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生语文学习策略掌握现状调查与特征分析

2016-04-26颀刘电芝彭杜宏顾金贤洪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0000苏州大学教育学院江苏苏州22苏州科技学院教育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苏苏州2009无锡东绛实验中学江苏无锡22江苏警官学院计算机信息与网安系江苏南京20000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6年1期
关键词:特征分析学习策略初中生

黄 颀刘电芝彭杜宏顾金贤洪 磊(.江苏第二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0000;2.苏州大学 教育学院,江苏 苏州 22;.苏州科技学院 教育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苏州 2009;.无锡东绛实验中学,江苏 无锡 22;.江苏警官学院 计算机信息与网安系,江苏 南京 20000)



初中生语文学习策略掌握现状调查与特征分析

黄 颀1刘电芝2*彭杜宏3顾金贤4洪 磊5
(1.江苏第二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2.苏州大学 教育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3.苏州科技学院 教育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9;4.无锡东绛实验中学,江苏 无锡 214121;5.江苏警官学院 计算机信息与网安系,江苏 南京 210000)

摘 要:本研究采用自编具有良好信、效度的《初中生语文学习策略评估量表》对887名初中生进行正式测试。研究发现,初中生语文学习策略掌握处于“有时候这样”的水平,不够理想;策略掌握水平与学习成绩相关度不高,反映出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很大程度是依靠反复练习。各种策略掌握不平衡:学生对认知策略的掌握比较好,其次是元认知策略,网络支持策略与社会支持策略的掌握最差,未对学习产生应有的支撑作用。女生策略掌握的优势明显,各策略维度得分均显著优于男生。年级和学校之间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中等学校学生的三个年级之间并没有显著差异,好学校和差学校的学生策略掌握随年级变化呈“V型”曲线态势,较差学校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出现随年级升高,与其他学校并肩的趋势。本研究揭示出初中生语文策略的掌握现状不容乐观及存在的问题,可引起语文教学的警示与反思。

关键词:初中生;语文;学习策略;特征分析

一、问题提出

学习策略是学生是否会学习的标志,也是衡量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指标,同时也制约着学习的效果。学习策略在类型上,通常分为通用学习策略与学科学习策略。通用学习策略在策略使用过程中不与任何学科知识有特定的关联,而是同时可以适合多种学科。学科学习策略则相反,是在特定的学科当中,与特定的知识体系发生关联,只适用于某一学科的程序、规则、方法等。[1]对策略的研究是从通用学习策略发展起来,再进入学科学习策略领域,学科学习策略对学业成就有着更为直接的影响。学习策略研究的生命力在于实践中的应用。无论多么好的策略,如果不在具体的科目中发挥作用,有具体的可操作的方法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实际应用,都不能有助于学生的能力发展及学习成绩的提高。为此,有研究者专门提出:学习策略学科化应当成为学习策略应用研究的核心。[2]另外,现有的学习策略训练实践也已证明,学科学习策略的学习只有同具体学科结合,才能收到良好效果。基于此,学科学习策略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成为学习策略研究的热点。已有学科学习策略的研究主要涉及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如曹华清发现策略意识、自我效能感、深层动机等是初中生语文学习策略的主要影响因素[3];莫秀峰发现初中生的数学学习策略能显著预测其数学成绩[4];刘电芝等以苏南地区为例,探讨了小学生英语学习策略的掌握与发展状况[5],发现小学生英语学习策略还存在诸多问题,直接影响了他们二语的学习状况。

语文是传达我国传统文化知识、进行爱国主义情感熏陶以及养成礼仪道德观念的重要学科,是培养学生文化素养所不可或缺的科目。初中生语文学习能力和语文学习水平不仅直接关系到他们的课业成绩,更关系到他们的文化素养和今后成长的方向。国外关于母语学习的学习策略研究较早,已有50多年,这为我们的母语研究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国外的母语课程标准涉及大量的学习策略内容,教材也特别重视学习策略对语言训练的导引作用。其训练由浅入深,具有可操作性,能够有效地引领学生的母语学习。而我国的语文学习策略研究则起步较晚。2002年,“策略性语文知识”这一概念由西北师范大学韩雪屏教授首次引入语文课程。她将语文知识分为陈述性、程序性和策略性语文知识。[6]2003年,韩雪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提出:从一般的语言练习,向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深化。[7]随着国内外对语文学习策略研究的逐渐深入,学术界也相继出现一些相关研究。一些研究着重理论层面的探讨[8],如关文信从理论的角度分析了学习策略与小学生语文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9],姚夏倩、皮连生的《关于语文学习与教学规律的思考》[10]。一些研究从具体的策略方面进行了探讨:如刘电芝等的《语文学习策略探析》从整个语文策略体系到具体的元认知、认知乃至阅读、写作等策略上进行了深入的考察[11];张孔义从激发情感、感悟情感、内化情感策略整体探讨了教学中的情感策略[12]。一些研究者深入语文学科内部中,对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等方面的策略使用及教学状况进行了研究。如陈玲的《初中生写作策略培养》,从写作角度谈作文策略性知识教学问题。[13]田良臣、刘电芝的《表象思维训练:提高小学低段语文教学质量的实验研究》则通过言语活动中的表象思维训练,探讨提高小学低段儿童的字词学习水平和说话能力。[14]刘电芝、孙泽军的《说明文形式图式阅读策略训练提高初中生阅读水平的实验研究》通过实验探讨了说明文形式图式阅读策略训练对初中生阅读理解水平的提高。[15]彭杜宏、刘电芝在《中学生口语交际策略的培养内容及要求》中提出中学生口语交际的具体策略与教学要求。[16]彭雪卿从集中指导、分散训练、讲究方法、创新课堂教学等方面集中探讨了古诗文诵读策略的教与学。[17]总的来说,从研究角度看,已有的语文学习策略研究还存在诸多不足,主要体现在:(1)大多研究侧重于教学方面而非从学生的学习角度研究策略学习和掌握情况;(2)研究较多为教育理论与实践层面的探讨,缺乏心理学的实证依据;(3)大多研究只局限于语文学习策略的某一个方面,如阅读策略、写作策略、口语交际策略等,缺少系统全面的语文学科策略研究。

