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乡旅游互动发展长效机制模型研究——以河南省为例

2016-04-25赵燕鸿

关键词:互动发展河南省

赵燕鸿

(河南教育学院 旅游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城乡旅游互动发展长效机制模型研究——以河南省为例

赵燕鸿

(河南教育学院 旅游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摘要:城乡旅游互动发展是促进区域城乡旅游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模式,更是带动乡村旅游实现长效发展的重要途径,其中的互动发展机制问题至关重要.为了探索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措施,采用定性分析和规范分析的方法,构建城乡旅游互动发展长效机制“车轮”模型,并以河南省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对河南省乡村旅游发展长效机制的培育提出了“一个转变,三大创新”的决策建议.

关键词:城乡旅游;互动发展;长效机制模型;河南省

0引言

对于城乡旅游互动的研究,国外学者主要是从经济地理和区域经济理论方面着手,运用城市地理学、区域经济理论以及经济地理学的方法研究城乡旅游的互动开发,并构建了一些具体的城乡旅游互动发展模型[1-5],这些模型对于中心城市与周边乡村旅游的互动发展有很大的作用.而国内关于城乡旅游互动发展的研究多集中于城乡旅游互动发展中的问题和对策[6-7]、城乡旅游互动发展的动力机制[8-13]、城乡旅游互动的空间布局模式[14-15]等方面.总体来说,虽然国内外已经有不少学者对城乡旅游互动发展机制进行了相关研究,但是结构体系依然不够完善,需要进一步探讨和总结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结论和模型,为城乡旅游互动的长效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1城乡旅游互动发展长效机制模型的构建

城乡旅游互动发展长效机制是指用于反映城乡旅游在发展过程中,凭借各自的优势,推动各互动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渗透,进而实现城乡旅游长效互动发展的结构体系及其运行规则.本研究在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将城乡旅游互动发展长效机制总结为内驱力机制和外驱力机制两大方面.

1.1城乡旅游互动发展内驱力机制

城乡旅游在市场、资源、产品、资金、技术、交通、信息等多方面的互补性和融合性,以及由此给旅游市场主体带来的各方面的利益,是构建城乡旅游互动发展长效机制的核心.将这些互动因素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整合,即形成了城乡旅游互动发展的内驱力机制.

1.1.1体制互动

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是城乡旅游互动发展的主要障碍.要逐步消除这种障碍,缩小城乡旅游差距,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的新型城乡旅游发展关系,就必须创新体制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方面的作用,构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城乡旅游互动发展模式,实现政府与市场的良好互动.

1.1.2客流互动

城市和乡村作为两种截然不同的区域形式,差异很大,拥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自然环境.然而,城乡旅游空间的近邻性特点以及城乡旅游资源与产品的差异和互补,为城乡旅游客流互动提供了客观条件,加上城乡旅游者在思想意识、生活方式和旅游偏好等方面的差异,也为城乡旅游客流互动提供了主观条件.“城市人想下乡,乡下人想进城”已然成为一种实际客源情况,为城乡旅游客流互动提供了持续的动力.

1.1.3渠道互动

城乡旅游渠道是城乡旅游客流互动的承载体.城乡旅游客流的双向互动离不开城乡旅游渠道之间的互动.包括构建城乡旅游信息服务与电子商务平台,加快城乡旅游信息的及时发布、交流、传递和反馈;加强城乡旅游交通的网络化建设,缩短城乡旅游的时间距离,扩大城市和乡村的互动联系;建立统一的城乡旅游营销机构,发挥双重作用等.

1.1.4要素互动

城市旅游在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旅游经济要素上拥有绝对优势,而乡村旅游地虽然拥有自然的景观环境和原生的风情风貌,但由于缺乏这些旅游经济要素的投入,在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产品设计、游客接待规模与服务档次等方面都明显低于城市旅游地.因此,构建城乡旅游互动发展长效机制,就需要将城市的这些优势要素在城乡间通过传输和新的组合,实现要素间的重新配置,以拓展乡村旅游发展空间,改善乡村旅游发展的不足,增强乡村旅游地对城市游客的吸引力,真正促进城乡旅游的互动发展.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城乡旅游互动发展内驱力机制实质上就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带动的系统.城乡各地政府和各类市场主体可以利用城市旅游和乡村旅游在地理区位、旅游资源、旅游产品以及旅游者偏好等方面的互补性和融合性,通过信息互享、交通互通、营销互动等渠道,带动城乡之间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经济要素的自由流动,进而促进城乡旅游互动发展内驱力机制的形成.

