术创作过程。这就是电视音乐编辑所要从事的工作和配乐理念,是一种全方位立体的配乐思维,可称为“复式思维”。这种思维是多线条的思维,是“纵向的横向思维”,类似音乐总谱的思维,电视音乐编辑应该将这种思维运用到电视的配乐中。在由多元素、多线条结合成的电视节目里,最直观、最容易辨别的,当属电视的视觉画面元素了。这些看得见的,以及那些不容易看见的电视元素,其实都始终伴随着电视音乐编辑的思维。因为这些都是电视音乐编辑的思维活动,旁人是无法窥见得到的,以至于人们不大理解,也不太清楚配乐工作的真实情况以及它无形的思维路径。“用音乐说话,用音乐参与讲故事”,是电视音乐编辑对配乐理念的一种延伸表达。“用音乐说话”,就是把资料性的音乐(即音乐资料)变成会说话的音乐;“用音乐参与讲故事”,是告诫电视音乐编辑,在节目里,不是只有音乐在这里讲故事,还有其他的电视元素(比如画面、文字、语言、同期声以及音响等)也都参与讲故事,音乐要顾及“别人”,所以叫“参与”。我们用“参与”来强调电视节目的配乐原则是毋庸置疑的。音乐是一种语言,我们要求电视音乐编辑具备掌握并使用这种语言的造句能力以及表达能力。没有造句能力,就谈不到表达能力。在电视音乐编辑的眼里,配乐所使用的“音乐资料”只能被看作是配乐的语言素材,而不是最终用来“说话、讲故事”的电视音乐语言。要想把音乐资料变成会“说话”、会“讲故事”的电视音乐语言,就必须对音乐资料进行改造。电视节目的配乐,绝不是节目编导在画面、文字、语言完成后交给电视音乐编辑的“填空作业”,也不是要求电视音乐编辑随意给节目做一些“涂抹”的工作;更不是将一段所谓“好听的音乐”贴到画面上去就算是配乐了。然而,综观全国,现在的电视音乐编辑,因为普遍不具备改编音乐资料的能力,所以他们的配乐普遍采取的是“贴音乐”的做法,即将音乐资料原封不动贴到画面上去。这也是笔者深感忧虑的问题所在,因为它远离了创作(配乐也是一种创作),做着与编辑(音乐编辑)不相称的工作。

二、电视音乐编辑的创作欲望与创作冲动

创作欲望与创作冲动,可以说是电视音乐编辑“与生俱来”的天性。当你为电视节目配乐时,当你了解到节目编导的创作意图时,你能否与节目对话,你能否将节目编导的创作意图实现、延伸,以至升华,甚至反过来还能给节目编导以某种启示……以电视散文《沈园》节目的配乐为例,它真实再现了电视音乐编辑们的工作激情与艺术技巧,以及高强度的创作状态。

电视音乐编辑的配乐是一个异常艰苦的心路过程。这个创作过程需要电视音乐编辑付出全部的心血、情感与智慧。笔者曾这样描述过往几十年电视音乐编辑创作生活的印记,以及那刻骨铭心的感悟:当电视音乐编辑进入配乐的创作状态时,当电视音乐编辑为捕捉艺术的灵感而苦苦搜寻时,多少的时日、多少的不眠之夜,倒海翻江、搜索枯肠,挖空了心思、穷尽了招数,焦虑、无奈,真是“众里寻他千百度”,“千呼万唤”那灵感就是不出来……然而,无意中,“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绝处逢生、洞天神来的感觉,犹如火山爆发一样激起如释重负的人们拍案叫绝。已是如醉如痴的电视音乐编辑们感慨:啊!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这一幕幕诠释着电视音乐编辑配乐生活的真实写照,正如一位诗人所说:一个人只是为谋生或赚钱从事的活动都属于劳作,而他出于自己的真兴趣和真性情从事的活动则属于创造。电视音乐编辑的成功作品不仅仅是劳作的结果,更应该是精神智慧与艺术创作的结晶。与节目对话,是电视音乐编辑创作欲望和创作冲动的驱使,这是电视音乐编辑最可贵的职业要素。有了这种创作欲望与创作激情,才能够真正进入创作状态,产生艺术联想,以至达到艺术想象的飞跃。

三、电视音乐编辑要研究视觉语言

(非虚幻的)流动的视觉画面是影视特有的艺术元素,是影视艺术诸多元素中的核心元素。视觉画面本体以及画面语言所传达出的信息、寓意,会激发起电视音乐编辑们的联想。为此,电视音乐编辑一定要注重画面语言的研究,以便确认音乐在综合艺术中应有的恰当位置和作用,找到音乐与画面的契合点。如《沈园》中,当陆游与唐婉邂逅沈园时,流动的画面突然快速地切换,这是典型的“情感蒙太奇”编辑手法,预示陆游与唐婉邂逅沈园时的情感变化。电视音乐编辑如若看不懂画面所给出的语言用意,仍然漫不经心地“贴音乐”,岂不是糟蹋了编导的苦心和用意?“没看出来”“找不到这样的音乐”——电视音乐编辑往往如是说。

四、电视音乐编辑要具备丰富的艺术想象力

艺术的“直觉”与艺术的“想象”是最基本的专业素质之一。在配乐中,艺术“直觉”与艺术“想象”都有赖于电视音乐编辑自身各种知识的储备,以及无数次审美体验的积累,有如“十月怀胎”。这种在实践中产生的艺术“直觉”与艺术“想象”的出现,是电视音乐编辑艺术创作成熟的最重要的标志之一,是“一朝分娩”。艺术“直觉”是对艺术生生不息执着追求的结果,而艺术“想象”则是通过“联想”的不断深化得到的。例如,大连电视台王永福的电视诗《大树》。节目的第一个镜头是“巨大的地球崩裂”的动态画面,随之而来的一声似乎使人无法承受的巨响,将人们带入一个混沌的地球遐想空间。整个作品围绕这一系列“毁灭”后果展开演绎——人们破坏着自己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音乐则推波助澜,音响更成了这灾难的“助产士”。面对这被劫难的地球家园,人类该怎么办……编导向人们发出疾呼。值得关注的是,作品后半部的配乐,是一段女声孤独的哀怨的无词曲,进而发展到作品结尾时的撕心裂肺的合声无词歌。这无词的呼号与哀怨,随着生生死死三千年的胡杨林大树的消失,渐渐飘向天际。树与生命一起走了,世界变为寂寥的空间……这是编导留给世人的警示。

从电视节目制作的一般流程来看,节目的半成品到了音乐编辑这里,往往是整个作品创作的最后一个实质环节。试想,如果节目到了这最后一个环节,又遇到一个没有想象力的电视音乐编辑,那将是一种什么状况?

猜你喜欢

创作音乐艺术
《一墙之隔》创作谈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创作随笔
爆笑街头艺术
创作心得
音乐
秋夜的音乐
创作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