当今的教育充斥着功利主义,语文学习本应包含大量的人文素养与情怀,却在今天的学生学习中成为应试训练。同时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也使得我们自己的母语教学陷入了危机。由此,增强语文学习策略研究,提高学生母语水平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为弥补已有研究的不足,更好地把握初中生语文学习策略的掌握和使用情况,本研究以自编的《初中语文学习策略评估量表》作为测试工具,从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以及社会策略三方面全面调查初中生语文策略使用的现状和特征,以揭示我国当今语文学习策略存在的问题,为语文教育教学的改革与质量的提升提供借鉴。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取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苏南地区5所中学的学生进行调查。共施测900名初中生,回收有效问卷887份,有效率为98.6%。其中男生449人,女生429人,性别信息缺失9人;初一344人,初二270人,初三272人,年级信息缺失1人。重测时随机抽取了其中的92人,其中男生54人,女生38人。

(二)研究工具

研究工具为自编的《初中生语文学习策略评估量表》。该量表是基于McKeachie等人[18]65提出的策略分类理论编制而成的。初始题目经过专家评审,保留80%以上专家认可的题目121道,再对682名初中生进行初测。对初测得到的数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确定问卷的结构和题项。最终保留元认知策略12题,其中反思调控维度8题,计划调控维度4题,解释率为53.09%;基本认知策略6题,解释率为51.60%;具体认知策略8题,解释率为50.788%;社会策略6题,包括他人支持3题,网络支持策略3题,解释率为54.97%。表明问卷各维度达到较理想的测量要求。

之后再对900名初中生进行正式施测,测试结果表明:策略总问卷、元认知策略、具体认知策略、基本认知策略以及社会策略分问卷的克隆巴赫α系数分别为0.95、0.87、0.85、0.77、0.71;重测信度分别为0.79、0.67、0.69、0.69、0.46,相关均为极其显著。表明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

以验证性因素分析考察结构效度,各分问卷模型的拟合指数NFI、RFI、IFI、CFI值均大于0.90,RMSEA值均小于0.08,χ2/df值均在3~5理想范围内,各模型均有良好的拟合,表明结构效度良好。问卷校标效度(以成绩排名为校标)为0.393,策略得分与排名之间相关非常显著。说明量表具有较好的预测效度。

量表采用5点计分,题项依次为“我完全是这样、我多数是这样、我有时候这样、我多数不这样、我完全不这样”,记分为“5、4、3、2、1”分。得分越高,表示策略掌握得越好。

(三)数据分析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6.0和Amos7.0进行分析和处理。

三、研究结果

(一)初中生语文学习策略掌握的基本情况

初中生语文学习策略的调查发现以下基本状况:(1)初中生策略总分的平均分为3.21,仅仅达到“有时候这样”的水平,策略的总体掌握状况偏低。(2)从标准差可见,计划调控策略和网络支持策略差异性最大,反映了初中生元认知当中“计划”的部分和在网络使用方面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3)对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和社会策略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认知策略的掌握程度极其显著的高于元认知策略,而元认知策略又极其显著的高于社会策略,显著性均为p<0.001,表明社会策略的掌握最差。(4)对各分维度进行差异检验,结果发现元认知策略中,反思调控策略极其显著高于计划调控策略;认知策略中具体认知策略显著高于基本认知策略;社会策略中他人支持策略显著高于网络支持策略,显著性均为p<0.001。具体见表1。

表1 初中生语文学习策略基本状况表

(二)初中生语文学习策略掌握情况的因素分析

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将学校划分为好、中、差三类。对初中生语文学习策略掌握情况在学校、性别、年级维度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发现学校、性别主效应显著,年级主效应不显著。学校和年级的交互作用显著,其他无显著交互作用。具体见表2。