1.2城乡旅游互动发展外驱力机制

在城乡旅游互动发展的过程中,城乡旅游自身的互补性和融合性特点为构建城乡旅游互动发展长效机制提供了内在驱动力,除此之外,城乡旅游的互动发展还受到许多外在因素的影响和推动,进而构成了城乡旅游互动发展外驱力机制.

1.2.1城乡旅游一体化压力的驱动

城乡旅游一体化是指一定区域内的城市和乡村不仅互为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而且城乡又能以一个整体系统成为区域外的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城市旅游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能实现和谐、共荣地发展[14].实现城乡旅游的一体化需要打破各城乡区域内的体制束缚与制度障碍,改变各城乡区域发展旅游的意识,缩小各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缓解城乡居民就业压力,保持各城乡区域内的旅游经济要素能合理、有序、通畅地流通,完善各城乡旅游基础设施,推动城乡文化交流等,这些压力和问题的解决迫切需要各区域城乡旅游的互动发展.

1.2.2区域旅游业激烈竞争的驱动

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小长假”休闲时间的增加,城乡旅游交通条件的改善以及受生活环境、工作压力等因素的影响,选择参团或自驾车到乡村旅游地进行观光、休闲、度假、体验的旅游者越来越多.同时,乡村居民的旅游意识也在不断地提高,乡下人进城旅游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城乡旅游需求呈现出旺盛的发展势头.满足这些需求就需要加快各区域城乡旅游互动发展的步伐,让这些需求首先在区域内得到满足,否则的话,可能导致本地客源的外流,甚至无法对区域外的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因此,区域间客源市场的竞争也给各地城乡旅游的互动发展提供了动力.

1.2.3相关主体追求各自利益的驱动

城乡旅游的互动发展离不开各地方政府、旅游企业和城乡社区居民的广泛参与.反之,这些利益主体也会从各地城乡旅游业的发展中获取各自的利益,甚至会使得当地的利益格局发生较大的变化,从而影响到城乡旅游业的协调发展.

1)各地方政府作为城乡旅游业发展的推动者和利益协调者,总是希望通过各区域城乡旅游业的发展,打破城乡隔离现状,缩小城乡差距,特别是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与转型,提高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最终实现城乡旅游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三效共生以及各地区城乡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因此,地方政府对城乡旅游综合效益的追求是推动城乡旅游互动发展的基础动力.

2)旅游企业作为盈利性组织,它们参与城乡旅游开发与经营活动的最主要目的就是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因此,旅游企业会在巨大的利益驱动下通过聚集城乡旅游发展的各种经济要素,挖掘城乡旅游地各种自然、人文和社会旅游资源,并将这些资源组合包装成城乡各类特色旅游产品,进而推动城乡旅游的互动发展.

3)各区域城乡社区居民是城乡旅游互动发展的重要参与者.他们希望地方政府和社区集体组织为其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和资助,希望可以为旅游者提供更多的旅游产品和服务,希望获得当地旅游业发展的参与权并从中受益,也希望在城乡旅游互动发展过程中不破坏当地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环境等.因此,城乡居民利益共享的目标也为城乡旅游的互动发展提供了动力.

1.2.4城乡旅游产业发展的驱动

受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体制的影响,各区域的城市旅游和乡村旅游长期处于不平衡的发展状态,城市旅游因起步较早,与之配套的旅游产业链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都已比较成熟,但随着城市居民对自然观光、生态休闲、乡村度假、农业体验等旅游产品需求的不断增加,城市旅游的内部发展动力和成长效能日趋减弱,迫切需要寻找新的突破口;与此同时,乡村旅游作为新型旅游业态,正受到越来越多旅游者的青睐,但由于乡村旅游在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方面的缺乏,其旅游产业链、基础设施配套、服务水平等仍存在许多不足,需要依靠城市旅游的辅助和带动.因此,城乡旅游产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将会进一步促进城乡旅游的互动发展.

总的来说,城乡旅游一体化的压力、区域旅游业的激烈竞争、相关主体对各自利益的追求以及城乡旅游产业自身的发展,这四个方面是影响和推动城乡旅游互动发展的外在因素,这些外力的驱动作用通常是综合存在的,它们从不同角度共同促进了城乡旅游的互动发展.