表2 初中生语文学习策略掌握情况的多因素分析

1.学校、年级对初中生语文策略掌握状况的交互作用

多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影响初中生语文策略掌握的因素中,学校与年级具有明显的交互作用。进一步检验发现,中等学校学生的三个年级之间并没有显著差异(p>0.1);好学校和差学校的学生学习策略掌握随年级变化呈“V型”曲线。好学校七年级学生策略掌握情况显著高于九年级(p<0.001),九年级学生显著高于八年级学生(p<0.05);差学校七年级和九年级的学生策略掌握都显著高于八年级学生(p<0.05,p<0.01),而七年级和九年级学生之间则没有显著差异(p>0.1)。从年级趋势上来看,学生的策略掌握状况好学校和差学校类似,都是八年级最低,显著差于其他两个年级。中等学校三个年级的策略掌握相对均衡,都没有显著差异。学校之间进行对比,七年级学生中,好学校学生的策略掌握情况显著高于中等学校(p<0.001),但中等学校与差学校之间则没有显著差异(p>0.1);八年级学生中,好学校与中等学校都显著高于差学校(p<0.05),好学校与中等学校之间差异不显著(p>0.1);九年级学生中,好学校、中等学校和差学校之间差异均不显著(p>0.1)。表明不同学校之间的策略差异主要体现在七、八年级,到了九年级,差学校的学生语文策略状况迎头赶上了好学校学生。具体见图1。

图1 学校、年级对初中生策略掌握的交互作用

2.不同学校学生语文学习策略各维度的差异分析

对三类学校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发现,在策略总分、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和社会策略方面,三者均有显著差异,差异程度依次如下:F=6.32,p<0.05;F=7.86,p<0.001;F=9.82,p<0.001;F=5.68,p<0.05。其中认知策略差异最为显著。进一步多重比较发现,策略总分的比较中,好学校边缘显著高于中等学校(p=0.073),中等学校显著高于差学校(p<0.01);认知策略与元认知策略,均是好学校显著高于中等学校(p<0.05),中等学校显著高于差学校(p<0.01);而社会策略却与此不同,中等学校得分最高,显著高于好学校(p<0.01),边缘显著高于差学校(p=0.054),好学校与差学校之间差异并不显著。见表3。进一步对社会策略中他人支持和网络支持进行学校之间的两两比较,发现均为中等学校显著高于好学校和差学校。该结果表明:总体来说,策略得分由高到低为好学校、中等学校、差学校这样的次序,这符合人们的通常认识。但在社会策略维度,好学校和差学校差异不显著,中等学校最高,值得研究者关注。

表3 不同学校学生语文学习策略掌握的差异比较

3.不同性别初中生语文学习策略掌握情况的差异

对男女生在策略总体及各分量表的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在策略总分、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以及社会策略方面,女生均显著高于男生(p<0.001)。具体见图2。

图2 初中生语文策略掌握情况的性别差异

(三)初中生语文学业成绩与策略掌握情况的相关分析

将学生在班级的成绩排名与元认知策略、具体认知策略、一般认知策略和社会策略进行相关分析,发现成绩排名与各策略维度都有极其显著的相关,但是相关系数并不高。具体见表4。

表4 学业成绩与学习策略的相关分析

四、讨论

(一)初中生语文策略的掌握状况并不理想,各种策略的掌握不均衡

从初中生语文策略的基本状况分析当中我们已经发现,策略总体平均分为3.21,刚达到“有时候这样”水平,各分维度均分也在3.0~3.3之间。而网络支持策略更差,只有2.9分。说明初中生对语文学习策略的掌握并不理想。在语文学习策略的掌握和使用上还存在较严重的不足,这可能主要源于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通常只注意陈述性知识内容的教授,忽略了策略知识的传授。不仅仅是学生不懂得采用策略,就连一部分教师也严重缺乏策略的运用与教学的意识,甚至对策略的使用存有怀疑乃至是抵制的心态,将策略的教学视为占用了知识传授的空间与时间,一味进行填鸭式的知识灌输,以急功近利的反复练习来追求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其实,有规律、有窍门的策略学习,可以起到“磨刀不误砍柴工”之效。杰出的美国教育学家Lilian Katz曾提出:孩子在进行任何一项学习活动时,学习会在三个不同的层面上同时进行:知识(knowledge)、能力(ability)和气质(disposition)。[19]在知识层面上,孩子可能通过学习认识了新的单词、掌握了新的数学公式或是记住了一个历史故事;在能力上,孩子可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了如何更好地记忆、在写文章的过程中学会如何查阅资料;而在气质层面,孩子就可能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获得人文素养与情怀,在阅读时锻炼了思维,在读历史故事时扩展了胸怀。Katz在综合大量实证分析后得出了一个结论:学习活动的三个层次中,气质是教育的终极目标,也是最重要的目标。所谓的气质,按照Katz的说法,就是“相对稳定的思想意识的习惯”。死的书本知识属于第一个层面,学习策略是学生的一种学习能力,隶属于第二个层面。只有在达到第二个层面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进入最高境界,培养学生的“气质”。而现如今,我们的教育却停留在死记硬背上,这样虽然能够获得一时的成绩,却使学生厌倦学习,无法产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而对知识的热爱才是能够不断学习进步的动力。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的应试教育虽然培养了数量众多的学霸,但很少出现真正有作为的人才。中央教科院对中国从恢复高考以来自1977年到2006年30年间1 000多位“高考状元”进行了跟踪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这些曾经获得巨大成功,成为整个社会宠儿的高考状元中,竟然没有一位成为顶尖人才。他们如今的生活很平凡,其职业成就与社会预期相去甚远。而对全国数百位科学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与企业家的研究中发现,只有科学家的成就与学校教育有一定关系,其他人所获的成就和学校教育根本没有正相关。[20]分析个中原因,可以发现,通过反复操练获得知识的学生,缺乏了内在驱动力,这就如同无源之水,行而不远。他们也许可以获得一时的成绩,却很难保有长远的学习和创造热情,成为真正的顶尖人才。如果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更多地注重学习策略的专门与渗透教学,促使学生掌握更多更好的学习方法与窍门,不仅能增长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更可以达到轻松愉快地学习,滋生出学习兴趣与热爱,进而培养出一种可贵的气质,不断在学习中迸发利于终身成长的灵感与启发。