图1 城乡旅游互动发展长效机制“车轮模型”Fig.1 The “wheel model” of long-term mechanism in urban-rural tourism interaction development

1.3城乡旅游互动发展长效机制“车轮模型”

综合以上对城乡旅游互动发展内驱力和外驱力机制的分析,将城乡旅游互动发展长效机制模型设计为图1所示.

该模型可以称为城乡旅游互动发展长效机制“车轮模型”.其主要分析结论如下.

1)城乡旅游整体上是以城市(镇)为中心,通过以城带乡、以乡反哺来实现城乡旅游长效互动发展的.因此,该模型的内圈层代表城市旅游,外圈层代表乡村旅游.

2)该“车轮模型”的核心驱动力来源于旅游者的需求和相关主体的旅游利益.城乡旅游者对和自己生活环境截然不同的旅游目的地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旅游向往,城乡互为旅游客源地和目的地已然成为一种趋势.而政府、旅游企业、社区居民等相关主体对各自旅游利益的追求则加速了城乡旅游互动的进程.

3)城乡旅游互动发展体现了城乡之间旅游要素的转化和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城市旅游和乡村旅游是双向互动的,即两者都发生了积极的改变.特别是提升了乡村旅游的发展空间,对乡村经济转型、乡村产业结构优化、“三农”问题的解决等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图2 河南省乡村旅游发展长效机制培育的决策建议Fig.2 The recommendations on long-term mechanism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in Henan Province

2乡村旅游发展长效机制的培育:以河南省为例

如前所述,构建城乡旅游互动发展长效机制旨在通过城乡旅游的互补、交流和融合,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长期强有力的动力和支撑,进而实现乡村旅游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但是,在现行旅游管理模式和经济运行机制下,实现这一目标,则需要在发展观念、组织机制、管理体制、产品开发、激励保障等多方面进行创新,本研究结合前述内容,以河南省为例,从“一个转变,三大创新”方面提出了决策建议(图2).

2.1观念转变

实现河南省乡村旅游发展长效机制的顺利运行,首先需要树立正确的乡村旅游发展观,突破就资源论开发、就利益讲旅游的发展观念,树立大旅游的发展观,即充分认识和发挥乡村旅游在推动农业转型、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建设新农村、保护和传承中原文化、扩大农民就近就地就业、促进乡风文明、统筹城乡发展等方面的作用.为此,各级政府和旅游企业都要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同时也要积极调动乡村居民参与发展旅游业的热情.

2.1.1政府观念转变

各级政府要突破狭隘的旅游区域观,打破行政区划的约束,从以行政区管理为主转变为以旅游区发展为主,通过对各旅游区实施宏观指导、政策扶持、规划引导、教育培训、环境整治、形象宣传等措施,加大政府对各乡村旅游区发展的支持力度,同时各旅游区之间也要创造条件,加强合作,推进乡村旅游区域合理布局和相关要素的有效集聚,共同实现乡村旅游业持续健康地发展.

2.1.2旅游企业观念转变

各地旅游企业在乡村旅游业发展过程中也要突破狭隘的旅游产品观,以现代竞合理念推动产品开发和整合,避免重复开发和盲目模仿所造成的恶性竞争.目前,省内各地所开发的乡村旅游产品多以农业观光、农产品采摘、农家乐体验为主,产品形式单一,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产业层次也较低.今后各地旅游企业要以突出特色为抓手,依托各乡村旅游地的资源优势和文化内涵,实施差异化定位,并注重通过加强区域合作,增强区域旅游的整体吸引力.

2.1.3乡村旅游地居民观念转变

发展乡村旅游给乡村居民带来了经济收入,改善甚至是丰富了乡村旅游地居民的生活.但是,随着各地乡村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从游客身上赚取更多的金钱成了乡村居民追求的主要目标,过于商业化的气息也打破了乡村旅游地原有的淳朴和风情.另外,由于外地游客的不断拥入,乡村旅游地的自然环境受到破坏,乡村居民原有的生活方式和心理平衡也被打破,因此,他们对当地发展旅游也会产生许多不满情绪.所以,引导这些乡村旅游地的居民转变观念,鼓励他们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去投身乡村旅游事业才能保证河南乡村旅游发展长效机制的顺利运行.

2.2机制创新

当前,河南省乡村旅游正处在发展方式从农民自发向各级政府规划引导转变,经营主体从农户经营为主向农民合作组织和社会资本共同投资经营转变的关键时期.在这样的时期,单靠政府的行政管理或是任由市场自由发展显然都是不合适的,需要进行机制创新,将政府行政管理机制与市场经济运行机制有效对接,才能有效地实现河南乡村旅游的持续发展.

2.2.1实施政策导向和政府服务机制

随着河南省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和升级,政府要逐步转变角色,由现行的政府主导转向市场主导,政府以提供政策导向和旅游服务功能为主,通过制定产业政策和营造市场环境,指导投资、经营、人才、信息、技术等方面的良好运转,促进社会资金和外来资金投入乡村旅游,实现按市场配置资源.

2.2.2培育新型旅游市场主体

系统培育沟通市场和政府的各种以协会为主的第三方机构,让其成为联络地方政府、乡村居民、旅游企业和旅游市场的纽带,特别是政府赋予一定职能的乡村旅游协会,将在制定乡村旅游行业标准、提高乡村居民组织化程度、增强乡村旅游竞争力、行业自律、维护会员的合法权益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从而成为各地发展乡村旅游业的有力抓手.

2.2.3落实相关利益群体参与分配机制

在乡村旅游地和旅游项目的开发和发展过程中往往有多个利益主体的参与,进而形成了多种开发模式,如“公司+村支两委+村民”、“政府+旅游公司+乡村旅游协会+旅行杜”、“公司+旅行社+乡村旅游协会”、“公司+乡村旅游协会(农村新经济合作组织)”、个体农庄等,这些不同的开发主体各负其责,利益取向也各不相同.因此,健全和落实这些相关利益主体参与分配的机制至关重要.

2.2.4完善激励保障机制

包括政策法规激励机制、资金扶持引进机制、人才智力支持机制、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机制、旅游环境改善机制等,为河南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2.3产品创新

近些年,河南省各地凭借丰富多样的乡村旅游资源,在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许多乡村的农家乐、农家宾馆、采摘园、观光农园、休闲农庄等乡村旅游产品大受欢迎,但从产品整体和长远效益来看,各地的乡村旅游产品太过雷同,缺乏特色,产业层次也较低,会逐步降低乡村旅游地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也会影响到乡村旅游业的长远发展.因而,需要进一步推陈出新,促进产品优化升级,才能满足乡村旅游者个性化发展的要求,为河南乡村旅游的健康持续发展注入活力.

2.3.1开发新产品,丰富产品类型

随着旅游者对乡村休闲、度假、体验、文化、康体等旅游需求的日益强烈,单纯的乡村观光、农产品采摘、“吃住农家”等已经不能满足游客多层次、多样化和高文化品位的旅游需求,需要因地制宜地开发新型乡村旅游产品,丰富产品类型,包括重点开发乡村体验旅游产品、深度开发乡村文化旅游产品和综合开发乡村度假旅游产品等.

2.3.2现有产品升级,提高市场吸引力

发展乡村旅游,不仅需要创新开发新产品,也需要提高现有乡村旅游产品的档次,实现单一的乡村观光旅游向乡村休闲度假旅游和体验旅游的升级换代,从依靠“卖土菜、烧野味”向高层次的“卖体验、卖文化”迈进[16],从仓促的一日游延长至多日游,从一次旅游增加至多次重游,不断提高乡村旅游的吸引力.

2.3.3优化产品结构,拉长产业链条

河南各乡村旅游地现有的旅游产品大多集中在简单的满足旅游者吃、住、游等几个环节的需求,而对于行、购、娱等环节旅游产品的开发显得较为粗浅甚至是空白,没有形成完整的乡村旅游产业链.因此,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乡村旅游产品附加值,打造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乡村旅游产业综合发展体系是进行乡村旅游产品创新的重要举措.

2.4管理创新

当前,河南省乡村旅游正处在由发展壮大阶段向转型升级阶段的过渡时期.但是,由于受旅游观念、管理体制、政企关系、旅游环境等因素的制约,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如旅游观念落后、管理体制不顺、产品投资和开发力度不足、管理权限不明确、产业综合效益不高等,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需要进行乡村旅游管理方面的改革和创新.

2.4.1改革管理体制,强化行业管理

要大力推进以市场为取向的乡村旅游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强化市场经济观念,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建议成立河南省乡村旅游工作委员会,负责各级乡村旅游工作的组织指导、协调沟通和考核评估.同时,还可以通过成立乡村旅游行业协会来加强行业自律和行业管理.实现由政府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由部门管理向行业管理转变.