进而对认知、元认知与社会策略三者的比较发现:

1.初中生对于认知策略的掌握数量显著高于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是指那些能够直接促进语文学习材料信息加工的策略。元认知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对策略运用的自我监控、自我调剂、评价和反思。似乎认知策略比元认知策略对学科学习有着更加直接的影响,但实际上元认知策略在学习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元认知是学习策略的核心,元认知的监控调节,保证着策略的有效运用,从而保证问题解决的质量和效率。[21]本研究中也揭示,初中生的语文策略元认知策略掌握不够理想,元认知策略与学习成绩相关显著,相关系数为0.382,高于一般认知策略和具体认知策略与成绩的相关。已有不少研究也得到类似的结果,发现元认知策略与学业成绩有较高的正相关,元认知策略能很好地预测学生的学业成绩。例如,甘诺发现学习策略的总分及三个层面的得分与学习成绩都存在极其显著的相关,其中学习成绩与元认知策略的相关程度最高。[22]张林、张向葵对初一到高三中学生学习策略的结构与使用特点的研究也表明:元认知策略与学业成绩的相关系数为0.30(p<0.001),元认知策略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元认知与认知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同步发展的。[23]而元认知是可以通过培养发展的。研究表明“课堂教学训练”的模式对于提高元认知水平效果显著。Wittrock通过对不同能力的学习者进行元认知训练,教给他们管理和控制自己学习的生成过程,提高了其学习成功的概率和迁移能力。[24]同时,元认知训练还提高了他们的自我监控能力。我国研究者唐卫海、孙秀宇发现学习策略的元认知训练对提高初二学生的几何成绩是有效的,且对学生学习代数、物理具有远迁移作用;学习成绩为中、差的学生通过训练,几何成绩提高显著。[25]张绪姝通过设计的“学生课堂”教学模式,能够实现学生元认知的训练,并通过提高学生元认知水平提高其化学学习能力。[26]因此,教师在帮助学生,特别是中等生及差生学习时,不仅仅是对知识进行查漏补缺,也不仅仅是教给一些具体的策略,还应该进行策略的意识、监控、检查、评定或反思的元认知策略教学的指导与培养,帮助他们不仅有获得策略的意识,获得有效的策略;还能掌握策略使用的条件,在面对不同情景时能有效选择、运用策略;在运用策略解决问题后,能不断反思策略,总结积累有效的策略。而在现实的教学中,教师普遍地仅是简单地进行知识的查漏补缺,而忽略了重要的策略与元认知策略的教学。

2.比较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的不同维度可以发现,初中生语文学习策略的掌握中反思调控策略显著高于计划调控策略,具体认知策略显著高于一般认知策略。具体体现在:认知策略方面,初中生对于策略的掌握注重科目内具体策略(如“在阅读时,我会仔细揣摩关键词句在文中的作用”),而轻视学科中的通用策略(如“我尽量以回忆的方式来记忆需要背诵的语文知识”);元认知策略当中,初中生更重视事后的反思调控(如“我注意总结在语文练习中所犯的错误,以避免下次再犯”),而不重视事前的计划安排,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如“除了老师布置的作业外,我有自己的语文学习安排”)。辛涛等指出,初中阶段学习成绩与学习策略使用的计划性有显著相关。如语文成绩与元认知学习策略的计划性、监控性有显著性正相关。[27]余香莲的研究也表明,高三学生的学业成绩与元认知学习策略的计划性有正相关,学习成绩越好,元认知学习策略的计划性水平就越高。[28]连榕、罗丽芳的研究也发现,中等生的成就目标与优良学生无显著的差异,但其自我监控水平显著低于学业优良生,表现在自我监控的认知性动机水平较高,体现在计划性、准备性、意识性上,但学习活动中的自我监控水平低,体现在执行性与方法性上。这说明学业成就中等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自我监控动机,只是不知怎样有效进行这一活动。[29]可见,对中等生需要更多地提升他们使用策略的意识水平,进行计划性策略与主动性的培养和锻炼;而对于后进生而言,需同时从基础知识的补救与策略的意识、策略的操作层面进行加强。

3.学生对社会策略的掌握显著低于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社会策略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身边包括老师、同学、书籍、网络等有效资源的利用的策略。有问题多向老师请教应该是学习中经常进行的活动,也是应对学习困难的有效路径。“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同学之间多交流也是必不可少的,要知道“仅通过老师的力量来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教学要通过学生来相互支持”[30]。尤其是对于语言学习,多与同学交流探讨对于培养语言的感觉、表达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初中生实际语文学习中,社会策略的掌握却是最低的,比认知、元认知策略都差。这说明中学生尚缺乏求助于他人、资料、工具的强烈意识。而社会策略中,网络策略则更差,低于求助他人策略,即两者比较,初中生更习惯求助于他人,而并未随着时代发展更多地借助网络资源。这也值得教育工作者深思。如今,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网络的利用越来越重要。一方面,网络作为最便捷、最有效获得大量资源的途径,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是前所未有的。Rhona的研究已证实了网络学习策略对学生学业成绩提高的有效性。[31]另一方面,对网络求助的使用,也是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求助的重要表现。从本质上讲,自主学习的动机是内在的或自我激发的。自主学习性强的学生会主动寻求学习方法,坚信学习方法带来的益处,会坚持使用暂时未见成效但坚持会有效的方法。此外,自主学习的学生能够意识到学习的结果,并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监控。他们还能够主动营造有利于学习的物质和社会环境。[32]因此,教师应该针对上述情况,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通用策略、计划调控策略和社会策略,特别是网络支持策略。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传授与本学科相关的策略,还要教授学生一些基本的,可以与任何学科策略相结合起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作用的一般认知策略。在布置任务时,除了要针对学生已有的学习情况促其反思总结外,还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制订自己的学习计划和学科规划。学习计划的制订与执行既是元认知策略的一部分,也是学习主动性的体现。此外,关于网络策略的低下,可能与家长、教师过多地限制有关。教师应该反省自己在教学和引导当中,是否因为担心学生过度使用网络进行娱乐活动而过分地限制学生上网。事实上,这却把学习中可以发挥网络巨大正面的效应一同废除了。教育不能因噎废食,“堵不如疏,疏不如引”,只有善加引导,才能在发挥网络的正面效应同时摒除它带来的不利影响,而不是为了避免负面效应而把网络的优势也一同抹杀。

(二)女生语文学习策略的使用处于优势

根据表2的结果,性别因素对初中生语文学习策略的主效应显著并且没有任何交互作用。进一步检验发现,在所有维度上女生都显著地优于男生。在成绩排名方面女生也显著高于男生。已有的许多关于女生学习策略水平高于男生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语言学习领域。如在英语学习策略的研究上,金莉发现在认知策略方面,女生比男生更频繁地采用注意发音、识记固定句型、勤作笔记、灵活运用单词和演绎语言规则等策略来学习英语。[33]在元认知、情感策略方面,女生比男生更能集中精力听讲,并且更勤于记录有用的语言信息。此外,女生比男生更注意改进、完善自己的学习方法。本研究也体现出女生在语文学科中的策略优势。这可能与初中阶段女生的生理、性格特点、认知特点及与教师的教学方式的匹配密切相关。本身从语言的发展和掌握来看,通常认为女生具有一定的语言优势。一方面,这种优势有先天的成分:男婴说话普遍比女婴要晚几个月,“单词话语”现象的出现,对女婴来说,一岁以前就出现了,而男婴通常在一岁以后才能获得。一些简单的主谓句,如“妈妈亲亲”,女孩在一岁半以前就能掌握。到了两岁,女孩子就可以说一些复合句。两岁后,女孩能掌握最基本的言语,并逐渐掌握了一些抽象的词类。而男孩则要到一岁半之后才能完成从单词话语阶段到简单句的过渡,两岁半左右才能开始出现复合句。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女孩亲和力更强,往往喜欢人际交往,在人际交往中占有优势。因而,女孩接受到的口头言语刺激较男性更多,为语言的良好发展提供了条件。虽然从生物化学、电生物学以及形态学来说,大脑到了四五岁就达到了80%~90%的成熟度,但女孩口头语言发展的优势,通常能够持续到青春期,之后才慢慢减弱。本研究表明,除了语文成绩,哪怕是在学习策略这种学习方法的掌握和运用上,女生仍体现出全面压倒性的优势。在性格特点上,男性易于冲动,女性则比较安静,这其实和男女体内不同的荷尔蒙有关。反映到言语学习上,男生属于冲动型的较多,而女生则更多属于内省型。据Kagan研究发现,归纳的学习方法对内省的学习者更有效。中国教师在课堂上讲解语法时多采用归纳法,即先给出若干个例句,然后总结出语法规则,这样的教学法本身就更符合女生的身心特征,因而女生不管在学科知识还是学科策略中都较男生更多受益。[34]128就认知特点而言,研究表明女性情感细腻,想象丰富,擅长形象思维,因此女性在语言能力方面较男性为优。另外男女两性的认知风格差异明显,男性更多偏场独立性,他们独立,有主见,对抽象理论感兴趣,长于数学和自然科学的学习,而女性则倾向于场依存性,其典型特点是感性,易受环境的影响,社交能力强,对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更有兴趣。[35]而这些因素和心理发展水平都会影响个体择用语文学习策略的水平。所以,在初中语文学习中,女生在不同策略上均比男生具有更好的表现,这也进一步说明了成绩与学习策略的使用紧密相关。这也提示我们,在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更注重培养男生对语文的兴趣。虽然认为女生学习语言有更好的先天条件、性格和认知优势,但是对男生来讲,很多男生进入高中后偏科严重,影响了课业整体水平,皆因没有从小打好基础。后天对于学习方法的掌握完全可以弥补劣势,只要增强男生对学习策略的掌握和运用意识,就可以增强他们对于语文学习的能力和兴趣。在对男生进行教育和引导的时候,要根据男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因材施教。男生普遍比较善于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这使得他们很多时候虽然说话不加修饰,但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哲理性,书面语言当中则更具展开性、预计性和复杂性。因而如果能更多地教给男生一些书面写作、阅读等学习策略,从他们优势的方面入手,不仅可增强他们在语文方面的自尊自信,亦可以提高其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如此才能提高男生的综合成绩,为他们高中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不同层次学校中初中生策略的发展趋势不一致