2.4.2创新管理模式,实现政企关系转型

针对目前河南省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借鉴其他发达地区的科学管理经验,建议河南各乡村旅游地可以采用适合各地发展实情的“政府驱动、第三方机构管理、公司制运作”的管理模式,探索采用“村委会+乡村旅游协会”、“乡村旅游合作社+农户”、“公司+村集体+农户股份制合作”等经营管理模式.根据当地资源状况、经济发展水平和乡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充分体现“政府扶持,市场主导,集体参与,村民受益”的主旨,尽量通过合理的管理模式实现当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性发展,更好地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HILLS T, LUNDGREN J.The impacts of tourism in the Caribean:A methodological study[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77,4(5):248-267.

[2]BRITTON S G.The spatial organization of tourism in a neo-colonial economy: A Fiji case study[J]. Pacific Viewpoint,1980,21(2):144-165.

[3]WEAVER D. Peripheries of the periphery: Tourism in Tobago and Barbuda[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8,25(2):292-313.

[4]SMITH V. Anthropology and tourism:A science-industry evaluation[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80,7(1):13-33.

[5]SMITH S.Regional analysis of tourism resource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87(2): 254-275.

[6]张付芝.城乡旅游互动发展探讨[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17(6):709-712.

[7]陈艳红,何佳梅,李建卫.统筹城乡旅游和谐发展的对策和建议[J].河北农业科学, 2008,12(2):150-151.

[8]张付芝.区域城乡旅游互动发展动力机制分析[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19(3):375-379.

[9]笪玲,张述林.城乡统筹旅游实验区的动力机制研究——以重庆市璧山县为例[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8(5):477-480.

[10]粟路军,黄福才.城乡旅游互动发展及其机理与实现路径研究[J].旅游研究, 2010,2(4):40-44.

[11]张勇,梁留科,胡春丽等.区域城乡旅游互动研究[J].经济地理, 2011,31(3):509-513.

[12]张香凤,杨光灶,金姝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乡旅游互动模式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 2012,28(32):312-316.

[13]银元,李晓琴.城乡旅游一体化发展动力机制与路径研究[J].农村经济, 2013(11):39-43.

[14]杨世河,章锦河,王浩.城乡旅游一体化研究[J].经济地理, 2008,28(1):142-146.

[15]梅亮,李炳义,唐平,等.基于灰关联分析的城乡互动旅游系统的构建[J].安徽农业科学, 2009,37(30):14957-14959.

[16]温年晶.城乡统筹视域下吉林省乡村旅游发展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声明

为扩大本刊及作者知识信息交流渠道,加强知识信息推广力度,本刊已许可CNKI(中国知网)及其系列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系统数据化期刊群、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刊全文.该著作权使用费及相关稿酬,本刊均用于作者文章发表、出版、推广交流(含信息网络),以及赠送样刊等用途,不再另行向作者支付.凡作者向本刊提交文章发表之行为即视为同意我刊上述声明.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编辑部

Long-term Mechanism Model of Urban-rural Tourism Interactive Development——Taking Henan Province for Example

ZHAO Yanhong

(DepartmentofTourismManagement,HenanInstituteofEducation,Zhengzhou450046,China)

Abstract:The interactive development of urban-rural tourism is an important model to promote the coordination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Also it is an important way to promote the realization of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The interactive development mechanism is very important. In order to explore effective measures to solve this problem, constructed “wheel model” of long-term mechanism in urban-rural tourism interaction development by using the method of qualitative analysis and normative analysis. Then taking Henan Province for example, proposed “one shift, three innovation” recommendations on how to foster its long-term mechanism of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Key words:urban-rural tourism; interactive development; long-term mechanism model; Henan Province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834(2016)01-0037-06

doi:10.3969/j.issn.1007-0834.2016.01.009

作者简介:赵燕鸿(1980—),女,河南焦作人,河南教育学院旅游管理学院讲师.

基金项目:国家旅游局旅游业青年专家培养计划课题(TYETP201324)

收稿日期:2015-10-23

猜你喜欢

互动发展河南省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商贸流通业与产业集群的协调发展机制探析
文化创意与街区营造的互动发展研究
基于投入产出表的中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比较研究
创意产业与区域经济增长互动发展探究