在探讨学校对初中生语文策略掌握的影响中我们发现,在策略总分、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方面,好学校都显著优于中等学校,中等学校显著优于差学校。而在社会策略方面,并未出现这样的情况,反而是中等学校的社会策略使用最多。出现此种状况可能是好学校的学生学习更加独立自主,从而更少需要社会策略。而差学校的学生由于环境影响,可求助的资源较少,因此也较少使用社会策略。介于学校和年级体现出显著的交互作用,我们又对这两者进行交互作用分析,结果发现,好学校和差学校的学生策略掌握情况均呈现V型曲线,在八年级时策略达到最低点,而中等学校的学生三个年级策略掌握情况平稳,并没有随着年级变化而变化。对于策略与年级的关系,已有研究也并未形成一致的结论。周国韬的研究揭示,小学高年级到初中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策略有减少的趋势。[36]潘颖秋的研究表明,初三到高三学生在学习策略的使用上没有随年级增长而提高,在时间管理、焦虑和信息加工策略上甚至出现下降的趋势。[37]值得注意的是,初三时期,好学校、中等学校和差学校在策略掌握上的差异消失了。这可能是差学校的学生并不是智力差,而主要是这部分学生发展成熟较晚,学习不努力所致,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可逐步赶上。而且在复习迎考的阶段,接受新知识比较少,学生的注意力会更多地转向策略,同时集中的知识复习对策略的需要也更为凸显。当然,虽然一些学校策略使用数量在初二有局部倒退,但其中是否有熟练程度和学习深度的差异,仍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总而言之,策略的掌握和积累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老师贯穿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不管处在哪个年级,哪个学校都应该重视策略的教学,学生掌握好学习策略,才能更好地吸收、运用学到的知识。

(四)策略掌握水平与学习成绩相关程度不够高

从研究中我们发现,策略的各个分维度都与学业成绩有相关,但是相关系数不够高。已有的研究也发现学习策略与成绩两者相关,但相关系数一般也不高。如张林、张向葵在对初一到高三学生学习策略的结构与使用特点的研究,其中策略与学业成绩的相关小于0.4[23];杜艳芳、张琴琴在学习策略对小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研究中也得到类似的结果,学生语文、数学成绩与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动机策略和社会性策略的相关均在0.4以下[38]。以往研究者往往只关注到两者是否有相关。其实,两者虽然相关,但这种低相关反映出教育隐藏的问题。从理论研究上来讲,学习策略水平越高,成绩越好,两者应该是高相关关系。为什么调查的现状与此并不相符?究其原因,我们认为:在我国应试教育下,一些学生往往通过死记硬背、题海战术获得好成绩,并不是通过良好学习策略的掌握与运用来获得此结果,尤其是在高中以前这种现象更为普遍。刘电芝等在策略意识影响初中生数学学习的研究中也发现了类似结果。[39]教师通过反复操练来训练学生,提高成绩,却没有帮助他们寻找更好的学习方法,找规律、找窍门高效地学习,将学生培养成善学者。如此这般,学生虽然可以急功近利达成学业目标,却丧失了最重要的思考和高效学习的能力。正如项贤明教授所指出,在中国的“记—练—考”模式下,教师已经在教育过程中把学生培养成了留声机。[40]学生本应习得的是知识、原理、方法,实际中却只记住了应付考试的记忆内容、经过反复操练的熟练内容。练习的本义是要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知识原理,而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只学到了应试的死知识。在训练应试技巧方面,我国的教育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以至于有时甚至能让学生在听不懂英语听力题的情况下,只要掌握了某些应试技巧,就仍然能在英语听力考试中获得高分。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没有好的策略,也可以通过拼命地记和背及相应的应试技巧获得好成绩。而从思维习惯的培养上来看,在中国的课堂上,要求“认真听讲,努力记忆”,直到大学生还在恪守这一准则,听课拼命记笔记,要到考试时,拼命看笔记、记笔记、背笔记,记得好、背得好就可以获高分。而西方的学校,他们从小学起就开设参观图书馆课和博物馆的课,课堂更多的是一个探讨知识的场所。课后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需要学生自己查阅资料,自己找规律、找方法解决,自己动脑筋进行有效的分析综合。完成作业的过程,就是获得学习方法、增长能力的过程。依靠死记硬背虽然能得到好成绩,但却丧失了自我成长磨砺的过程。其实,成长磨砺比获得结果重要得多。要改变当前状况,需从中小学做起,在学校、家庭为学生营造一个独立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氛围;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探索学习策略的意识和探索精神;在解决问题后,让学生获得成功感与快乐感与灵感,增长对学习的渴望、热爱,满足学习的欲求。进行学习评价时,更多地测试理解力、领悟力与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及获得的启发与收获;测试学生获得的成就感、快乐感与对学科的喜爱感。如此下去,教育才有希望,学生才有希望!

五、结论

通过对初中生语文学习策略的调查,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初中生语文学习策略掌握水平偏低;不同类型策略的使用差异很大,对认知策略掌握得相对较好,元认知策略次之,社会支持策略尤其是适应现代技术的网络策略掌握十分欠缺。

2.在语文策略方面,性别差异显著,各类策略女生均优于男生。

3.不同学校之间差异明显,好学校的学生对学习策略的掌握情况好于中等学校及差学校的学生,但唯独在社会策略上,中等学校的学生最好。

4.中等学校学生的三个年级之间并没有显著差异,好学校和差学校的学生策略掌握随年级变化呈“V型”曲线态势,差学校随着年级上升,与其他学校有持平趋势。

5.初中生语文学习策略的掌握水平与学生的学习成绩相关程度不高,学习策略并未成为促进学生学业成绩提高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刘电芝,张荣华.学科学习策略的教学与运用[M].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1(4).

[2]张向葵,关文信.学习策略学科化[J].教育教学研究,2000,(9).

[3]曹华清.初中生语文学习策略的应用特点及影响策略择用的心理因素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3.

[4]莫秀锋,刘电芝.初中生数学学习策略的可控心理影响机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3(4).

[5]刘电芝,严慧一,樊枫,等.小学英语学习策略掌握现状与发展特点——以苏南地区为例[J].课程・教材・教法,2013,33(5).

[6]韩雪屏.审视语文课程的知识基础[J].语文建设,2002,(5).

[7]韩雪屏.语文课程的知识内容[J].语文建设,2003,(3).

[8]董水龙.语文知识:变静态描述为动态运用[J].湖南教育(语文教师),2006,(1).

[9]关文信.学习策略与小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J].学习心理,1998,(1).

[10]姚夏倩,皮连生.关于语文学习与教学规律的思考[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3).

[11]曹华清,刘电芝.语文学习策略探析[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4,(9).

[12]张孔义.中学语文情感教育策略微探[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2).

[13]陈玲.初中生写作策略培养[J].中学语文教学,2004,(8).

[14]田良臣,刘电芝.表象思维训练:提高小学低段语文教学质量的实验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02,(10).

[15]刘电芝,孙泽军.说明文形式图式阅读策略训练提高初中生阅读水平的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2004,27(6).

[16]彭杜红,刘电芝.中学生口语交际策略的培养内容及要求[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4,(8).

[17]彭雪卿.经典诗文诵读策略研究与实践[J].语文教研,2007,(3).

[18]Mckeachie W H,Pintrch P K,Lin Y G,et al.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collage classroom: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literature[M].2nd Ed.Ann Ar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1990.

[19]周立伟.美国教育专家:气质(disposition)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EB/OL].(2015-02-04)[2015-10-01].http://blog.sina.com.cn/s/blog_90151b4f0102vdkd.html.

[20]刑婷.高考状元为何少成顶尖人才——中南大学教授蔡言厚调查评析[J].决策与信息,2010,(1).

[21]丁艳云,李梅.中学生元认知策略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黑龙江史志,2008,(12).

[22]甘诺.中学生学习策略的发展趋势及其与学习动机、学习成绩的相关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2.

[23]张林,张向葵.中学生学习策略的结构与使用特点[J].心理科学,2006,29(1).

[24]Wittrock M C.Cognition and testing[G]//Wittruck M C,Bader E I.Testing and cogniton.Englesood Cliffs:Prentice Hall,1991.

[25]唐卫海,孙秀宇.学习策略的元认知训练对学习成绩的影响[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26]张绪姝.元认知训练对提高中学生化学学习能力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5.

[27]辛涛,李茵,王雨晴.年级、学业成绩与学习策略关系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14(4).

[28]余香莲.中学生元认知学习策略分析[J].丽水学院学报,2006,(2).

[29]连榕,罗丽芳.学业成就中等生和优良生的成就目标、自我监控与学业成绩关系的比较研究[J].2003,26(6).

[30]李玉贵.好的课堂是上着上着老师就不见了[EB/OL].(2015-09-02)[2015-10-01].http://learning.sohu.com/20150902/n420315493.shtml.

[31]Rhona S,Greg,Richard F.Implementing a university e-learning strategy:Levers for change within academic schools [J].ALT-J Research in Learning Technology,2006,(14).

[32]庞维国.90年代以来国外自主学习研究的若干进展[J].心理学动态,2000,8(4).

[33]金莉.高中生英语学习策略的性别差异研究[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S1).

[34]王初明.应用心理语言学:外语学习心理研究[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

[35]李哲.学习者认知风格的差异性与外语教学[J].外语教学,2000,21(3).

[36]周国韬,张平,李丽萍,等.初中生在方程学习中学习能力感、学习策略与学业成就关系的研究[J].心理科学,1997,20(4).

[37]潘颖秋.北京地区中学生学习策略水平的调查研究[J].心理科学,2000,23(6).

[38]杜艳芳,张琴琴.学习策略对小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3,(3).

[39]刘电芝,朱江容,丁小强,等.策略意识对初中生数学学习策略的影响:策略情感的中介效应[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1).

[40]项贤明.教育是怎么把孩子变成留声机的[EB/OL].(2015-01-27)[2015-10-01].http://learning.sohu.com/20150127/n408116912.shtml.

[责任编辑:江 波]

An Analysis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Chinese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and Their Features

HUANG Qi1LIU Dian-zhi2PENG Du-hong3GU Jin-xian4HONG Lei5
(1.Department of Education,Jiangsu Second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Jiangsu 210000,China;2.School of Education,Soochow University,Suzhou,Jiangsu 215123,China;3.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Su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uzhou,Jiangsu 215009,China;4.Dongjiang Experimental School,Wuxi,Jiangsu 214121,China;5.Department of Computer Information and Cyber Security,Jiangsu Police Institution,Nanjing,Jiangsu 210000,China)

Abstract:In this study,we used Junior High School Chinese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Assessment Scale,which is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to test 887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found that the Chinese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can be described by “sometimes doing like this”,which is not so desirable.There is low correlation between their scholastic performance and their language strategies,indicating that students improve their academic performance through,to a large extent,repeated practice.The students have imbalanced command of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they have the best command of cognitive strategies,followed by metacognitive strategies,network support strategies and social support strategies.Female students’ strategy grasp is better than their male counterparts in each of the strategy scores.There was significant interaction between grades and schools,an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hird-year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The master of strategies between students at high-quality schools and less desirable ones can be described as a V curve.Students at less desirable schools have greater development potential,and their strategies become more similar with those in other schools when they move up to higher grades.This study revealed that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command of language strategies is not optimistic due to various kinds of problems,and therefore solutions should be explored accordingly.

Key words: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Chinese language;learning strategies;feature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068(2016)01-0065-11

收稿日期:2015-10-10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学习策略的生成与掌握研究”(项目编号:DBA09029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book=66,ebook=71黄颀(1988—),女,江苏淮安人,博士,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教育心理学研究;刘电芝(1955—),女,河北文安人,博士,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应用心理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教育心理学专业委员副主任,主要从事学习与认知研究。

*通讯作者:刘电芝,E-mail:liudzh@suda.edu.cn。

特约主持人:刘电芝

主持人话语:策略学习指学习中的学习程序、规则方法与技巧及自我调控,是高效学习、快乐学习不可或缺的因素,但在现实的学与教中却一直欠缺。更有甚者是教师们普遍对此浑然不觉,往往依赖少慢差费的反复操练方式进行教学,学生不仅学得苦、学得累,而且学习快乐被扼杀,学习兴趣丧失,成为教育的最大损失。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国内一直从事学习策略研究的三位专家,通过调查法、教学实验法与眼动方法,进行了学习策略的最新实证研究,为读者呈现了三篇视角不同的文章。《初中生语文学习策略掌握现状调查与特征分析》通过自编的问卷调查法揭示了初中生语文学习策略掌握的不容乐观现状,发现策略掌握水平与学习成绩相关度不高,反映出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很大程度是依赖反复练习。学生策略水平并未随年级的增长而线性发展,网络支持策略与社会支持策略未发挥应有的学习支撑作用。《初二学生英语单词联想策略的训练研究》针对英语单词记忆枯燥、难记易忘的特点进行了单词联想策略的教学训练,发现延时测验效果好,能够延长学生对单词记忆的时间和精确度。《认知风格、中央执行负荷影响算术估算的策略选择适应性:行为与眼动证据》采用眼动技术及认知风格测试,发现中央执行负荷与认知风格联合作用于个体的估算策略选择,在负荷条件下场独立认知风格个体较场依存认知风格的策略选择更优,从个体因素上深层次揭示了策略选择的适应性。三篇文章均是结合具体学科内容进行的策略研究,不仅对学习策略理论进行了充实,而且对学科教学实践有具体的指导作用,相信读者看了会有收获!

猜你喜欢

特征分析学习策略初中生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应用型本科层次大学生网络在线学习策略及实践
穆夏艺术特征分析
初中生培养英语自学能力的几种有效途径
2012 年南海夏季风特征分析
初中生作文易犯的“十大病”
男才女貌:大学老师娶个初中生
基于PowerPC的脉内特征分析算法的工程实现
基于微博的移动学习策略研究
幂的运算对学习策略及生活方式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